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台灣新聞-永續發展]

國際專家提醒:企業要生存 應積極回應社會永續發展需求

本報訊

與會者合影(左起):施顏祥、葉俊榮、李遠哲、Stigson、張國龍與何壽川。(企業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地球暖化與化石能源枯竭,是21世界企業經營的最大危機。22日下午,在「能源/氣候變遷與生態系統─邁向企業永續發展的挑戰與商機」論壇中,產官學界,對於永續發展各自做了詮釋。企業界關切能源使用效率與替代能源等技術問題,學者們則指出生活模式的改變勢不可免。

  這場論壇堪稱國內企業界討論永續發展最盛大的集會。邀請了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執行長Bjorn Stigson、中研院院長李遠哲、行政院永續會執行長葉俊榮,與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發表專題演說。同時邀請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與環保署長張國龍共同參與高峰對話。

  Stigson首先提出一項有趣數字。據英國調查,無形資產佔公司市值的75%,如果企業能穩健誠實的面對永續發展,股價自然就會上漲。降低風險、獲得與儲備最佳人才、保障原料來源、提升經營效率以及創造新的市場,是企業關注永續發展的內在因素。但是能源、交通、醫療、人口老化等外在公共政策議題,是企業無力單獨面對的。

  Stigson認為,一個社會需要3根柱子:有資源卻不太受信任的政府、有資源但也不受信任的企業、以及受信任卻沒有資源的民間團體。這三方應該進行交換、合作。許多企業領導人懂得管理、行銷,卻不曉得如何永續發展。「企業無法生存在失敗的社會中」,Stigson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社會討論,放眼長期利益,展現對於永續發展的決心與願景。

  李遠哲從全球的角度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仍然循著地球無限大的軌跡進行。然而地球不僅資源有限,吸納污染的能力也有限。」縱使科技可以使能源使用效率高3倍,30年後能源也會不夠使用。所謂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其實都已經開發過度。石油或煤的問題,不在於用盡而是供需失衡。一旦沒有充分廉價的能源,人類社會便會遇到很大的難題。太陽能或許是最後希望,但可能要等到50年後才看的到。

  回顧台灣戰後的發展,正是從極度不永續,慢慢轉變到有些永續的條件。葉俊榮延續Stigson的說法,指出企業的希望在「不失敗的社會」,台灣要避免做錯誤的決策留到日後後悔。他說,經濟發展是我們需要的,但是GDP的成長,應該與垃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水與能源使用量脫勾。目前台灣第一項已經做到,但後面兩項完全看不到跡象。這是我們的危機,必須從改變產業體質與生活方式著手。

  何壽川分析台灣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耗,儘管十多年來工業佔GDP的比重已經下降,消耗的能源始終在45%上下。顯見能源使用效率還有很大改善空間。除了省能技術,其他科技的突破也是可以期待的。他以生物製漿技術為例,這項新技術將可以讓製紙不再需要在高溫高壓的狀況下進行。

  稍後的高峰對話中,張國龍不改其學者本色,希望大家能夠「歸零思考」,重新對現代人的價值體系作定位。恢復與自然的和諧,才是真正的永續發展。何壽川也呼應這樣的說法,雖然他也認為很難。但施顏祥則務實的指出,經濟部對永續發展有2項主張:(1)全面在產業界推展最佳可行控制技術(BACT);(2)推動企業主動自願的減量管制。  

  論壇的最後,葉俊榮表示,台灣有發展再生能源的壓力,過去來自於非核家園,現在則是國際的二氧化碳減量。台灣可說正處於危機之中,政府應該有更決斷的作為。(2005-11-23)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