全文版
  2011.7.3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立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苦勞網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部落客報到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

芝山文化生態綠園
台灣大百科
Earth Charter Initiative
Salmon Nation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環盟彰化分會
珊瑚礁學會

 

自然人文:凱稻的警示

作者:陳瑋駿(本報實習記者)

攝影:廖靜蕙

於是我知道,嘴裡所咀嚼著的爆米香,不是只有豐富的澱粉而已。想想看,天底下有哪一株稻穗是無中生有的?培育一片稻田,難道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嗎?不需要農民辛勤耕耘的汗水嗎?一粒漂亮而結實的稻榖,裡頭難道不是蘊藏著台灣農民的智慧與生活點滴?可是稻穀在某些人的眼中,不但沒有這些內涵,甚至失去過往的經濟價值。所以,農地不該「浪費」在種植這一粒粒稻穀上,而當被徵收去生產「其他利益」。廣而視之,這般作為似乎不只是針對農民、稻穀與任何農作物,而是透露出一些人對於環境所抱持的輕視態度。

環境的價值,難道只能用「主流的標準」來衡量嗎?在一些場合,往往會碰到一些人義正嚴詞地指著別人的鼻頭說:「你敢說,自己完全不享受於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嗎?」這絕對不是個容易否決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就身在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之中。不過我認為,類似這般的質問並不能因此成為任何人的擋箭牌。

精采內文

 

攝影賞析:三點不「漏」的1到12月

作者:賴品瑀

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10-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14-large-412x291

去年在墨西哥灣發生的英​國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對海洋生態造成巨大衝擊。為了讓世人記得這個慘劇,有個由衝浪客所組成,20年來一直致力於保護天然海洋及沙灘的「歐洲衝浪者基金會」(Surfrider Foundation Europe),特別請了身​材火辣的模特兒拍下來一系列的照片,她們在沙灘上及海裡擺出各種撩人的姿勢,但仔細一看,她們的比基尼是一層黑色的油污,原本完美的胴體就如當時遭難的海洋生物一般,無法呼吸,更不能在海水裡暢快悠游了。

他們將這一系列的照片製作成2011年的月曆,這些美麗又吸睛的照片,藉由辣妹的性感胴體,將原本嚴肅的環境議題推銷給了普羅大眾,讓世人重新思考石油開採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危機。

精采內文


 

楊家旺專欄:雉尾指柱蘭與小小人族

作者:楊家旺

看完《借物少女艾莉緹》隔天,也就是2011年4月5日,我到某一座森林去尋找小小人族的蹤影。一整個早上,我只發現一些昆蟲、蜘蛛,沒看見什麼小小人族,直到下午大約4點27分,因為拍攝一株蘭花而意外發現了小小人族。我知道內心雖然激動,但是必須保持冷靜,不能讓小小人族知道我發現了祂們,不然祂們肯定會舉家遷移。同時想請讀者見諒,為免小小人族被人類干擾,我不能說出祂們所在的地點。我所發現的小小人族應該是從北極遷徙過來的,因為祂們仍保有愛斯基摩小小人族的衣著特色,即穿著套頭的禦寒雪衣。我特別喜歡祂們白色雪衣胸前的綠色愛心紋飾,給人一種清雅的感覺。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台中,不一樣的辦桌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六月底,樹火在台中辦理「國際設計交流工作坊」後,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暨產業管理學系師生於7月8日「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台中場開幕活動中展現成果,以六桌、六個主題,設計出他們的用餐風景。


 

「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台中場在7月25號結束後,緊接著,Thomas Foguenne將在台北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舉辦「設計派對」,運用「音樂」與「食物」之間的配對過程,提供一種獨特的用餐體驗,除了考慮音樂和食物之間的調性搭配之外,也讓民眾自己感受味覺和聽覺的雙重饗宴和聯繫。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凱稻的警示

作者:陳瑋駿(本報實習記者)

7月16日下午4點50分,我來到凱達格蘭大道的現場,警察埋伏各處,神色嚴肅、緊張。天空是濕的,一片片厚重的雲層好似壓在眾人的心頭,一些情緒暫時按兵不動。「蹦」!一聲巨響擊中腦門,我有些惶恐地四處張望,看見一台台攝影機如槍械般指著冒煙的攤位。

「爆米香」的香味,隨著煙霧飄了過來。這一塊塊香噴噴的「爆米香」,是由農民種植的「凱稻」所「爆」出來的。為了反抗政府強制徵收農地,去年7月17日,農民首度帶著悲憤之情踏上總統府門前的凱道,衝撞那一道由「利益」所圍成的無形之牆。事隔一年,凱稻二度成熟、收割,政府所開的口頭支票卻未全數兌現,許多農民仍時時提心吊膽,害怕突如其來的怪手奮力一刨,刨走連結著無數生活記憶的家園。於是,農民再次重返凱道。

不知為何,當我嘴中咀嚼著爆米香時,想起了去年的蘭嶼之行。蘭嶼的天空變化多端,在我們離開的那天早晨,它陡然換上一張陽光般的笑臉。等了將近3個小時,一行人終於坐上了小飛機。飛機拖著一串如雷貫耳的引擎聲,搖搖晃晃地飛上天際,撲進雲霧中。不一會兒,台灣的海岸線映入眼簾,並逐漸逼近。接著……那可是驚人的畫面。整片稻田,大規模地在藍天下盪漾著黃金稻浪。我坐在飛機上痴痴地望著,彷彿看見了稻穗雀躍地在由海風勾勒出的五線譜上跳躍,交響出台灣的樂章。

攝影:廖靜蕙

於是我知道,嘴裡所咀嚼著的爆米香,不是只有豐富的澱粉而已。想想看,天底下有哪一株稻穗是無中生有的?培育一片稻田,難道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嗎?不需要農民辛勤耕耘的汗水嗎?一粒漂亮而結實的稻榖,裡頭難道不是蘊藏著台灣農民的智慧與生活點滴?可是稻穀在某些人的眼中,不但沒有這些內涵,甚至失去過往的經濟價值。所以,農地不該「浪費」在種植這一粒粒稻穀上,而當被徵收去生產「其他利益」。廣而視之,這般作為似乎不只是針對農民、稻穀與任何農作物,而是透露出一些人對於環境所抱持的輕視態度。

環境的價值,難道只能用「主流的標準」來衡量嗎?在一些場合,往往會碰到一些人義正嚴詞地指著別人的鼻頭說:「你敢說,自己完全不享受於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嗎?」這絕對不是個容易否決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就身在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之中。不過我認為,類似這般的質問並不能因此成為任何人的擋箭牌。

經濟、社會的運作,必須建立在穩固而安全的環境之上。換言之,沒有健全的環境,就沒有健全的經濟與社會。然而在這次的「土地徵收事件」中,「經濟」的怪手無疑橫掃一切。這僅僅是反對「強制土地徵收」的其中一個理由。設身處地替農民想想看吧!政府一聲令下,許多人的家園霎時成為斷垣殘壁,任誰的心裡都不會好過。那怕土地徵收在「經濟」的考量之下是多麼「情非得已」,那怕別的地方已安排了失去土地的農民安身立命之處,那怕農民已得到適當的補償金,手段都不該如此突兀、不近人情。

稻穗成熟時,莫不低頭禮謝賜予其生命的土地呀!台灣以農立國,難道不該成熟一點,對農民、農地多一些應有的尊重嗎?

遠遠望去,以凱稻綁成的「土地正義永生樹」上,結滿了一張張隨風搖曳的紙條。走近一看,每一張紙條都寫上濕漉漉的文字,有些是期望、有些是無奈,有些則是悲憤交加。共通的是,每一張都表達了對台灣的深厚情感。突然,一位胸前貼著「土地正義」貼紙的黝黑農民,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坐在永生樹的樹根上。他把稻穗圍在身後,雙手捧著鋁罐,以台語嘶喊著。他的肢體語言如此戲劇化,圍觀的人莫不「喀嚓」、「喀嚓」地猛按快門,試圖捕捉充滿張力的瞬間。雖然我不知道他在比劃什麼,也不知道他在嘶喊些什麼,但可以肯定地是:讓我感到震撼的,都不是這些表現於外的動作,而是他心之所苦。 

攝影:廖靜蕙

Top

 
 
 

攝影賞析:三點不「漏」的1到12月

文字:賴品瑀;圖片來源:Surfrider Foundation Europe

提到夏天,你腦海裡第一個畫面會是什麼呢?處在熱浪與廢氣不斷攻擊的城市裡,閉上眼睛,想到的是一片遼闊的海,有乾淨的沙灘,白色的浪頭上有衝浪客,戲水的幼童一絲不掛如此純真。當然,要是有位比基尼辣妹輕快的奔跑著,背景還響起吉他聲,好像天堂一般。

然而,大家知道,這樣美好的海灘,在想像之外的現實裡,大部分都已經被我們給破壞了。海洋廢棄物、不當的開發建築、消波塊,有時還飛來一大筆的污染,海洋只能一再地默默承受。

去年在墨西哥灣發生的英​國石油公司漏油事件,對海洋生態造成巨大衝擊。為了讓世人記得這個慘劇,有個由衝浪客所組成,20年來一直致力於保護天然海洋及沙灘的「歐洲衝浪者基金會」(Surfrider Foundation Europe),特別請了身​材火辣的模特兒拍下來一系列的照片,她們在沙灘上及海裡擺出各種撩人的姿勢,但仔細一看,她們的比基尼是一層黑色的油污,原本完美的胴體就如當時遭難的海洋生物一般,無法呼吸,更不能在海水裡暢快悠游了。

他們將這一系列的照片製作成2011年的月曆,這些美麗又吸睛的照片,藉由辣妹的性感胴體,將原本嚴肅的環境議題推銷給了普羅大眾,讓世人重新思考石油開採對​海洋環境造成的危機。

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5-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15-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9-large-412x291

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11-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12-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4-large-412x291

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6-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7-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8-large-412x291

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10-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13-large-412x291surfrider_420x297_calendrier_2011-14-large-412x291
 

製作公司: Y&R Paris, France
創意總監: Laurent Bodson
藝術總監:Antoine Mathon
文案:François Faure
攝影師:Fred Meylan
影像處理:Fred Perrot / The Shop
模特兒: Elite Paris, Metropolitan, Next Models. Rosanne Olson
出版日期:January 2011

※圖片來源為http://www.ibelieveinadv.com/2011/07/surfrider-foundation-2011-calendar/

Top

 



 
 

楊家旺專欄:雉尾指柱蘭與小小人族

作者:楊家旺

2011年4月4日,我在電影院第一次知道了小小人族。米林宏昌執導的《借物少女艾莉緹》,讓我明白小小人族恐怕不只一個支系(例如艾莉緹一家三口很像都市人,而救了艾莉緹父親的史皮勒則是原住民)。由於小小人族「絕不能讓人類發現」的緣故,我想多數應該都搬到森林去住了(像艾莉緹就是因為被人類發現,所以父親決定舉家遷移到森林)。既然如此,我有一種感覺,如果我常到森林,並認真注意週遭,敏銳觀察,必然有機會撞見小小人族。

看完《借物少女艾莉緹》隔天,也就是2011年4月5日,我到某一座森林去尋找小小人族的蹤影。一整個早上,我只發現一些昆蟲、蜘蛛,沒看見什麼小小人族,直到下午大約4點27分,因為拍攝一株蘭花而意外發現了小小人族。我知道內心雖然激動,但是必須保持冷靜,不能讓小小人族知道我發現了祂們,不然祂們肯定會舉家遷移。同時想請讀者見諒,為免小小人族被人類干擾,我不能說出祂們所在的地點。我所發現的小小人族應該是從北極遷徙過來的,因為祂們仍保有愛斯基摩小小人族的衣著特色,即穿著套頭的禦寒雪衣。我特別喜歡祂們白色雪衣胸前的綠色愛心紋飾,給人一種清雅的感覺。

回家後,為了瞭解我所遇見的小小人族究竟是什麼來歷,我進入了網路世界。想在網路世界暢行無阻,需要的常常不是一把萬能鑰匙,而是一個又一個準確的關鍵字。第一個準確而重要的關鍵字是陳仁杰給我的,他給我的關鍵字是「指柱蘭」。指柱蘭是植物界蘭科植物的一屬,蘭花和小小人族有什麼關聯呢?我帶著疑惑進一步將《TaiBNET台灣物種名錄》網站裏的指柱蘭屬(GenusCheirostylis)所有種類都搜尋一番,比對照片,最後舉棋不定於中國指柱蘭(Cheirostylis chinensis)和雉尾指柱蘭(Cheirostylis cochinchinensis)的抉擇。最後,是胸前那一塊綠色愛心提供了我答案,中國指柱蘭胸前的綠色顯然不是愛心,雉尾指柱蘭胸前的綠色才是愛心的形狀。且雉尾指柱蘭的唇瓣裂深於中國指柱蘭,這大概也是「雉尾」這一美麗名稱的來由吧。

搜尋雉尾指柱蘭的過程裏,無意中得知一本書,叫《亞當奇童書》,書裏記載了愛斯基摩小小人族如何變成雉尾指柱蘭的歷史。那是一段動物演化成植物的歷程。話說冰河時期,台灣島和中國大陸是相連的,而且天氣寒冷適合原本居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小小人族生存。於是愛斯基摩小小人族就漸漸遷居到世界各地了,正是這個時期,部份的愛斯基摩小小人族來到了台灣島。冰河時期結束後,台灣海峽充滿了海水,台灣島和中國大陸再度分離,這過程其實是非常漫長的,漫長到愛斯基摩小小人族得以逐漸演化到可以適應較熱的氣候,當然,在適應演化的過程裏,低溫仍是祂們的偏愛,因此祂們逐步往山上遷移(畢竟隔著台灣海峽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極去了)。往山上遷移的原因,我認為不只是氣溫因素,可能還有人類因素。小小人族向來「避免被人類發現」,山上人少,適合小小人族生存。同時,為了避免人類發現的最好方式便是「不動」,不動的過程讓祂們漸漸從動物演化成了植物,於是成了雉尾指柱蘭。

即使變成了植物,雉尾指柱蘭仍保有過去愛斯基摩小小人族的樣貌。我請讀者看看以下的這張照片,雪衣套頭裏愛斯基摩小小人族的臉孔依然清晰可見。

演化成植物後的愛斯基摩小小人族,一輩子就待在植株上,植物般靜靜地度過一生,直到老死依然待在植物上,死後的枯骨依然穿著這件愛斯基摩小小人族特有的雪衣,依然套頭,只是頭裏的臉孔已成骷髏,就像下面這張照片一樣。

這就是《亞當奇童書》裏關於愛斯基摩小小人族演化成雉尾指柱蘭的記載。英國作家Mary Norton的《The Borrowers》一書,對小小人族的描述更多。可見,這個世上見過小小人族的人類其實不少。只是,我們人類該如何與這些總是「避免被人類看到」的小小人族共處呢?或許,這是相較於小小人族的龐然大物、自稱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仔仔細細思考的問題。 

Top

 

自然書寫:台中,不一樣的辦桌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之一】來自三峽的問候

前幾天收到了一封email,大大鼓舞了樹火的同事們。郵件是三峽插角國小一位林老師寄來的,原文如下:

感佩樹火多年來提供優質的紙文化展覽,也謝謝佩玲小姐熱心的介紹。
我是三峽區插角國小的級任老師,由於學校就在山林溪泉環繞的大豹溪畔,所以每年春天,都有親親芳草課程,帶領孩子親近自然之美。近年來加入生活美學的理念,除表演藝術「起造樹屋」及陶藝課程外,也推展有機午餐數年,培養學校小朋友健康安全的飲食習慣,此外,也希望進一步在飲食文化、餐桌禮儀上來落實文雅教育。
所以,當發現貴館正在展出這個主題時,真是太令人振奮了。
謝謝您們的用心,邀請這麼棒的講師,也希望能有我們夫妻倆人學習的機會,感恩!由於暑期研習多,預定下週二19日拜訪時,再向您請教!
祝  神氣!
林炯任  敬上


三峽插角國小的『野菜美食饗宴』(照片提供:插角國小林炯任老師)

看到台灣不同的角落裡,有小小微光在不斷發亮、串聯,是一種溫暖。

【之二】台中,不一樣的辦桌

六月底,樹火在台中辦理「國際設計交流工作坊」後,中山醫學大學健康餐飲暨產業管理學系師生於7月8日「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台中場開幕活動中展現成果,以六桌、六個主題,設計出他們的用餐風景。


來賓簽到


同學們以「色彩」為主題,改變辦桌以「紅色塑膠袋」為襯底桌巾的刻版印象,
以不同顏色的紙張佈置桌面,呈現出視覺上的變化。


同學們以「遊樂場」為概念,讓用餐變得輕鬆,摩天輪轉啊轉,轉出菜單,筷子擺在孔雀上,是不是多了造型上的想像?


運用印染技法,讓餐桌上暈出一片柔和,舒緩用餐心情。


上菜了!

「用餐風景:紙,在方寸之間」台中場在7月25號結束後,緊接著,Thomas Foguenne將在台北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舉辦「設計派對」,運用「音樂」與「食物」之間的配對過程,提供一種獨特的用餐體驗,除了考慮音樂和食物之間的調性搭配之外,也讓民眾自己感受味覺和聽覺的雙重饗宴和聯繫。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