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台灣環境新聞特刊-2002台灣環境前瞻系列]

土石橫流 前瞻:從土地深沉個性談人與土地的相處

「環境資訊協會」「環境資訊電子報」策劃 http://e-info.org.tw

土地原來有其平衡能量的方式,台灣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也在於微棲地環境的多樣化,然而,治山防洪或土石流的防治如果沒有生態思維,反將造成未來生態環境復育的障礙。與其花大把的工程款,不如以「更新」的概念來對住在(或有產業在)土石流危險地區的人們進行「換地」。

禍患成因土石流

土石流事件回顧

  三、四十年前,基隆八堵獅球嶺下的一個小聚落,在豪雨後造成許多房舍被土石流覆蓋。

  一九八六年,因地震及暴雨導致馬槽地區山崩,沖毀馬槽橋及翠林橋。

  一九八九年,花蓮銅門村聚落遭土石流淹沒。

  一九九六年,賀伯颱風橫掃全台,也造成新中橫附近陳有蘭溪沿線神木村、和社及豐丘等地的土石流浩劫。

  一九九七年,溫妮颱風肆虐,造成台北天母德行東路、內湖大湖山莊及泓止林肯大郡等住宅區的土石崩落及地層滑動等不幸。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後,台灣中部山區的地表,彷彿都被瞬間抖上來再落下去一般,一遇豪雨便在各地屢傳災情。

  二○○一年,中度颱風桃芝來襲,南投及花蓮多處發生土石流淹沒家園的悲劇,全台一百餘人死亡,一百多人失蹤。

  十幾年前,當台灣的人們大家都陶醉在經濟奇蹟的夢幻暈眩中,同時仍迫不急待地佔有、開發那些尚未「利用」的土地時,土石流的巨大陰影已悄然遮蔽了這塊洋溢著幸福的島嶼了。在這陰影的背後,高冷疏菜、高山茶、果樹、檳榔、花卉、養鱒場、遊憩區和道路一波波地的往高山挺進,取代往日的電鋸和運材車,怪手以更具效能的破壞力向大地開刀、整容,以符應人們「有用」的需求。

  其實,我們一點都不應該訝異土石流的不斷發生,只是,大多數的人仍要感謝,土石流並未降臨到自己的身上其實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台灣人避難、防災的邏輯

  台灣長期以「經濟發展」為最高指導原則的強勢政策導向,加上科技工具的不斷進步,使我們養成了「人定勝天」的價值觀,也使怪手橫行於台灣的每一個角落,土地從人們的母親變成累積財富的生產工具後,所有的施作也僅止於考量它的產出,完全不需順應土地個性的發展。

  面對著接二連三的土石流災難,如果我們可以作一份潛在危險區居民的問卷調查,大多數的答案可能都是:不會那麼倒楣輪到我吧!然而,你若問他下一期的樂透有沒有希望,許多人可能信心滿滿地認為自己就是下一個億萬富翁幸運兒。

  所以,「賭徒性格」是各地土石流為害的致命傷,「無知」與「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則加速了悲劇的發生,畢竟,誰願意輕言轉換跑道離開已經習慣了的維生方式呢?

  土石流的潛在成因,也不是一眼可見,而且,發生與否或發生在哪裡,其實,並不容易準確預測。因而,政府應當擔起更多的責任,為過去的錯誤政策與現在的避難與防治盡力。

土石流今年流不流?

政府部門及學界的因應

  過去,政府部門對土石流的解決之道,基本上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短視近利以圍堵、疏濬的方式治水是既有的現象。由於長年以來缺乏對自己土地深層結構的認識,在政經、社會面則交織著環環相扣的選票、工程、人情等利益交換的複雜結構。

  即便在學術界,我們許多大專院校培養出的水利及環境工程人才,嫻熟於計算建堤擋水,或習於引用、搬作外國的工程理論方法,然而,面對台灣特有的地理環境,土石流不停發生的狀況,似乎都沒有長遠而有效的因應策略。

  自從二○○一年桃芝颱風來襲造成慘重的傷亡後,經建會已於二○○一年八月十五日提出解決土石流災害方案﹙草案﹚,列出現行與土石流災害防治相關業務及其主管機關,同時提出徹底解決土石流災害應辦事項及分工:

1.潛在危險地區調查及資訊的公開與宣導
2.建立危險之預警及避難系統
3.擴大國土環境保全之基礎建設
4.開發建設及土地使用管理
5.檢討公有山坡地土地放租及放領政策
6.積極處理現有山坡地超限利用
7.妥善處理危險地區
8.配合措施

  在重創的災區南投縣,現任縣長也爭取設立「流域管理局」,以期能擴大整合對縣境內溪河的全面整治。

土石流防治與生態保育的矛盾以及並存的思考

  依現有對土石流防治的相關方案,除了避難及公地放租、放領政策的檢討之外,看到的幾乎是以大工程整治溪流及相關土石處理的對策,好像都沒有看到以生態思維或土地倫理的思考來看待土石流背後的台灣土地、環境長年被破壞、濫用及誤解的現況。可以想見,當政府揮起了愛護人民、防治土石流肆虐的政策大旗後,緊接著而來的是後面為數龐大的工程費用,和台灣從高山一直到海岸徹底水泥化的地景容顏。簡單的講,把多餘的土石清走,將豪雨來時可能湧現大水的地方圍堵起來就行了。

  土地原本有牠自己平衡能量的方式,台灣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也在於微棲地環境的多樣化,然而,治山防洪或土石流的防治如果沒有生態思維,花大把的錢來造成未來生態環境復育的障礙,其實得不償失。

  與其花大把的工程款,不如以「更新」的概念來對住在或有產業在土石流危險地區的人們「進行換地」,台灣的政府早已過了賣地籌錢建設地方的階段性發展神話,國家的土地不應隨意拍賣,將山坡危險地區的土地變成國有地,而以安全的土地交換,或補助遷村等,都比花大錢硬要在不適合人居及生產的地方弄得適合人居及生產作物賺錢,這中間的所謂「成本效益」的算盤,實在該讓我們好好想一想、打一打。

  水有自己的流路,土地也有自己的個性,我們如果反其道而行,勢必付出巨大的代價,即便看到一時的成功,終究還是要回歸原點。

  所以,防治土石流、固土保水之道,先認識、了解我們台灣土地的深沉個性吧!。(本文作者:陳世一)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