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飲用水的低廉價格 影響了環境保護

知性專題 [自然生態]台灣的植物生態帶-亞熱帶闊葉林帶
環境新聞 法官禁止實施國有森林無道路條款
萊斯特布朗創立新的協會打造生態經濟
牙買加海域重啟女王鳳凰螺漁場
科技和消費者力量能夠幫助拯救候鳥
歐洲農業部長支持有機農業
外來種生物:普遍、高成本、具毀滅性
飲用水的低廉價格 影響了環境保護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5-25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5-25
理性關懷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免洗餐具之原罪與環境教育
專  欄 [黑潮觀點]環境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讀者投書 [讀者投書]國家公園組給林益世委員的回覆函
訊息托播 [活動訊息]「打造綠色城鄉」系列講座-美女與野獸──台灣環境傳奇 5.27
[活動訊息]用愛心免費認養「阿扁總統」家鄉「官田西庄綠色隧道」活動 6.3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台北市自然生態的可觀處 5.26
本會訊息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呈現台灣環境事件之歷史紀錄,決議邀請各界伙伴(志工)參與,主要工作目標:第一階段列出台灣環境事件年表;第二階段為各環境事件之詳加說明,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加入,詳情Email: ecostory@etf.ngo.org.tw

[自然生態]台灣的植物生態帶-亞熱帶闊葉林帶 >>>

作者:林俶圭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暖溫帶闊葉森林]從森林外貌上,就可看出森林樹種的多樣性,及結構的複雜度。  在海拔1800公尺以下,檜木林會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暖溫帶闊葉林帶,又稱樟殼林帶。台灣的樟殼林帶大約界定在海拔1800公尺以下,至北部500公尺、南部700公尺的範圍,這是由於台灣南北緯度上的氣候差異所造成的結果。在此種林帶的森林結構常分化成四個主要層次,即喬木第一、第二層、灌木層、草本層,而各層的組成植物都是闊葉類植物。除了層次分化之外,闊葉林內還有著生植物、木質藤本植物穿插,佔據各種生存空間,同時也創造了多變化的微棲息環境 ()。 

  此種森林生態帶在台灣的生物多樣性上也具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因為它的海拔分布範圍最廣大,加上台灣地質、地形的多變,適當的氣候條件,以及微棲息環境分化得非常細緻,台灣大約有近1/2的生物種類生存其間,是需要以更積極的方式加以保護(例如避免不當的開發、設立保護區等)的一種生態環境。

:微棲息環境是指一生態帶再更細緻的分化、更特定的棲息環境,它能供應不同的特定生物生活其間。

法官禁止實施國有森林無道路條款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5-11 (ENS)- 愛達荷州的一位聯邦法官宣佈一項禁令,阻止美國森林局在國有森林無道路區域實施新的禁闢道路管理辦法。環境團體對這項裁定感到驚愕,指責布希政府在法庭上並未支持無道路條款。

萊斯特布朗創立新的協會打造生態經濟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5-11 (ENS)- 萊斯特•布朗在26年前創立了極具影響力的看守世界協會,今天,他宣布成立一個新組織「地球政策協會」。布朗認為「我們正處於這場地球保衛戰的敗方」,因此需要一個新的組織。布朗意圖打造環境永續的經濟體系,亦即他所謂的一種「生態經濟」。

牙買加海域重啟女王鳳凰螺漁場 >>>

  牙買加,京斯敦,2001-05-11 (ENS)- 獲利極高的牙買加女王鳳凰螺漁場,在法院禁令下關閉了兩年之後,這個星期重新開放;這項稀有物種的交易行為目前受到一項國際條約管制。政府機構與海螺專家之間的一場法庭訴訟案,暫停了每年超過1百萬公斤貝類佳餚的收穫量,也使得數千人民失去他們的工作。

科技和消費者力量能夠幫助拯救候鳥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5-11 (ENS)- 週六是國際候鳥日,賞鳥人士不論是老手或新鮮人將出發到世界各地,觀察並讚頌這些展翅的翱翔者。每年都有500多個公共或私人的相關活動。為呼應5月6到12日的「全球科學和科技週」,美國漁業及野生物管理局將焦點特別放在某些研究和欣賞鳥類的的高科技方法。

歐洲農業部長支持有機農業 >>>

  丹麥,哥本哈根,2001-05-14 (ENS)- 歐洲12國的農業部長期望在兩年內,建立歐洲發展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的行動計畫。週五在丹麥首都達成協議「哥本哈根宣言」,丹麥農業部長認為這是歐洲在有機產品運動方面的重大突破。

外來種生物:普遍、高成本、具毀滅性 >>>

  瑞士,格蘭,2001-05-14 (ENS)- 外來種生物的入侵,成為世界各地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因,導致每一塊大陸上大量的本土動植物(面臨)滅絕。世界保育聯盟(IUCN)記錄了這些損害,它在5月22日「生物多樣性日」之前所發表的一項新調查中,公布了100種影響最鉅的外來物種。

飲用水的低廉價格 影響了環境保護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5-15 (ENS)- 世界資源協會發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並未妥善保護淡水系統,結果使得水資源愈見缺乏,以及水生動植物的數量正以驚人速度下降中。這項研究建議,水價應該反映供水及保護濕地所需的成本。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5-25 >>>

  • "垃圾漫遊" 漁民生計受創:台灣西部沿海,近年來垃圾越來越多,尤其塑膠垃圾隨著潮水漂流,漁民每次下網,都會撈起比漁獲還要多的塑膠垃圾物 (苗栗 中國時報)
  • 清運員貝嶼垃圾 船車接力:運載垃圾的交通船一登岸,垃圾車上的清潔員便馬上接駁運至垃圾場,贏得佳評 (澎湖 中國時報)
  • 半屏山沈砂池 變相採礦?:大雨時沈砂池的確發揮功效,讓北鼓山地區民眾不再承受夾雜水泥、石灰的淹水之苦;至於外界擔憂業者是否假借開挖沈砂池牟利部分,市府可以公權力調查、制止 (高雄 中國時報)
  • 除油近尾聲立委視察 龍坑潮間帶 生機再現 (恆春 中國時報)
  • 六輕水溝 魚群暴斃:六輕廠區旁截水溝出現大批死魚,台塑緊急借調多部水車打水,提高水中溶氧量,減少魚群死亡 (雲林 聯合報)
  • 高灘地綠美化 孳生蚊蠅:新竹市頭前溪高灘地投入一億餘元綠美化,啟用才一年多,已變形走樣,使用率奇低,還成犯罪死角 (新竹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5-25 >>>

  • 漁政部門對“中華鱘進餐館”事件作出處罰:漁政管理部門對科研用活體中華鱘被違法送進餐館做菜肴一事作出處罰決定 (宜昌市 湖北日報)
  • 四川積極引進外資推進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四川 新華社)
  • “噴播植草”在西南鐵路施工段試驗成功:在路基邊坡上噴播長出的綠草,既能保護路基、防止水土流失,又能美化鐵路邊坡,建設鐵路的綠色長廊 (西安至南京 新華社)
  • “奇石”換鹽巴 貴州盤縣三疊紀動物化石嚴重流失:經鑒定為距今兩億多年的三疊系關嶺組灰岩沉積中的魚化石及其它古脊椎動物化石 (貴州省 新華社)
  • 重慶將斥資40億 治理三峽庫區垃圾:正修建的三峽水庫綿延八百餘公里,成庫後長江水流速度放慢、垃圾自淨能力減弱,而長江沿岸人口密集、各種垃圾堆放日益嚴重 (重慶市 新華社)
  • 武漢加強整治病險水庫壩基:30多座「重病號」整治完成,副市長視察北部山區各主要水庫,強調要確保安全度汛 (武漢市 中新社)
  • 新疆濕地面積急劇減少:較五十年前少了一半,專家籲成立保護區 (新疆 中 央社)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免洗餐具之原罪與環境教育 >>>

作者:盛茂仁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

壹:前言

  民國六十至七十年代,民風未開對環境衛生不甚重視,攤販三碗水洗所遍有客人餐具的情況比比皆是,也助長了台灣地區A型肝炎流行;行政院衛生署希望能杜絕傳染媒介,大力鼓吹使用免洗餐具,再加上當時大量使用之保麗龍免洗餐具,其雪白之外表且用過即丟,確實為許多愛好乾淨保健康的消費者所愛用。從此,小吃攤、餐飲店、夜市所使用之可洗滌之餐具已大部份為免洗餐具所取代。

  進入到現今後工業革命社會高度分工凡事講求效率的時代,婦女投入就業市場比率日漸提高,種種因素造成台灣社會外食或外購攜回家中食用比率增加。三餐外食比律率以午餐最高,依ICP行銷資料年鑑,1996年週日午餐有外食習慣比率為31.2%,週六午餐有外食習慣比率為36.9%,平日午餐有外食習慣比率為47.8%,由以上這些因素可知,餐盒在市場的需求量近年來呈現大幅成長。以全國二千一百萬人口推估外食人口三成比率使用免洗餐具,平均每日午餐約產生二百八十萬個廢棄餐盒。目前市面上常見餐盒材質,大致上以紙、保麗龍(PSP)與塑膠(PP)容器較為常見,三種材質彼此皆可相互替代。

  免洗餐具之大量使用有其功能性與時代意義,現今環保團體對其大加撻伐,欲去之而後快,「免洗餐具」有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其實,免洗餐具並非十惡不赦天生的壞胚子,而它似乎被貼上了「原罪」的標籤。部份環保團體主張全面禁用免洗餐具,一定規模以上餐廳不供應免洗餐具,自備餐盒與筷子、不使用免洗杯,不光顧使用免洗餐具的餐廳或攤販等措施,這些主張絕對是立意良善為減低垃圾量、推動環境教育而努力;然而,就實務面觀之:要廣大的勞工朋友於上工時自備餐盒與筷子、不使用免洗杯,不去使用免洗餐具的餐廳或攤販用餐,實在不大可能;而在舉辦大型公聽會或說明會中午用餐時不供應食具,要所有與會人員自備餐具可能有人以為要吃傳統印度手扒咖哩飯吧!

  貝爾格勒憲章所宣示環境教育指導原則第一條:環境教育必須考量環境的整體性,即自然的和人造、技術、社會、經濟、政治、道德、文化和美學的;任何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案選擇,必須考慮此方案實施後,所產生的生態、經濟、社會整體性的後果。在推動環境教育時,不應流於意識型態,對現行一切採全盤否定的態度;應從自身做起,要改變生活習慣並非一蹴可及的,由家庭至學校進而推廣至整個社會。是故就整體考慮免洗餐具之政策應從「源頭減量,加強資源回收」作起!

貳、管制策略與回收現況

  在國際趨勢上,傾向以經濟工具輔以法律工具解決環境問題,如歐洲各國逐步開徵污染稅、能源稅、生態稅等;美國環境法上有所謂之environmental charges;日本法則有環境/污染課賦金;而在我國,於廢棄物清理法第十條之一規定,經公告指定業者(含免洗餐具製造及輸入業者)應定期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以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

  目前市面上最常見免洗餐具之材質有紙、保麗龍(PSP)與塑膠(PP)等三種,依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委託政治大學詹中原教授進行廢容器回收管制政策研究報告,在生命週期分析部分,保麗龍、紙餐盒及塑膠盒在考量其開採、生產、製造、運輸與回收再生等因素下,其國內生命週期評估其對環境友善排列順序分別為:1. 紙餐盒2. 塑膠餐盒3. 保麗龍。但生命週期評估並未考量對以焚化或掩埋處理對人體之風險評估及對自然資源之耗竭等範疇。該報告透過從公共行政面、法律面、經濟面及環境面等領域專家,辦理德菲會議針對免洗餐具管制政策之建議,則傾向不鼓勵使用,但不採禁用之強烈手段,以提高回收清除處理費費率來達到減量使用之目的。

  有關國外採行禁用之立法體例,大陸方面則由中央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發布「淘汰落後生產力能力、工藝和產品目錄」,並將一次性發泡塑膠列入「落後產品」目錄中應於2000年底淘汰之禁用行政指導,地方則有部分省市(廣州市)採禁用施,其他則做法並不一致,惟其後傳出有中央暫緩之說。 

  另針對最為人們所撻伐之保麗龍免洗餐具處裡對環境之影響,若加以掩埋,因其密度小、體積龐大且不易腐化,將嚴重影響掩埋場之空間負荷及使用壽命;而保麗龍焚化後是否會產生世紀之毒─戴奧辛問題,保麗龍為聚苯乙烯,基本上單純完全燃燒保麗龍是不會產生戴奧辛,但垃圾混燒的機制很複雜,保麗龍含苯環結構,較之其它塑膠材質(PVC除外)的確不利燃燒,根據研究指出,保麗龍若因未達適燃溫度與含有氯之物質一起混燒,可能具有促進產生戴奧辛的因子機率,但它應不是惟一因素。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曾於八十九年四月二十七日辦理不易回收清除處理廢一般容器管制策略研討公聽會,會中結論:免洗餐具未來不於製造、輸入階段採強烈之禁用措施;加強源頭減量,環保署將依廢棄物清理法第十條之一第七項規定,從使用層面限制一定規模業別、地區使用,以源頭減量漸進方式,減少廢棄物產生量。

  透過道德勸說固然可藉民眾自發性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然透過公權力介入更可強化其效果•現今已送立法院審議之「再生資源管理法」(草案)規定•中央主官機關可規定特定場所禁止使用指定材質的物品、容器及包裝。例如在指定的餐飲場所不得使用免洗餐具,或在一定規模內的賣場,塑膠袋只賣不送等,並明訂違反時罰鍰規定。

  以下茲提供近三年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實際介入回收市場,以下為回收商免洗餐具回收稽核認證回收量,可顯現出有逐年成長之趨勢。

回收材質

2000 年回收量 (公噸)

1~2月

3-4月

5-6月

7-8月

9-10月

11-12月


平均 

 合計 

廢發泡PS容器

431

510

479

503

496

501

242

3,145

廢紙容器─紙餐具

493

631

632

261

537

653

 265

3,455

回收材質

1999年回收量(公噸)

1-2月

3-4月

5-6月

7-8月

9-10月

 11~12月 


平均 

 合計 

廢發泡PS容器

365

481

447

446

454

495

224

2,688

廢紙容器─紙餐具

402

491

486

301

477

651

234

2,808

回收材質

1998年回收量(公噸)

1-2月

3-4月

5-6月

7-8月

9-10月

  11~12月 


平均 

  合計 

廢發泡PS容器

387

464

438

418

457

442

217

2,606

廢紙容器─紙餐具

222

-

776

114

337

523

164

1,972

(註:資料來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委員會稽核認證回收量)

參、免洗餐具使用之必要性與環境負荷

  在國內推動推行使用免洗餐具初期因國內生產成本及售價偏高,部份業者抵制使用,後來透過食品衛生管理法規定:「飲食從業者餐具洗滌場所須設置充足流動自來水,並具有洗滌、沖洗及有效殺菌三槽式餐具洗滌殺菌設備。若無流動充足之自來水,必須供應使用一次即丟之免洗餐具。」由攤販、自助餐廳、一般餐飲店及速食餐飲店全面採用。

  近年來以販賣500C.C冷、熱飲為主的連鎖店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也迅速佔領了青年學子們的飲料市場,其採用PP或PS杯身,加上PET覆合PP或PS熱封模,看似安全衛生,但實際上卻增加回收、處理上的困難。然而這飲食文化所代表是社會經績濟澎勃發展,民眾生活日趨富裕,消費行為擴張,但對環境保的認知並未同時成長,所帶來效益便是日益增加的各類免洗餐具或食品容器。

  而現今市場所使用之熱硬化塑膠餐具,以材質來分計有美耐皿樹脂、尿素樹脂及由前兩項材質積層之各樣式餐具。若僅從外觀來研判,則無法判斷其差異;建議以簡單之方式來檢測:即以60oC之熱水浴浸漬後,純尿素餐具及表面未塗覆美耐皿樹脂之積層餐具均會失去光澤,而純美耐皿餐具則無此現象。再由性質區分,因尿素樹脂較美耐皿樹脂不安定且耐熱性差,往往在成型過程中硬化不完全而使甲醛易於釋出,於反覆使用後光澤易消失質地變軟、龜裂甚至變形走樣,此時甲醛溶出量相對增加,與食品接觸所造成之污染可能有危害人體健康之虞。

  在各種大型活動及選舉造勢的場合,在曲終人散後,常會留下遍地的垃圾,而在垃圾中佔最大比率的還是─免洗餐具;甚至在標榜環境保護、環境教育做的最好的宜蘭縣所舉辦的綠色博覽會中也被人發現使用免洗餐具。舉出宜蘭縣的例子不是要否定該縣環境教育教育不落實,而是要說明,國內民眾已將免洗餐具的使用,納入生活的一部分。

  在地小人稠、垃圾問題日益嚴重的台灣地區,再加上掩埋場土地取得不易,興建焚化爐易引起當地居民抗爭、空氣污染及戴奧辛(Dioxin)問題且回饋金造成不小的財政負擔,在耗費大量的社會成本情況下,若廢棄物之處理仍以焚化及掩埋為主,相信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為了節省資源,降低環境負擔,「源頭減量、資源回收」,應是可長可久、治標兼治本的辦法。

  由於餐飲市場商機廣大,各種包裝材質不斷推陳出新,同時廠商生產技術也持續提昇,所以目前市面上各種免洗餐具及飲食容器類別目不暇給,甚至有標榜可回收再生材質或由回收材料製成(據食品衛生法規定:食品容器不得使用二次料製造以免危害人體健康);甚有假藉環保之名行商業促銷行為之實,其實從販售到回收處理均不符合環境衛生規定。所謂環保餐具至少需符合:1.符合減量原則,儘量少用而非禁止使用。2.鼓勵多用可重複使用的材質,像金屬餐具等,若無法做到,即使不便帶著金屬餐具去自助餐買便當時,就應選擇有回收之免洗餐具。任何餐具或廢棄物,即使標榜可回收再生,只要沒有實際回收行動,都不是符合環保本意。而另類考量─熱能回收,送進焚化爐,是否也是資源回收,可以降低環境負擔,是值得深思的另一課題!

  而就其「原罪」─食用安全問題:行政院衛生署已明文規定保麗龍免洗餐具不適合盛裝100oC以上食物(如同金屬容器並不適用於微波爐加熱)。保麗龍餐具為石油工業原料─聚苯乙烯發泡而成,百分之90至95是空氣,高溫時會微量釋出苯乙烯單體,但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消費者將熱水加入保麗龍器皿中常會發現一層氣泡,亦多是表面空氣溢出,與苯乙烯殘留無關。我國衛生單位規定保麗龍餐具苯乙烯單體殘留量為1000ppm,遠較美國的5000 ppm為嚴格,只要避免用來盛裝高溫如剛起鍋的油炸食物或盛裝高度酸性物質如柳橙汁、檸檬汁等,或是置入微波爐中加熱,即可確保使用安全,消費者不必過度擔心。(摘錄自89年1月16日聯合報專欄「保麗龍餐具─安全嗎?」─郝龍斌,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兼任教授及現任環境保護署署長)

肆、以資源回收、源頭減量取代禁止使用

   面對廢棄物管理及相關環境保護政策之訂定,對於特定產品未審先判其死刑並不能為環境帶來真正的改善,惟有將各項材質廢棄物全面性的推動回收分類及再生處理,充分重視資源回收利用的經濟新觀念,並配合有效及完整的環保政策,才是環境與人類社會之福。

   學校是推廣及實行環境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地方;政府機關及事業單位,也是上班人口較多的地方,然而較令人遺憾的是政府機關推行環境保育工作的態度一向處於被動狀態。為了於消費人口眾多的連鎖速食店藉由免洗餐具資源回收、源頭減量,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曾訂定「連鎖速食店業者資源回收作業實施要點」(草案),其中包括了設置回收設施、綠色採購及計畫宣導三大部分;另政府機關為率先推動動資源回收、源頭減工作曾訂定「各級機關、學校、公營事業機構及軍事機關限制使用免洗餐具實施要點」(草案),其中明訂免洗餐具之定義、要點目的、實施內容及實施日期等;台北市亦曾制定「台北市管制使用免洗餐具自治條例」(草案)其中明訂限用區域、處罰規定及要使用必需用「有回收」之免洗餐具。

  在整體推動源頭減量措施上,宜採「漸進」的方式,輔以「強制」的態度,促使民眾改變現有生活習慣。在施行手段上,則採取中央授權,各地方政府因時因地制宜的漸進方式推動,以減少施行過程中可能遭受的反彈與衝擊。可採行限制使用、管制使用、強化教育宣導與輔導補助各方面並行,相關的施行措施與推動細節及實際執行部分則應由各地方政府視需求辦理。

  推動「資源回收、源頭減量」應不只是個口號,而是要落實於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及環境教育中,使其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惟有如此方可降低環境負擔,使社會永續發展。

伍、結語

  在下一世紀,環境相對於經濟將更相形重要,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克魯曼在一書【克魯曼驚奇】中預言,未來人們生活水準的提升,惟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項限制,就是「環境本身所能允許的負載容量」。

  「免洗餐具」對食品衛生及環境教育此一課題爭論頗久,然就現今台灣地區污水下水道普及率不到5%的情況下,在加上沒有代清洗業的配合與餐飲衛生觀念的改變,對於免洗餐具之使用採取禁止使用措施,各自助餐飲店將改用其它可清洗之餐具,造成廚餘、廢水及清潔劑污染量大增,這將對台灣的環境造成另類威脅,增加淡水流域及海洋環境負荷,也可能再次產生食品衛生安全之顧慮。依行政院衛生署指出:一般可洗式餐具若以人工清洗方式清洗,92%有澱粉殘留問題,若以洗碗機清洗兩次則無澱粉殘留疑慮。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應是可以並存甚至相輔相成的,任何一種產品的發展與問世都有其一定的時代意義,各項產品均有其不同之用途,不用硬為其強加上「原罪」如此沉重的負荷,重點是全民及相關業者有誠意與能力配合政府機關做好每項產品之回收、處理的工作,如此才能督促業者在研發、製造及管銷過程中自然注入環保精神,而非僅採取禁止措施,反而違背了市場自由經濟的精神。

  對於廢棄物之處理,建議依:減量、再使用、回收及再生順序進行。而對於免洗餐具應可視為推動環境教育的良好工具之一,為了使用方便、環境衛生及廢棄物減量的目的,呼籲消費者養成舉手之勞做環保的習慣,推動「資源回收、垃圾減量」這任重而道遠的工作。

參考書目

  1.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我國廢一般容器回收政策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1998)

  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一般容器管制策略研討會暨公聽會會議資料〞----財團法人環境資源研究發展基金會(2000.04.27)

  3. 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免洗餐具等不易回收廢棄物之減量與再利用座談會會議資料〞----中國時報系(2000.09.27)

  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戴奧辛環境毒理簡介〞----毒管處(1998)

  5. 環境教育----楊冠政(明文書局--1998)

  6. 王毓正,環境公課(Umweltabgaben)之研究---以污染物排放費(Emmisionsabgaben)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7.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一般容器資源回收制度與體系之探討〞----黃正義(1999)

[黑潮觀點]環境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

作者:王緒昂

  一位從事自然體驗引導的老師邀我前往雲海國小,參與一個為國小高年級學生所辦的活動。在兩天一夜活動中,我被安排有著一場夜間的講座、以及第二天的日間觀察行程。對我而言,無論是野地裡的觀察、或在室內的經驗分享,都不算是陌生的事。但這一回的活動設計,卻著實讓我驚訝,忍不住為它喝采,成為我所帶過的自然體驗活動中最難忘的一次。

  我負責的課程在傍晚開始,為孩子們介紹台灣的蛇類。如同往常的課程進行般,大家以或畏懼、或興奮的心情,七嘴八舌地進行這堂室內課。除了孩子們與我互動良好、針對問題較有反應之外,這群孩子以及這樣的課程安排實在與我以往的經驗並無明顯差異。

  在當晚課程結束後,看著孩子們紛紛走入飄著細雨的操場,而後爬進帳棚中就寢時,我開始羨慕這些孩子能有著不同於大多都市學童的野外生活經驗。家長們也必須嘗試放開孩子,即使是在這樣的天氣裡,仍然要讓他們在帳棚中過著團體的生活。這樣的景況也使我明白這個活動的特殊性。

  家長們是輪流擔負起拍照、記錄、交通與伙食等工作,當然,也必得伴隨著孩子們一起成長──家長所看到的,是生活在同儕團體中的孩子,如此特別的經驗,將有助於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使家長更了解其子女。

  與老師閒聊後,才知道安排我參與課程的原因:這群孩子是她帶起來的,這些年間,她謹慎地為他們規劃適當的活動,讓他們逐漸習慣戶外的生活,也學習在野外成長。當安排的戶外生活期間愈來愈長時,如何讓孩子們更加瞭解戶外生活所隱藏的危機、如何克服對野外生活莫名的恐懼,也就益形重要了。認識危機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因此,安排蛇類介紹的課程可使孩子免於陷入遭遇蛇類時的恐慌。

  在天黑前有個極具特色的活動「Solo」:老師在山路沿途每隔數十公尺放下一個學童,要求除去包括手機、書本這些可能干擾活動進行的物品,目的是在讓他們能習慣於孤單的時刻。而當活動的時間由10分鐘逐漸延長後,孩子除了漸漸能在山中獨處,也能逐漸適應黑暗。一切的規劃,都將使我們的孩子能擁有獨自生活的勇氣,也使其具備戶外生活的能力與智慧。

  第二天清早,孩子們從帳棚中爬出,在操場的一角準備做晨操。跟隨老師的指示,我配合著孩子們的動作,進行著極為特別的肢體動作。這些動作多半與平衡有關,再搭配著鼓勵性質的話語,企求同時達到身體與心理的平衡。

  當天戶外觀察旅行後,老師召喚大家在水庫旁坐下。於進行一段時間的個人靜默體驗後,要求孩子們寫詩並逐一唸出分享(當然這也是長時間培養後才可能做到的)。有時寫詩、有時繪畫,除了引導孩子們在山林田野觀察,更試圖讓他們能將心中對自然的感受以文字、色彩表現出。

  反觀過去我們的教育過程,學校的自然課限定在課本的內容,課本以外的呢?我唸高中時曾向老師詢問有關「營塚鳥」的資訊,老師並不了解、可能也因這並非課本內容,而給予我極為冷淡的反應。那麼學校推動的戶外教學呢?也多半停留在低層次的消費性旅遊型態,並未能藉由校外參觀達到輔助教學的目標。同時,雖有老師願主動承擔帶孩子進行戶外參觀的責任;但仍有為數眾多的老師,因為怕事而使學生只能待在室內以圖片、教具進行傳統的自然課程。如果學校單位無法妥善提供野外的學習機會,何不讓另類的自然課存在於校園外?藉著長久的合作來培養彼此的信任與默契,為學生提供適當的研習機會。

  這位引領學生體驗野地生活的老師,原本單純只是個學生家長,但她主動到學校為學生籌辦自然體驗的活動,而後擔負起社區孩童的戶外課程規劃,成為制式課程之外重要的教育環節。我從活動過程中看到了許多細膩的設計,也因此明白,自然教育、環境教育有著除了瘋狂開辦教育研討會外的另一種可能。

[讀者投書]國家公園組給林益世委員的回覆函 >>>

作者:林笈克

關心國家公園發展的伙伴們您好:

  本人是立法委員林益世的助理林笈克,感謝各位關心國家公園的發展與走向,下面的內容是國家公園組針對委員的質詢稿件的回答,請大家參閱。

案由:

  立法院林益世委員針對國家公園九十年度總預算,工程資本門年度經費與保育業務年度經費比例相差懸殊,嚴重違反國家公園設立的目的,所提質詢乙案。

內政部營建署國家公園組答覆如下:

一、 國家公園設立的目的在保育國家重要資產與規畫管理這些資源,期能永續利用。因此國家公園具有保育、教育、遊憩與研究等多重功能。國家公園於設立初期,需投注相當經費進行經營管理之必要硬體設施工作,目前相關設施已初步完成。

二、 國家公園經費雖然分有多項,如企劃經理、保育研究、解說教育、工務建設、觀光遊憩等,均係經營管理所需而編列,有些經費雖未列於保育研究或解說教育項目,但其目標仍在資源之維護管理,因此國家公園實際用於相關保育研究之費用遠多於預算直接編列於該項科目之經費。

  該組的官員所指的應該是,工程建設的經費之所以編列這麼多(工程建設:保育研究=34:1),主要多是用在保育研究上,不曉得這樣的回答,各位納稅義務人的您,能不能接受?若對國家公園的回覆有任何的意見或疑問,請mail至jkl0409@kimo.com.twstreptopelia@mac.com,林益世委員會將您的意見整合後轉換成質詢稿件,再向國家公園組處提出質詢。

[活動訊息]「打造綠色城鄉」系列講座-美女與野獸──台灣環境傳奇 5.27 >>>

  • 時間:5月27日(日) 上午9:00~11:00
  • 地點:臺北市南海路60號 (林業陳列館一樓視聽教室)

  • 講師:賴鵬智 (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理事) 

  • 主辦: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 執行:台北市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電話:2366-1011 

  • 報名:詳情及報名表可從網站查詢、下載: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網址:www.tfri.gov.tw
       台北市大自然教育推廣協會網址
       :residence.educities.edu.tw/cdc0626

  台灣自然資源豐富,是地球上的自然寶庫。但近半世紀來的經濟發展,造成開發和保育的嚴重衝突。當美女碰上野獸,是生?是死?能否和平共處?長期以相機紀錄台灣環境變遷的賴鵬智,請您一起關心台灣環境問題。

[活動訊息]用愛心免費認養「阿扁總統」家鄉「官田西庄綠色隧道」活動 6.3 >>>

  • 活動內容:6月3日(日)綠色保育團體再度蒞臨官田西庄,認養綠色隧道。

  • 認養條件:凡愛樹人士,不分老少,皆可報名參加。第一次認養活動:6月3日(日)上午十時於綠色隧道渡仔頭段集合,務必親臨參加。

  • 認養方式:定期造訪,觀察、記錄生長情形,傳真或郵寄回報台南環保聯盟。

  • 報名電話:06-3363751;傳真:06-3363841;E-MAIL:teputnbr@ms13.hinet.net

  • 發起認養動機:

  在去年6月4日環保團體大力連署與護樹行動下,官田西庄綠色隧道五百多株芒果樹才得以保存,然而在相關單位等推諉不負責下,一年來綠色隧道已被砍伐數十棵,其餘倖存的也面臨岌岌可危之境。綠色保育團體在此呼籲大家一起參與此護樹活動,一起來關心行道樹,如果連「阿扁總統」家鄉「官田西庄綠色隧道」都保不住,那其他行道樹更不用談了!希望此活動也可教育國人護樹的重要性。沒有樹,鳥兒就不來築巢,沒有樹,就無以庇蔭,建議大家共同在2001年6月3日,植此護樹一週年前夕,大家再度蒞臨綠色隧道,參與愛樹護樹活動,大家共襄盛舉參與"用愛心免費認養「阿扁總統」家鄉「官田西庄綠色隧道」活動"。

  • 發起團體:台南縣環境保護聯盟、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葉宜津立委辦公室、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生態保育聯盟、台南縣野鳥學會、嘉義縣生態環境保育學會、總爺文史工作室、洪雅書房等。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台北市自然生態的可觀處 5.26 >>>

  播出時間:5月26日(六) 早上8:45/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喜歡大自然的人都是可愛的,曾經在節目中,因為報導外來種鸚鵡,我們認識了一位解說員,他叫丁秀山。丁先生原本是職業軍人,三年前從花東巡防部退役後,因為自身的興趣,參加生態解說的訓練。曾經擔任過太魯閣國家公園解說員,現在任職於台北植物園的駐衛警,同時也在植物園、士林官邸、淡水紅樹林當解說員,所以在執勤的時候,如果民眾有什麼疑惑,他也會為遊客解說一番。

  台北市人口眾多,建設繁華,但自然生態仍有可觀之處,本集節目,我們就請了丁先生當響導,讓他帶我們去玩一玩!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