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國家公園-從生物多樣性看國家公園保育]

高山棲地保育(上)

作者:Aceralba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台灣是一位在大陸及海洋地殼交界的島嶼,先有南澳造山運動在此形成山脈,後經多次造山運動,至200萬年前台灣地質史上最近一次的蓬萊造山運動,由東南方擠壓而來的菲律賓板塊撞上大陸板塊,造成在台灣島中央的山脈再度隆起,使台灣成為一個多山的島嶼,在僅3萬6,000平方公里的面積裡,約70%為山地,海拔1000公尺以上的地區更佔了全島總面積的約32%左右。台灣最主要的森林生態系及河川水系皆發源孕育於此區,在垂直高差近4,000公尺的地形變化下及海島溫濕多雨的氣候裡,有著豐富而多樣化的棲地環境。

  台灣六座國家公園中,位在高山地區的有三座:玉山、雪霸及太魯閣,其中雪霸和太魯閣區域早在日治時期同屬於台灣總督府選定的「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預定地,在1938年宣告成立,旋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而終止相關建設工作。座落於中央山脈的「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涵括了太魯閣以西,雪山以東,大霸尖山以南及能高山以北之間的山區,廣達27萬公頃,是一塊非常完整的高山生態環境。如今雖分割為兩個國家公園,且減少了約40%的面積,其高山區域仍包括了中央山脈北段南湖中央尖及雪山山脈等高山保育重點區域。由於台灣過去本與大陸相連,在冰河時期為許多大陸生物南遷避難所,後與大陸分離,冰河時期遷徙下來的寒溫帶物種往山區退縮,所以在高山地區有許多冰河孓遺物種;又因地形複雜而隔絕,高山地區特有種生物較低海拔為多,因此,在建立以生物多樣性保育為目標的前提下,高山棲地便成為優先保育的重點區域;而為了保護自然原野景觀、原生動植物、特殊生態系,在高山地區設置保護區、保護能提供生物多樣性研究的生態系與棲地,便成了國家公園責無旁貸的責任。

國家公園保育策略:多元而跨領域整合

  自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簽訂後,國內外學政界莫不再次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育大致上可切為四個領域: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棲地或生態系多樣性及文化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保育探討物種與物種、物種與環境間的關係,並強調對整個生態系統的了解與整合──有效的保育理論或研究,往往多元化,並和其他領域學科相互連結、配合使用。國家公園需藉由一些方法或計劃以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育的目的。早期國家公園的保育研究多偏重於物種及棲地生態多樣性的保育,早在國家公園規劃階段,基礎物種族群之調查、環境資源之記錄結果都成為國家公園計畫土地利用分區的指標。大多的國家公園在成立後,便陸續完成動物、植物、人文、地質及水文等基礎研究調查報告,但由於各區生物保育的課題與需求不同且持續變化,必須搜集永續性的多面向資料,在不同的時空下加以比對探討,並行作為每5年一次的國家公園計畫分區通盤檢討的重要資料與議題。因而永久樣區的設置、長期生態之監測、環境變遷之記錄、環境指標之選定等等,都是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本策略。(待續) (2005-04-13)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