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楊碧月 (教師) 蘭嶼,有飛魚的故鄉之稱。 真的,飛魚在當地達悟人生活當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包括宗教,生活作息及社會組織,無一不受牠的影響。飛魚對達悟族人而言,是非常神聖的傳說。 在古老的時候,達悟的祖先們在海邊找尋食物時,有人看到了兩條有翅膀的魚在海上跳躍,於是上前圍捕。雖然後來只抓到一隻,仍很高興地將魚帶回去和其他在海邊拾到的貝類,螃蟹一起混著煮食,結果族人卻開始生病長瘡,而被抓到的飛魚族群,也生了病;這時黑翅飛魚便託夢給族人長老,告訴他,請在煮飛魚的時候,不要將飛魚和其他的魚類,食物一起烹煮,才不會斷了飛魚的食源。也要用尊敬的心態來面對飛魚,以後才能擁有豐富的飛魚可吃……..。 於是長老在第二天醒來,即以神聖的穿戴著禮服、穿丁字褲、戴銀帽、首飾和珠寶項鍊等,用最虔誠的心,在海邊面向大海,脫下銀帽,把帽子朝向大海,對著飛魚唸道:「我生命的泉源,飛魚神明,用銀帽,呼喚您的聖明,謹遵守您的指示和教誨。」 這也是我們如今看到的招魚祭,過程非常地莊嚴神聖,一年的飛魚季節,於是從這裡開始進行,期待飛魚豐收。 達悟族人,認為飛魚是天神所賜。所以他們以飛魚為軸線,將一年分成3個大季節,即是─飛魚將要有的時候(冬季)-飛魚季節(春季)-海上捕飛魚的季節結束(夏季)。 3~6月是捕飛魚的季節,到了這期間,事前各社的船組人員會在船長家共宿、共食、準備夜間捕魚的火把,漁具和檢視漁船等籌備事項,並決定招魚祭的時間、塗雞血、吏聖石,進行招魚儀式。 然後再將小竹筒──塗上雞血,掛在船上,祝小船在白天捕魚一樣能獲得豐富的魚穫。並在初夜殺豬祭天,集體夜漁,白天一起共宿共食一個月,再將之前所捕的魚共分,帶回家,爾後解散,各人就可以自由住在家裡,並繼續捕魚。 在這過程中,達悟族男人非常辛勞的從事捕魚工作,而女人則會上山尋找一些螃蟹回來,招待丈夫(螃蟹節),並採收成熟的小米,準備收穫節展示。期間一家成成員,各司其職,除了大人以外,大一點的男孩,要幫忙找尋魚餌、打柴、協助母親收割小米和貯存的工作、也幫助養豬和水道灌溉疏通,並協助拖船等工作。年紀較小的就提水,跑差事,全家共同努力,分工合作。 之後,還有舉行祈豐漁祭,飛魚畫食魚祭,此後2個月內的漁獲,各族人可將其製成魚乾,然後有飛魚貯藏祭的祝祭,將飛魚乾收藏起來;最後收芋頭,打掃屋內外,宰殺山羊,舉行飛魚漁終祭,整個飛魚季節即告結束。 海上捕飛魚的季節結束之後,這時家中的男人便會利用這個時間進行房屋或漁船的修造,女人開墾地、種水芋。天氣涼爽些後,老人會製造陶器與陶偶。 之後,約到了10月份,飛魚終食祭時,需將吃不完的飛魚,通通丟棄,否則再食用,便會招致疾病。 達悟族人對這整個飛魚的捕撈和食用,生產和消費,這一連事的活動皆與祭祀有關,但也是一种對食品的保存期限和漁類的永續利用的觀念;等寒冷的各季過後,即是飛魚將要有的時候,這時家家又會開始準備漁具,迎接新的一年飛魚季節的來臨。(2002/7/5) ◆[環境政策]丹麥啟動歐盟綠色議程 展現旺盛企圖心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01-03.asp ◆[環境政策]美國紐約市縮減資源回收規模 --﹥
美國,紐約州,紐約,2002-07-01 (ENS)- 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市,即日起將停止回收住家玻璃與塑膠廢棄物。市長邁可‧布倫伯格已宣布終止這項虧錢的回收計畫,他表示,911恐怖攻擊導致人員傷亡與龐大開支,紐約市再也負擔不起這項計畫。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01-06.asp ◆[環境政策]祕魯林業法規引爆激烈抗爭 --﹥
祕魯,利馬,2002-07-01 (ENS)- 由於祕魯林業新法對熱帶雨林伐木許可的核准制度有所修改,導致一支小型伐木團體採取激烈抗爭。環保團體表示,這支小型團體代表著龐大的伐木利益,利之所在,使繁茂的亞馬遜雨林遭遇數十年來的掠奪。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01-02.asp ◆[土地及水文]墨西哥同意釋出里約格蘭河河水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01-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01-09.asp 作者:張瑋琦 觀光事業是由多樣的元素所組合而成的,從遊客離開家門之後的交通、餐飲、遊憩設施、住宿等等,都包羅在觀光事業的範圍。觀光活動也包含多重目的,除了休閒娛樂、舒緩身心外,人們也為了拓展自我的生命經驗、與人接觸、增進對異文化或生態自然的了解……等等知性上的目的,親身參與異地文化或進入異地自然環境中從事體驗、交流與學習。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台灣的旅遊型態,大多停留在感官滿足的層次,因此高速的交通工具、刺激的遊樂園區、新奇的遊賞項目、豪華的住宿設施,甚至珍奇的美食,都成為感官之旅必要的條件。 在這種追求感官滿足的旅遊風氣下,觀光的意義往往被簡化成「花錢獵奇」。以出海賞鯨豚為例:許多遊客行前孜孜詢問的是看不看得到珍稀的大鯨;出海後若沒遇到海豚「飆船」或沒見到大群海豚撲騰翻跳的壯觀場面,就覺得這一趟錢白花了。一趟原本立意甚佳的「生態之旅」,都有可能被扭曲、簡化為「出海看(海豚)秀」的「感官之旅」。甚至聽過遊客抱怨說:「你們花蓮的賞鯨根本是騙人的嘛!又暈船又沒半隻海豚!」至於有沒有感受到海洋,有沒有體驗到出海的暢快,遊客完全不在意,他們在意的是「花錢」就要「買到」。 台灣的「花錢獵奇」觀光文化舉世聞名,這種純粹消費觀光資源的觀光文化,起源於70年代經濟起飛後台灣人的暴發戶心態。70年代,台灣開始盛行出國觀光,國民旅遊也漸走下坡。台灣觀光團在國外「花錢如流水」似的觀光採購行為,影響到當地的小販都會說上幾句台語;中國開放觀光後,台灣觀光團照樣潑錢到對岸,以顯示自己「錢多得花不完」的優越感,乃至「贏得」了「呆胞」的嘲諷名聲。在採購消費的地方,台灣觀光客往往意氣風發,比賽誰花錢最多;然而到了自然或文化勝蹟前,台灣觀光客往往以一句:「我們水準沒那麼高,不會欣賞!」掩蓋自卑又自大的心結。而團體旅遊號稱便宜又大碗的觀光型態,助長了台灣人暴發戶式的野蠻行徑,也讓觀光成為生態與文化的殺手。 近年來,透過本土關懷運動與社區總體營造運動的推動,另類觀光(Alternative tourism)開始在國內興起。一些有心反省的人士,結合國內豐富的在地文化及台灣獨特的自然環境,再配上富有在地情感的解說,開闢出屬於小眾文化的另類觀光,而生態觀光就是其中一種型態。花蓮的海上賞鯨豚之旅,也被視為花蓮生態觀光的代表。生態觀光強調的是小而精緻、以質取勝與永續經營的觀光。 在生態觀光的過程中,導遊的地位被提升了,導遊不再是供人使喚的「服務生」,他是具有專業知識的「解說員」,以柔性不教條的方式,引領遊客體驗生態及地方文化的奧妙之處。生態觀光也為遊客開啟了「學習之旅」的契機,讓遊客在旅遊的過程中,不但獲得身體的放鬆,也豐富了自我的心靈。從地方發展的角度而言,生態觀光使得在地的文化得以傳承、在地的農畜產業得以延續、自然環境受到保護,呈現出大地富足的面貌。這的確是一個理想的觀光型態,然而這個理想需要更多在地人的共識來支持與實現。唯有在地人真正體認到觀光事業與生態保健唇齒相依,並放棄「趁機撈一筆觀光財」的心態,我們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品質與永續經營的事業。 自從花蓮將立縣目標定位為「觀光立縣」之後,眾人莫不額首稱善,而我卻感到憂心,因為我認為,真正永續經營的觀光所要朝向的,是一個「宜住且宜遊」的地方營造,它所要營造的是在地生活的魅力,以及在地居民愛鄉愛土的榮耀感的提升。而一個無法照顧到當地住民的品質、「不宜住」的地方,是不可能成為吸引觀光客的「宜遊」之地的。然而,當花蓮地方政府把觀光發展的重心放在促建高速公路、拓寬縣內道路等硬體工程,而非致力於提升當地住民的生活品質;當產官學界致力於開發地方資源使之成為可被觀光的資源,而忽略了住民共識的營造才是永續觀光的基礎,我們可以預見,這樣的觀光發展在不遠的未來,將成為生態的殺手。 一個地方的立縣宣言,不只代表了這個地方的發展方向,也代表了這個地方(通常是地方執政者)所選擇的價值觀。從「產業東移」到「觀光立縣」,我們可以發現,追求經濟面的成長一直是花蓮縣政府所難以突破的課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經濟」成了花蓮執政者決定花蓮發展走向時,重要的價值觀,而「觀光立縣」也被賦予了「重振地方經濟」的期待。 但是,看看花蓮的「觀光宣言」:「花蓮縣觀光推展委員會的成立……將引領花蓮觀光產業突破現有經營瓶頸,邁向具備多元、特色、全國、國際化的優質廉價觀光新願景。」(更生日報,91.2.1)顯示出花蓮強調著「優質、廉價」這種「俗又大碗」、「薄利多銷」的價值觀。而為了「薄利多銷」,我們將走向出賣文化、出賣自然、出賣純樸真誠的「沒有什麼不能賣」的觀光發展模式。 試問,高喊「觀光立縣」的我們是否認真思考過,我們要的是那一種觀光?掠奪式、消費式的觀光?還是永續經營的觀光?我們不希望花東的生態之旅淪為標榜出海看秀的「感官之旅」,也不願為觀光出賣我們的生活品質。但如果花蓮人的層次還停留在「我們花蓮還有那些資源可以挖出來換取觀光收入」這樣的思考上,那麼,觀光立縣恐怕會成為花蓮生態與觀光產業的終結者。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活動]自然觀察可以在家DIY‧關渡的夏夜星空大探索 --﹥ 地 點:關渡自然公園 (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路55號)
時 間:7月20-21日(六-日) 森林孕育著許多的生物,隨著四季的更迭、氣候的轉變,隨時隨地變化著多樣的自然景致和生命樂章,透過細心的觀察,將自然之美紀錄下來,不但能獲得創作的喜悅,增進對自然的尊敬與保護之心,還能藉由影像傳播的方式,達到環境教育和自然保育的目的。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 播出時間:7月6日(六) 上午8:00~8:30 首播 觀霧地處海拔高度約二千公尺,位於新竹和苗栗交界的山區,屬於雪霸國家公園的範圍,以雲霧繚繞美景著稱,有許多保育類動植物,生態豐富,今天節目中介紹的有以下幾種:
茶腹 "冰淇淋!冰淇淋!"這可不是路邊的小販在叫賣著,而是公藪鳥的叫聲。"吐米酒!吐米酒"是冠羽畫眉想和你做朋友的叫聲,所謂聽音辨鳥,從各種聲音就可以知道是什麼鳥,這可是認識鳥很好的一種方式。 來到觀霧,可以看到各式各樣不同種的鳥更可以聽見悅耳的鳥叫聲,今天節目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牠們吧!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