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賴索扥與南非保育跨越兩國邊境的山脈
知性專題 [草山之旅]草山今昔 (一)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生態保育]賴索扥與南非保育跨越兩國邊境的山脈
[生活環境]歐洲立法者壓制飛行器噪音法草案
[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同情 可能激勵美國的飛彈防禦計畫
[其他]援助緊急送達中美洲旱災災民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1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1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18
專  欄 [黑潮觀點]洪水過後,我們的美麗島
讀者投書 [讀者投書]期待文建會的文化正義
活動訊息 [活動]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草山之旅]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 (一) >>>

作者:陳世一

契子

杜鵑花

調皮的杜鵑花喜歡
趁沒人注意時
悄悄爬上枝頭
將春天笑成了
收不回去的一張臉

  在花季上陽明山賞花是很多人的習慣。

  和女兒在士林搭二六0的公車,直上陽明山,隨俗賞花去。

陽明山觀景點示意圖  在北投、士林這邊的陽明山區,過去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北投社、麻少翁社的居地,康熙末年時,漢人中的泉州人、漳州人進入北投和士林後,多向平埔族人租地或購地農墾,而平埔族中有田地或山坡地無力耕植或急需用錢的人,就會將土地租或賣給漢人,訂契約後要到衙門去公證,也有許多因姻親關係而融和在一起生活的。

  由於北投的唭哩岸是大台北地區最早開發的地方,當時人數最多的泉州人也有人往北邊的山坡地發展,在乾隆初年時,詹、王、陳、曾等十八姓氏的人向凱達格蘭人承購該地,由於十八姓的人所共有,地名也叫十八分,往東的紗帽山附近則由泉州安溪人吳、張二姓開闢,自此而後,泉州人開墾的腳步就從陽明山的西南邊向上發展,往東北循頂湖、大坑、湖底而至竹子湖了。

士林-陽明山車道  在士林方面,從陽明山東南邊的外雙溪開墾的時間,據傳開始於乾隆初年漳州人楊國策向麻少翁社租地開墾而始,乾隆六年,漳州人何士蘭深入開闢內雙溪,漢人拓殖的腳蹤就一路溯溪而上了。

  而仰德大道這條目前進入陽明山的主要路線,則稍晚開發。

  乾隆末年後,漢人的拓墾足跡就全面從南方一步步地伸入了陽明山的中心地帶。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生態保育]賴索扥與南非保育跨越兩國邊境的山脈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9-18 (ENS)- 在賴索扥王國的南方、東方及北方的邊界上,馬洛提山和龍山兩座內陸山脈綿延200多英哩。這些山區裡有僅存於當地的特有種動植物,以及眾多的石壁繪畫文化地點,但是這些都受到愈來愈多的破壞。一筆1,520萬美元的基金將用以協助這個區域的保育和復原工作。

[生活環境]歐洲立法者壓制飛行器噪音法草案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1-09-18 (ENS)- 歐洲議會的環境委員會對歐盟執委會持續施壓,要求執委會提出強制性的限制,以解決歐盟15國境內飛機和其他交通工具的噪音問題。但是,為完成這份將以指令位階呈現之歐盟架構下的噪音管制法草案,環境委員會也放棄了部分關鍵的要求。

[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同情 可能激勵美國的飛彈防禦計畫 >>>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2001-09-18 (ENS)- 美國上週遭受大規模恐怖攻擊的事件,已經激起國際一致反擊恐怖主義的呼聲,並使和平與廢核武成為新的討論重點。但是,在布希政府內部,要求解除美軍在財務和限武協議上所受約束的壓力逐漸升高。

[其他]援助緊急送達中美洲旱災災民 >>>

  義大利,羅馬,2001-09-18 (ENS)- 中美洲先是在1998年遭受米奇颶風肆虐,接著就是連續三年的乾旱。根據總部設在羅馬的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估計,此刻在中美洲有140萬人民受到乾旱的影響。在40位成人和兒童因缺乏食物死亡後,瓜地馬拉政府上週宣布這是一場大災難。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1 >>>

  • [生活環境]桃園南區焚化爐近在咫尺死豬不得進場 必須載到雲林化製廠處理防治所人員認為造成資源浪費 (桃園 聯合報)

  • [生活環境]大城鄉民眾抗議環署設廢棄物最終處理場 (彰化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台灣求永續發展 國土要總體管理 行政院長宣布明年為生態造林年 (台灣 聯合報)

  • [環境政策]北市一清專案計畫 清理垃圾的街廓地區實施交通管制 (北市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高雄捷運車站將設防洪隔艙閘門提高防洪標準 (高雄 中央社)

  • [土地及水文]治水因應環境而轉變治理策略 全縣規劃設滯洪池 (宜蘭 聯合報)

  • [土地及水文]清水鎮水土保持失利 中二高工程過度開發和山區排水系統不善經不起風災考驗 (中縣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21 >>>

  • [生活環境]政府告企業索賠400萬 氰化鈉洩漏事件進入訴訟 (福建上杭縣  法制日報)

  • [生活環境]納莉颱風的回流引來北風 帶來大陸的污染物 香港空氣污染連日超標情況嚴重 (香港 中央社)

  • [生活環境]北京將收集雨水以緩解水資源供求矛盾 (北京 中新網)

  • [環境政策]上海提倡適量點餐 開徵「餐廚垃圾處置費」 (上海 法制日報)

  • [環境政策]廣東汕頭飲用水源屢受污染 人大責成徹底解決 (廣州 中新網)

  • [環境政策]全國城市環境可持續發展市長研討會19日在青島舉行 (青島  科技日報)

  • [生態保育]雁窩島、長林島從墾區到濕地保護重鎮:撓力河流域自然保護區將於年底升格為國家級保護區 (黑龍江 黑龍江日報)

  • [全球變遷]高溫無雨氣候反常 黃河源頭發生大面積旱災 (黃河源頭 世界日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9-18 >>>

  • [環境政策]Schregardus退出環保署執法單位職務提名

  • [環境政策]能源部延長育加山區核廢掩埋場的公眾評論期

  • [能源問題]能源部承諾3千萬美元供研究和發展生物科技產品

  • [生態保育]緬因州鮭魚保育徵詢公眾意見

  • [其他]聯合國紐約會議延期

  • [其他]多方團體譴責反回教人民的攻擊行為

  • [其他]紐約廣場四棟大樓恢復照明

  • [其他]戶外休閒業者捐贈物資援助攻擊事件的復原工作

  • [其他]降霜與否影響經濟

[黑潮觀點]洪水過後,我們的美麗島 >>>

作者:陳雅芬

  新世紀第一季夏,雨水帶給台灣難以承受的傷害,不論深山淺山、丘陵平原、鄉村或都會,全島陸續都發生土石流或大水災,枉赴黃泉者數以百計、成千上萬個家庭毀於一夕,鄉鎮處處告危、都市生活機能崩潰,橋垮路斷、停水斷電,公共設施與產業損失慘重。有些地方是幾十年、甚至聚落創建以來根本未曾經驗過這樣的災變,於是輿論忙著爭執是天災或人禍、計較著是檳榔樹或921留下的鬆動地質頻頻釀災、埋怨行徑詭異的怪颱和罕見的暴雨……。

  無數擋土牆與堤防匡界而成的世界,我們戰戰兢兢躲在裡面構築安居樂業,怎麼如此不堪一擊?!你聽見了嗎,八七水災、八一水災的夢魘再度在祖孫親子間傳述開來……傳述開來,關於這座多風多雨的島上連綿不絕的洪水,天災啊……造孽哦……唉!

  然而換個角度想想,是山就會落石、大水沖刷土石本來就會滑動、豪雨傾瀉低地就是要積水,人類所謂的「天災」豈不是大自然原本就有的律動?

  若不是短短兩個多月幾場颱風豪雨就奪走三百多條人命,是不是我們就忘了要檢討三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殘虐腳下的土地?回顧台灣史,從早期的漢人大規模入墾到日據時代的殖民計劃經濟,無論是水稻、樟腦、蔗糖、林業,莫不是結合了軍事力量與巨大資本,攻林掠地,永不饜足地拓展農業領土、攫取山林寶藏;國府遷台以來,抱定人定勝天的信仰、挾著日新又新的工程與農藝技術,舉國上下更是汲汲營營拼經濟,無限制發展低附加價值的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以農養工迫使農村破產只得自掘墳墓轉種荖花、檳榔,短視近利的政策鼓勵栽植高冷蔬果致使水土保持惡化、水源遭毒化,又沒完沒了地闢建公路、坡地住宅、水泥護岸、水庫、攔沙堰、開礦、採砂石……,碎剮凌遲了島嶼的脊髓與血脈!我們大肆開發已經終結了多少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滅絕了多少物種?埋首於現代化的過程摧殘自然生態的同時,毫不顧惜地瓦解原住民族的生計、社會與文化命脈,連帶拋失了曾經與自然環境那麼環扣相依的生存智慧。多麼久了,我們忘記抬頭看看天空還是不是藍的、山脈還是不是綠的。

  台灣萌生於海底造山運動、立足於掀騰不休的板塊上,我們腳底下的土地亙古以來不曾平靜過;而年年造訪的梅雨、季風、颱風,型塑了壯麗的地貌,也滋潤了這塊土地,讓我們免於北迴歸線上常見的乾燥氣候──正是因為台灣位於板塊交會處、位於全球最大陸塊與最大海洋的交界處,正是這處地理位置帶來地震、颱風、豪雨,化育出險峻的地形、盎然的生機,造就而成福爾摩莎美麗之島。一直以來賜給我們高山幽谷、蓊鬱森林、豐富多樣生態的力量,如今怎麼成了我們怨懟、恐懼的對象?我們怎會遺忘了哺餵這島嶼上所有生命所有文明的福爾摩莎母親?

  每當地震搖晃,總覺得像是置身船上──可不是嗎,台灣島宛如汪洋中一艘小船,船底下是湧動的波浪,隨時一個側浪打來船身就會劇烈震動;海面上隨時颳起一陣風,船上的人就該忙著轉帆穩舵;船上物資有限,人人都要省吃儉用。身處汪洋中的小船,光只是同舟共濟還不夠,我們更需要體認自身的處境:小小一艘船裝載不了多少東西,就像小小台灣只有極有限的資源,揮霍不得;大海有它危險的一面,就像大自然會帶來颱風、豪雨、地震,我們只能謙卑地面對、誠實地思考。認清人類的侷限、不逞能、不非份妄為,回想原住民祖先向大自然習得的智慧,尋求環境與人的和諧共存。

  海水環繞著溫暖的台灣,如何才能成為永遠的故鄉?想起那首曾經遭禁的民歌<美麗島>: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美好的詩歌映照出當下零落的現實。直到有一天,野地的花能自由盛開、山裡的動物能自由奔躍、空中飛鳥能自由遨翔、岩石能自由滾動、河水能自由宣洩,那時候,美麗島才真正是自由的土地,才是我們能自在生活的家園。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讀者投書]期待文建會的文化正義 >>>

作者:余國信 (搶救陣線總幹事)

  日前接獲地方議員的辦公室主任來電:如無意外,嘉義市政府將於9月24日拆除嘉義稅務出張所...幾個月來留與拆的拔河比賽即將告白,到底這一次的拆除計劃有沒辦法扭轉呢??

  向行政法院聲請命令市府停止執行舊縣議會之拆除計劃,8月21日被行政法院駁斥:拆除計劃係屬事實行為,非我方被市府否決歷史建築之申請的行政處分,兩者性質不同...,使得在世界古蹟日的時候,我們走上以溫和的靜坐方式來表達對市府舉動之無奈...

  而今,探究一切,靜坐還是無法解救了,現在只有文建會才有能力來為嘉義、為台灣挽回一棟全國唯一僅存的稅務出張所了!!

  過去文建會總是以尊重地方自治而無法干預...,而今我們終於撐了四個多月,一切的證據已呈現出市府對歷史建築應當登錄而不為,連審查的程序,四個月來溝通了無數次,就是不為之。

  正當地方草根搶救運動即將失勢之際,文建會是該出手的時候了!!這一個出手不是要對抗張博雅,不是要與市府作對,而是一種公義與責任的呈現,也是文建會表現足以擔任文化資產領導者的最佳機會;用地方自治法來下道命令搶救稅務出張所,不單單只是為了一棟稅務出張所,而是為了讓國家的文化主管機關轉大人,為的是讓熟睡的權力醒來,為的是將來拯救古蹟或自然環境或總總面對開發惡魘時的一個範例。

  搶救嘉義稅務出張所正考驗著文建會的文化正義,我們深深期待這一個歷史性的正義可以來臨!!我們也準備好跟隨文建會所賜予的好消息再度讓在地的草根力量掘起!!

  我們期待...

[活動]二○○一年MOA自然農法推廣志工培訓營 >>>

  • 第一梯次主題-生態與農業
    時間:10月6日-7日 地點:霧峰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

  • 第二梯次主題-生活文化與農業
    時間:11月3日-4日 地點:台東池上杜園(宿大地飯店)

  • 第三梯次主題-有機農業的實踐
    時間:12月8日-9日 地點: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聯 絡 人 :李美雲 電話:02-27814164轉252、0928641396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際美育自然生態基金會、泛美MOA基金會
       台灣辦事處、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
  指導單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農業與生態是相衝突的,但是有機農業是否可能與生態相互結合?我們可不可用更寬廣的視野來導覽與人關係密切的農村環境或者將一群正在為台灣生態努力的農民將他們的MOA自然農法推廣給大家知道?

  這是第一次結合生態與農業的研習課程,預計做為後續培訓生態農業志工的基礎。2001年MOA自然農法推廣志工培訓營只有40個名額,報名要快喔。

詳情請參閱 http://tleda.ngo.org.tw/農業志工培訓營報名簡章.doc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納莉颱風特刊及九二一災區特刊 >>>

  播出時間:9月24日(一) 晚上10:00-11:00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第一單元 納莉颱風特刊

台北水汪汪

  當一個災難還沒有結束,另一個災難卻隨之而來,創下多項記錄的怪颱納莉,在台北造成了許多「怪」災難,都市的台北,對於「水」似乎已經快失去防禦的能力,究竟是因為颱風愈來愈嚴重,還是環境愈來愈脆弱呢?試圖以水循環的思考,來探討這次讓台北人淚汪汪的水患事件。

被遺忘的村莊

  台北淹水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但是有許多地方,常常淹水,甚至整個村莊都成了水上人家,卻鮮為人知,貧瘠的西部沿海漁村聚落,因為地層下陷,在納莉颱風過境之後,成了一片汪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留在村裡的老人家們,也只能等待,等待淹水的日子不要再來。這次我們將帶您沿著台十七線濱海公路,造訪這些被遺忘的村莊。

第二單元 災區特刊/信心

  九二一地震至今已將屆滿兩年,地震震出了許多問題,對東勢的居民而言,卻也是另一種重新反省的機會,產業的再造也許可以有浴火重生的機會。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