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1.8.7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印尼環境資訊中心
上下游 News & Market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
新世代青年團
紐西蘭綠黨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黃金蝙蝠生態館
洪雅書房

 
 

享綠生活:漂流的終將定泊 在龍岡社區用漂流木架起的一座橋樑

資料整理:古國廷(本報實習記者)

照片提供:新北市生態生活促進會陳瑞娟理事長社區是個有機的生命體,在舊居民選擇傳承祖先命脈留下或遷移他鄉的同時,一批新住民決定在此地落地生根。不同的生命故事,對於土地的利用有著不同的抉擇,新舊之間的隔閡沒有辦法一夕消除,位於新北市貢寮區山區的龍岡社區,也面對同樣的問題;但在民國百年的春季,龍岡社區藉由「漂流木」搭起了一座新舊之間的橋梁。

據《台灣社區通電子報》160期報導,整個龍岡山區總共30幾戶人家,除了媽祖遶境和農曆9月17、18日村子裡的年戲尾這幾個大日子,能讓全社區居民聚集到半山腰的戲棚看戲以外,在平日新、舊區民總各自過著生活。儘管「新北市生態生活促進會」努力的舉辦各種生態、環境相關活動,但參予的民眾總侷限於新住民,而無法吸引舊住民的加入。

該會於是決定在舊居民民俗祭拜所在的戲棚,進行美化活動,藉此聯結社區新、舊居民的感情。而素材的選擇是和美、澳底海邊的漂流木。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讀〈回窩〉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法伯:

第一冊第19章您試圖探討狩獵蜂是如何在離巢捕捉獵物後仍可準確地回到巢穴。是記憶力呢?還是嗅覺呢?或是什麼其他的感官能力呢?您以捕捉毛毛蟲的砂泥蜂為例,說祂能「極其精確地停落在牠那被沙堵住、跟滾滾黃沙渾然一體的家門口。我的眼睛根本看不到,我的記憶也根本想不起來窩在哪裡;可是昆蟲的眼力和記憶卻萬無一失。看來昆蟲身上有某種比簡單的記憶更敏銳的東西,一種我們無法比擬的、對地點的直覺,總之,一種無以名狀的能力,我無以名之,姑且稱之為『記性』。不知道的東西不可能有名字的啊!」接著,您以幾種狩獵蜂的實驗過程來陳述這一章,精彩的一章。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走在瓦拉米

作者:杜雅蒙 (文字工作者-部落客報到)

幾天前,與三五好友約好一起去走瓦拉米步道,沿途拉庫拉庫溪的溪水聲、瀑布聲不絕於耳,才能夠體會布農人用狀聲詞laku-laku為這條溪命名的意義。途經過山風、佳心、黃麻、瓦拉米這幾個遙遠卻又感覺熟悉的地名,讓我想起日治時期時,發生在這條路上的布農族抗日事件。

大分駐在所全景。越嶺道上也散布著大大小小的駐在所,駐在所的大小表示著部落的大小和反抗程度。像是大分駐在所,警察和眷屬人數甚至接近百人,駐在所內還設置了雜貨店供應日常用品。(引自東台灣展望)

精采內文

 

自然書訊:其實,過綠色生活並不難

作者:馮光遠

書名:挪威,綠色驚嘆號!
作者:李濠仲
出版:新自然主義

幾個月前因為《挪威縮影》這本書認識濠仲,不料才半年多,他的第二本著作接踵而至,可見挪威絕對是一個無聊到讓你每天只有寫作否則會悶死的地方。

看完《挪威綠色傳奇》,我很高興濠仲雖然在挪威待的時間不長,可是他看到了這個國家最值得我們學習的一些優點──儉樸的生活、綠色的價值以及永續的觀念。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責任編輯: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