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命 印象台灣《飛鼠樂園:頂笨仔聚落飛鼠保育全紀錄》紀錄片放映暨座談會
「打破核安神話」系列講座
愛上七股--護沙工作假期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編輯室小啟
新時代小城故事 社區營造新潮流 英國永續社區經驗分享 開放邀約
步道藝文展徵求假日志工
夏日志工徵召令「生態與工程入口網」需要您熱情參與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評論連結】 公民參與「開發許可的決策過程」,不是參與「環評過程」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紀念賈福相、鐘丁茂與鍾鐵民老師
最近相繼有幾位令人尊敬的前輩辭世。他們是:台灣第一位以環境倫理學做博士論文、首度在大學開設環境倫理課程的靜宜大學生態系鐘丁茂老師;執文學之筆,關懷故鄉、農村、社區、教育和生態的鍾鐵民老師;以及致力於海洋保育與教育,並忘情創作的賈福相老師。
今日副刊收錄了紀念這些前輩的文章,獻上編輯室的敬意。專欄作家企鵝是在聽聞賈老師辭世後立即有感而發,邱英美則分享一篇4年前寫就的文章,提供幾度浮生際會後對賈老師的觀察(據聞,是老師極為喜愛的文章之一)。蔡智豪寫下鐘丁茂老師生前最後一場詩歌會紀實。同是美濃人的創作音樂人林生祥,日前發表於中國時報的鍾鐵民老師追思信,後轉載本刊公共論壇,今重新選錄於此。
哲人尚未走遠。吾人後生小輩,除讚嘆先輩胸襟與視野,緬懷以詩以歌以文的寄情人生,感念他們鍾情於生態環保教育,之餘,當自許,我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只是承其意志、追其步履,還要設法創新求變,繼續行走人間,灑落至真至善至美。
編輯室
【紀念賈福相】緣
作者:邱英美
海洋生物學家賈福相教授,與金門結緣於「救鱟」。八年前他來金門演講,第一次看到鱟的幼蟲,對於這些在台灣早已絕跡,卻因金門沙灘長期受到軍事管制,而得以偷活了幾十年的可愛生物,驚艷不已。他擔心鱟將失蹤,大聲疾呼保護金門的鱟,甚至當場募款,作為鱟的徵文比賽獎金,連夢中都不忘低唱:鱟是我們的驕傲。
精采內文
【紀念賈福相】看海的人
作者:企鵝
《看海的人》,這是賈福相老師的著作之一,我曾經不只一次重讀這書,當然我重讀的書很多,但在我所擁有的書堆裡,僅有少數的散文、小說類作品會讓我一再重讀,除非是重溫兒時舊夢,或者是他的文字打中了我心裡某個地方。紅樓夢、西遊記、封神榜等等是前者,而看海的人,則是後者。
自然人文:聖名「依納爵」鐘丁茂教授,抗癌環境鬥士,台語彌撒傳福音
作者:蔡智豪(台灣生態學會秘書長)
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平信徒聖名「依納爵」的鐘丁茂教授,他是台灣第一位環境倫理學博士,任教於靜宜大學,現任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他長期關心台灣的環境問題,並多次為中橫復建、中科三期、灣寶農村土地正義…等議題挺身而出。2006年他率隊環境苦行環台一周,2007年他再從靜宜大學出發,帶領環境苦行隊伍走向玉山主峰,這二條路線,一條是水平線、一條是垂直線,二條路線交疊在一起就是「十字架」,總計徒步1500多公里的路程,鐘教授希望能藉此喚起台灣民眾的環境意識,也藉一步一腳印默默地祈禱,祈上主護佑台灣這美麗之島。
自然人文:給作家鍾鐵民的追思信
作者:林生祥
鐵民老師:
認識您是從電影「原鄉人」開始的,那年我應該是國小一年級,我媽媽用「野馬125」的摩托車載我們兄妹四人,在美濃美都戲院經驗了我生命裡的第一部電影,到現在我都還珍惜保存那段美好的記憶。在台南唸高中放假回美濃的時候,有時也騎摩托車去鍾理和紀念館走走,那時我已懂得尊敬您的父親鍾理和以及他的文學故事,並且驕傲著自己家鄉是台灣的文學重鎮。
見過賈教授的人,很少不被其真性情所感動。他可以牽著你的手,漫步花園,細數花的情韻,看人與花的關係;訴說樹的忠實,講女孩與抱樹的故事──與大自然的對話,一如與家人般隨興適意。
兩年前他來台講學詩經,我帶著紅酒和一位票友去旅館看他,酒酣耳熱之際,歌興大發,從蘇三起解唱到薛平貴與王寶釧;從七○年代的民歌唱到蔡琴的最後一夜;最後連童謠都上場了。七十四歲的賈教授,雙手打著拍子,忘情唱和,臉頰通紅,眼神仿若孩子天真無邪;直到櫃台來電,說隔壁房客抗議噪音擾人睡眠,這才結束一場懷舊派對。原來,時間可以在賈教授的身上停止,真情少年,至中年,至晚年,依然不曾褪色。
再見賈教授,是在溫哥華「浮生小雨」沙龍。一起讀他的〈天河〉,讀他的〈美人魚的故事〉,讀他的〈生生之謂易〉,或抒情或敍事或論理,總不外乎以「緣」相串,多情笑我、風采依舊。「浮生小雨」是藝術聚會,賈教授為之定調:「浮生」有人生苦短,而又沉沉浮浮,聚散不定的意思;「小語」則取其謙卑,雖然談哲學、談人生,也只是小言碎語。「語」為什麼又變成「雨」呢?賈教授說:「小雨比小語更抽象、更隨便、更乾淨、更自由!」
賈教授的「刪繁就簡,只剩誠實」,輕易擄獲了與會者的心,他再三強調「我不要你們為捧場而來,要真正喜歡我的文章」,就這樣把世俗客套擋在門外,活潑自由的感覺,如漣漪自湖心擴散,一場演講,變得那樣簡單而純粹。賈教授定是了解異鄉旅人敏感又寂寞的心,因此,以他數十年的閱歷,雖早知人生的不可說,但還是得輕輕地、悠悠地,說它一說。故事裡有清風明月,有思親鄉愁,有緣起緣滅;彷彿說過、聽過後,一身塵埃即可抖落,人,也會變得清清爽爽了。
強調生命多樣性的賈教授,言行間處處可見「打得念頭死」的痕跡。他先提出寫散文有五大原則:真情、故事、知識、哲思和詩味;回頭又說:「其實,文章只有兩種,好文章與壞文章」。
他談到孫女露露:「露露六歲時,看我種花,我不斷告訴她花可愛,花脆弱,花需要悉心照顧,她頻頻點頭,全部同意。回頭突然採下一朵花,笑嘻嘻地說:『爺爺,送你一朵花』。」這個採花獻花的故事,便成為賈教授講「生生之謂易」的跋。易經博大精深,他卻把玩其中,悟出活潑跳躍;連「緣木求魚」都可以打破,因為賈教授曾經說過:其實,緣木求魚也並非不可能,在淡水的紅樹林中,就有一種爬樹的魚。
賈教授最愛聽人朗誦他的作品,他常說,聽別人讀他的文章,感覺十分不同。有一回我們在他交大的辦公室,讀詩經,讀他的譯經緣起;意猶未盡,他又找出新詩舊作讓我讀,讀完一篇又一篇,直到夜幕低垂。忽然他想到與助教的晚餐之約,匆匆趕至餐廳,早已人去樓空,原來已過了晚上八點。賈教授「相忘」的境界,較之孫女露露亦毫不遜色。
「我看每位金門人的眼神都那麼誠實」──這是賈教授對金門人的第一印象。他回憶著馬路上慢慢行走的路人、草地上的黃牛,以及黃牛旁抽煙斗的老農;他覺得這種慢半拍的環境,比車水馬龍的匆匆更實在。
賈教授答應我會再度造訪金門。想像有一位忘機老人,在黃昏的沙灘上,身邊圍繞著許多純真孩童,忍不住做教授的毛病又犯了,滔滔不絕,談海洋、談生態、談鱟………
(本文寫於2007.5.21)
Top
我很難描述自已究竟與賈老師之間有什麼關係,讓我對他如此好奇到景仰;或者其實根本沒有關係,只是編輯一時興起的放置,而置的位置讓我對賈福相老師的作品開始產生了興趣,若說僅止於讀者與作者間,又無法完全描繪我過去以來的感受。當時自覺相形相拙,曾經希望編輯稍稍挪移我的位置,只是這時,我卻又突然有種很難形容的感覺。(編按:賈福相老師與企鵝、楊家旺,同為本報副刊的專欄作家)
圖片轉載自世界新聞網,張麗娜提供
當我得知「海洋生物教授賈福相病逝」的消息時,其實正好趕完一份報告,不諱言地,自已的生活在這兩三年裡已經純粹地為了幾行字而活,而似乎忘了自已曾經在讀完看海的人後所寫下的感覺。
如果我也將會有四十年的研究生命,那末我已花去四分之一。陳玉峰老師曾經在一次談話中,舉王國維先生對於學問研究的見解,「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一直到去年,賈老師雖然被病魔稍困,但仍然計劃了未來十年他想做的事。他下了兩個決定:第一、辭去所有義務工作;第二、做一些只有自己可以做,而又喜歡做的事。他要寫3本書:一、是過往的文集,二、自傳,三、譯完詩經的「雅」和「頌」。
我對詩經的興趣,多少也受賈老師所引發,所謂多識草木鳥獸之名,也是在讀詩後才曾發願要對照出古籍與今文中鳥類的名稱,甚至要搞一門「文化地景生態學」。誘發點,說穿了其實就是讀了賈老師的譯文才開始。
接觸許多老師或者退休人士後,嘗發覺台灣與國外最大的差別在於台灣退休後通常真的是退了,而國外的前輩先進大師,即使七十高齡仍然與我們年輕小伙子在沙灘上曬著、跑著,而他們會想要去做些更多的事,那些能應用上他們數十年經歷嘗能達成的事。有幸能吸取別人以畢其一生之力所著之作,那當是在閱讀前得正冠而坐,奉讀其文。
Robert MacArthur的論文是一,我從不諱言他是我的偶像。抄學長的一句話來用,天才有天才該做的事,而我們就是將天才所提出的理論驗證,那麼便足夠。他無心之語,我謹記至今。
而賈老師在文中並未多提他數十年間研究生涯的事,但提了多是大事。
有一天海也許會把我帶走,果真如此,不是因為愛,也不是因為恨。 四十年海邊生活,我不認識海。 賈福相《我不認識海》
這篇裡描述他一位學生在研究時不小心溺斃,從此他對於那學生的的研究主題不忍繼續。這或許有許多解讀,雖然作者未提,讀者自然會畫一張椅子來坐。而這篇卻也是讓我最為驚心的一篇,畢竟自已也是在野地裡打滾,先學會敬畏,一切方才初始,這個道理在這篇裡又得到了驗證。
如果上天假我十年,計畫變成事實,人生如旅的路上再多看些花樹,多吃些櫻桃,如此「鳳鳥已至,河已出圖」,揮揮手微笑而去,吾願足矣。
各位朋友,過去一年常提到的今秋台北(山東、北京)之行,因為健康問題,只好延期明春了。
賈福相老師在問候一文中,如此提著。但上天並未再假予十年,而他計劃中的三件事呢?
以他文中兩句作結,「人生多的是不能解釋的事,來時不預告,去時不留言,每個人都有,天天都有。」「人生最大的功課是『未知』,明天是未知,何況明春或十年呢?」
緣慳一面,多少有些遺憾,但仍感謝藉由賈老師的文字中讓我獲得一個長年海洋研究大師是怎麼看待事情,怎麼樣地過生活。誠如另一位老師所提,知識只要讀就會,但生活態度卻得要用心去偷,希望我已偷得皮毛。
希望賈老師偶爾還會從天上往下看看這個擁有70%水域的地球,他花費四十年時間埋首其中的海洋。
逝者如斯,其行可追,以此為悼。
自然人文:聖名「依納爵」鐘丁茂教授,抗癌環境鬥士,台語彌撒曲傳福音
作者前言:台灣生態學會在理事長鐘丁茂教授的帶領下,長期關懷台灣環境生態問題,如灣寶農村土地徵收、湖山水庫、中科三期、國光石化的環評問題…等,2006、2007年亦舉辦環境苦行等活動,但二年前鐘老師卻不幸罹患癌症,在與病魔對抗的期間,他仍不斷地在病榻上,以微弱的身軀撰詞譜曲,寫下一首首鼓舞人心的環保歌曲。
蒙天父的寵召,鐘老師於8月14日往生,回到天父的身邊,他卸下了一身(生)的重擔。他是台灣第一位研究環境倫理學的學者,對台灣的環境意識影響很深,他的精神深植在許多人心中。8月27日09:00在台中市西屯區環中路二段1340號瓜達露貝聖母殿(天主堂),我們舉行告別式,送他最後一程,也期望藉此昭告世人「一粒麥子的精神」,因鐘老師數十年來教育的學生,已站在台灣環保運動的第一線,他的精神化作無數的分身,繼續守護著台灣的土地。
二年前,鐘教授得知罹患肺腺癌第四期,身為一個哲學家,一位天主教徒,他知道這是人生必經之路,在生命的盡頭前,他告訴自己要以剩餘的生命為天主傳福音。他堅定的信仰,勇敢、堅忍…,如同他的聖名「依納爵」,在這二年各種治療的磨難中,虔誠的信仰在他的心中不斷地譜出一首又一首的台語彌撒詞曲,透過音樂與天主對話、禱告,鐘教授內心充滿著喜悅,讓他忘卻肉身的病痛。
鐘教授創作台語彌撒曲起因於他年幼時看到西班牙籍神父用台語傳福音,他看到福音藉由台語(母語)能親切地進到人的心裡面,為了讓聖歌也能像台語傳福音般地親切,他在出生地雲林樹腳仔天主教會開教120年,譜下聖若瑟主保瞻禮台語彌撒曲,在這段治療期間,他持續地創作,終讓此台語彌撒曲集大功告成。
聞名遐邇的「郭芝苑室內合唱團」過去僅演唱名音樂家郭芝苑老師的曲目,受到鐘丁茂教授精神的感動,合唱團在專業的錄音室中,錄下所有鐘老師創作的台語彌撒曲,並製作成CD光碟,分送至天主教堂區。上週鐘教授病情惡化,轉送台中榮總安寧病房,7月18日郭芝苑室內合唱團及他的許多親友、環保團體、農民團體、灣寶鄉親及他的學生…等,在台中榮總安寧病房,為他舉辦了一場溫馨的創作發表音樂會,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與台中榮總院長雷永耀也到場聆聽。現場鐘教授抱著虛弱的身體,仍不改幽默,微笑地感謝台中榮總醫療團隊對他的努力,也感謝與會者對他的祝福。
感佩這位環境鬥士為台灣的努力,在此,讓我們藉由陳泰安老師的祈禱詞共同為鐘丁茂教授祈禱:
「敬愛的鐘老師,謝謝你為學生們以及台灣的環境所做的努力與奉獻!也許天父願意您放下這些重擔好好休息,所以放寬心好好的休養吧!我們為您和您的家人向在天之父禱告:『慈愛的天父!祢願意你鍾愛的僕人鐘丁茂教授在祢的愛中為學生以及台灣的生態環境服務,謝謝你對他的派遣,我們真的感受到祢藉由他的手所做的一切是那麼的好!那麼的鼓勵人心!但祢也願意鐘教授可以稍稍歇息,所以我們求祢,把他放在平安與寧靜中,減輕他的病苦,也安慰所有他的家人和愛他的學生與朋友!看在他這麼忠信的扮演好地球管家的角色,讓他享受來自於你的喜樂與平安!』」
自然人文:跨世代美濃情 歌手林生祥給作家鍾鐵民的追思信
編按:作家鍾鐵民為文學大師鍾理和之子,長期關注美濃鄉土,於本月22日過世。同樣致力於守護美濃鄉土的歌手林生祥,從反水庫運動開始,長久深受其風采影響,他們更曾合作鍾理和紀念專輯「大地書房」,為樂迷津津樂道。林生祥作此信追思鍾鐵民,更發願將對家鄉美濃的情感,向下往後傳承。
唸大學時,有幸參與了台灣解嚴後在美濃如火如荼發生的反水庫運動,過程中認識了傳說中的您,並且在我重返美濃後,慢慢熟識您的家族成員。您常常帶領大家征戰各個運動場合,而我背著吉他帶唱反水庫的歌,一同攜手走在那個狂飆年代。印象中最深刻的是:1999年在立法院的決戰,您領著美濃鄉親在立法院門口下跪的事,您透過大聲公用堅決強壯的語氣,大喊了一聲:「跪!」在濛濛細雨中跪下去的同時,我的眼淚就飆了出來,這應該是我的記憶裡最悲壯的一刻,也是青春年代的重要印記。
常常,我們這一批返鄉青年,在笠山腳下與您聚會談笑、談憂心、談未來,也偶爾在您家客廳耳聞有意思的生命哲學,這種跨世代的經常性對話,我真想知道您是用什麼心境去面對與享受?這樣的對話您又如何跨越所謂的代溝?您的後輩朋友這麼多,甚至連我的女兒也好喜歡去找您,依我看來在台灣很少有人能像您這樣。我也記得幾年前,有一次您和我的農婦媽媽眉飛色舞談起在笠山渡過的童年,我覺得您的頑皮程度遠超過我,真令我吃驚。
我很喜歡讀您的小說,看見我父母親類型的角色在小說裡穿梭,也連結了我許多的成長記憶點滴,讓我感受農村的愛恨幽默、生命矛盾、人性脆弱...。在我心目中,您的小說創作早已超越了您的父親,而鍾理和的名氣是如此巨大,您卻能處之泰然,穩穩以對。因緣際會我也踏上創作的路,您用了文字詩句與我的音樂交會,一起成就了紀念鍾理和的音樂專輯「大地書房」,謝謝您在決定推動此計劃時想到了我,並且容忍我去衝撞你們幾位文壇前輩,幫我居中協調連結三代人,終於完成這十幾年來許多人期待的製作。
很榮幸我成為其中一員,如果我錯失這個參與,應該會是我生命裡的巨大憾事。我很喜歡您寫的「大地書房」與「假黎婆」的歌詞,那真的是很棒的歌詞,犀利專業的樂評人,給了「大地書房」2010年年度第一名專輯的最高評價,我也相信我們的作品將留下深刻的足跡。
最近我們連結各界朋友正努力推動兩件事,催生「美濃自然公園」和籌備「美濃藝術節」,我們想把家鄉推向自然、人文、藝術之地,連結土地裡生長出的傳統,盼望未來十年能耕耘出成績,並跟兩代人、三代人持續對話,就像您為美濃、台灣做出的貢獻那樣。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