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新聞短評]

口水不能解決治水問題 從根檢討治水思維才是長久之計

作者:莫聞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2005-08-14~20

  最近因馬莎颱風來襲,造成石門水庫原水濁度過高,無法供給飲用水,桃園地區兩百萬人口重溫去年八月艾利颱風後的缺水惡夢。

  同樣的情景,同樣的問題根源,為官者還是同樣的思維腦袋,只想著在末端的取水問題上解決,而不思為何這兩年上游每逢豪雨便濁度陡升?為何我們的河流喪失自淨功能?為何我們的供水系統還是只依賴單一集中式的來源,而不發展小型分散式系統以避險?

  只見媒體報導這邊總統震怒,那邊政院長回應總統是否識人不明,水利署、水公司互推責任,經濟部長請辭力挺次長,誰是院長人馬等等。整個焦點集中在這波謝長廷組閣以來最大的政治危機以及人事傾軋的紛紛擾擾,彷彿靠政治口水就可解渴,完全喪失了從根檢討治水問題的機會。

  首先,桃園缺水案例凸顯水庫並非供水的萬靈丹,反而從避險觀點來思考「多元分散」的水資源運用法則,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永續之道。例如廣設社區型小型儲水設施,推廣水回收系統的普及化,以及水資源地下化的「機體水路」概念,善用埤塘系統的生態功能等等,都是多元選項之一。

  撇開這點不談,若短期內我們仍無法擺脫對水庫的依賴,則應思考如何改善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問題,追究河水濁度升高的元兇。然而,至今仍只見負責水資源調度的經濟部與負責山坡地保育的農委會各自行事,不見跨部門的檢討與資源整合;有諸多批評指向高山農業是破壞水保的兇手,然而,人類利用土地資源求生存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的思考方向不是如何把農業趕下山,反而是思考新的可能,以兼顧高山農業與水資源保育,甚至讓兩者相輔相成。

  其次,河流本身有自淨功能,眾人皆知,但問題是河川污染越來越嚴重,逼得水公司必須往更上游取水,河川中的泥沙還未有機會沉澱、過濾,便被人類取走利用,只好再花費更多成本來處理,完全違反經濟原則,發生問題是早晚的事。在英文裡,經濟(economy)和生態(ecology)是相同的字根,但在當前的治水模式下,兩者卻成了互相牴觸的概念,豈不荒謬!

  因此,如果我們一再錯失檢討治水思維的良機,只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換人不換腦袋,那麼,桃園缺水案例只會是冰山一角,未來豪雨再來,相同的狀況還是會發生,而且不只在桃園。 (2005-08-20)

本文同步刊登於第199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