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瑋駿(本報實習記者)
7月16日下午4點50分,我來到凱達格蘭大道的現場,警察埋伏各處,神色嚴肅、緊張。天空是濕的,一片片厚重的雲層好似壓在眾人的心頭,一些情緒暫時按兵不動。「蹦」!一聲巨響擊中腦門,我有些惶恐地四處張望,看見一台台攝影機如槍械般指著冒煙的攤位。
「爆米香」的香味,隨著煙霧飄了過來。這一塊塊香噴噴的「爆米香」,是由農民種植的「凱稻」所「爆」出來的。為了反抗政府強制徵收農地,去年7月17日,農民首度帶著悲憤之情踏上總統府門前的凱道,衝撞那一道由「利益」所圍成的無形之牆。事隔一年,凱稻二度成熟、收割,政府所開的口頭支票卻未全數兌現,許多農民仍時時提心吊膽,害怕突如其來的怪手奮力一刨,刨走連結著無數生活記憶的家園。於是,農民再次重返凱道。
不知為何,當我嘴中咀嚼著爆米香時,想起了去年的蘭嶼之行。蘭嶼的天空變化多端,在我們離開的那天早晨,它陡然換上一張陽光般的笑臉。等了將近3個小時,一行人終於坐上了小飛機。飛機拖著一串如雷貫耳的引擎聲,搖搖晃晃地飛上天際,撲進雲霧中。不一會兒,台灣的海岸線映入眼簾,並逐漸逼近。接著……那可是驚人的畫面。整片稻田,大規模地在藍天下盪漾著黃金稻浪。我坐在飛機上痴痴地望著,彷彿看見了稻穗雀躍地在由海風勾勒出的五線譜上跳躍,交響出台灣的樂章。
於是我知道,嘴裡所咀嚼著的爆米香,不是只有豐富的澱粉而已。想想看,天底下有哪一株稻穗是無中生有的?培育一片稻田,難道不需要肥沃的土地嗎?不需要農民辛勤耕耘的汗水嗎?一粒漂亮而結實的稻榖,裡頭難道不是蘊藏著台灣農民的智慧與生活點滴?可是稻穀在某些人的眼中,不但沒有這些內涵,甚至失去過往的經濟價值。所以,農地不該「浪費」在種植這一粒粒稻穀上,而當被徵收去生產「其他利益」。廣而視之,這般作為似乎不只是針對農民、稻穀與任何農作物,而是透露出一些人對於環境所抱持的輕視態度。
環境的價值,難道只能用「主流的標準」來衡量嗎?在一些場合,往往會碰到一些人義正嚴詞地指著別人的鼻頭說:「你敢說,自己完全不享受於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嗎?」這絕對不是個容易否決的問題。不可否認的是,我們就身在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之中。不過我認為,類似這般的質問並不能因此成為任何人的擋箭牌。
經濟、社會的運作,必須建立在穩固而安全的環境之上。換言之,沒有健全的環境,就沒有健全的經濟與社會。然而在這次的「土地徵收事件」中,「經濟」的怪手無疑橫掃一切。這僅僅是反對「強制土地徵收」的其中一個理由。設身處地替農民想想看吧!政府一聲令下,許多人的家園霎時成為斷垣殘壁,任誰的心裡都不會好過。那怕土地徵收在「經濟」的考量之下是多麼「情非得已」,那怕別的地方已安排了失去土地的農民安身立命之處,那怕農民已得到適當的補償金,手段都不該如此突兀、不近人情。
稻穗成熟時,莫不低頭禮謝賜予其生命的土地呀!台灣以農立國,難道不該成熟一點,對農民、農地多一些應有的尊重嗎?
遠遠望去,以凱稻綁成的「土地正義永生樹」上,結滿了一張張隨風搖曳的紙條。走近一看,每一張紙條都寫上濕漉漉的文字,有些是期望、有些是無奈,有些則是悲憤交加。共通的是,每一張都表達了對台灣的深厚情感。突然,一位胸前貼著「土地正義」貼紙的黝黑農民,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坐在永生樹的樹根上。他把稻穗圍在身後,雙手捧著鋁罐,以台語嘶喊著。他的肢體語言如此戲劇化,圍觀的人莫不「喀嚓」、「喀嚓」地猛按快門,試圖捕捉充滿張力的瞬間。雖然我不知道他在比劃什麼,也不知道他在嘶喊些什麼,但可以肯定地是:讓我感到震撼的,都不是這些表現於外的動作,而是他心之所苦。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