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8.1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生命力新聞
印尼環境資訊中心
上下游 News & Market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部落客報到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推薦瀏覽
東亞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
台灣生物多樣性入口網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
新世代青年團
紐西蘭綠黨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黃金蝙蝠生態館
洪雅書房

 
 

自然人文:獨一無二、融合味覺聽覺的「設計」派對,現身台北樹火紙博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7月29日,晚上六點,在樹火竹院子裡,展開了一場設計派對,由Thomas Foguenne帶領現場民眾,盡情體驗一場「音樂與美食的配對饗宴」。舌尖跳躍的胡椒、耳畔流動的鋼琴旋律,味覺與聽覺同步捲入驚喜的漩渦中。

Thomas Foguenne現場演奏鋼琴Thomas Foguenne過去設計的雞尾酒會

Thomas Foguenne,比利時鋼琴師兼作曲家,曾為電影、舞蹈譜曲,亦曾擔任私人主廚,於布魯塞爾的學校內開課,教授美食家與家庭主婦:如何在享用美食之餘同時獲得健康。最具代表性的一場雞尾酒會,甚至請來喜劇演員擔任服務人員,想方設法的將調羹裡的食物送入客人口中,試圖帶領比利時人體驗陌生的「親密」餵食過程。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我的食蚜蠅拼圖

作者:楊家旺

徐基東拍到一張清晰且漂亮的蚜蟲照片。蒼鷺發現群蚜旁邊有顆卵。rj Chen說是食蚜蠅的卵。蒼鷺說她記得食蚜蠅的幼蟲像隻拖鞋。rj Chen分享幾張食蚜蠅幼蟲的照片。我一看照片馬上回想起以前曾拍過的幾張照片、幾張以為是刺蛾幼蟲的照片。現在,真相大白了,原來祂們是食蚜蠅的幼蟲。我擁有了食蚜蠅拼圖的第一塊拼塊。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2011美濃黃蝶祭記事--水圳哈利波特與阿凡達綠市集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舉辦16屆的美濃黃蝶祭,算是台灣農村地區創造地方節慶相當成功的例子,從反美濃水庫運動的轉型,深化黃蝶翠谷的生態、人文價值,十多年來美濃愛鄉協會等團體,小心翼翼保護這個地區,也不斷為黃蝶祭注入新的動力。

2011年黃蝶祭在7月9、10日舉辦,朝元寺前人群擁擠,讓人感動的是,參與的人士,許多是美濃居民,徒步、騎車或開車的前來,一個活動能夠引發當地居民參與,形成一股內聚力,而非只是吸引外來遊客,其實也是守護故鄉的大成功。

精采內文

 

綠色影展:逐鹿蹤源2—生命的脈動:紀錄水鹿與台灣山林之美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一道閃電,從密雲當中瀉入一絲亮光,得以一窺台灣高山稜線。閃電帶出高山平原的清晨,一群生活在此地的水鹿,也隨之展開一天的生活。草原上佈滿體態優美的水鹿,詩意的踏步或輕跑,而鏡頭所追尋的,卻是一隻名叫大黃的水鹿。

劉思沂對台灣水鹿唯美的想像,就是讓水鹿能終老於山林吧!圖片來源:林務局

紀錄片《逐鹿蹤源2》以「生命的脈動」為題,細膩紀錄水鹿的生命軌跡。這是劉思沂導演的第二部水鹿紀錄片,這次,透過劉思沂對大黃的追尋,翻遍水鹿的足跡,紀錄了水鹿的生活草圖。

劉思沂說這是單戀。他不但以影像訴說,還以音樂訴說這份思念。我原以為水鹿的生活應該是簡單的,但壯闊悠揚的樂聲卻直教人難以承受。這就是愛情吧?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獨一無二、融合味覺聽覺的「設計」派對,現身台北樹火紙博

資料提供: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7月29日,晚上六點,在樹火竹院子裡,展開了一場設計派對,由Thomas Foguenne帶領現場民眾,盡情體驗一場「音樂與美食的配對饗宴」。舌尖跳躍的胡椒、耳畔流動的鋼琴旋律,味覺與聽覺同步捲入驚喜的漩渦中。

Thomas Foguenne現場演奏鋼琴Thomas Foguenne過去設計的雞尾酒會

Thomas Foguenne,比利時鋼琴師兼作曲家,曾為電影、舞蹈譜曲,亦曾擔任私人主廚,於布魯塞爾的學校內開課,教授美食家與家庭主婦:如何在享用美食之餘同時獲得健康。最具代表性的一場雞尾酒會,甚至請來喜劇演員擔任服務人員,想方設法的將調羹裡的食物送入客人口中,試圖帶領比利時人體驗陌生的「親密」餵食過程。此外,Thomas亦曾數次在比利時、法國聖特羅佩及摩納哥等地的派對中擔任飲食規劃設計師,最近期的案例為一年前台北Picnic Café的餐點設計。

當天,樹火用「摺紙」取代植物染中的捆綁,再行染色,帶領賓客體驗紙餐墊DIY的樂趣。一張充滿成就感的自製藝術餐墊,讓民眾帶回家之後,立刻營造美麗的用餐方寸之間。

紙餐墊創作設計派對的手繪風格餐墊與第一道食物

Thomas準備了八道創意料理,放在特製手繪風格的餐墊上,上面標示出用餐順序、菜名。一道菜,搭配一首音樂,指尖上的音符、舌尖上的味蕾,搭配的那麼合適、那麼妥貼,像是刻意安排,卻又不著痕跡。每一道料理,都經過Thomas的巧思,融合了在地食材和元素,如香椿、九層塔、石蓮花…等等,混合西方的料理概念,以意想不到的面貌,讓參與民眾頻頻驚呼。

食物造型(Food Styling)與膳食設計(Eating Design)是兩回事,前者只需要將食物擺放得有美感;後者則發源自設計大國荷蘭,考慮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連用餐的氛圍、燈光、食具、營養成分、上菜方式、餐桌佈置都要全面考慮,令整餐飯變成一個完整的concept。席間民眾頻頻直呼幸運,能在熟悉的台北,體驗到發想於荷蘭、卻更發揮在地特色的「膳食設計」!

設計派對現場實況

這種「音樂」與「食物」相互配對的過程,為民眾提供了一種獨特體驗,帶領民眾感受味覺和聽覺間絕佳的默契與聯繫。

Top

 
 
 
 

專欄作家:我的食蚜蠅拼圖

作者:楊家旺

徐基東拍到一張清晰且漂亮的蚜蟲照片。蒼鷺發現群蚜旁邊有顆卵。rj Chen說是食蚜蠅的卵。蒼鷺說她記得食蚜蠅的幼蟲像隻拖鞋。rj Chen分享幾張食蚜蠅幼蟲的照片。我一看照片馬上回想起以前曾拍過的幾張照片、幾張以為是刺蛾幼蟲的照片。現在,真相大白了,原來祂們是食蚜蠅的幼蟲。我擁有了食蚜蠅拼圖的第一塊拼塊。

我以為是刺蛾幼蟲(如下圖編號1)的食蚜蠅幼蟲,狀似鳥糞,全身軟黏黏,行動時,身體的形狀可以改變。我知道祂是食蚜蠅科(Family Syrphidae)的幼蟲後,我重新檢視這些照片,發現編號2的食蚜蠅幼蟲,前端伸出細長如蛆的樣子,確實有蠅類的特質。編號3的食蚜蠅幼蟲身邊,有許多的空殼堆積,顯然,這些是被祂吸食後拋棄的蚜蟲軀殼。編號4的植物莖上,則密布很小很小的蚜蟲,這些就是食蚜蠅幼蟲的食物了。

許多年前,帶自然生態的解說活動時,食蚜蠅的成蟲是非常好的解說素材,因為祂們的外觀像蜜蜂。這種像,可談擬態,可讓參與活動的聽眾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妙。如下的四張照片,有三張是食蚜蠅,一張是蜜蜂,四張同時並陳,相信很容易可從外觀辨別出何者為蜜蜂。

第一隻食蚜蠅,複眼佈滿斑點,俗稱斑眼食蚜蠅,歸類在Eristalinus屬。第二隻食蚜蠅,腹部明顯扁瘦,稱為細扁食蚜蠅(Episyrphus balteatus)。第三隻食蚜蠅,複眼交錯美麗的藍黑斜紋,腹部前段有一道黃色寬紋,名為黃道蚜蠅(Phytomia zonata)。第四隻則是蜜蜂,複眼比食蚜蠅的還小,另外比食蚜蠅還長的觸角也可作為分辨的依據。

其實,以上三種食蚜蠅的身份確認,我是很沒把握的,因為,食蚜蠅的種類非常多。此刻,我連上《TaiBNET臺灣物種名錄》網站,食蚜蠅科的成員有64屬171種。然而,誰曉得隔一陣子上網查詢時不會是172種或更多呢?

《尋蟲記》一書,虞國躍寫過一篇關於食蚜蠅的章節,名為「食蚜蠅的臥底策略」。他寫到「食蚜蠅的種類很多,世界上記載的已達6000種。」如此多的種類,肯定是窮盡我一生也不可能一一熟記辨認了。

記得早先帶自然解說時,只取材食蚜蠅擬態蜜蜂這一有趣特性,卻從來不曾想過要深究食蚜蠅的生活史,這樣的不用心註定有一天會將自己推到尷尬的處境。那一天,一位民眾問我,食蚜蠅的意思是不是祂會吃蚜蟲的意思,我回答:「對啊!」民眾問:「那麼為何我們看到祂的時候,祂似乎都在花上吸食花粉花蜜呢?」我想了想,無言以對,只在心裏自責:「對啊!這麼簡單的問題,我怎麼不曾想過呢?總是訪花吸蜜的食蚜蠅,為什麼叫『食蚜』蠅呢?」這個問題在後來我知道答案後,又再度自責,因為答案這麼簡單我竟也從未聯想到,不就是小時候(幼蟲期)吃蚜蟲嘛!

當然,讀到虞國躍的《尋蟲記》後,我更清楚理解到,這麼多種類的食蚜蠅,並非每一種都以蚜蟲為食。虞國躍寫道:「雖然食蚜蠅是它們所屬科的通用名,但並不是所有的食蚜蠅都是捕食蚜蟲的,一些食蚜蠅幼蟲取食植物、菌類,或者以腐敗的有機物或禽畜糞便為食,還有一些是雜食性的。即便是肉食的食蚜蠅,除了捕食蚜蟲外,還能捕食多種其他昆蟲,如粉虱、葉蟬、葉蜂、蛾蝶類的幼蟲等。」

有了以上諸多關於食蚜蠅的拼塊,我漸漸能夠拼湊出食蚜蠅的生活史。但,對於昆蟲觀察者來說,這些紙上知識及網上資訊,是不可能令人滿足的。要成為昆蟲觀察家,就必須時時到野外觀察,印證書本及網路的知識與資訊。於是,野外常見的蚜蟲不再只是單單蚜蟲而已,我必須學會仔細、更仔細的確認。2011年4月5日,在得夫廊道的一片蕨葉上,我發現了蚜群中的那隻夾腳拖鞋(蒼鷺轉述的),也就是食蚜蠅的幼蟲。兩週後,我再度於得夫廊道的蕨葉上蚜群中發現了一顆橢圓小卵,那是食蚜蠅的卵。至此,若以食蚜蠅生活史的四個階段來說,我完成了卵、幼蟲、成蟲的野外發現,獨缺蛹的照片。在虞國躍《尋蟲記》裏,也有卵、有幼蟲、有成蟲,怪了,也是獨缺蛹的照片。

食蚜蠅的蛹長什麼樣子呢?這成了我食蚜蠅拼圖裏獨缺的一個拼塊。這種遺憾對昆蟲觀察者來說是難免的,也是必要的。畢竟昆蟲種類繁多,窮一生之力也不可能搜羅齊全的;而正是這種無法搜羅齊全、無法探究完整,使得昆蟲觀察者終究必須再繼續上路,必須持續到野外去觀察。同時,在這種必然的遺憾裏,昆蟲觀察家永遠可以持續享受發現新鮮事物的樂趣。

Top

 



 
 

自然人文:2011美濃黃蝶祭記事--水圳哈利波特與阿凡達綠市集

作者:munch(文字工作者)

舉辦16屆的美濃黃蝶祭,算是台灣農村地區創造地方節慶相當成功的例子,從反美濃水庫運動的轉型,深化黃蝶翠谷的生態、人文價值,十多年來美濃愛鄉協會等團體,小心翼翼保護這個地區,也不斷為黃蝶祭注入新的動力。

2011年黃蝶祭在7月9、10日舉辦,朝元寺前人群擁擠,讓人感動的是,參與的人士,許多是美濃居民,徒步、騎車或開車的前來,一個活動能夠引發當地居民參與,形成一股內聚力,而非只是吸引外來遊客,其實也是守護故鄉的大成功。

在雙溪熱帶母樹林園區內,身穿藍衫的美濃長輩與應邀來賓,舉行富有人文意象的黃蝶祭,高雄市長陳菊來到後,允諾促成黃蝶翠鼓自然公園的成立,讓這個地區永遠脫逃開發的命運。

同時,十幾個電子鍋放在桌上,烹煮米飯,大陣仗的煮飯活動,不是為了供應午餐,而是一年一度美農米的競賽。對於種出好米,美濃稻農很關心,也很專心,因為那是好水好土的最大驕傲。

接著,走上林間步道,尋找最想來參訪的森林市集,在高大樹木的林蔭下,沿著步道二側安置攤位,從介紹有機農作,到推廣保育觀念,市集裡不只是產品,還有許多想法傳遞交流。

從葉縫灑下的日光,帶著濃厚的綠意,讓人想起電影阿凡達星球的森林,充滿和諧自然的氣氛。美濃的森林綠市集,就該算是那場阿凡達開發大戰後,居民重造家園的行動。

美濃阿凡達市集,美麗的景致,美麗的深意。

轉往美濃區內的獅子頭圳,在水橋的二端開始一場成年禮活動,許多青少年拿著曬乾的檳榔葉,就從水橋的入水口,順著水勢,一路劃過狹小通水隧道,來到水圳頭,然後就算完成一項大事,可以「轉大人」了。

其實,鄉間童趣,孩子們總是應用地形環境,發展出自己的玩樂方式,剛好這時節也是二期稻作供水期,水圳水量大,美濃孩子就有玩樂空間。

在水橋二端,看著下水的年輕人,大的教小的,人人股下騎著防磨檳榔葉,仿如騎著飛天帚參賽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裡有霍格華茲,人間世界裡有愜意美濃。

深怕坑道,不敢滑水,於是和小小朋友搶輪胎圈,在緩流的渠道裡,玩起漂流的遊戲。

無陽,微雨,詩意的美濃。

拜見美濃的水圳哈利波特與阿凡達綠市集,突然覺得美麗景象真實起來,只要願意守護,齊心尋夢,誰說人間沒有仙境。

有空到美濃走走,一個南台灣農業革命的重要基地,好地方有著阿凡達的藍衫好人們,堅實守護著。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漂浪。島嶼

Top

 

綠色影展:逐鹿蹤源2—生命的脈動:紀錄水鹿與台灣山林之美

作者:廖靜蕙(本報特約記者)

一道閃電,從密雲當中瀉入一絲亮光,得以一窺台灣高山稜線。閃電帶出高山平原的清晨,一群生活在此地的水鹿,也隨之展開一天的生活。草原上佈滿體態優美的水鹿,詩意的踏步或輕跑,而鏡頭所追尋的,卻是一隻名叫大黃的水鹿。

劉思沂對台灣水鹿唯美的想像,就是讓水鹿能終老於山林吧!圖片來源:林務局

紀錄片《逐鹿蹤源2》以「生命的脈動」為題,細膩紀錄水鹿的生命軌跡。這是劉思沂導演的第二部水鹿紀錄片,這次,透過劉思沂對大黃的追尋,翻遍水鹿的足跡,紀錄了水鹿的生活草圖。

劉思沂說這是單戀。他不但以影像訴說,還以音樂訴說這份思念。我原以為水鹿的生活應該是簡單的,但壯闊悠揚的樂聲卻直教人難以承受。這就是愛情吧?

台灣水鹿(Formosan Sambar)為台灣特有亞種,是台灣原生物種中體型最大的草食性動物,分布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原始森林中。水鹿的警覺性很高,要看到牠們並不容易,但在影片中,卻給了觀眾整整27分鐘觀看水鹿的經驗,讓人誤以為水鹿伸手即可觸及。片中更拍攝了難得一見母鹿生產的過程,鏡頭捕捉了母鹿照顧初生小鹿,小心翼翼的神情,令人感同身受。

然而,水鹿的命運不會只是山上那塊棲地的改變。為了人類的貪婪,水鹿頭上那對美麗天成的鹿茸,成為被殺害的理由。這些鹿茸被山上的獵人帶到山下人群聚集的地方,人類在山腳下的算計,也影響了這個族群。

影片寧願守著這塊美麗的高山草原,想像大黃就是那堆老死的枯骨。導演將這種對水鹿的唯美想像,透過影像傳達給觀眾:記住,水鹿就該是這樣的歸宿。

短短的影片,卻是劉思沂5年的心血。從17歲時第一次登山,愛上群山,滿懷征服高山的熱情,並成為山岳攝影家。2000年開始展開的這一場追尋水鹿之旅,卻在劉思沂最近幾次的言談中,傳達了熱情逐漸燃燒後的疲累。

無論是配樂、音效或後製都可看出導演的用心,這卻是需靠交情以及不斷請託,為了節省經費卻消磨著和友人的情誼。除了嚴格地控制預算執行影片拍攝與製作,繁瑣的行政工作,也讓劉思沂吃不消。如果有更充裕的經費支持,可以投入更多資源,或許可以減少劉思沂心力的消耗。拍生態影片在台灣並不是討喜的事情,能得到的共鳴也有限,因此大多數靠政府的資源挹注。劉思沂知道林務局盡力了,不斷感謝林務局的經費挹注。

有時候想想,在生態保育方面,用了少少的錢拍出了好影片,卻耗盡導演創作的心力,讓影片成為絕響,這樣到底值不值得?

劉思沂第一步水鹿紀錄片則是完全由民間小額捐款構築出來的。因此8月6日國內最大的保育團體荒野保護協會主辦了《逐2》放映會,200位當初捐款支持劉思沂拍第一部片的捐款者受邀出席,把誠品信義店6樓的放映廳擠滿,這種期待好的生態電影的熱情,支持著生態電影創作者。

台灣水鹿基本資料(農委會林務局提供)

  • 別名:四目鹿
  • 學名:Rusa unicolor swinhoei (Sclater, 1862)、Synonym: Cervus unicolor swinhoei (Sclater, 1862)
  • 英名:Formosan Sambar
  • 分類:偶蹄目 Artiodactyla,鹿科 Cervidae
  • 保育等級:II 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形態特徵

本種是台灣產最大型的草食性動物,頭體長162-246cm,尾長25-30cm,雄鹿肩高可達1.2m,雌鹿稍小約80cm,體重160~250kg。冬季體色為黑褐色,頭部、耳朵為黃褐色,夏季體色較淡,為黃褐色,臀部與尾部腹面為白色,眼睛前方具眼下腺,於生氣或興奮時會張開。雄鹿有叉角,一歲時不分枝,二歲後始分枝,每一支鹿角最後形成3尖2叉;鹿角每年硬化後會脫落重新長出,分成茸角期與硬角期。上犬齒小型。齒式: 門齒0/3,犬齒1/1,前臼齒3/3,臼齒3/3;全齒數=34。

生態習性

本種為群居性動物,但雄鹿常單獨行動;晨昏與夜間是其活動高峰。棲息於森林,喜活動於高山水源地或近溪流的草原地;草食性,以箭竹、樹葉及嫩草為主食。民間養殖族群不少,一般9月到次年1月是主要交配季,小鹿在2~6月出生,一胎通常1隻,懷孕期約8個月。

棲地分布

台灣特有亞種,從海拔300m的亞熱帶闊葉林至3,500m以上冷溫帶針葉林都有分布,尤其是中高海拔的針闊葉混淆林,目前分布數量較多如台東向陽地區(嘉明湖)、花蓮大分山區,以及花蓮奇萊之磐石山區等地區。

面臨問題

目前國內禁伐天然林,又部份林道天災受損,棲地環境獲得改善,族群漸恢復,但仍有少數盜獵販售或食用情形。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