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6-21 (全文版)

 
  本日主題: 全球氣候變遷加速沙漠擴張
知性專題 [綠色人物]反核者
環境新聞 [能源議題]歐盟優先進行核融合研究
[全球變遷]全球氣候變遷加速沙漠擴張
[生活環境]藥物殘留疑慮 美國加強檢測養殖海鮮
[生活環境]美國林務局職員被控引發科羅拉多州野火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6-21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6-21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6-17
環境事件 [環境關懷事件]評立法院一讀通過之環境基本法
專  欄 [黑潮觀點]錯亂
讀者投書 [讀者投書]太極、三朵花-打造永續台灣的心
活動訊息 [營隊] [活動]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編輯室報告
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綠色人物]反核者 --﹥

作者:李秀容 (台灣環境權益促進會秘書長)

  他左顧右盼、強忍心中的無聲吶喊,攝影機和照相機的快門閃爍在黑夜的盡頭,醒來時太陽的餘威讓他不敢逼視,他嗅動四周的吵雜氛圍從沾著血漬的雙手知道他的惡夢還要繼續,銀白微凸的頭上傷口滲出鮮紅的血讓他中年的雙眼昏花,只知道此時此刻沒有比冷靜更需要冷靜,前一刻鐘的胸口撞擊和木棒揮影險些提早去見閻王,還好,多年的心靈創傷讓這顆心臟早已磨練的銅牆鐵壁一樣,心臟病所幸也只是過客,怎能輕易的就在「中正分局」裡棄命投降,讓那些打人的霹靂藍衣鎮暴部隊拍拍齊眉棍、昂首闊步的嘲笑他:「沒用的老人!」

  鄰居就是再老也會不辭辛勞、出錢出力、忍受著遊覽車的癲疲、比過年還要準時熱絡,一家人甚或整個村落鄰里街彷,戴著台灣東北角特有的寬邊海灘帽、頂著大太陽、齊聚立法院門口,就只為了表明一件事:『台灣電力公司竟無視於我們賴以生活與朝夕相處的美麗海岸,硬要自我們身邊剝奪大自然資源並狠狠地將之毀滅的憤怒』。

  從那些密密游動的人影縫隙中他看見了多年前的自己-『陳慶塘』,曾經是海上船長、成日與海為伍、歌頌海底的美麗壯觀,並依靠著貢寮豐沛的自然資產在這裡成家立業,以為整個宇宙猶如含在口中的海水泡泡般的愉快轉動著。直到那天,張國龍教授來找他,讓他開始在漆黑的夜裡揹著麥克風和張教授兩個單薄人影,促立在離家十步不到的澳底國小校門口外,「各位鄉親,台電將要在咱這興建害子害孫的核能電廠,…..」;那個戒嚴的時代裡,敢來明聽的只有公事公辦的老警察,不管鄰居或是親戚及好友只能站在樹蔭的庇護下默默聲援,在不懂究竟、聽聽無妨的心情下度過一天天漫漫長夜,那時候貢寮人才知道有蘇聯車諾堡爆炸事件,並逐漸地被核能電廠即將帶來的破壞陰影所壟罩,在這片島國的東北角上,看似平靜的海邊小鎮卻有如惡浪侵襲般餘波蕩漾!

  他又低頭回想:「那又為何要以身試足、讓自己成為反核的捍衛戰士,甚至是地方反核精神象徵呢?」說真的,當初若能及早得知反核的煎熬折磨也許早就裹足不前了,哪有今日再一次的受創?然而,當破壞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發生時,身為地方的一份子難道要坐以待斃?

  怪就該怪在台灣的國民黨政府說了謊言又心虛的遮掩、賄絡,那些送給鄉民的日曆、月曆、電視機等等的獎品原是為了收買民心,認為略施小惠給這裡的居民,就可以為所欲為;卻弄巧成拙的成了鄉民憤恨的對象而被盡數焚毀,就在灰黑煙霧裊裊升空的同時,反核的草根力量也攀延直上衝破雲層終致看見曙光,當然曙光並不全然是光亮的,曙光也並非永久持續,但隱藏在曙光前的黑夜真叫人驚顫慄目。

[能源議題]歐盟優先進行核融合研究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2-06-17 (ENS)- 歐盟執委會今天宣布,歐盟已在核子研究方面持續投資1兆2,300億歐元。大部分資金將投注於研發核融合反應──亦即發生於太陽內部的反應。而在較為傳統的核分裂計畫方面,則以核廢料的管理與處置為主。

[全球變遷]全球氣候變遷加速沙漠擴張 --﹥

  美國,紐約州,紐約,2002-06-17 (ENS)-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今天表示,若沙漠化再不停止,則預計在未來20年間,大約6千萬北非居民必須離開薩赫勒地區。沙漠化與環境惡化、貧困等因素密切相關;而目前澳洲科學家亦發現到,空氣污染也可能也是造成薩赫勒地區乾旱的因素之一。

[生活環境]藥物殘留疑慮 美國加強檢測養殖海鮮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6-17 (ENS)- 由於擔心養殖海鮮可能遭強力抗生素污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開始加強對進口蝦與小龍蝦進行採樣。在美國幾個州與其他國家的採樣中,已檢測出含有低濃度的氯黴素。

[生活環境]美國林務局職員被控引發科羅拉多州野火 --﹥

  美國,科羅拉多州,丹佛,2002-06-17 (ENS)- 美國林務局職員被控引起科羅拉多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森林火災,這場大火始於丹佛市西南方的海曼地區,共燒燬了102,895英畝土地。現年38歲的林務技術員泰莉林恩‧巴頓昨日遭探員逮捕,她坦承自己在取締森林用火的巡邏勤務中,紮營架設營火。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6-21 --﹥

  • [生活環境]環保署加強稽查,彰化電鍍業已有25家停工。環境督察總隊指出,全台鎘米污染,以彰化縣的100多公頃最嚴重,督察總隊特別加強對電鍍與金屬表面處理業的廢水稽察工作,至少已讓25家業者停工,3家處以斷水斷電 (台中 中央社)

  • [生活環境]另類小三通,金門海灘出現垃圾帶。金門慈湖海灘出現長達2公里餘的垃圾帶,從廈門漂來的廢棄物中尚含有針筒和藥劑;有些民眾則表示,金門城酒廠將酒糟放流入海,造成廈門海域的嚴重污染,也讓廈門居民很不以為然 (金門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政府擬花600多億元興建百餘座污水下水道。行政院經建會20日討論內政部營建署提案,研擬六年內全台建設112座污水下水道系統,估計花費新台幣655億元,其中六到七成經費由中央政府編列預算,其餘三到四成經費擬以BOT方式營造,再由水污費課徵收入來支應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台南市七一實施垃圾不落地,環保局協調環保警察進駐。配合垃圾不落地新制實施在即,環保局密集舉辦宣導說明會,安排里長參觀高雄市執行情形,並協調環保警察在7月1日起進駐府城協助勸導稽核 (台南市 中華日報)

  • [環境政策]郝龍斌表示限用塑膠袋政策不變。塑膠製造業者表示7月1日起施行限用塑膠袋及免洗餐具政策,將使業者損失40至50億元產值,希望暫緩施行,但郝龍斌表示,第一階段限用政策對業者影響層面僅3% (台北 中華日報)

  • [環境政策]宜蘭縣長劉守成20日率團到歐洲考察環保及農業。 (宜蘭 中央社)

  • [環境政策]義大利媒體報導台灣應該重返聯合國糧農組織。 (羅馬 中央社)

  • [生態保育]人造水壩扼殺蘭嶼吻蝦虎。三年前才在蘭嶼發現的世界新種魚「蘭嶼吻蝦虎」,因當地溪流的水利防洪工程違反「生態工法」,將原有溪床鋪上水泥,嚴重破壞棲息環境,已面臨滅絕危機 (蘭嶼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誤陷捕獸夾,南化獼猴斷手斷腳。台南縣南化鄉烏山地區野生獼猴自然保育公園,最近傳出有人設陷阱捕捉獼猴,20日上午保育人員帶著麻醉槍上山救援,但因為猴群警覺性高,搶救人員無功而返 (台南 東森新聞)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6-21 --﹥

  • [生活環境]中國水產品出口再遇「綠色壁壘」。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接獲從中國進口的蝦和淡水螯蝦中含有氯霉素的報告後,已從17日起開始嚴格檢查進口蝦類中是否含有這種抗生素的殘留物 (外電 多維新聞)

  • [生活環境]電子洋垃圾闖關認栽。日前,一個20尺集裝箱「電子洋垃圾」在湛江給逮個正著,這批24噸價值9716美元的國家禁止進口的粉碎性廢電腦主機被湛江海關責令退運。據瞭解,該批廢物是湛江某公司以廢五金名義向海關申報進口 (廣州 人民網)

  • [生活環境]北京全市餐館將戴上「呼吸罩」。北京環保部門從20日起開始對京城3萬多家餐館安裝油煙淨化裝置進行大檢查,對油煙排放不能達標的餐館將限期治理,如果仍然不能達到排放標準,餐館將被停業 (北京 人民網)

  • [環境政策]中國斥資百億防止新疆兩大沙漠合而為一。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瑪幹與庫木塔格兩大沙漠目前正在快速合攏,為防止兩大沙漠完全合攏,中央政府投資107億元對塔里木河進行生態治理,確保其下游有足夠的水量,栽種新的防沙林帶,在兩大沙漠之間形成一個綠色隔離帶 (北京 東方網)

  • [生態保育]黑龍江省實施六大林業工程增加森林覆蓋率。為保護現有生態環境,黑龍江省從今年起全面實施6項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預計2010年完工後將新增林地面積2535萬畝 (黑龍江電視台)

  • [生態保育]貴州省國家一類瀕危動物黔金絲猴保育有成,已有700多隻 (北京 中新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6-17 --﹥

  • [能源議題]能源部加速執行鈽元素運輸計畫

  • [生態保育]為夏威夷蛾規劃重要棲地

  • [生態保育]環保團體為失怙虎鯨籌募基金

  • [生態保育]保育類生物候選名單 增列16物種

  • [生態保育]佛羅里達美洲豹繁衍興旺

  • [生活環境]非法傾倒廢棄物造成嚴重後果

  • [環境政策]旅館業可參與全國性能源使用評比

  • [其他]公司請求醫療用同位素製造許可

[環境關懷事件]評立法院一讀通過之環境基本法 --﹥

作者:鄭廷斌

  立法院一讀通過之版本綜合了行政院和賴勁麟立委之版本,把一些重要的觀念想法及原則形諸於法條文字,至少是踏出了第一步,一個好的開始。不過雖然有很多立意良善的條文,但均只是原則性的宣示,無任何強制力,而且觀之各級政府過去的施政,經濟至上及短線操作的作為,恐怕本法又只是淪為一個美麗的空中樓閣而已。

  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條文為第34條,各級政府疏於執行時,人民或公益團體得依法律規定以主管機關為被告,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一讀版本一大堆條文說各級政府應如何做等等,但只有這條才有拘束力要求政府去做,所以這條無論如何要保住。但此條仍有漏洞,所謂依法律規定,政府可在上面動手腳制定高門檻或其他不利民眾提起訴訟事項。這是日後當嚴格監督把關以防動手腳之處。

  此外,一讀的環基法裡很多條文均需其他部門配合,但到時主管機關環保署是否有能力要求其他部門配合,有任何強制力嗎?例如第6條,事業進行活動時,應自規劃階段納入環境保護理念,以生命週期為基礎,促進清潔生產,預防及減少污染…..環保署是否能要求主管機關-經濟部來進行此事,若政府無魄力,其他部門只要消極的不配合澤一切只是空談而已,這方面的一些改進措施,若能引進德國的「環境保護委託人制度」,依法課與指定的企業體需設立的內部單位,由企業內部直接控管從原料選取到生產過程是否符合法令及清潔生產要求,此制度當能較外部的監督更能達到法律的要求。

  一讀版本的第11條,各級政府得聘請環境保護有關之機關、團體代表及學者專家備供諮詢。各級政府得邀請有關民眾與團體共同參與加強推動環境保護工作。此條若能將「得」改成「應」,當能確實落實民眾參與機制。環保和民眾息息相關且影響民眾的權益甚大,且民眾及環保團體若能參與也較能減少將來受民眾抗爭的機會。

  版本的第24條 中央政府應建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預防及減輕政府政策或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之不良影響。現今政府執行環境影響評估已是眾所皆知的成效不彰,大多是有條件通過,這種宣示性的條文根本沒什麼用,若能加上趙永清版的第19條程序公開原則與民眾參與,並落實政策環評才能減少此制度的一些成效不彰,也能避免事後的民眾抗爭。

  版本的第35至第38條對於環保的學術研究、綠色產業的發展及致力於環境保護的團體及民眾影響甚大,觀之今天台灣處於無法永續的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迫害及其威脅要出走的情況下,政府若能積極輔導獎勵綠色產業的發展,將能達到真正的永續發展及經營。此外政府機關本身若能率先以身作則,確實執行第39條綠色採購,也才有理由要求產業及民眾遵守。

  雖然此一讀版本只是些原則性的宣示,但還是殷切的期望此法能進速三讀通過,政府並能確實履行及執行,而民間更應善盡監督的角色,只有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環境保護才能確實落實。(2002.06.06)

[黑潮觀點]錯亂 --﹥

作者:廖鴻基

  四月中旬,一頭十公尺長、約一萬公斤的鯨鯊(豆腐鯊)洄游經過台灣海域,這頭鯨鯊被獵捕了。媒體大幅報導漁民搏鬥十四個小時的英勇獵殺過程,以及栩栩如生的報導魚體被拖回港後,消息傳遍整個漁村,民眾扶老攜幼如大拜拜熱鬧來到港邊觀看,漁人站在這頭鯨鯊上說,「我這輩子最光榮的一刻」。獵殺鯨鯊的漁民在報導中隱約被塑造成英雄、主角的姿態。

  最後,鯨鯊被吊上岸後,嘴巴不時張開,仍有一絲氣息,民眾爭相上前圍觀並拍照留念。這頭鯨鯊的下場當然是被肢解賣進餐館裡。

  鯨鯊到底該不該被保護?海洋資源該如何合理運用?不同立場將會有不同意見。獵者的行為雖不一定被贊成但還可以被理解。

  鯨鯊獵殺事件不過短短幾天相隔,另一則新聞報導一條未成年鯨鯊繫著發報器在學術研究與官方的保育目的下,並在僱用漁船、漁人的協助下,在同一個港口被放流。小鯨鯊順利重回大海懷抱的那一刻,現場立刻響起了一陣歡呼。

  綜合這兩件報導,我不曉得該哭還是該笑。

  獵殺和放流?英雄與屠夫?天堂或地獄。

  鯨鯊、漁民包括媒體記者在這兩件事上的角色、位置、遭遇,之間的關係與張力豈止矛盾而已。

  簡直一場錯亂。

  最後,我只能說,我是被這兩則報導難堪的戲弄了。

  我幾乎無法形容看完這兩則報導後的細膩感受,許多年以後,當我們回頭看這兩則報導,也許可以明白這場錯亂的本質,也許,我們也才能夠體認這接連發生的兩件事可能是本世紀最大的一場荒謬。

  春天四月,台灣海域並不單單只是熱鬧和好笑。

  東北季風一波波減弱,海洋開門,賞鯨船開航的消息紛紛登上媒體。幾乎同個時段,同個海域,海豚被鏢殺、被砍做幾段、被查獲的消息也上了媒體。

  這起屠殺海豚事件因為有法令規範,表面看起來並不如鯨鯊事件那樣荒謬。但是,這個案子引起漁民朋友極大的反彈,甚至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海豚嚴重妨礙他們的生計,海豚已經多到不應該再受保護等等。

  雖然這是一個強調自由、民主、有話儘可大鳴大放的年代,但是,這讓人哭笑不得的事件,的確從不間斷的在我們的海域裡熱鬧上演。

  獵殺和放流、賞鯨和殺鯨,竟然可以同時在同個海域並行,竟然可以同時在同時期的新聞被「平衡報導」。像是把火爐放進冰箱,像是在水族館裡灑網捕魚般的荒謬。

  社會大眾是消費者,消費者有什麼需求,第一線的採捕者才會進行什麼樣的採捕。

  如果我們還繼續吃食珍禽異獸,還繼續報導英勇的獵殺過程,還繼續塑造採捕者的英雄行徑,這些錯亂、荒謬、哭笑不得的事件仍將在我們的海域裡繼續進行。(本文原刊載於2002.5.18聯合報/聯合副刊)

[讀者投書]太極、三朵花-打造永續台灣的心 --﹥

作者:陳章波 (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最近行政院游揆公告「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強調了「以人為本,永續發展」。現今國人的態度一極為積極參與,另一極為扯後腿,這兩極如果不能融合,怎能永續發展呢?

  劉介民的「太極詩學」,強調不落入二極的美學哲學;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封面標示了太極圖、十字架及星星、月亮、太陽,分別象徵了東方、西方及中東的文明。十字架很明顯地展現了兩極化:X軸左右是兩極,Y軸上下也是兩極。所以很多事情只用線性的、極化的方式在思考,很容易就落入分化的過程,而沒有辦法形成交融,衝突就多於包容、多於和諧。虛實、陰陽、有無、美醜、善惡、難易、大小、長短、高下、前後、象罔……等,以線性關係來看是兩極化的課題;但如果將兩極端聯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圓形,而且又交融,那就像太極圖譜。

  當行政體系有執政、在野的兩極分化,在野是以什麼樣的心態來求取國家的進步呢?是扯後腿,拉下執政的成績呢?還是以國家的永續為標的?在這樣的兩極之下,如何能夠反分化,而形成太極的思維呢?能否在選舉期間,各自充分的提出不同的主張,而當選勝、選敗揭曉之後,大家能否有一個太極的想法?能否就有四年穩定的成長呢?如果一再產生衝突而沒有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那只是耗費了大家的時間、精神而無所成就。

  傳統上,執政者是資源的分配者,像皇帝一樣,擁有太多太多的權力,以至於贏了就為王,敗了就為寇,這種兩極化的作為,也違背了太極的包融、合作的心態。破解「贏王敗寇」這種分化、兩極化的要領,是執政本身的權要減少,要落實到民主,要落實到草根,要落實到大眾。所以像「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就是要真正建構出大家民主的能耐。

  簡單的講,太極就是把被分化成兩極的、兩端的事務,站在一個更高層級的端點,將它們融合在一起。這樣子的思維是每一個國民都應該被建構的。如何來建構這個願意來融合,形成太極、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和諧合作的心態,這必然是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成功與否更重要的前題。

  六年前我們在推動永續台灣運動的時後,就提出了「走出悲情,跨越解構,攜手建構」,解構與建構就是兩端,兩極化。當年我們界定「終究有一群人要居住在台灣這個島上」來超越本省人、外省人的省籍情結,政黨上執政、在野的兩極化,也超越了統獨,這種一時性的兩極分化現象。要從這樣的一個更高層級來看事情,才有合作,才有永續的發展,才不會浪費資源。

  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內的「水與綠建設計畫」有兩極化的潛在矛盾。水跟綠是自然的,是要保育的,但怎麼用建設來維護保育?這是一個非常詭異的想法。建設常常就夾帶著破壞,雖然說夸米技術、生物技術、資訊業及永續環境技術為知識經濟的四大領域,可是永續環境技術卻還沒有受到重視。把保育跟開發這兩個分化的軸,用永續的環境技術來整合時,我們就提昇到了太極的、更高層級的思維及作為。

  在此提出「綠色矽島」的新意涵:台灣島,四面環海,有高山、有很好的土壤,植物豐富,孕育一群人,有足夠的聰明才智能創意出太極的圓融,也能發展「矽」的產業。所以矽本身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土壤的成份,一個是資訊業的矽晶體。

  想用三朵花來跟大家共勉。向日葵吸取太陽能,散發熱情的活力;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聖潔芬芳;茉莉花不顯要但是溫馨,更是如茉莉花歌詞所展現的:「把它摘下,送給別人家」一樣,有分享的心。這三朵花能夠帶給大眾熱情,向上奮發及分享的情懷。希望在這樣心靈的建構之下,我們就真正可以用社區營造的方式,發展出太極融合,沒有衝突的社會,使台灣能夠永續發展,營造成為水與綠的新故鄉。

[營隊]生活智慧親子營 --﹥

  時 間:7月6日-7日
  地 點:中興大學農業試驗場 (台中縣霧峰鄉吉峰西路68號)
  報 名:至6月30日截止
  主 辦:主婦聯盟台中工作室
  聯絡人:陳麗美 電話: 04-23755234 
      E-mail: huaf@ms14.hinet.net

  為促進親子互動,提供生活飲食健康常識,加強環境及鄉土意識並體驗大自然的奧妙,安排二天一夜的活動,希望能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中,大夥能放鬆身心學習成長,不論大人、小孩均能增進生活智慧。

[營隊]暑期綠色生活地圖研習營 --﹥

  時 間:7月20日-8月31日
  地 點:台北市興隆路一段113號
  報 名:即日起,額滿為止
  主 辦:荒野保護協會
  聯絡人:企劃部 電話: 02-29303193轉18
      E-mail: sowtw@ms10.hinet.net

  你會用什麼話向朋友介紹你居住的地方?生活週圍有那些特別的人文景點或自然景色是你最想和別人分享的嗎?有人用筆寫日記,有人用圖畫故鄉,有人用相機留下美好的景象,你是否想過用地圖記錄成長的地方?荒野保護協會邀請你一起來參與製做「台北市綠色生活地圖」,做一個城市探索家。自91年7月20日起共舉辦四個梯次。

[活動]古圳綠野仙蹤生態探索 --﹥

  時 間:7月15日(一) 上午8:00-16:30
  地 點: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坪頂古圳
  報 名:至7月8日截止
  主 辦: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
  聯絡人:郭立吉 電話: 02-28954177轉14
      E-mail: star.eco@msa.hinet.net

  鵝尾山圓圓的....看起來笨笨的,但是這座可愛的小山丘中卻有三條蜿蜒數公里的古圳流過。清涼乾淨的圳水 是當地居民與各種小生命的泉源,藍鵲,鳳蝶,蜻蜓和野牡丹......哇!

  古圳流過的鵝尾山孕育了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特色。古圳綠野仙蹤活動,將帶領您的孩子在遊戲中與自然互動,與自然相處。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親水公園生化湯 --﹥

  播出時間:6月22日(六) 下午03:45~04:00 首播 
              晚上22:00~22:15 重播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新竹的柯壢坑溪,從前是條生態豐富、景色優美的溪流,更是附近居民飲用和灌溉的水源地,它曾經是新竹市最美麗清澈的小溪。曾幾何時,來自寶山水庫淨水場的污染、溪流中段遭人投棄垃圾、竹科三期工業區的廢水,它們統統匯集到了這裡,悠悠柯壢坑,成了嗚咽柯壢坑。

  針對這條溪的污染,新竹科學園管理局正在規劃個案子,要為柯壢坑居民規劃一個親水公園。然而當我們實際走訪那裡,所見到的污染情形,和聽到了當地居民對柯壢坑的願景時,我們不禁要好好檢視,建造這座親水公園的意義何在?

  如果親水公園裏的水是那麼糟,卻還偏要蓋它,那顯然會變成一個毒水公園,人是沒辦法親近的,這條溪的情況究竟有多糟,請看我們以下的採訪報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到新竹的柯壢坑去看一看。

[本會訊息]編輯室報告 --﹥

  本刊電子報[知性專題]"蝶舞大屯青斑季"已於上週五結束,而本週[知性專題]由於暫時缺稿,暫停刊出,尚請見諒!6月24日(下週一)將展開新的主題,敬請期待。

  另外,今天的[知性專題]將介紹一位"綠色人物",是關於貢寮鄉反核人物陳慶塘先生與反核現場的紀錄。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