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3.03.03








近期活動

2013廢核大遊行

從糧食到石化替代品:十個自給自足的歐洲生態村

2013黑玄武。浪花舞

鏡頭下的自然筆記

《面對東亞美軍基地——傾聽沖繩高江的聲音》交流會

開放吧!科學

劉黎兒的焦慮,吳志寧的歌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招募】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廢核大遊行隊伍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致一生寫在門上的人──讀《車諾比的悲鳴》

作者:黃裕文(高雄市立福山國中教師、地球公民基金會義工)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以後

你名叫車諾比

邊境以南那座核電廠引爆你

成為一個新物種,據傳

會在夜裡發光

 

「沒有人跟鸛說發生了什麼事」

撤離時,「貓看著人的眼睛,狗兒哀嚎」

一段時間後,牠們與農田都感染上野性

你只比變成紅色,再漸漸轉為橘色的常青樹

多瞭解一點點

精采內文

 

建築師的減碳任務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位於新竹燈會低碳綠能燈區的「台達永續之環」,是國內第一個運用建築碳稽核概念達成減碳目標的燈體建物,預估燈會兩周時間的總排碳量,將只有跨年煙火的五分之一。

仔細想想,人類每日有許許多多的活動,都是在建築裏面發生的。從工廠的生產、人員的辦公、到家庭成員的活動空間,都與建築脫不了關係。根據成大建築系林憲德教授的分析,一棟生命周期約四十年的建築物,約85%的二氧化碳,是來自於人們在建築內所發生的活動間接產生;之前也有統計指出,若是把建材的耗碳也算進去,建築物的排碳,約佔人類所有活動排碳的三至四成。 

打蛇打七寸,為求有效對抗地球暖化,讓建築的碳污染降低,全球的建築業界,近年就有了綠建築的呼聲,從美國的綠建築LEED標章,到台灣的EEWH綠建築認證。內政部常務次長曾中明甚至曾具體指出,台灣的綠建築密度,應該稱得上是世界第一,且光靠目前台灣現在綠建築,就已幫台灣減碳接近六億噸。 

然而,若要真正靠建築對抗暖化,光靠評分式的綠建築評鑑系統,或許還不夠。如果建築師能把建築物的排碳量,一開始就給計算出來,那或許在比圖之初,就能夠採取更減碳的設計,除了採用更環保的建材外,讓建築未來在運作時,可以因為設計得當,而使用更少的能源,如此談建築減碳就更具意義。

精采內文

 

飛鳥 牽起兩島生態的橋

金門與廈門鳥會交流紀實;攝影:林植、許永面、陳秀竹

廈門紫水鶏作者:陳秀竹(金門縣野鳥學會總幹事)

下午至集美區杏林彎北側紫水雞的棲息地,根據廈門鳥會敘述,2012年3月在這裡發現美麗的紫水雞之後,讓中國包括生物學界、環保人士和鳥友都相當的興奮,認為具有重要的生態研究的價值與指標意義;但是,我們到了現場一看,才了解紫水雞重現廈門的這一塊棲地,緊鄰華僑大學西南側濕地,已經被地產公司收購,準備填土建造大樓出售,現場已經有些池塘被填,同時也有許多的廢棄土,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現場有不少垃圾正在焚燒;據說當地居民也十分覬覦紫水雞的美味,佈下「步步驚心」的捕鳥網,並且砍伐水生植物,斷絕紫水雞的食物來源。因此廈門觀鳥會十分憂心,除了向當地政府部門反映,希望能儘快採取措施,我們到達現場的同時,廈門當地關心環境生態保護的「海西晨報」文字與攝影記者也跟我們一起到了現場,一方面拍攝現場的環境同時也分別採訪了金門鳥會許永面理事及廈門鳥會副會長王雁飛,希望保護珍稀的紫水雞及其棲地。

精采內文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永續的酷農場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農場的電力不仰賴石化燃料,這裡每座建築物都內建發電生產設備,每座新建築成為新的能源。「當你把太陽光電或風力內建到建築物,這筆花費就成了資本支出而不是每個月的開銷。」謝普說:「電費帳單成了電力支票。」

謝普以不到200英畝的農地,整年產出數以噸計的糧食,包括半噸椒類、1噸蘆筍、7至10噸冬南瓜、1噸榛子,以及幾年內可望增產到2萬磅的栗子。農場也從大約1千蒲式耳(容量單位,約等於35公升)蘋果生產出2萬加侖的蘋果酒,而這些只是謝普對最大量產品的估計,外加小量生產的「一堆東西」,從牛肉、豬肉乃至羊肚蕈等。

「這座農場不是嬉皮夫妻在自家後院做的園藝,這是要賣錢的,上百英畝種來賣錢的農場。」謝普強調,「這是農業。」

精采內文

 
 

致一生寫在門上的人──讀《車諾比的悲鳴》

作者:黃裕文(高雄市立福山國中教師、地球公民基金會義工)

你從那裡來,帶著那裡一起來
帶著你家的門,用摩托車搬運的那扇
穿越作惡夢的樹林,穿越巡夜的槍枝
「必須把過世的人放在門上」啊

你的母親說,要讓過世的人安息
你第一次拆下那扇門,是在棺木運來之前
你讓父親躺在上面
你坐在門邊整夜,家門敞開整夜

然後門被裝上
你一年級、七年級、當兵前的舊刻痕
加上你兒女成長的新標記
再加上後來,沒人料到的輻射劑量

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以後
你名叫車諾比
邊境以南那座核電廠引爆你
成為一個新物種,據傳
會在夜裡發光

「沒有人跟鸛說發生了什麼事」
撤離時,「貓看著人的眼睛,狗兒哀嚎」
一段時間後,牠們與農田都感染上野性
你只比變成紅色,再漸漸轉為橘色的常青樹
多瞭解一點點

瞭解那些銅板大小的黑斑
會如何一個接一個
在你的妻你的女兒身上出現
瞭解她們所做的檢查報告都不是她們的
更不是你的

官方說,多喝伏特加有助抵抗輻射
沒人管伏特加有沒有銫或鍶殘留
沒伏特加就喝古龍水或玻璃清潔劑
然後清理人很英勇
自願為主義為國家為你們
上前一步

你與他們一同抵達悲劇的燃點
他們爬上融化的反應爐屋頂
清除石墨碎片和往後的人生
你潛回隔離區
偷出一扇家族記憶

你剃光頭的六歲女兒躺過了
如今,你或許也已躺上它
這一輩子,伴著所有新舊刻痕
終於都被那扇門帶上

但你被置入棺材,連同那片破木板
與其他輻射污染物一起掩埋
「回歸塵土竟是如此簡單」
一朵輻射雲
就將你們的城掩埋成
永恆的墓與碑

土地不是我們,我們卻是土地
你從那裡來,帶來那裡漫長的倖存
讓死亡如此簡潔而慈悲
你終究從核能神話中解脫了嗎?
萬年後半衰的我們問自己

Top

 
 

建築師的減碳任務

作者:張楊乾(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

位於新竹燈會低碳綠能燈區的「台達永續之環」,是國內第一個運用建築碳稽核概念達成減碳目標的燈體建物,預估燈會兩周時間的總排碳量,將只有跨年煙火的五分之一。

每一個人的職業,幾乎都無可避免地,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響。一個樂在工作的餐廳服務員,一天下來,可能讓十幾桌的用餐客人感染了愉悅。一個軟體工程師的靈機一現,或許也將為上億位手機用戶,帶來新奇無比的使用經驗。而一個願意拉高視野的影子寫手,也可能讓政治人物的悲情落選演說,轉化成鄉黨間傳頌的激勵教案。 

面對地球暖化的挑戰,同樣地也有許多的職業,都具有影響他人的關鍵地位。但其中要像是建築師這樣,其所產出的每一面圖紙、繪出的每一道筆鋒,根本上就已決定了一個建築體,往後四十年的碳排放趨勢,這樣關鍵的影響力,或許是各國政府在規劃減碳的策略時,所可以著力的地方。

建築排碳 佔人類活動大宗

仔細想想,人類每日有許許多多的活動,都是在建築裏面發生的。從工廠的生產、人員的辦公、到家庭成員的活動空間,都與建築脫不了關係。根據成大建築系林憲德教授的分析,一棟生命周期約四十年的建築物,約85%的二氧化碳,是來自於人們在建築內所發生的活動間接產生;之前也有統計指出,若是把建材的耗碳也算進去,建築物的排碳,約佔人類所有活動排碳的三至四成。 

打蛇打七寸,為求有效對抗地球暖化,讓建築的碳污染降低,全球的建築業界,近年就有了綠建築的呼聲,從美國的綠建築LEED標章,到台灣的EEWH綠建築認證。內政部常務次長曾中明甚至曾具體指出,台灣的綠建築密度,應該稱得上是世界第一,且光靠目前台灣現在綠建築,就已幫台灣減碳接近六億噸。 

然而,若要真正靠建築對抗暖化,光靠評分式的綠建築評鑑系統,或許還不夠。如果建築師能把建築物的排碳量,一開始就給計算出來,那或許在比圖之初,就能夠採取更減碳的設計,除了採用更環保的建材外,讓建築未來在運作時,可以因為設計得當,而使用更少的能源,如此談建築減碳就更具意義。

這類的計算方式,不論是要叫作建築碳稽核,或是建築碳足跡標示,在全球各國都正著手推行。它主要的難度在於,許多排碳的數據並不容易取得,在台灣用一噸的混凝土,與在挪威用一噸的混凝土,排碳量可能就天差地遠,但若是缺乏本土的數據,直接就拿他國的排碳資料代入,稽核不但失真,最怕是誤導了建築師在建材的選用。

但只要當建築碳足跡標示的制度建立後,建築師、業主與購屋者,也就有了可依循的量化指標。往後消費者在購屋前,就能透過建築碳稽核的數據,多少能推算出入厝後每月的用電量與排碳量,以及所需繳納的電費或是碳稅。當建築物的碳足跡標示制度更成熟,或也將在市場形成另一股的綠色競爭風潮,讓節能的房子更具市場競爭力。

台達永續之環 導入建築碳稽核

目前國內第一個導入建築碳足跡標示的建案,將會是在2013年新竹台灣燈會亮相的燈體建物「台達永續之環」。這座由潘冀建築事務所主導的燈體設計,從一開始就希望大幅減少耗碳的混凝土用量,並讓這尊座落於新竹水圳公園的燈體,採用90%可回收的鋼構,和自然界生長快速的竹材質;就連燈體所撐起投影布幕,也全使用由寶特瓶回收抽紗所織成巨幕。 

而在短暫兩周的燈會期間結束後,燈體的鋼構將會重新焊接,運往莫拉克風災災校,作為防災型再生能源系統的基座;燈體外側的竹牆也將卸下,易地搭建成環境教育的基地;內側巨形投影布幕則將會重新裁切,將變裝成上百個環保袋供能源教育志工使用;而由二十萬個竹節壓實而成的竹地坪,則會留在當地,漸漸幻化為滋養水圳公園的有機肥料。

如果沒有建築碳足跡的計算導引,光以「Reduce、Reuse、Recycle」概念,或許也能設計出這樣的一個燈會建物,但透過碳稽核的方式,卻更能以具體的數據來作佐證,而不僅僅只是漫天漂綠,反而是實在地作出減碳的規劃。

隨著台灣本土建材的碳排放資料庫,愈來愈成熟的情況下,建築物全面進行碳足跡標示,甚至是對既有建物的碳稽核,都將是減緩地球暖化的有效利器,也勢必成為一種趨勢。也希望從今年的燈會建築開始,讓產官學界能更加速此一制度的推行,使得台灣能在推廣綠建築暨有根基上,持續在建築減碳有更多的努力,也為下一代保留更多與極端氣候周旋的籌碼。

※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簡版刊於1月27日聯合報元氣周報。

Top

 

飛鳥 牽起兩島生態的橋

金門與廈門鳥會交流紀實

 作者:陳秀竹(金門縣野鳥學會總幹事) ;攝影:林植、許永面、陳秀竹

金門縣野鳥學會日前在楊瑞松理事長的帶領下,與廈門鳥會展開兩岸鳥類生態交流活動,迸出生態多樣火花。

楊理事長表示,去(101)年廈門鳥會來金門取經,了解栗喉蜂虎營巢棲地的復育狀況,並分享在廈門消失了144年的紫水雞,其棲地因為地產開發商的需要,受到極大的擠壓,棲地已瀕臨消失,希望有機會可以協助移棲於烈嶼陵水湖復育,因為金門島嶼環境生態極為脆弱,需要謹慎的評估,因此特別組團,成員包括資深理事許永面、監事薛憶雯、副總幹事許勇為及我,一行於2013年2月25日中午啟程赴廈門。

扺達時由廈門鳥會秘書長陳志鴻、理事林植及環保局人員王博等接待;隨即到位於市區的栗喉蜂虎營巢棲地實地勘察,此處環境與金門極為類似,有土堤也有親水空間,惟四周均為高樓大廈,未來如何提供適合的營巢空間以及教育觀鳥民眾的保育觀念等,均是迫切的課題,許永面理事建議可挖掘如軍事濠溝的方式,簡單又容易營造;隨行的廈門鳥會鄭小兵先生馬上理解的說,那我知道了可以挖成如階梯般的方式,讓拍鳥的民眾和棲地有一些阻隔,以免干擾繁殖中的栗喉蜂虎,許永面理事則提醒挖出來的泥土還可就近在一旁堆成土丘,栗喉蜂虎也會來築巢。

廈門紫水鶏2DSCN1398a

接著我們一行到「廈門濕地公園」這裡也有鸕鶿及鸕鶿林,讓金門鳥會人員有種熟悉的感覺,空中則有不少的小雨燕在飛翔著,也有一些遊客在賞鳥,池中也有許多紅冠水雞悠游自在。

晚間並由廈門鳥會會長陳小麟設宴,陳會長服務於廈門大學擔任生命科學院院長,與會尚有王雁飛副會長及廈門大學林清賢教授、外科醫生鄭小兵、洪允記等會員交流,洪先生也是來自烈嶼的鄉親,倍感親切。席間並就消失144年的紫水雞復育與栗喉蜂虎營巢棲地的保育進行意見交流,對於金門近年來猛禽黑翅鳶日漸減少的議題也進行討論,陳會長也就褐翅鴉鵑的遺傳變異研究,建議未來兩岸可以合作進行研究,如在金門如有拾獲褐翅鴉鵑傷鳥,可取少許肌肉浸泡於酒精中,未來可提供作為遺傳變異研究用。

陳會長特別贈送金門鳥會人員「福建省濱海濕地水鳥」圖鑑各乙冊,金門鳥會也特別贈送會旗乙面、金門高粱酒及金門國家公園出版「南遷北返-金門鳥類生態」DVD以達交流與分享。

第二天早上至小坪頂森林公園觀賞陸鳥,見到叉尾太陽鳥與橙腹葉鵯共同覓食於紅色的刺桐花間,叫聲啘轉、羽色繽紛迷人,橙腹葉鵯還會追趕叉尾太陽鳥,還有紫嘯東、紅耳鵯、點胸雀鵯、鉛色水鶇、大山雀、藍尾鴝、金腰燕、煙腹毛腳燕等,在水庫的橋墩下還觀察到小雨燕的巢及煙腹毛腳燕的巢。

廈門紫水鶏DSCN1380a

下午至集美區杏林彎北側紫水雞的棲息地,根據廈門鳥會敘述,2012年3月在這裡發現美麗的紫水雞之後,讓中國包括生物學界、環保人士和鳥友都相當的興奮,認為具有重要的生態研究的價值與指標意義;但是,我們到了現場一看,才了解紫水雞重現廈門的這一塊棲地,緊鄰華僑大學西南側濕地,已經被地產公司收購,準備填土建造大樓出售,現場已經有些池塘被填,同時也有許多的廢棄土,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現場有不少垃圾正在焚燒;據說當地居民也十分覬覦紫水雞的美味,佈下「步步驚心」的捕鳥網,並且砍伐水生植物,斷絕紫水雞的食物來源。因此廈門觀鳥會十分憂心,除了向當地政府部門反映,希望能儘快採取措施,我們到達現場的同時,廈門當地關心環境生態保護的「海西晨報」文字與攝影記者也跟我們一起到了現場,一方面拍攝現場的環境同時也分別採訪了金門鳥會許永面理事及廈門鳥會副會長王雁飛,希望保護珍稀的紫水雞及其棲地。

三天的交流行程鳥會同仁觀摩很多,也學習很多,這次總計觀察的鳥種近60種,許永面理事說這裡的山鳥不僅羽色繽紛多樣,尤其鳥音婉轉、嘹亮動聽;和金門豐富水鳥的單調羽色有不同的魅力。

兩地鳥會有志一同的共識,希望未來建立良好的會務交流平台,透過討論與交流共同為兩岸的鳥類生態保育,建立完善的運作模式,共同保育與推廣美好的生態環境資源,在分享與欣賞鳥類生態的同時,也許下承諾共同保護兩岸美好環境。

Top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永續的酷農場

作者:Anna Lappe;譯者:陳正芬

謝普(Mark Shepard)的新樹林農場(New Forest Farm)占地106英畝,無論就外觀或實質上都有別於星布在鄉村景觀的集中式動物飼養作業,也不同於中西部常見兩面沿海的廣大農場。這座農場位在威斯康辛州麥迪遜以西80英里的奇卡普山谷(Kickapoo Valley)。

謝普一大清早4點鐘被豬的尖叫聲吵醒,衝出去擋掉了幾隻土狼的攻擊。但謝普寧可遭到土狼攻擊,也不願意承受一般農民日復一日必須忍受的事。

對謝普來說,沒有所謂每個禮拜(或更頻繁)請獸醫來替家畜看病這回事,他也不必替價值25萬美元的曳引機加油,晚上還得因為還不起曳引機的貸款而擔心。在他的農場上,沒有美國一大半農地上一排排整齊作物的景象,後者種著一畝畝玉米和大豆,在以公噸計的除草劑Avenge和Marksmen幫助下,農作物變得更加整齊畫一,而這些除草劑都要求要特別小心,避免接觸發生危險。

事實上,謝普的農場上幾乎每件事都不同於現代農業的觀念。新樹林農場非但沒有破壞土質,反而讓土壤回復健康,這裡不排放有害的溫室氣體,而是除去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它儲存在健康的土壤和木本植物中。此外謝普不像那些每年領取數百萬美元大宗農作物補助款的巨型農場,他分文不取,然而農場依舊賺錢。

農場的電力不仰賴石化燃料,這裡每座建築物都內建發電生產設備,每座新建築成為新的能源。「當你把太陽光電或風力內建到建築物,這筆花費就成了資本支出而不是每個月的開銷。」謝普說:「電費帳單成了電力支票。」

謝普以不到200英畝的農地,整年產出數以噸計的糧食,包括半噸椒類、1噸蘆筍、7至10噸冬南瓜、1噸榛子,以及幾年內可望增產到2萬磅的栗子。農場也從大約1千蒲式耳(容量單位,約等於35公升)蘋果生產出2萬加侖的蘋果酒,而這些只是謝普對最大量產品的估計,外加小量生產的「一堆東西」,從牛肉、豬肉乃至羊肚蕈等。

「這座農場不是嬉皮夫妻在自家後院做的園藝,這是要賣錢的,上百英畝種來賣錢的農場。」謝普強調,「這是農業。」

扔下呆頭世界

聽過「呆頭世界」嗎?這本書由一位迪士尼的插畫家繪圖,內容是說有一隻長得像天竺鼠的可愛動物住在植物繁茂的土地上,謝普邊翻著書邊說,名叫「普魯熊」(Pollutians)的怪獸來自「普魯特斯」(Pollutus)星球,他們降落在呆頭世界上,宣布要讓這片新大陸更進步。

書中的進步是指工廠和煙囪、高速公路和摩天大樓。「沒錯!」謝普語帶諷刺地說:「進步的不得了。」

「我們住在—」謝普望著前方說:「呆頭世界。」

快速瞄一眼新樹林對面的道路,就會看見那種進步。一排排大宗作物玉米(看起來可食用,但主要被做成動物飼料和高果糖玉米糖漿),使用數以噸計的化學肥料栽種。1960年以來,美國半數的寶貴表土流失,且流失速度是替代速度的17倍,這樣的農場難辭其咎。

謝普手指著馬路對面的農地,誇張地問:「那叫進步嗎?」

紅色的河流是進步嗎?把健康的土地變成沒有生命力的蒼白塵土(謝普總是這麼說)叫進步嗎?通過種植的方式改變氣候叫進步嗎?

謝普不同意,而新樹林農場的誕生,是因為他想帶給人類一個不同版本的進步,一座可復原、可再生且強韌的農場。他運用大量知識來從事農業,而不是大量化學物質。新樹林是透過一連串價值與社群(和顧客)連結的農場,而不是一連串見錢眼開、除了在全球各地擴張版圖、其他都不關心的企業掮客。

精彩回顧: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一座發燒小行星的未來飲食法
Diet for a Hot Planet:
The Climate Crisis at the End of Your Fork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作者:Anna Lappe
譯者:陳正芬
出版社:行人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8905511
定價:380元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