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溼地之春 記者:張岱屏 (公共電視記者) 如果說花東縱谷的大山大河是壯闊的交響樂,馬太鞍溼地就是一段美麗的奏鳴曲,跳動其間的音符,是一口口源源不絕的地下湧泉。原來,馬太鞍溼地一帶有許多伏流,不停從山腳下冒出泉水,匯流成一片片水塘。清澈的甘泉不但滋養著溼地豐富的物種,更是馬太鞍阿美族文化重要的源頭。 千百年來,馬太鞍的阿美族人傍水而居,形成一種特殊的、人與溼地共生的文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Palakaw,它是馬太鞍阿美族人所獨有,甚至可能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一種捕魚方式。 對於馬太鞍阿美族來說,Palakaw不只是捕魚而已,更是維繫阿美族家族與文化的基礎。一個家族的私人魚塘做得是否完善,象徵著這家族的紀律與向心力,所以 Lakaw就是一個家族的門面,甚至會影響家族成員的婚姻大事。因為傳統的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如果一個家族的Lakaw做得雜亂無章,這個家族的男孩子就很可能嫁不出去。 除了家族的魚塘之外,在馬太鞍溼地裡還可以見到私人的水菜田。阿美族人用石頭將強勢的水流導到旁邊,讓水緩緩地流過水菜田,這樣水菜就會長得更茂盛,不時可以看見阿美族媽媽們在這裡採摘西洋菜、水芹菜。對於阿美族人來說,馬太鞍溼地像是一個天然的大冰箱,魚蝦與野菜應有盡有。 水生植物是溼地中最重要的生產者。粉綠狐尾藻、滿江紅、馬藻、菊藻、圓葉節節菜,這些水生植物為了適應溼地充滿變化的環境,發展出多采多姿的生存策略,在溼地中努力地擴張版圖。其中最特殊的是水陸兩棲型的水生植物,像是菊藻、圓葉節節菜,不但有著水陸兩棲的高度適應力,美麗的花朵也具有觀賞價值,是部落正積極發展的經濟型水生植物。 在許多地方,保護區或濕地裡有私人土地,常常會產生私人利益與保育之間的衝突。馬太鞍溼地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是屬於私人的,卻幸運地沒有受到太嚴重的破壞,這要歸功於部落居民對土地的守護。然而,溼地裡仍然有一些不當的公共工程,對生態造成危機。 近幾年來由於溼地遊客量增加,為了讓遊覽車能夠進駐,公部門將原本馬路兩邊的明渠加蓋,擴張道路的面積,卻截斷了水流。影響所及,部份珍貴的溼地物種也隨之消失,像是原本三四個月會出現一次的小榖精草,就從此不再在那個區域出現。這些在人們看來一些不痛不癢的小工程,卻可能是水生動植物的大危機。 另一方面,幾年前公部門因應私人的要求,在溼地內興建排水設施,加速濕地的乾旱化,矛盾地是,在去年為了不讓濕地的水太快排出,公部門又在芙登溪的下游設置了橡皮壩,讓水可以回淹到溼地。橡皮壩設置以後,溪水淹沒了拉告區,導致傳統的生態魚塘變成一片狼藉。互相矛盾的公共建設,不但浪費公帑,對濕地的生態與人文景觀也造成不良的影響。 在居民與解說員盡心盡力的維護下,馬太鞍溼地還需要公部門更溫柔的呵護,才能迎接一個生意盎然的春天。(2005-04-2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