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溪治理有望兼顧生態? 水保局首度與民團對話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野溪治理有望兼顧生態? 水保局首度與民團對話

2015年11月13日
本報2015年11月13日台東訊,郭叡報導

「水土保持局在過去未曾展開這樣官方與民間的對話,今天在台東分局的這場座談是史上第一次。」農委會水土保持台東分局局長王志輝今(13日)於農委會水土保持台東分局舉辦「野溪治理安全並兼顧生態環境永續經營座談會」,開啟了第一次水保局官方與公民組織的對話。

今日(13日) 農委會水土保持台東分局於該局內舉辦「野溪治理安全並兼顧生態環境永續經營座談會」,開啟了第一次水保局官方與公民組織的對話。攝影:郭叡
農委會水土保持台東分局於該局內舉辦「野溪治理安全並兼顧生態環境永續經營座談會」,開啟了第一次水保局官方與公民組織的對話。攝影:郭叡。

溪流裡的消波塊 固床工成洄游魚類死穴

荒野台東分會野溪生態組魏嘉俊於會中表示,野溪生態是相當珍貴且是脆弱破碎的,如蝦類與蟹類以及魚類需要通暢的河道回流,才得以繁衍下代並繼續生存下去,而屬於當地野溪生態一環的哺乳類生物,在上述物種減少下,也因捕食不到蝦蟹魚類而出現生存危機。

魏嘉俊更進一步指出,現在野溪治理中常見也常被運用的「固床工」,已造成野溪生態的諸多困境,而其一就是垂直洄游阻礙。許多溪蝦、溪魚因此無法洄游至上游,甚至在洄游過程中被困在人工構造物中的縫隙中死去,導致當地的生態系統破碎。

其二,固床工的建置,會使的固床工下游方出現高度落差進而產生下游沖刷與伏流,改變原本水文環境,而造成生物棲地的破壞,最終與前述的困境相互影響,形成對生態圈極不友善的環境。

治理野溪著重防洪 忽視生態功能

魏嘉俊在報告最後表示,野溪治理應考量垂直洄游保持暢通、邊坡需保有橫向移動可能性、需拉近人與溪的親近關係、當地棲地需保有多樣性、當地植被要恢復完整多層次。

「水保局現有的野溪治理思維是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但或許我們可以有更好的做法。」荒野台東分會野溪構造組方正儀指出,現在治理工法中的水泥堤岸,在面臨暴雨時,因為河道限縮後,造成流速湍急且雨水來不及不滲土壤,不但危害河道周遭生態,也會加重下游河道的負擔,是極不妥善的工法。

「目前的野溪的規劃明顯與水爭道、治理觀念偏重在防洪治水,忽視了野溪的生態功能。」方正儀如此表示,也提出野溪治理的方向上應該重新再思考,並要考慮追求社區生態資源的價值、保有各野溪的特色且發展地方生態旅遊。

水保局台東分局正工程司兼課長林志賢對此表示贊同,他坦言,過去一直以來的水土保持思維,就是將工程做好,環境就會跟著變好,不太會去思考比較細部的環境與生態問題。會中他也分享任職以來與在日本觀摩到的工程執行經驗,指出這些工程在起到保護作用後,在後期仍然成功綠化並形成植被覆蓋,但另一方面,這些工程還是非常人工化,且對於生態與環境的考量不大,尤其能不做工程還能省錢。林志賢認為,希望未來可以本著友善環境的方式來進行野溪治理。

會議後半段為分組討論,分別以「固床工在野溪整治的應用與檢討」、「野溪復育探討」、「臺東分局與NGO公民參與之範疇與機制建立」、「治理工程公民團體參與時間與生態檢核作業討論」四項題目進行討論。攝影:郭叡
會議後半段為分組討論,分別以「固床工在野溪整治的應用與檢討」、「野溪復育探討」、「臺東分局與NGO公民參與之範疇與機制建立」、「治理工程公民團體參與時間與生態檢核作業討論」四項題目進行討論。攝影:郭叡

遭疑工程強度打折扣 野溪復育還有距離

會議後半段為分組討論,分別以「固床工在野溪整治的應用與檢討」、「野溪復育探討」、「臺東分局與NGO公民參與之範疇與機制建立」、「治理工程公民團體參與時間與生態檢核作業討論」四項題目進行討論。

第一組「固床工在野溪整治的應用與檢討」的討論,林志賢與台東分局工程師均表示,台灣的水土保持工程幾乎是向日本取經學習的,尤其在水保工程中,固床工為對溪流中的土砂控制效果最為顯著,所以台灣的河道中固床工隨處可見,也表示未來在固床工的施作上會針對生態與環境影響去做評估與修正。

不過一位不具名與會人士也質疑,需要顧及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工程,其工程強度勢必會打折,在工程強度與生態保護兩端上,相當難以拿捏。

在最後的結論分享中,公民團體與水保局放下各自立場彼此討論,但實際上是以工程手段治理野溪,還是依公民團體的建議自然復育野溪,可能還得仰賴雙方持續的耐心溝通與討論。

作者

郭叡

喜歡不會太甜的甜點,但更喜歡的還是透過各種有趣好玩的方式解決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