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遷]2001年為氣象史上氣候次暖的一年 --﹥
瑞士,日內瓦,2001-12-18
(ENS)- 世界氣象組織於今日聲稱,2001年可能為氣象史上氣候次暖的一年。伴隨著今年的高溫,全球各地亦出現破紀錄的水、旱災。地球表面平均溫度至2001年為止,將是連續第23個超過1961至1990年平均值的年份。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1/2001L-12-18-01.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朱惟君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121801
◆[環境政策]苦根地區伐木計畫引發訴訟案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12-18 (ENS)-
農業部次長馬克•雷,同時也是前任伐木業最主要的遊說代表,日前批准蒙大拿州苦根國有森林中46000英畝林地的伐木許可。此計畫的反對人士,已提出訴訟期望終止該伐木行為,並聲稱這項決定將開啟國有林地大規模砍伐計畫的危險先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1/2001L-12-18-06.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朱惟君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121802
◆[環境政策]內華達州質疑育加山指導方針修正案 --﹥
美國,內華達州,卡森市,2001-12-18
(ENS)-
內華達州於週一提出訴訟,就飽受爭議的育加山區永久核廢料儲存場一案,控告美國能源部,以阻擋該案闖關成功。州政府指控能源部玩弄法規,以便宣稱育加山區為核廢料儲存的適當地點。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1/2001L-12-18-07.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朱惟君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121803
◆[環境政策]義大利立法人員強烈主張環保犯罪應從重量刑 --﹥
義大利,羅馬,2001-12-18
(ENS)-
由義大利國會議員組成的跨黨派團體,於日前重新提案,對破壞環境的非法活動予以嚴懲。立法人員欲重新界定環保犯罪的刑事責任,凡牴觸者加重其刑責。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1/2001L-12-18-03.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121804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2-21 --﹥
-
[生活環境]美化環境基金會指出
加滿汽油將使油氣逸散入空氣 危害人體健康
破壞地球臭氧層 造成資源浪費 鼓勵民眾加油只加八分滿 (台北
中國 時報)
-
[生活環境]白書禎:淡水河放流管 可能破裂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全球環保意識高漲
環保產業前景看好 兩岸環保業者 互利共生雙贏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活環境]積極推動自來水生飲的台北自來水事業處
建立一套生飲台自主性維護管理制度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願背書 (台北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規劃興建雲林湖山水庫工程推動小組第二次會議
決以對百姓最有利的方向進行土地徵收補償 (雲林縣
中央社)
-
[環境政策]砂石暴利 盜採案取締不完
扣除重複取締案件 保守估計 至少有一半業者訴願成功
不必受罰 是近來濫採陸砂案愈來愈多的主因 (里港 聯
合報)
-
[環境政策]張景森:整治基隆河
以疏導替代圍堵 將以上游分洪 中游截洪 下游蓄洪的方式
取代目前築堤圍堵的防洪構思 (台北 中國時報)
環境資訊協會 曾秋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1-12-21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2-21 --﹥
-
[生態保育]飽受污染所苦的都市河川基隆河
蘇州河 面臨污染挑戰 如何在人為破壞後恢復昔日風貌
成為兩地學者對話焦點 (台北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我國生態綠色纖維服裝生產步入發展期
(吳江 新華社)
-
[生態保育]上海市環保局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上海 上海環境報)
-
[生態保育]新疆首次發現野生薰衣草群落 (烏魯木齊
新華網)
-
[生態保育]福建緊急行動加強森林資源保護 (福州
人民網)
-
[生態保育]福建嚴肅查處大布鄉濫伐林木燒炭案
(福建 福建日報)
-
[生活環境]21世紀環境保護新趨勢 (北京市
新華社)
-
[生活環境]2005年上海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400億元
(上海 上海環境報)
-
[生活環境]天津一居委會開展"廢舊電池回收"活動
(天津 天津日報)
-
[土地與水文]黃河小浪底主體工程將如期於年底完工
正首次進行大規模生態建設 (鄭州 新華社)
環境資訊協會 曾秋莉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1-12-21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2-18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1/2001L-12-18-09.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朱惟君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1-12-18
■[環境關懷事件]WTO之後,我們依然放火燒田 --﹥
作者:蔡紹斌
二期稻作收割後不久,空氣中就常常瀰漫著一層煙霧,煙源不用說,就是火燒稻稈所引起,之前除了幾個會影響國道交通安全的地區之外,政府從來就不太管放火燒田的事情,更不用說要取締燒田的農民了,而因為政府總是無法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果這些稻稈不用燒的,那要拿去那裡或做些什麼用呢?」所以土直的農民也就越發燒得理直氣壯了;其實以前收割後的稻稈有許多的用途,像是拿來覆蓋菜圃、餵牛、做牛的床鋪、做稻草人或賣給紙漿廠造紙用;其中的稻草人還讓許多人至今對稻田的印象念念不忘,而如今就只剩一種用途-燒掉!
想想如果我們的農政單位,連放火燒稻田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叫我們如何相信政府有能力面對加入WTO之後的農業問題呢?而事實上,政府目前除了補貼農民的稻田休耕及獎勵全民造林這種給魚的做法之外,我們看不到教農民釣魚的有效策略?即使是補貼性質的造林工作,政府也一樣無法回答出造林期滿之後的出路,總是走一步算一步,大家一起慢慢來散步吧。
再就之前推動農業轉型的觀光果園、有機農園及精緻農業的做法,沒多久就又換成「產業觀光」、「發展地方特色或特產」的名詞,政策有點是換湯不換藥,口號卻因人而異,而真正屬於實務的工作,卻都還停留在換人「做做看」的嘗試錯誤及口號創新的階段,至今沒人指導鄉鎮的農業該如何因應。
以清水這個農業小鎮為例,我們擁有水稻田約一千七百公頃,因應加入WTO的做法就是上面所說的「休耕轉作」的補貼政策,至於山區不含製糖甘蔗的旱田約有七百公頃,農作種類較為大宗的有荔枝、黃梔花、地瓜、花生及盤固拉牧草等作物,其中原本外銷日本當染料的黃梔花,因不敵大陸的低工資,致使市場急速萎縮,種植面積因而逐年縮小;盤固拉牧草則因原本契作的乳牛場經營不善,使得農民每年都得自尋買主;而從日本時代就開始在山上種植、與台糖契作上千公頃的製糖甘蔗,則早在八十六年就為因應WTO而全部終止契作關係;近年來,農民又開始自行摸索種植桃子、釋迦及鳳梨,因為政府目前相關的農政單位及考試出身的公務人員,多只嫻熟如何補助農民的制度設計及行政作業,對上述農作從選種、施肥、病蟲害防治到採收後的行銷管理知識及技能則多所不知。
這情形不禁讓我想起大約四十年前,農委會前身的農復會主委蔣夢麟先生對農復會精神所做過一段如詩的描述:「我們的眼看著天上的星星,我們的腳踏著地下的草根,我們從農民那裡學習,不以我們的幻想去教農民。我們的理想是很高的,我們的辦法是很切實際的。」也是因為這一段話,今年的植樹節,我們大膽的鼓勵、說服並協調學術單位指導一戶有著十年、兩公頃造林地的農家,以近自然的工法,尊重生態環境的經營理念,成立一座以推廣植物教育為主題的「高美植物園」,這雖符合政府所大力倡導「產業觀光」及「發展地方特色」的農業轉型、特色經營及異業聯盟的做法,但當時的台中縣政府卻連掛名擔任高美植物園成立活動的指導單位都予以拒絕,真是令人深感遺憾啊。
WTO後,純樸的農民仍然秉持著「大地藏無盡,勤勞茲有生」的態度,認真看著老天的臉色,努力的在自己的田裡耕作著,那是一種與土地之間的相依為命,是人與土地一輩子的相互承諾,農民一鋤一鋤默默的翻鬆田土,像詩人楊逵晚年在土地寫詩一般不再有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