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的未來]

生態工法其實就是心態工法

作者:謝蕙蓮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日前聽聞針對國土保安、防災與復育的「生態工法與生物多樣性國家型科技計畫總體規劃」草案遭國科會推遲,又據報載公共工程委員會編列生態工法推動工作案經費遭立法院委員會全數刪除,使有識之士憂心忡忡,更為短視的國家科技發展視野與忽略生物多樣重要性的工程心態感到扼腕。

  一次又一次的山河變色、大地怒吼,早已見證了一味地以「安全」為唯一考量來對抗自然力的不智與不足。今夏幾次颱風、水災過後,經由諸多專家實地在中部山區與大甲溪上游實施生態工法的勘察,結果顯示生態工法的成效禁得起大自然考驗。雖也有幾起生態工程構造物被沖塌,但復原工作不會像混凝土鋼筋的堤、壩、牆那樣難,那樣龐大。然而,即便有了有目共睹的具體成效,仍有一部分的工程界與生態界人士抱持懷疑的態度,甚至拒絕接受此一兼顧民眾身家安全與國土保育、復育的新知識與新技能。

  相較於大陸型國度,島嶼型國家面積小,自然資源有限,自然與人為災害頻繁,環境敏感度高,因而在島嶼生活的人們有其獨特且嚴峻的挑戰。因應之道,除了向自然學習,學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策略與方式之外,別無捷徑。捨棄大地(國土)的滋育,人民何有福祉可言?

  生態工法,其實就是心態工法。它是源自人類對環境破壞的省思,是人類基於對生態系統的深切認知,為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人類的永續發展,採取以生態原理為基礎,安全、防災為導向的生態系統工程都屬之。

  由此,生態工法意義,包含了心態、觀念以及工程實施方法上的調整、改進,包括:以最少的營建來滿足需求,整體性系統環境整合(因地制宜),工程生命週期考量(從規劃、設計、施工到維護與拆除),從集水區治理、減緩流速、雨水截留、增加入滲,補注地下水,資源再生利用,再生能源之使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保留河川蜿蜒性,維護、營造生物多樣性棲地,就地取材運用當地資源,減少公路闢設及車道設置,利用自然植生保護邊坡等面向。生態工法的實施照顧了在城鄉、海濱、溼地、河川、山坡地、道路週邊生活著的人們的公平與正義;凡不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所設計、施作的工程,不能稱為生態工程。

  生態工法是一個跨領域的、整合性的學門,它涵蓋了工程、生態、人文、社會、經濟各層面的整合,詳細分為基本資料建置、前瞻性技術研究與開發、對人文社會經濟的影響與生活品質提升、劣化國土的復育、工法推廣應用之法令、制度檢討與修訂等課題,這樣整合的學門研究,呼應了人類對完整生活福祉的企求。沒有生態體系的護持,一切光電產業、衛星資訊產業、生物技術產業等所謂的先進經濟產業,都是夢幻泡影,達不到生命的終極關懷。生態工法是從錯誤與苦難中學習得來的,是可以引導台灣走上永續的大道的心法與工法,現今不做,恐將斷送台灣島民的生機。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