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輿圖】歐洲雞翅傾銷 非洲女性失依靠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肉食輿圖】歐洲雞翅傾銷 非洲女性失依靠

2015年01月09日
作者:Barbara Unmüßig(Heinrich Böll 基金會會長)、Magda Stoczkiewicz(地球歐洲之友董事);編譯:高妙嬋;審校:楊璧如

女性對肉類供給的貢獻也常被低估了。在非洲和亞洲,女人大多被迫仰賴她們的丈夫,因此少量的母雞、小雞和雞蛋就能讓她們建立起自信以及自力更生的能力。

養雞是非洲婦女生活自主的關鍵。(來源:ILRI)

小農養殖撐起開發中國家肉類需求

全球化大型肉類工業在生產及貿易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我們可不能忽略小規模的養殖者。在開發中國家,有很大一部分的肉類生產來自於傳統型的牲畜飼養,尤其是雞肉,幾乎所有的雞隻都是小規模飼養,每個家庭多少都會在自家的後院放養一些雞隻。

統研究指出,有極大比例的肉是經由上述方式產出。在孟加拉,有98%的雞肉和雞蛋是小規模生產;在衣索比亞則是佔了99%。另外,在開放歐盟輸入進口產品前,非洲人口最密集的國家──奈及利亞,小規模飼養的比例也佔了94%。

在南非,有85%的家庭飼養雞隻,其中70%是由女人飼養。在傳統上女性處於弱勢的國家,飼養雞隻對收入的幫助尤其重要。

不只是女人的工作 自信、交友都圍繞「養雞事業」

在傳統社會中,女人在經濟上是很依賴丈夫的。仍然有很多國家不允許女人以她們的名字擁有自己的土地,甚或是與丈夫共有。女人們通常在丈夫的田地工作;即使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小塊土地,頂多也只能拿來種菜。

大清早,非洲婦女正把雞隻運到市場上賣。(來源:ILRI)

飼養雞隻是女人的工作,由於要求並不高,而且雞會自己找食物吃,不需要高昂的投資花費;小孩子也能照顧雞隻,方便女人在養雞的同時做其他家務。

相較於男人從其餘的土地獲取收入,並可以隨意花用,女人則用賣雞蛋和雞肉的微薄收入,貼補日常支出,像是學校的練習本、藥品以及鹽巴。雞隻也被視為一種積蓄,在婚喪喜慶或是急用的時候,可以拿來販賣或是屠宰。

對於女人來說,養雞在社交上的好處和其在經濟上是一樣重要的。根據研究員泰爾德‧古密奇(Tilder Kumichi)的調查,一位來自喀麥隆東北方的瑪格麗特‧維谷依(Margret Vikuwi)太太指出,她能在遇到緊急狀況時有儲備金可使用,並不只是依靠她丈夫給她的家用錢去過活。

在市場上賣雞給朋友、鄰居或顧客,也相當令人振奮;女人因此能持續擴展生活圈,認識更多人。維谷依太太表示,因為這些雞,她變得比以前更獨立、更自由了。

飼養其他種類的動物一樣能帶給非洲女性諸多好處,特別是養羊、兔子或天竺鼠等小型家畜。牛隻通常是男人在負責飼養及照顧的,而男人和女人也可以擁有自己的乳牛。但不論乳牛屬於誰,通常都是女人在照顧,並在屠宰後從中獲得收入。

非洲婦女在市場上賣雞能擴展生活圈。(來源:ILRI)

如果女人在飼養牲畜方面獲得成功,她們便能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她們可以向自助會或是小型財務機構申請貸款,買更多的牲畜,投資養牲畜的棚架,以及學習照料和飼養相關的知識,最終達到自主獨立。這些工作非常耗時,因此她們將需要雇用人力。在合法的情況下,如果她們做得很成功,便能購買土地,建立起自己的事業。

歐洲人不吃雞翅 非洲養殖戶不敵傾銷

在開發中國家,吃肉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一公斤的肉在當地市場要價3到7歐元,相當於好幾天的薪水;居住在城市的中產階級,對肉類的消耗量卻是持續上升。對經濟狀況較佳的人來說,吃肉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人們通常把吃肉當作是大餐的必備品項。

非洲禽肉進口大國。

肉類的消耗量,也反映出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落差。已開發國家人民的蛋白質攝取量,有一半以上(56%)來自動物;而在開發中國家的人民,只有18%的動物蛋白質攝取。某方面來說,這個結果反映出1980年代的債務危機。當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削減政府開支,要求國營事業民營化,許多國家都因此中止對食物生產的資助,包括以提供開發中國家人民蛋白質為目標的半工業肉類生產投資。

來自國外的資助和低價公債,仍持續幫助小規模的生產商。肉類需求量增長、都市肉類價格持續高昂的市場情勢也極為有利。1980年代,非洲當地市場的牛肉供不應求,這使得家畜養殖業更具吸引力。

阿桑蒂(Asante)便在1990年,向由非洲開發銀行資助的微型貸款機構申請貸款。他建了3個大型家畜棚舍,每間各養了7000隻雞,銷往迦納首都阿克拉的鄰近城市。他的事業相當成功,甚至整個家族都投入其中,從事餵養和清掃等工作。很快的,他就有能力可以購買自動飼料磨碎機,讓工作更加輕鬆。

然而,在迦納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之後,當地市場瞬間湧入大量國外進口的廉價冷凍肉品。起初,阿桑蒂還能勉強維持一陣子,但終在2006年宣告破產,甚至在2010年過世後,還留了一筆債務給他的子女。1萬歐元的投資轉眼變為空無,棚舍變成無用的贅物,也無法賣掉當初買下的自動飼料磨碎機,但至少還能使用它來磨碎穀物自用,或分給鄰居。

貧窮的家禽養殖小農。

狂牛症爆發 屠宰副產品傾銷到西非

到底是什麼造成進口肉類大量湧入迦納和西非其他國家?除了安哥拉以外,出口家畜肉類到非洲在當時是沒有津貼補助的。導火線其實是狂牛症,或叫做牛海綿狀腦症(BSE)。因為狂牛症的傳播,歐盟在1996年限制以肉類和骨粉作為動物飼料,後來更全面禁止,而這就是造成肉類出口潮的原因。

在歐洲,不同部位的雞肉有著不同的價格,其中雞胸肉是最有價值的部位,而生產商會因此捨棄雞腿和雞翅等其他部位。對生產商而言,除了雞胸肉,其他的部位都是廢物。

以前,飼料工業會將這類富含蛋白質的肉類做成飼料。但是禁令實施後,市場上禁止再有這些副產品,廠商看似只能銷毀它們,自行吸收成本;然而,他們發現了新的消費市場。

出口商以超低價格,直接從屠宰場購入碎雞肉,再將其冷凍,發現剛好非常適合人類食用。扣掉運往西非的費用,還能以比當地雞肉低2/3的價格售出。當地生產商根本無法與之競爭。迦納和貝南的肉雞養殖場,很多都已破產。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個開發中國家,設法透過世界貿易組織禁止此種賤價傾銷的現象。

雖有卡麥隆、塞內加爾、奈及利亞等國成功禁止西方肉類進口,卻引起走私客的興趣,花費約一周的時間,從貝南等鄰國獲得歐盟的雞肉,再走私進本國。對於尚未受到進口肉類傾銷的國家來說,家畜養殖仍然是大多數小農的穩定收入之一,特別是女性。但像是在迦納和貝南等國,肉雞養殖業早已全數陣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