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WHO呼籲正視食品含丙烯醯胺問題 宜儘速邀集專家諮詢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6-02.html ◆[環境政策]G8能源部長峰會 石油供應與核融合議題成焦點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6-04.html ◆[其他]摒除惡名 世界最大採礦業者採取作為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6-05.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6-09.html 作者:余國信 今年四月七日正值鄭南榕前輩逝世13週年的紀念日,筆者與嘉義市的一群愛好文化的朋友,前往嘉義舊監獄擔任義工,起初並無任何追懷紀念之意;然而,當踏入這座已有83年歷史的舊監獄之舍房(監牢)後,看到那狹窄的空間(1.1坪)要監禁2-3人,聽到退休老員工描述往昔犯人於牢房裡那難耐、被剝削自由的故事,我們終於體悟到『被剝奪自由是最嚴厲的懲罰』,我們也終能知道鄭南榕前輩為何會為言論自由而奮鬥的精神了!! 在舊監獄裡所感受到是一個時代社會對自由與法治的觀念轉換;十九世紀前,人民犯錯或伸訴,是會受到鞭打等肉體折磨;但在十九世紀初,自由意識開始升漲,剝奪自由成了最嚴重的靈魂懲罰。 從嘉義舊監獄可以獲知一個日治時期高牆內的小社會體系,從中可見台灣獄政進步史及監獄建築史:當時引進統治、管理最先進的西方監獄系統---放射型監獄建築與管理制度、模式(用最少人力控管監獄,有作業工廠、農場、廚房等工作編制把監禁轉換勞力);非但如此,透過一座老監獄的歷史背景與規模、制度,進而解析當時威權統治下社會的法令制度與人民的法治觀念。反觀現代新監獄,非但沒有舊監獄給人望而生威的恐懼感,強調人權的尊重下,監獄有了全新的面貌,不再令人害怕,甚至還可能令人感到溫馨、舒適,也無怪乎大哥們進去後出來,仍是一條好漢,反正進去蹲就像度假般悠然自得。 台灣在日本威權統治下建立起一個守法的的社會,這一點從終戰後,國民黨軍隊尚未來台接收時,人民的高度自治已昭然若揭。然而在所謂不民主的民主統治下,甚至到了號稱已真正進入民主自由國家的今天,從這許許多多的社會亂象來看,台灣人民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並未養成確實的法治觀念與守法精神。從舊監獄到新監獄,除了時代的巨變,法令制度的更迭外,在人們心中所留下的規訓與懲罰作用淡化、消失了。這樣的聯想與反思,不禁使我們得捫心自問,台灣的人權與法治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如今,當法律界的先進努力檢討台灣現行法治教育的推動之際,筆者想起一位媽媽帶著六歲的男童參觀嘉義舊監獄的女監結束時,那男孩向媽媽說:『好可怕喔!!』,男孩母親立即答說:『做壞事會被關在這裡,所以你以後要乖,做個守法的好小孩,…』;相對於「公民與道德」「三民主義」課程等,說一套做一套等等,常久存在於台灣的現象,不能不感嘆,法治教育必須落實於生活之中,而且需要物證空間,不能只流於文字或抽象的教育活動,未來台灣的法治教育如果能善用嘉義舊監的歷史場域進行法治教育的推動,相信透過相關課程,並利用現場的空間與感受,施以正確的人權與法治觀念教學,啟發式的法治教育推動比書本或強加灌輸法規來的有加倍效果。 可惜,今日嘉義舊監的保存運動並未獲得法律界人士的重視,甚至連法律界大老李鴻禧教授的公子李俊俋入主擔任副市長的嘉義市政府,竟然還扮演著要爭取拆除嘉義舊監獄的黑手,挖法政專業社群的歷史文物之根;真不知李鴻禧教授何以竟能保持沉默? 深盼,台灣法律界的知識份子們能夠將嘉義舊監獄,推動列入全國法政專業與學術社群的文化與歷史資產;如果連法治專業人員都不重視見證台灣法治制度的歷史與空間物證,隨時可棄如蔽屣或視之為都會發展的毒瘤,又何以教育學子重視法治制度? 嘉義舊監的保存不單單只是嘉義市人的事情,也不單只是文化界人的事情,更是關心台灣法治發展的朋友們共同的歷史資產,它的存在意義絕不止於空間文化資產,而是見證台灣法治文明是否能進入先進國之列的物證,就讓我們一起來關心吧!!(2002.4.8) 作者:廖鴻基 海岸行腳,撥開芒草我們追著濤聲攀下海崖。 崖下岩塊碩大、赤裸,如盤古踩塌的遺跡。浪濤淘走沙粒,俘虜卵礫,留下帶不走的巨石岩塊。 岩塊筋紋暴露,岩采斑駁,似在紋身記述浪的刁鑽、風一樣的悠悠光陰及陸岸的堅持。陸岸不曾棄守,海洋不曾收手,大刀闊斧的在岩塊上鏤刻彷彿有聲的凹和凸。風底來去的光陰是耐心巧手的工匠,一點一滴,藉由浪的濤洗、風的探鑿,她琢磨海浪侵蝕的銳角,安慰陸地的勁韌,她耐心調和一次次的衝突,用砂紙似的巨掌細細撫修海與陸不曾歇息的矛盾。這是一場粗獷而溫柔的雕琢,是一場千萬年來綿續不絕的故事。 我們坐在崖下一塊巨石上,崖壁峨立,海風習習,濤浪流轉不息,崖壁上百合含苞,蘆竹髮絲垂髫,芒草靉靉,月桃懸垂出果實樣的一串桃白花穗。身上有些汗,我們輕易的便來到了這陸之涯、海之角。 阿丹為我們解說這岩塊何以凹凸斑駁,何以蝕亂中彷彿有韻。在我們都還不存在的年代,火山一次次噴發,地底火光夾雜熔漿灰燼煙塵混沌中火樹樣的噴向天空;落地冷卻,一層撒覆一層;看!那火山集塊岩,質地、色澤不同的灰燼和岩石因緣於一場場噴發而合和膠聚在一塊;像糖膠黏聚著顆粒花生;質地軟硬不同面對的是風是浪無盡的侵蝕,耐不住折磨的陸續放手這場因緣走了,堅持留下的抗成稜線、稜角,突露成天涯海角孤傲滄桑之姿。 阿丹說,那海灣形成不就如此,兩端堅韌挺住的是海崖,之間凹淘成一泓細軟沙灣。幾百萬年後,那去留間的掙扎,那多少勢力拉拔牽扯過後,我們攀下海崖聚坐在集塊岩上,漫談那恆久的地質故事。這故事將持續如她不曾中斷的過去,幾千年、幾萬年、幾百萬年、當我們都化成泥灰不曉得幾番輪迴過後,這故事仍將行進不輟。 我們眼裡的婆娑海洋、崩斷的海崖、紋身的石塊、那一泓迤邐的海灘,拂吹的風,浪蕩的波濤……幾乎每一樣景物都在我們存在以前就已存在,也將在我們逝去以後綿續她的故事……我們不過是一幅動態海岸風景畫面裡丁點幾乎看不見的飛灰。我們在這幅畫裡是連沾染都缺乏能耐。 行腳海岸,我們只能感受而無法參與。我們的確沒有能耐參與這場曠時久遠的衝突和協調。天地眨眼瞬間,我們的到來、我們的存在、我們的離開,似乎是無關此景此刻的一場虛空。 濤聲悶悶空空擊打著我們坐著的岩塊,阿丹的解說很短,數百萬年來的地質故事原本不是我們的語言能力可以闡述,何況她以洪流的態勢滾滾而來、滾滾而去。如同我們貼著海面遠眺的目光,如何也看不到盡頭。 攀下海崖,我們只是崖下隨風而逝的一點飛灰。(本文原刊載於2002.5.4聯合報/聯合副刊)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時 間:5月11日(六) 下午3:00~5:00 ●[活動]交工樂隊林生祥 蒞臨舊監助唱 --﹥ 時 間:5月18日(六) 下午1:30~3:30 (生祥說:在監獄裡唱歌是第一次,在木結構的工廠裡唱歌又是另一番感受...) 舊監獄迄今有83年的歷史了,佔地2.38公頃..不但有人文的故事,更有豐富的生態環境..5月18日歡迎一起蒞臨...這是世界監獄史上第一次在舊監獄內部工廠辦演場會,並且敞開大門迎接您... 說唱曲目/林生祥(交工樂隊)
歌詞與交工簡介詳見 http://www.leband.net
播出時間:5月11日(六) 下午03:45~04:00 首播 在全台賞鷹地點中,猛禽種類最多、可供觀察時間最長的觀音山區,可視為台灣最北端的山區之一。因此觀音山區也就成為北返遷移性猛禽離開台灣、進入水域前最後一個據點。以觀音山複雜的地形而言,無法以一個地點掌控全區的猛禽飛行狀況,但相對地,也增加了猛禽觀察的挑戰性與趣味性。換言之,觀音山區也是無處不可看鷹,無論是旅遊或是登山途中,只要視野良好、安全無虞,就可以進行猛禽的觀察。觀音山適宜觀察猛禽的時間,從三月開始到六月底為止,時間長達四個月,也是這裡異於其他觀鷹地點的一大特色。觀察期間,每個月都會有不同的猛禽出現,因此不論何時上山,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本集節目,我們就要帶您一起到觀音山上去賞鷹。 ★[本會訊息]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 本刊知性專題及部分專欄,因協會內部工作調整及規劃之需,將先暫停2-3週,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