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草山今昔─前山公園、後山公園、苗圃之旅 (一) >>> 作者:陳世一 契子 杜鵑花
調皮的杜鵑花喜歡 在花季上陽明山賞花是很多人的習慣。 和女兒在士林搭二六0的公車,直上陽明山,隨俗賞花去。
由於北投的唭哩岸是大台北地區最早開發的地方,當時人數最多的泉州人也有人往北邊的山坡地發展,在乾隆初年時,詹、王、陳、曾等十八姓氏的人向凱達格蘭人承購該地,由於十八姓的人所共有,地名也叫十八分,往東的紗帽山附近則由泉州安溪人吳、張二姓開闢,自此而後,泉州人開墾的腳步就從陽明山的西南邊向上發展,往東北循頂湖、大坑、湖底而至竹子湖了。
而仰德大道這條目前進入陽明山的主要路線,則稍晚開發。 乾隆末年後,漢人的拓墾足跡就全面從南方一步步地伸入了陽明山的中心地帶。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生態保育]賴索扥與南非保育跨越兩國邊境的山脈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18-03.html ◆[生活環境]歐洲立法者壓制飛行器噪音法草案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18-01.html ◆[其他]來自世界各地的同情 可能激勵美國的飛彈防禦計畫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18-06.html ◆[其他]援助緊急送達中美洲旱災災民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18-04.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18-09.html 作者:陳雅芬 新世紀第一季夏,雨水帶給台灣難以承受的傷害,不論深山淺山、丘陵平原、鄉村或都會,全島陸續都發生土石流或大水災,枉赴黃泉者數以百計、成千上萬個家庭毀於一夕,鄉鎮處處告危、都市生活機能崩潰,橋垮路斷、停水斷電,公共設施與產業損失慘重。有些地方是幾十年、甚至聚落創建以來根本未曾經驗過這樣的災變,於是輿論忙著爭執是天災或人禍、計較著是檳榔樹或921留下的鬆動地質頻頻釀災、埋怨行徑詭異的怪颱和罕見的暴雨……。 無數擋土牆與堤防匡界而成的世界,我們戰戰兢兢躲在裡面構築安居樂業,怎麼如此不堪一擊?!你聽見了嗎,八七水災、八一水災的夢魘再度在祖孫親子間傳述開來……傳述開來,關於這座多風多雨的島上連綿不絕的洪水,天災啊……造孽哦……唉! 然而換個角度想想,是山就會落石、大水沖刷土石本來就會滑動、豪雨傾瀉低地就是要積水,人類所謂的「天災」豈不是大自然原本就有的律動? 若不是短短兩個多月幾場颱風豪雨就奪走三百多條人命,是不是我們就忘了要檢討三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殘虐腳下的土地?回顧台灣史,從早期的漢人大規模入墾到日據時代的殖民計劃經濟,無論是水稻、樟腦、蔗糖、林業,莫不是結合了軍事力量與巨大資本,攻林掠地,永不饜足地拓展農業領土、攫取山林寶藏;國府遷台以來,抱定人定勝天的信仰、挾著日新又新的工程與農藝技術,舉國上下更是汲汲營營拼經濟,無限制發展低附加價值的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以農養工迫使農村破產只得自掘墳墓轉種荖花、檳榔,短視近利的政策鼓勵栽植高冷蔬果致使水土保持惡化、水源遭毒化,又沒完沒了地闢建公路、坡地住宅、水泥護岸、水庫、攔沙堰、開礦、採砂石……,碎剮凌遲了島嶼的脊髓與血脈!我們大肆開發已經終結了多少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滅絕了多少物種?埋首於現代化的過程摧殘自然生態的同時,毫不顧惜地瓦解原住民族的生計、社會與文化命脈,連帶拋失了曾經與自然環境那麼環扣相依的生存智慧。多麼久了,我們忘記抬頭看看天空還是不是藍的、山脈還是不是綠的。 台灣萌生於海底造山運動、立足於掀騰不休的板塊上,我們腳底下的土地亙古以來不曾平靜過;而年年造訪的梅雨、季風、颱風,型塑了壯麗的地貌,也滋潤了這塊土地,讓我們免於北迴歸線上常見的乾燥氣候──正是因為台灣位於板塊交會處、位於全球最大陸塊與最大海洋的交界處,正是這處地理位置帶來地震、颱風、豪雨,化育出險峻的地形、盎然的生機,造就而成福爾摩莎美麗之島。一直以來賜給我們高山幽谷、蓊鬱森林、豐富多樣生態的力量,如今怎麼成了我們怨懟、恐懼的對象?我們怎會遺忘了哺餵這島嶼上所有生命所有文明的福爾摩莎母親? 每當地震搖晃,總覺得像是置身船上──可不是嗎,台灣島宛如汪洋中一艘小船,船底下是湧動的波浪,隨時一個側浪打來船身就會劇烈震動;海面上隨時颳起一陣風,船上的人就該忙著轉帆穩舵;船上物資有限,人人都要省吃儉用。身處汪洋中的小船,光只是同舟共濟還不夠,我們更需要體認自身的處境:小小一艘船裝載不了多少東西,就像小小台灣只有極有限的資源,揮霍不得;大海有它危險的一面,就像大自然會帶來颱風、豪雨、地震,我們只能謙卑地面對、誠實地思考。認清人類的侷限、不逞能、不非份妄為,回想原住民祖先向大自然習得的智慧,尋求環境與人的和諧共存。 海水環繞著溫暖的台灣,如何才能成為永遠的故鄉?想起那首曾經遭禁的民歌<美麗島>:婆娑無邊的太平洋,懷抱著自由的土地;溫暖的陽光照耀著,照耀著高山和田園……。美好的詩歌映照出當下零落的現實。直到有一天,野地的花能自由盛開、山裡的動物能自由奔躍、空中飛鳥能自由遨翔、岩石能自由滾動、河水能自由宣洩,那時候,美麗島才真正是自由的土地,才是我們能自在生活的家園。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作者:余國信 (搶救陣線總幹事) 日前接獲地方議員的辦公室主任來電:如無意外,嘉義市政府將於9月24日拆除嘉義稅務出張所...幾個月來留與拆的拔河比賽即將告白,到底這一次的拆除計劃有沒辦法扭轉呢?? 向行政法院聲請命令市府停止執行舊縣議會之拆除計劃,8月21日被行政法院駁斥:拆除計劃係屬事實行為,非我方被市府否決歷史建築之申請的行政處分,兩者性質不同...,使得在世界古蹟日的時候,我們走上以溫和的靜坐方式來表達對市府舉動之無奈... 而今,探究一切,靜坐還是無法解救了,現在只有文建會才有能力來為嘉義、為台灣挽回一棟全國唯一僅存的稅務出張所了!! 過去文建會總是以尊重地方自治而無法干預...,而今我們終於撐了四個多月,一切的證據已呈現出市府對歷史建築應當登錄而不為,連審查的程序,四個月來溝通了無數次,就是不為之。 正當地方草根搶救運動即將失勢之際,文建會是該出手的時候了!!這一個出手不是要對抗張博雅,不是要與市府作對,而是一種公義與責任的呈現,也是文建會表現足以擔任文化資產領導者的最佳機會;用地方自治法來下道命令搶救稅務出張所,不單單只是為了一棟稅務出張所,而是為了讓國家的文化主管機關轉大人,為的是讓熟睡的權力醒來,為的是將來拯救古蹟或自然環境或總總面對開發惡魘時的一個範例。 搶救嘉義稅務出張所正考驗著文建會的文化正義,我們深深期待這一個歷史性的正義可以來臨!!我們也準備好跟隨文建會所賜予的好消息再度讓在地的草根力量掘起!! 我們期待... ●[活動]二○○一年MOA自然農法推廣志工培訓營 >>>
聯 絡 人 :李美雲 電話:02-27814164轉252、0928641396 農業與生態是相衝突的,但是有機農業是否可能與生態相互結合?我們可不可用更寬廣的視野來導覽與人關係密切的農村環境或者將一群正在為台灣生態努力的農民將他們的MOA自然農法推廣給大家知道? 這是第一次結合生態與農業的研習課程,預計做為後續培訓生態農業志工的基礎。2001年MOA自然農法推廣志工培訓營只有40個名額,報名要快喔。 詳情請參閱 http://tleda.ngo.org.tw/農業志工培訓營報名簡章.doc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納莉颱風特刊及九二一災區特刊 >>>
播出時間:9月24日(一) 晚上10:00-11:00 第一單元 納莉颱風特刊 台北水汪汪 當一個災難還沒有結束,另一個災難卻隨之而來,創下多項記錄的怪颱納莉,在台北造成了許多「怪」災難,都市的台北,對於「水」似乎已經快失去防禦的能力,究竟是因為颱風愈來愈嚴重,還是環境愈來愈脆弱呢?試圖以水循環的思考,來探討這次讓台北人淚汪汪的水患事件。 被遺忘的村莊 台北淹水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但是有許多地方,常常淹水,甚至整個村莊都成了水上人家,卻鮮為人知,貧瘠的西部沿海漁村聚落,因為地層下陷,在納莉颱風過境之後,成了一片汪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留在村裡的老人家們,也只能等待,等待淹水的日子不要再來。這次我們將帶您沿著台十七線濱海公路,造訪這些被遺忘的村莊。 第二單元 災區特刊/信心 九二一地震至今已將屆滿兩年,地震震出了許多問題,對東勢的居民而言,卻也是另一種重新反省的機會,產業的再造也許可以有浴火重生的機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