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自然的簫聲-夢幻湖、七星公園之旅 (八) --﹥ ◎七星公園 (下)
和鳥兒、松鼠共處在一個涼亭裡約三、四分鐘,才被一隻闖入的白色野狗攪散了。 一離開那片寧靜的林子,風聲穿越山谷,掠過草原,灌入森林的每個部位,發出了各種神奇的聲響,我和女兒平靜的和歷史中的莊子一起分享自然的簫聲,竹子彎曲摩擦聲尤其清脆。 「索羅門王的指環」一書作者康樂.勞倫斯和動物之間的美妙關係不斷在我心中縈繞,人與動物其實可以簡單而平和的相處,只要我們有一點對自然的愛、對萬物的關懷不就行了。當我把想法告訴女兒時,她理所當然的說,童話故事裡面人和動物之間的關係不都是這樣嗎! 回程的公車上,我用衣服摩擦著女兒凍僵的手掌,女兒則不斷向我訴說她心中的感動,雖然只是平凡無奇的綠繡眼和松鼠,但是,從她燦爛的笑容和綻放出光茫的雙眼卻使我深信,我們和自然的關係又靠近了一些。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能源議題]法國將轉移核子輻射清除技術予中國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9-01.html ◆[環境政策]協商委員會通過大筆農地津貼法案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4-29 (ENS)- 美國參眾兩院協調委員會新通過一項全面性的農地法案,將保證對國內幾處最大的農產地發放數10億美元津貼。這項金額高達1,000億美元的法案,遭某些團體批評為「肉桶立法」,不過因法案中亦包含170億美元的保育計畫經費,贏得某些團體的讚揚。(編按:肉桶立法,pork barrel legislation,係指在預算案中增加福利條款討好選民,作為同意預算的交換條件)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9-06.html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9-07.html ◆[生態保育]保育團體請願暫緩鮪魚養殖 試圖接近歐盟部長失敗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9-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許心欣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許心欣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29-09.html 蘭嶼於勞動節全島動員舉行反核大遊行,同一天,立法院也邀請外交部、經濟部和台電公司就「我國對外交涉處理核廢料之檢討」報告並備詢。蘭嶼人的怒吼與政府官員囁嚅、推諉的醜態形成強烈的對比。 陳水扁總統在競選時,曾開出蘭嶼核廢料掩埋場於今年年底遷離的支票,這一承諾如今已證明完全是謊言,因為,民進黨執政兩年,對於核廢料的處理根本毫無進展。國內找不到任何替代的場所,境外合作處置核廢料的辦法,不管是與中國大陸、俄羅斯或是北韓的合作,到目前為止,根本沒有一個定案,全部都充滿了未知數和變數。 根據官方的書面報告,中國大陸方面是「仍將視兩岸情勢發展,研商實際推動之作業方式」;俄羅斯方面是:「俄羅斯剛完成環保法修訂,是否適用於低放射性廢料的處理與貯存,還要追蹤後續發展」;至於北韓方面,也要「衡酌國際反應後才能繼續推動」。這些含糊籠統、不著邊際的官樣文章,樸拙的蘭嶼人看了恐怕要昏倒在地! 尤其,蘭嶼核廢料儲存場的儲存桶估計至少已有3千桶銹蝕,有輻射外洩之虞,繼以時日,銹蝕的問題勢將更加嚴重。而官方對於核廢料的最終處理,至今卻是束手無策!令人憾訝的是:前不久,陳總統在接見「國際兒童人權高峰會」與會代表時,一位蘭嶼兒童突然遞上陳情書,阿扁總統拋下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接受民視採訪時,說:「過去舊政府欺騙蘭嶼人,睜眼說瞎話,現在應該誠實面對問題,告訴蘭嶼人尋找核廢料儲存替代地點的困難。」總統和他的秘書長似乎都忘了他們已執政兩年,迄今核廢料處理未見任何進展,不檢討當前政府行政懈怠的責任,卻只會找舊政府當墊背,將責任一推了之,或是說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德風涼話。 何況,台電自核能發電所產生的每度電價中提列0.18元,作為核能設施除役及核廢料處置等相關後端營運費用,亦即,國民每用一度電,就同時繳了一筆費用作為核電後端處理基金。但是,民進黨政府一方面在處理核能廢料上毫無進展,另一方面,又公然將基金挪作他用。這不僅是行政懈怠,且是外神通內鬼。蘭嶼人民要驅逐核廢料惡靈,是不是也應該把官僚體系推諉卸責的鬼靈精怪一併驅逐! 本文轉載自【台灣立報社論】http://www.lihpao.com 作者:曾永平 這是一個極度讓人不愉快的經驗。看著眼前,一塊塊已遭支解、屠殺的花紋海豚屍體,我很難想像這是一個海洋國家,一處生態旅遊方興未艾的新天地──台灣。 花紋海豚,一種尚未全面被人類瞭解的海洋哺乳類動物,花蓮海域發現率名列第二的種類。全身有著隨歲月而留下來的白色獨特刮痕,對海洋生物研究者而言始終是個饒富興味的迷團。在海上,牠溫和、徐緩,甚至擱淺後微微上揚的嘴角,彷彿也透露著牠極為和善、歡喜的一面。就因為這樣獨特的生物習性,當牠接近漁船的那一剎那,就注定了牠被屠殺的悲慘命運。 日前,接獲海巡隊的通知,前往鑑定兩隻遭蘇澳籍漁船非法鏢獵、屠殺,且已經支解處理完成的海豚屍體。到達現場,蓋在棉被下面的是兩隻早已殞命的花紋海豚。其中刮痕明顯且體型壯碩的,依據研判為成年的個體;而體型較小,全身幾近黑色的個體,也確定是花紋海豚的小寶寶,甚至從牠連牙齒都還未發育的情況看來,顯見還是一隻尚在哺乳期的海豚寶寶。令人氣結的是,明顯的鏢槍傷口與空曠乾淨、毫無漁事作業痕跡的後甲板,在在都證明這是一艘專門來鏢獵海豚的鏢漁船。它,帶著兩支十八尺的鏢槍,不但重重地戳進了海豚的體內,同時也一鏢射斷了賞鯨事業的命脈! 今年是生態旅遊年,日前花、東兩縣的縣長剛剛完成重要的合作默契,那就是將花、東全力定位在觀光發展之上。值此同時,台北、宜蘭亦同步為催生藍色公路而努力。於是乎從台北淡水、基隆碧砂漁港,經由東北角串連,連結宜蘭的龜山島,最後到達花蓮港,帶狀藍色公路的成形,再搭配上以活動為主軸的大型國際童玩節、石雕季、賞鯨季……等,以海洋為脈絡的海域觀光遊憩雛形於焉成形。可惜的是,就在政府與民間共同聯手打造藍色公路之際,發生了這樣一件令人遺憾的暴行。此一事件,絕非單純的非法捕獵行為而已。其實,在台灣的某些海產店想要吃到海豬仔肉(海豚肉)並非難事;甚至走在南方澳的港區,都還可以找到宰殺後剩餘的海豚頭骨。這樣的事情說起來或許悲哀,但卻是活生生的事實。因此,對於大力推動賞鯨事業的東台灣來說,此次蘇澳籍漁船遠赴花蓮港海域鏢獵海豚的行為,不過只是冰山中的一角罷了! 從一九一三年開始,位於墾丁的南灣,就是一個捕鯨基地,直到將近一九八0年,因為聯合國的施壓與保育觀念的抬頭,才終止了將近七十個年頭的捕鯨歷史。在那物質缺乏的年代裡,光是在南灣,總共就鏢獵了八百多頭的大翅鯨(亦名座頭鯨),同時也「終結」了在當地出沒的大翅鯨家族。鯨豚的議題在沈寂了十年後,於一九九0年,台灣爆發澎湖沙港獵捕海豚事件,再度躍上國際舞台。六年後,一九九六年,台灣的花蓮開始了周圍海域的鯨豚研究調查,開啟了賞鯨事業的基礎生態調查工作。今年,二00二年,我們的賞鯨人口即將突破十萬人次的關卡。就這樣,台灣,從商業性的捕鯨行為,經由將近一個世紀的醞釀,轉變成為保育為主的賞鯨活動。這樣的過程,一路走來是艱辛且崎嶇的,其間所付出的代價,與國際間的影響已由前人所承擔。如今我們該做的,是將如此得來不易的寶貴過程烙印、紀錄,藉由環境教育與解說的手段,來告訴福爾摩沙的子民該如何與大海相處,如何成為真正的海洋子民。 鯨豚是一個使者,他帶領著台灣的朋友走向海洋、親近海洋,進而瞭解海洋。古有云:「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如今,我們不但斬了來使,還將其煮而烹之,哪裡還有顏面稱得上是海洋國家呢? 面對悠游在我們海域裡的鯨魚、海豚,我們打算選擇延續殺戮的悲情、亦或嘗試展開瞭解與關懷的歡欣接觸?鯨豚保育工作對我們而言,不該只是國際條約的被動約束而已,生命的存在自有其尊嚴,除非是立基於食物鍊上生物性的生存需求,否則何來一方獵殺另一方的道理?身為正全力發展觀光的花蓮縣縣民,我們希望透過海上賞鯨豚之旅的友善接觸,開創一種維繫生態平衡的旅遊型態,讓旅遊行為所滿足的不是人類的感官私慾,而是人類作為一種具有「終極掠食性」能力的物種與其它物種和諧共處的欲求。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演講]「燕態萬千」生態講座 --﹥ 時 間:5月4日(六) 下午2:30~4:00 周六下午的「燕態萬千」講座,由台北市野鳥學會資深鳥友江明亮先生主講,將介紹燕子遷移及繁殖的故事與生態新知!為提供民眾更豐富的燕子生態知識,在關渡自然公園內的自然中心也同時展出燕子生態教育展示以及「呢喃燕子」影片,並延長展出至5月19日,讓民眾對燕子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關懷自然生態的保育。 ●[演講]『動物人生五十年』(英文演講) --﹥ 時 間:2002年5月4日(六) 上午10:00 詳情請參閱 http://e-info.org.tw/activity/2002/ac02042501.htm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馬來西亞16~生態旅遊導遊 --﹥ 播出時間:5月4日(六) 下午3:45~4:00 旅遊早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必要的休閒方式,“導遊”更成為旅遊文化中必要關鍵的角色。在我們一系列馬來西亞的報導介紹中,相信各位觀眾早已為當中為我們做生態解說的導遊~大鄭,一路生動的引導所深深吸引了,他正是成功扮演了生態旅遊導遊的模範。生態旅遊導遊介紹生態,同時並宣導保育當地生態的觀念,這不只是為觀光旅遊做宣導,更為生態的繁衍盡力,生動的介紹除了讓我們如同聆聽正在眼前發生的生動故事外,更在故事當中明白了大自然萬物生生不息的道理,甚至互相之間的依存關係。讓我們懂得不再只用人的角度看萬物的優劣,更在旅遊當中體會更多生物生命的可愛與可貴,發現這世界更多的令人心動的美好。現在,就請您和我們一起收看今天的節目。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