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新聞短評]

容受力與地區自主發展

作者:李永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中國文化大學建築系教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2005-12-04~12-10

  三合一選舉終於落幕了,激情過後,一些在選舉時不被重視的議題終於可以好好梳理一番、終於可以好好回歸到理性的問政及反省檢討。舉例而言,日前在「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年會中,台灣被指控包庇漁民在公海超量捕魚,還使用權宜旗船及洗魚等非法手段,因此受到國際制裁,讓台灣的遠洋鮪魚業有崩盤之虞,且國際形象及漁政自主權都受到嚴重損傷,類似這些重要的國際地位及環保生態議題才是必須花更多心思來探討的。但超量捕魚所引發的一個更深層且更普遍的議題是,台灣從來就沒有考慮到自然及人文資源的「容受力」觀念,最明顯的例子是,台灣各地的觀光旅遊點,只要一到假日便出現「香腸式交通」的現象──在通往旅遊地的路上塞滿了汽車,這就是因為缺乏容受力觀念所造成的交通擁擠。

  容受力係指不會永久損害其所依賴的生態系統下,某特定物種在有限棲地中得以無限維持的數量。此觀念在1960年代被引用到都市環境規劃當中,企圖探討在不危及環境體系的前提下,都市或區域所能容納的人口成長及都市發展。因此,在容受力引導下,都市或區域發展目標必須調整,否則,在超過環境系統服務的容受力下,對環境系統的破壞將進一步影響都市或區域系統的生存;不只是都市或區域,旅遊容受力在地方所發展的觀光旅遊活動上也具有同樣的重要性。

  以容受力觀念檢視台灣旅遊地的發展,不論是在經驗、遊客容受力或遊憩活動上,主要還是偏向大眾觀光的方向,這種發展模式究竟是兼顧了資本化經濟與生態保育的社會正義,抑或只是環境犧牲?許多偏遠地區的經濟長期處於區域發展邊陲的結果下,為求社區生存,利之所趨或許無可避免,因此也不必以陳義過高的道德標準來批判這種行為。然而,為避免過度人潮造成旅遊品質的下降及環境資源的破壞,同時也為了穩定當地長期的社區經濟命脈,一些做法仍值得參考:

一、建立居民對遊客總量管制的認知,並逐步付諸實施

  雖然有些社區曾採行過遊憩容受力的做法,但最後仍因經濟壓力而不得不放棄;另一方面,如果直接由政府強制介入進行總量管制,又可能引發居民抗爭衝突。在面臨經濟及環境兩難時,要建構總量管制可以回歸到從社區著手,以作為空間發展上的調解。因此,這種觀念的建立應由政府或專業者對社區的宣導教育做起,喚起民眾對總量管制的認知,然後主動融合在社區生活文化當中。

二、加強旅遊活動主題的深度與設計

  目前有些休閒產業園區雖強調生態環境的主題,同時也有傳統節慶活動的舉辦,但實際上仍有許多應當重視的議題沒有被納進活動主題中。除景點設計的多樣化外,在旅遊活動主題上也可加深體驗深度與活動範圍。例如,整合居民的傳統文化,藉此設計更深入的體驗旅遊配套,讓遊客除靜態的休閒與活動參訪之餘,也可直接參與在社區居民的生產、採集或製造過程中,然後享受自己所生產的成果,同時也了解社區的傳統文化、生態理念及生活方式。透過這種方式,可拉長遊客的活動時間,一方面可有效配合遊客總量管制,另一方面雖然遊客數可能因而減少,卻還能透過遊客消費的時間拉長,使收益仍能維持。再者,透過深度體驗的方式,也可將大眾旅遊的型態慢慢導向較接近生態旅遊的經營方式,有助於更完整的生態環境維護,且不失社會正義的精神。

  地區財富創造的生產過程中,任何流動都來自於四大資本存量的投入:生態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及製造資本,要創造地區財富,除了地方經濟資本的厚植外,生態資本、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的建構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一個地方的觀光產業,並非僅是單純的一兩種商業賣點所塑造的景點規劃即可,更重要的乃在於該觀光區域的地方形象何在?以地區自主發展而言,創造地方差異性的永續價值與維繫地方文化的意義與價值,便是在容受力觀念下地區發展應有的最高原則,惟有此,才能塑造自主運作的活力社區、建構適居的城市,最終邁入公民社會!(2005-12-10)

本文同步刊登於第215期《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