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農業與生物技術 (I) 作者:高文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聯合國環境署《生物多樣性公約》(CBD,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國際條約的第一條說明宗旨,要保育,也要永續利用自然資源,同時要利益均霑。 我國成立了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下設生物多樣性工作分組,負責推動生物多樣性之研究、管理、保育、利用及公平合理分享。去(2004)年底在陽明山舉行工作檢討會,個人有幸參與,開了二天會議,卻只見保育,不談永續利用及利益分享,令人費解。本文我們來談一下生物多樣性的利用與分享。 生物多樣性的工作要務實,不僅保存,也要利用。為了人類的長久未來,利用要能永續經營,生生不息。地球是人類唯一居住的太空船,在蒼茫宇宙,航行銀河萬星之際,小小挪亞方舟內,呵護繁育其他動植微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的手段。
從某個角度來看,保護環境生態與人類開發利用,似乎是相衝突對抗的。我們的新聞媒體,充滿了這一類的事件劇情。 換一個角度,地球人口一直增加,我寫這一篇文章的時候,世界人口鐘顯示的數字是6,474,126,880人,這也就是說6,474,126,880張口,每天都要吃飯,而且人口數持續快速增加。 聯合國資料看得出來,人口的增加趨勢,不是來自已開發國家,未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人口,未來還會急遽直線上升,十分可怕。有到過這些國家旅遊經驗的國人,可以體會,雖是同是地球上的居民,開發國家所享受與浪費的自然資源,相較之下,與落後貧窮之邦,是不平均的。問題是,既患寡又不均,挪亞方舟之內,如何再維持五十年、一百年?這是人類以前從來沒有拿一顆地球來想過的大問題。人類千年文明,已經走到高度開發的理性社會,我們不能依循過去經驗,期待戰爭、疾病來當成自然解決方案。 幸好憑人類聰明才智,下圖的統計,告訴我們另外一條方案。
近數十年來,全世界的可耕作土地面積並沒有增加,糧食產量卻一直穩定增加。主要的原因,是單位生產的收穫能力大幅度增加了。 人類憑聰明才智,農業生物技術持續研究發展,知道更多生物知識,知道如何利用,有效管理。所以這些年,科學技術使得土地無法增加的情況下,糧食反而可以生產得更多,應付人口需要,以及高品質經濟發展。 人要吃,就要靠農業。地球這麼大,面積不會增加,可耕地也不容易再增加。怎麼辦?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發展的經驗,讓我們找到一條生路。 不過,現代農業的發展,也可能是生態多樣性的殺手。 我們看圖上一畝畝良田,每一方塊田,只種植一種作物。旁邊的森林區塊,我們藉經驗常識就可以推想,林木間,可能不會只有一種樹,樹下必然低矮灌木花草叢生,大大小小動物鳥獸昆蟲棲息而居。 農民不喜歡田裡長滿花花草草,所以須要撒除草劑,也不歡迎鳥獸害蟲騷擾,造成損失,所以努力噴灑殺蟲劑農藥。辛勤勞作,悉心照顧,為的是務必維持純淨良好的收穫。這一方綠油油賞心悅目的田園,絕對沒有容許生物多樣性的空間。 如果想像大規模農業,當秋風禾實,一望無際的金波翻浪,農家歡慶豐收,美景固然可以詠詩入畫,如果土地回歸原始未馴化狀態,同樣一片只長了單一作物的土地,不知道可以蘊育多少各式各樣的生物。 從人類發明農業,原始生態就逐漸摧毀破壞,滿足人類文明需要。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在有效管理下,更大規模集中種植少數幾種作物,以滿市場經濟需求。我們到鄉間欣賞自然田園風光,但農業卻是一點也不自然的。(待續)(2005-10-24)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