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熱泉‧怪蟹 作者:于立平 (公共電視記者)
來到中研院動物所的地下室,裡面有一個個的水族缸,這裡是中研院動物所副研究員鄭明修,研究硫磺怪方蟹生長、脫殼、吃食、生殖等生態現象的小基地,從潛水觀察到實驗室研究,他整整花了5年的時間,才解開龜山島怪方蟹的生命密碼。 早在1975年,日本的研究人員就在小笠原群島的海底火山噴口附近,發現了「怪方蟹」,1999年台灣的海洋學者,在宜蘭大溪漁港的下雜魚堆裡,發現了類似的怪方蟹,在2千年才正式發表為世界新種,並把牠命名為烏龜怪方蟹(X. testudinatus),又叫做硫磺怪方蟹。根據鄭老師的調查,每一平方公尺約有364隻,從水深3米到潛水可達的2、30米皆可見其蹤影,數量之高可說是世界之冠。 究竟這些這些怪方蟹住在哪裡?又是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中呢? 原來在台灣宜蘭近海的龜山島附近,有著世界上極為獨特的淺海熱泉噴口生態系,因此吸引了各個領域的海洋研究人員前來探索,龜山島是台灣境內唯一露出水面的活火山,根據地質定年資料顯示大約在7千年前左右,曾有過一系列的噴發,在龜山島龜首的海底下,有許多的熱液噴泉口,噴口大量排放出硫磺煙柱與氣泡,不止酸度極高,最高溫度還可達140℃,在熱液噴口的硫磺縫隙中,就住著成千上萬的硫磺怪方蟹,「在這樣物種貧乏、環境惡劣的條件下,這樣龐大的怪方蟹族群是如何生存的呢?到底牠們吃些什麼」這樣的一個疑問,吸引了鄭明修老師一頭栽入怪方蟹的世界。 要近距離研究棲息在硫磺裂縫的怪方蟹,具有相當的危險性,熱泉不時的噴發,震耳欲聾的聲響,搞得潛水人員頭痛愈烈心跳加速;有時硫化物一噴發出來,潮流一攪動,海裡伸手不見五指,研究人員潛得膽?心驚;有時一不留神,來到了高溫噴口,馬上就被燙著了。鄭明修描述有一次,船剛就定位下錨,助理才一下水沒多久,就看著他順著錨繩拼命的往上游,原來船哪裡不好停,就這麼巧停在噴氣口上方,人一潛到海裡就被燙得哇哇叫,就這樣研究了5年,鄭老師在解剖怪方蟹標本時,在內臟裡有了重大發現。
「海洋雪」這個浪漫的名詞,卻隱藏了海洋生態系的大學問。 「當潮水靜滯,也就是海流轉弱或消失時,熱液噴口噴發出大量的煙柱,立刻殺死了經過的浮游動物,並使牠們直接落下,這些由浮游動物組成的雲團,在海裡就像雪一樣的降下」這就是海洋雪。於是當潮水靜止時,就是怪蟹大軍出來覓食的時候,成群結隊的牠們,整天「懶惰」地等待美食從天而降,牠們溫馴的不互相競爭,甚至疊在一起都不會咬來咬去,牠們不疾不徐地,享受著天上掉下來的饗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