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生物多樣性]

超限使用--環境資源的消失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最強勢的入侵種

  為了居住,人們砍伐原始林,破壞生物棲地;為了裹腹,獵捕野生動物,減少生物多樣性;繼之為了方便,製造工具,卻污染空氣;再因工具的便利,更加快速的消滅森林與環境資源。如此不斷,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似乎科技愈進步,代表著生物多樣性愈低。這一切一切證明了一件事:人──Homo sapiens是地球形成以來,最強勢的入侵種。

  許多研究證據顯示,目前非洲仍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一洲,因為當地的人種與其他生物一起演化了百萬年,可說「人」是非洲的原生種,故傷害較不嚴重。但當「人」四散入侵到其他各洲之後,生物多樣性開始瓦解。

  距今1萬2000年前,古印地安人已分散到歐亞大陸,並開始跨越西伯利亞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那時,有三種猛獁象已在美洲生存繁衍了2百萬年。古印地安人出現之後不到1000年的時間,美洲的猛獁象全數滅絕。同時期歐亞大陸的猛獁象,一直茍延殘喘,直到更新世冰河時期來臨才滅絕。

  玻里尼西亞人在8000年前由東南亞開始,往東航行進入太平洋。這些稱為「人」的入侵種,由太平洋最西端的東加王國開始,逐島吃掉當時可獵捕的物種,然後再侵入下一個島嶼,最終到達夏威夷群島。目前太平洋列島已找不到化石紀錄中的大型動物,剩下的鳥類多是知更鳥、吸蜜鳥等小型鳥類,哺乳動物也只看得到鼠類,而且漸漸的被外來鼠種所取代。

  西元500年,馬拉加西族的祖先,由印尼抵達馬達加斯加島,不到100年的時間,就解決了島上的大型動物。到了西元1600年以後,工業革命推動了航海時代的興起,歐洲移民大盛,物種滅絕所須的時間更短。荷蘭水手為了好奇,登上模里西斯島,也消滅了肉質鮮美的愚鴿(Dodo,又稱多多鳥)。同時藉由人的引介,犬、貓、鼠跟著入侵,成了加速摧毀生物多樣性的幫兇。

環境污染

  「人」不但大肆獵捕、砍伐,直接消滅大型物種,且製造廢氣、廢水,污染環境:溫室效應造成全球暖化、空氣污染造成酸雨、任意排放污水造成水源污染。這些都間接消滅小型生物。

  近年的研究顯示歐洲森林中的真菌類,似乎正處於大滅絕。在過去70年間,消失了一半以上的真菌種類,原因可能是空氣污染。土壤中的微生物,因酸雨也消失了大半;海洋中的浮游藻類,因海水污染而單一化。

  中國大陸沙漠地區,因溫室效應,有逐年擴大的趨勢;加上超限的放養牛羊,大量啃食北方草原,沙土因沒有植物根部的抓固,四散飛颺;另外,有蹄動物過度踐踏,形成「蹄害」,使表土過度結實,草類更難生長,沙漠也更加擴大。當西伯利亞高壓帶南下時,往往造成沙塵暴,而且一年比一年嚴重,位於季風區的台灣深受其害。

台灣的RV人生

  在台灣,超限使用的情形,亦「不落人後」,最嚴重的是,我們還面臨了旅遊資源破壞的重大課題。

  從2002年第一個挑戰大自然的休旅車廣告開始,溪流不再是溪流,只是「一個小水坑」而已。各家車廠卯足了勁,強調在任何路況下皆能「如履平地」。從此,你可以很輕鬆的吹著冷氣,不必汗流浹背;你可以很安全的坐著,不怕毒蛇猛獸;你更可以大唱卡拉OK、看VCD,絕對不用擔心車程無聊。有了結合吉普車的休旅車,任何人都可以輕鬆抵達傳說中的「世外桃源」。但是這樣的活動,已經完全悖離了親近大自然的理想,世外桃源變得廉價,人們對自然失去了尊敬,帶來了破壞,許多美景在大部份人們還未見到就已經消失,世外桃源再度成為傳說。

  2003年,農委會林務局調查所轄林班地的溪流狀況,其中位於翡翠水庫集水區,供應大台北居民飲用水來源之一的烏來桶后溪,水質由原先的甲類標準(可直接生飲)降為乙類用水(煮沸後飲用),主要原因就是遊客過量。

  林務局所調查的地區,大部份是尚未開放的地區,原本一般人難以到達。但是能跋山涉水的休旅車隊,開進狹窄的產業道路,進入林班地,甚至開上河床,直接實現廣告中的小水坑的理想。有些車隊在河床地測試車子性能,不斷碾壓河床地,破壞棲地,同時製造噪音污染,甚至更換的機油,直接倒入溪流中,污染水源。還有民眾為生營火或烤肉,帶著電鋸,直接砍下林班地內的柳杉木。

  為了阻絕各類車隊進入各林班地,林務局以鐵柵封閉道路,卻有人以乙炔燒斷。南投林管處在丹大林道上挖了壕溝,卻被人填平,甚至以吊車將車輛吊過壕溝。在山區設置的路標、警告標誌,遭人以霰彈打成蜂窩,挑釁意味相當濃厚。林務局的編制原本就不龐大,在有限的人力下,想要兼顧各林班地的狀況顯得有些吃力,現在巡山員又受到安全的威脅,對公權力是相當大的挑戰。由於車隊實在太過囂張,林務局南投林管區決定,將丹大林道通往七彩湖的隧道口,以混凝土完全封閉。

  當大家不斷的批評政府行政效率牛步、辦事效率不彰的同時,是否應徹底想想,到底是什麼原因拖垮政府的效率?人們心中的僥倖,甚至挑釁,是否是造成公權力不彰的主因?

 生物多樣性小百科

承載量

  生態系內生物個體之數量不會無窮之增長,其總數會受環境條件之限制而改變,此生態系可忍受之最大生物量即為該生態系之承載量。每一地區能容納單一物種個體數有其最大限制,稱為該地區的最大承載量,亦稱最大負荷力。承載量可分生物物質(biophysical)和社會(social)兩大類。就糧食而言,前者為免除營養不足(undernourished)的糧食產量。後者則為社會所企求較好的飲食。現有穀物產量可供養60億素食人口,但若攝取15%及30%的肉類,僅可分別供養40億及20億人口。社會承載量決定於生活方式、衛生要求及資源分配的基礎結構等因素。

  既然現有穀物僅足供60億人口素食之需。在90年代初,世界因食物不足而無法保持健康者有4億7700萬人,因饑餓而無力工作者10億5300萬人。中國大陸有8000萬農村人口,「飽而復飢,暖而復寒」。開發中國家三分之一的5歲以下幼童營養不足,每年有1000萬幼童死於饑餓及相關的疾病。

  就水資源和能源而言,社會價值和經濟水平為決定承載量的重要因素。生活所需的房屋、衣著、書籍都可以換算為製造過程所需要的用水量,因此決定生活水準即可計算用水量。現在世界百分之五十四的淡水資源已被利用,增加的可能性極其有限。有許多國家或地區都已超過了生活水準極低的社會承載量。

  經濟發展必須避免環境污染和生態系統的惡化。否則地球的承載量將日益衰退。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遷、臭氧層的破壞、海平面上升、酸雨、空氣汙染、化學及金屬污染、廢棄物等。

Carrying Capacity

Carrying capacity is a concept related to sustainability. It is usually defined as the maximum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a species that can be sustained by and environment without decreasing the capacity of the environment to sustain that same amount in the future. When we ask "What is the maximum number of people that the Earth can sustain?" we are asking what is the carrying capacity, and we are also asking about sustainability. For th human populati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depends in part on our values. Do we want those who follow us to live short lives in crowded surroundings without a chance to enjoy the Earth's scenery and diversity of life? Or do we hope that our descendants will have a life of high quality and good health? Once we choose a goal for the quality of life, we can use scientific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what the carrying capacity might be and how we might achieve it.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