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01.27








近期活動

【看守台灣論壇】從中科到美麗灣 看行政如何霸凌司法
「免費海洋教育講座」廚師養成術-- 幸福海物
反對在南澳有機農田及水源地設混凝土廠
藝文界「我是人,我反核!」最新行動宣言
樂生316大遊行,尋找一起上街的夥伴
屏科大 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解說暨觀察志工招募中(2/21截止)
[未來的家園˙自己拼貼]童話-兩岸小小攝影家寄給世界的明信片聯展(2/1-2/28)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本報書齋單元本週開始連載「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精彩摘錄,歡迎收看:)
誠徵地球日專案助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發展整合部 徵求工作夥伴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白鷺鷥是我的好朋友

作者: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白鷺鷥
是我的好朋友
牠喜歡
飛來海邊
牠也喜歡
飛來池塘
牠最喜歡
吃魚

精采內文

 

作者: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大學時我看過一部吉本芭娜娜小說改編,市川準導演的電影叫做《鶇》。「鶇」(Tugumi)是個體弱多病少女的名字,由牧瀨里穗演出,簡單地說,就是一個驕縱少女愛上一個男子(真田廣之演出),男子因而被愛慕「鶇」的一群少年打了一頓,甚至誤殺了她的愛犬。「鶇」於是決意挖一個巨大的陷阱來報復。這樣的故事。

彼時我還沒有開始到野地接觸生物,完全不知道「鶇」指的是哪類鳥。不過少女時的牧瀨里穗確實有鳥的氣質。也許是因為閱讀了小說和電影的關係,「鶇」這個字當時對我來說,是騷動不安、敏感、神經質、美麗與脆弱的綜合義。

鶇科鳥(Turdidae)是雀形目下的一科,在台灣大家最熟知的當然是紫嘯鶇和鉛色水鶇這類溪澗留鳥。但也有一個龐大族群是冬候鳥或過境鳥。鶇科的冬候鳥出現有時像黃尾鴝都會固定出現在去年曾經出現的地點,有時則是無聲無息,幾天後就離去。昨日我一天來回台北花蓮到黑潮開會,回校園時一眼望見草地上一群混棲的鶇群,遂搖下車窗,靜靜地看著牠們向草地索食的動作。有白眉鶇、白腹鶇與赤腹鶇,沒有望遠鏡,這些混棲出現的鶇並不那麼容易分辨。

精采內文

 

植物分類趣

作者:周育如

趁著好天氣來到植物園充電,聆聽志工老師的解說!一月份的主題是「植物分類園」,原以為可能會有些枯燥,但是在老師生動地解說、帶領遊戲中,讓我在欣賞、觀察、辨別植物的過程中,多了更多不同切入的角度,得到更多的樂趣!

1. 植物園志工老師安排有趣的活動、細心地解說

對於植物的分類,可依目的而有不同的分法,像老祖宗神農氏在嚐百草的當下,也將植物歸為有毒或無毒;現代大多以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徵來分類,或是更先進地以DNA來鑑定親源關係再加以分類;其實我們也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分類,老師就現場要大小朋友在三分鐘內,任意挑選園內地上的兩片落葉,再將其分類。結果有的朋友是以葉緣是圓形或是鋸齒狀來分,有的是以葉子是平行脈或是網狀脈來區隔,有的是以顏色枯黃或是青綠來歸類,也有的是以葉子是互生或是對生來區分,發現大家觀察的角度都不同,非常有意思!

精采內文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即將消失的秋天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當被問到人類的哪些行為造成氣候變遷時,通常會想到工廠煙囪或高耗油的飛機和汽車,而不是果醬餡餅(pop-tarts)或豬肉塊。但是生產與分配食物的全球系統—從種子到盤子到垃圾掩埋—占人為暖化效應的31%甚至更多。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2006年的報告《畜牧業的巨大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光是家畜就造成全世界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超過全球運輸系統製造的溫室氣體,包括休旅車、蒸汽船乃至於噴射機的總和。(交通運輸的溫室氣體僅占總排放量的13%。)

在被問到個人該如何幫忙解決氣候危機,很多人會覆誦記憶中的環保咒語:換掉燈泡!少開車!選擇更有效率的電器!隔熱!在被問到整個國家該怎麼做時,大部分的人多半會提到推動再生能源並且終結人類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很少人會想到改變食物的生產方式或改變我們的飲食選擇。(不過當你一路讀下去,會發現這樣的覺醒正在蔓延。)

精采內文

 
 

白鷺鷥是我的好朋友

晏晏說的故事

作者:陳秀竹;繪圖:孫麗婷

白鷺鷥
是我的好朋友
牠喜歡
飛來海邊
牠也喜歡
飛來池塘
牠最喜歡
吃魚

白鷺鷥
是我的好朋友
牠看到
我來
就好高興

白鷺鷥
是我的好朋友
牠喜歡站在水邊
等呀等
找呀找

牠抓到魚了

告訴你
白鷺鷥
是我的好朋友哦

Top

 
 

作者: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大學時我看過一部吉本芭娜娜小說改編,市川準導演的電影叫做《鶇》。「鶇」(Tugumi)是個體弱多病少女的名字,由牧瀨里穗演出,簡單地說,就是一個驕縱少女愛上一個男子(真田廣之演出),男子因而被愛慕「鶇」的一群少年打了一頓,甚至誤殺了她的愛犬。「鶇」於是決意挖一個巨大的陷阱來報復。這樣的故事。

彼時我還沒有開始到野地接觸生物,完全不知道「鶇」指的是哪類鳥。不過少女時的牧瀨里穗確實有鳥的氣質。也許是因為閱讀了小說和電影的關係,「鶇」這個字當時對我來說,是騷動不安、敏感、神經質、美麗與脆弱的綜合義。

鶇科鳥(Turdidae)是雀形目下的一科,在台灣大家最熟知的當然是紫嘯鶇和鉛色水鶇這類溪澗留鳥。但也有一個龐大族群是冬候鳥或過境鳥。鶇科的冬候鳥出現有時像黃尾鴝都會固定出現在去年曾經出現的地點,有時則是無聲無息,幾天後就離去。昨日我一天來回台北花蓮到黑潮開會,回校園時一眼望見草地上一群混棲的鶇群,遂搖下車窗,靜靜地看著牠們向草地索食的動作。有白眉鶇、白腹鶇與赤腹鶇,沒有望遠鏡,這些混棲出現的鶇並不那麼容易分辨。

趕到田地將日前育好的甘藍小苗種下,逆光望去有一隻花紋較為鮮明的鶇,舉起總是放在身邊的相機一看,是斑點鶇。

很多人不能理解,一個非生物研究者分辨這些面目迷離難辨生物的意義?我的理由是,這會讓你身處在數個平行世界之間。因為認識了牠們後,你會因此不可避免地關心那個平行世界,旁人以為你在耕地事實你在注意著鳥,旁人以為你坐在田梗上恍神事實你在注意著一隻遠方閃現的蝶。

「有一隻斑點鶇呢。」即使旁邊此刻無人。

《鶇》的故事場景據說是在西伊豆的海濱,那裡應該也是鶇初夏北返時的必經之路。電影裡到底有沒有出現鶇,或者出現是哪一種鶇?手邊沒有影片,沒辦法追溯了。不過那個「鶇」當然指的是像Tugumi這樣的少女,帶點誘惑性與歇斯底里,會飛到灌木叢裡側著頭看著你的夏日、愛情與海岸邊的迷離小鎮。

Top

 

植物分類趣

作者:周育如

趁著好天氣來到植物園充電,聆聽志工老師的解說!一月份的主題是「植物分類園」,原以為可能會有些枯燥,但是在老師生動地解說、帶領遊戲中,讓我在欣賞、觀察、辨別植物的過程中,多了更多不同切入的角度,得到更多的樂趣!

1. 植物園志工老師安排有趣的活動、細心地解說

對於植物的分類,可依目的而有不同的分法,像老祖宗神農氏在嚐百草的當下,也將植物歸為有毒或無毒;現代大多以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徵來分類,或是更先進地以DNA來鑑定親源關係再加以分類;其實我們也可以依自己的喜好來分類,老師就現場要大小朋友在三分鐘內,任意挑選園內地上的兩片落葉,再將其分類。結果有的朋友是以葉緣是圓形或是鋸齒狀來分,有的是以葉子是平行脈或是網狀脈來區隔,有的是以顏色枯黃或是青綠來歸類,也有的是以葉子是互生或是對生來區分,發現大家觀察的角度都不同,非常有意思!

回到我的小菜園-綠活基地,覺得作物葉子的形狀好美、好可愛,因此也來分類、欣賞一下!

木瓜和夏天的秋葵葉子都是多邊掌形,而且秋葵葉的裂口較深、葉緣呈鋸齒狀;

2. 木瓜(左)、秋葵(右)

木瓜(左)、秋葵(右)

豆類如紅豆、和夏天的刀豆,葉子都是豪邁的三出複葉,而紅豆的葉子略顯圓胖些!不是豆類的草莓葉也是三出複葉,但是感覺葉子像是從中心點旋轉出去,多了點立體感,而且葉緣有可愛的滾圓邊,也增添了一點嬌媚!

3. 紅豆(左)、刀豆(中)、草莓(右)

紅豆(左)、刀豆(中)、草莓(右)

芹菜和山芹菜也有三出複葉,它們倆果真是近親,葉形好像啊,仔細比對覺得芹菜的葉面較小些,裂口較深,而且鋸齒狀的葉緣尖端,有小小的白點呢!

4. 芹菜(左)、山芹菜(右)

芹菜(左)、山芹菜(右)

白蘿蔔和紅蘿蔔雖然都叫蘿蔔,葉子也皆呈羽狀複葉,不過它們並沒有親戚關係,葉形也不同!白蘿蔔的葉子較大片,而紅蘿蔔的則是有許多細小分岔,遠看一片蔥蘢,很有詩意的感覺!看到這麼多不同又可愛的葉形,每每讓我駐足欣賞良久,這也是常讓我走不出菜園的原因啊!

5. 白蘿蔔(左)、紅蘿蔔(右)

白蘿蔔(左)、紅蘿蔔(右)

Top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即將消失的秋天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有時候,《洋蔥》雜誌還真會下標題。

還沒正式為本書做研究時,我無意間看到這段話:「繼30億個季節後,秋天將消失。」你記得秋天吧?《洋蔥》雜誌嘲諷地寫到:「一年中的經典時期,曾經占據夏季與冬季之間令人嚮往的時段。」

在暗自發笑之際,我望向窗外,看見11月的雪緩緩飄落。的確,今年沒有秋天。在布魯克林,前一天還是和煦宜人的氣候,第二天就突然刺骨寒風。如果未來的冬天就像這樣,黃水仙恐怕會在一月時盛開在中央公園。
當愈來愈多人覺察到氣候危機以及其所造成的紊亂,這些天氣上的改變似乎更添不祥的氣氛。當人們對氣候危機—通常被稱為「全球暖化」,能有所覺察,便能瞭解未來的氣候將更極端,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甚至可能消失。

當被問到人類的哪些行為造成氣候變遷時,通常會想到工廠煙囪或高耗油的飛機和汽車,而不是果醬餡餅(pop-tarts)或豬肉塊。但是生產與分配食物的全球系統—從種子到盤子到垃圾掩埋—占人為暖化效應的31%甚至更多。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2006年的報告《畜牧業的巨大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光是家畜就造成全世界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超過全球運輸系統製造的溫室氣體,包括休旅車、蒸汽船乃至於噴射機的總和。(交通運輸的溫室氣體僅占總排放量的13%。)

在被問到個人該如何幫忙解決氣候危機,很多人會覆誦記憶中的環保咒語:換掉燈泡!少開車!選擇更有效率的電器!隔熱!在被問到整個國家該怎麼做時,大部分的人多半會提到推動再生能源並且終結人類對石化燃料的依賴。很少人會想到改變食物的生產方式或改變我們的飲食選擇。(不過當你一路讀下去,會發現這樣的覺醒正在蔓延。)

綜觀全局:餐桌上的氣候危機

我以令人不悅的賭場和生生不息的農場作為開場白,因為就在我伏案書寫的當下,那天的景象依舊歷歷在目,你接下來將讀到的內容不是好消息,而是壞消息。然而當我一面寫,腦中卻一直繞著另一個故事轉,我想到李佛絲和蕊蒙,想到大肚農場在面對賭場無限制擴張的威脅下,卻仍能欣欣向榮,於是我不由得回味起威斯康辛州的農夫謝普(Mark Shepard)與南韓食物合作社社長金成熙(Seong-Hee Kim)、提倡在地食物不遺餘力的普倫提斯(Jessica Prentice)以及擁護「真食物」的蓋拉努(Tim Galarneau)等人的話。我想像首爾市外那座生機盎然的農場,我與數十位來自東南亞各地前來參訪的小農並肩而立,聽他們訴說著不使用石化燃料但產量依然豐盛的農場故事。

也就是說,我心裡同時想著兩個主題走向,而且也一定得這麼做。各位會先讀到破壞氣候的工業式糧食系統,但也不要忘記占本書大半篇幅的,是那些運用大自然的智慧以療癒氣候的糧食系統。從印尼的雨林到墨西哥瓦哈卡(Oaxaca)侵蝕痕跡斑斑的深谷地,這個糧食系統充滿了生命力,它或許無法進入標準普爾五百大企業之林,產品登不上沃爾瑪(Walmart)百貨公司的貨架,但至今仍有數十億人在其中採購,這系統也因而成長茁壯。只要大家共同創造有利的條件,將會有更多人加入。在這故事中,人們擷取幾乎軼失的智慧,並將生態科學的新突破付諸實行。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Diet for a Hot Planet:
The Climate Crisis at the End of Your Fork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作者:Anna Lappe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05511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