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多樣性] 生態城市案例介紹──「第三世界」的生活之道 作者:張文樺
當城市造成生態環境的極大負荷時,我們並非將人類排除在環境生態之外,而是思考如何順應環境生態,創造以人為本的城市──同時滿足人的生活需求,也能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這便是生態城市的思考起始。 今(2005)年9月應邀訪台的巴西庫里奇巴(Curitiba)前市長傑米.雷勒(Jaime Lerner)指出:「The city is not a problem, the city is a solution(都市不是問題,都市就是解決本身!)」一語道破傑米.雷勒的治理思維。儘管各國學者對生態城市的定義紛雜,但不外乎都強調了人與自然共生互利。庫里奇巴市被譽為「世界上最創新的城市」,整合了城市社會族群的性格、城市社會脈絡,以及實質環境條件一併納入城市的規劃,儼然成為永續的生態城市範例。
例如在傑米.雷勒第一次擔任庫里奇巴市長之際,水災問題已非常嚴重,若以工程防洪來解決表面浮現的問題,光是花費就達數百萬美元,於是IPPUC團隊讓河岸轉型為河濱公園,作為洪水的緩衝地帶。 當城市塞車等交通問題已迫在眉睫,大部分首長大多以建造龐大捷運系統來因應,IPPUC團隊考量捷運系統投入的成本與時間,設計出與公車高度相當的透明玻璃管狀車站,方便乘客上下車。同時,進站的購票、出入動線、無障礙通道的規劃,盡量體貼乘客;而比一般車身長三倍的公車、每分鐘一班,其載客量與效率並不比捷運低,而這樣的設計還可節省耗油約42%。
令許多城市困擾不已的廢棄物處理問題,由庫里奇巴市資助「垃圾採購專案」、以綠色交換的機制來解決。貧民住宅區的小巷由於沒有鋪設柏油路面,收送垃圾的卡車都無法進入,連經常性垃圾清運工作都無法達成。因此,庫里奇巴市便透過小型卡車,停在該市一百多個政府公地上的定點上,回收時間一到,附近市民便拿出一袋袋的垃圾來交換食物:例如六十公斤垃圾可得到六十張兌換卷,其足夠換取全家一個月食品(也可兌換公共汽車票、學校用的練習簿,或是聖誕節的玩具)。而兩公斤可回收利用物質,可換得一公斤食品(註)。而大多數的食品,則是政府向農民購買生產過剩的農產品而來。此舉一方面解決廢棄物問題;另一方面也改善低收入戶的生活品質,同時也善用了過剩的農產品。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李永展認為,雖然前市長傑米.雷勒謙虛地說巴西庫里奇巴市屬於發展中的國家,但庫里奇巴市在土地利用、交通規劃以及社區參與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在台灣,我們稱之為「永續城市」,根基於「生態要保育、生活要富裕、生產要效率」的精神,若能透過社區參與,例如社區規劃師、社區大學、社區產業、六星計畫等四點社區面由下向上的實踐,台灣也可打造永續的城市。
註:節錄自《綠色資本主義》
【延伸閱讀】
※感謝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協助圖片來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