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張至善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環境生態專員) 提到澎湖,不能不知道丁香魚,丁香魚它學術上的名稱叫做「日本銀帶鯡」,它的學名是Spratelloides gracilis,英文名稱為 Silver anchovy,silver herring,它的身體細長且略成圓筒狀,前後側扁,體側有銀色縱帶。全身可達10公分。分布自日本經韓國、中國至澳洲及非洲之南端等,是一種外洋性的魚類,但於繁殖期較接近沿岸。台灣產於各地沿海,其中澎湖、台北縣、宜蘭縣、台南縣及東港等地較多,尤盛產於澎湖群島西南之台灣淺堆海域。 澎湖北海地區近海從金嶼、姑婆嶼以東,到險礁之間是重要的丁香魚場。依漁民經驗,每年農曆3月左右,成熟丁香魚母魚會洄游到澎湖北海一帶,抵達生長有海藻的砂質海域產卵,孵化期約一個月,5月時,魚體稍大,俗稱「小丁」,6、7月長成「中丁」,8月便是「大丁」,秋季過後,丁香又成群洄游出澎湖海域,春來秋去也是燕鷗類飛抵、飛離澎湖的節奏,燕鷗們追逐著丁香魚也追逐著季節的變換。澎湖地區漁民觀察到紅燕鷗好食丁香魚的習性,利用這樣的習性在茫茫大海中來追蹤魚群,在紅燕鷗群飛盤旋的海上,必定有丁香魚魚群聚集,成為漁民獵捕丁香魚的指標,因此在澎湖漁村,紅燕鷗便有著「丁香鳥」的稱呼。 丁香魚的產業興衰,可以由澎湖赤崁村的人口變動來瞧出端倪,丁香魚是赤崁村的一項主要的產業。依據撈捕的技術、工具的不同,可以粗略分為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在民國27、28年左右,使用一種四方形的焚寄網「埋罾」來捕捉丁香魚,使用這種方法的漁獲量很有限;第二段時期在光復前後,這時漁民改以「畚箕罾」來提高漁獲量,這段期間曾吸引了一部份出外的村民返鄉來重操舊業。第三個時期在民國50年以後,漁船普遍改以馬達為動力來源,這使得丁香漁作的收穫量逐漸增加,當地人口數也隨之大幅增長。 第四段時期約在民國62年以後,漁民引進「扒網」來捕丁香,加上又有探魚機等現代科技的協助,每一組網所需的人力減少,漁獲量卻倍增。在丁香漁作的全盛時期時,估計赤崁村全村約有50組「扒網」在作業,漁業人口約有700人,直接、間接靠著丁香漁作活命的人數約佔全村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民國70年後,當地的耕地就幾乎完全廢棄不用了。 但之後的日子,隨著漁業的發展,赤崁村的漁港不斷的擴建,在遊艇碼頭闢設之後,漁港面積比五十年代擴增了近十倍。建設漁港影響了水文,也影響了村落東方的淺灘,以致礁棚區的螺貝減產、魚苗匱乏。再加上「扒網」的網目細如蚊帳,這種對丁香魚大小不分,一網打盡式的濫捕,終於導致丁香魚源枯竭,從民國76年以後,許多剩餘的漁業人口,就都必須出外打工才能維持生計。 現今的情況,雖然丁香魚產業已不若往年,赤崁漁村仍是澎湖補丁香魚最大宗的漁村,目前仍有二十來艘「扒網」漁船,他們在星月時分出航,在天光未亮的清晨返回港灣,將漁獲載往鋪曬場,隨著太陽的升起,滿地的丁香,散發著鮮鮮氣息。 澎湖縣政府在88年5月1日起公告,澎湖白沙鄉北海漁場每年5月1日起至5月31日止為丁香魚採捕禁漁期,以維護丁香魚產卵及幼魚成長期,來促使海洋資源永續。曾有研究指出海鳥族群和當地漁業資源的多寡有正相關的關係,即漁業資源越豐富,鳥類資源也會越豐富,希望這樣的護漁措施也能使得夏天到訪燕鷗族群們受惠,能在此地穩定的繁衍、孕育下一代。 ◆[環境政策]伐木議題發酵 澳洲塔斯馬尼亞省綠黨創全球最高得票率 --﹥
澳洲,坎培拉,2002-07-22 (ENS)- 澳洲塔斯馬尼亞省於上週六(7/19)的選舉結果,綠黨在省議會贏得4席,環保人士為此展開慶祝,他們將這次勝利視為古森林與原始林保護運動的重要里程碑。綠黨在這次選舉創下全球所有國家、所有州(省)選舉中最高的得票率,將4名綠黨成員送上當選席位。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2-03.asp ◆[環境政策]美國加州立法限制汽車二氧化碳排放 --﹥
美國,加州,沙加緬度,2002-07-22 (ENS)- 美國加州率全美各州之先,在今天立法通過機動車輛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管制標準。州長格雷‧戴維斯已簽署法案,要求加州空氣品質委員會擬定出州級二氧化碳排放標準,並從2009年以後的車型開始適用。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2-06.asp ◆[生活環境]美國煉油廠裁決結果 意謂著舊金山灣戴奧辛污染將獲改善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2-02.asp ◆[生活環境]有機食品需求被忽視 歐洲消費者憤怒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2-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許心欣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許心欣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l2002/2002-07-22-09.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深度報導]推廣環境資訊、一步一腳印,環境資訊協會致力為台灣環境留下足跡 (下) --﹥ 作者:莫聞 (環境資訊電子報 e-info.org.tw) 紀錄環境事件,激發共鳴 去年(2001)8月15日,佛教團體「靈鷲山」每年在8月下旬舉辦例行性放生儀式之前,電子報刊載了相關報導,其中指出放生儀式所衍生的商業機制,反而造成野生動物被捕捉、外來種入侵干擾生態的問題。這樣的報導激起讀者極大的迴響,許多人寫電子郵件表達關心,靈鷲山更就此做出善意的回應,召開記者會表示將不再進行傳統的齋天放生活動,改以祈福儀式代替。又如今年五一勞動節之際,刊載了前RCA員工自救會的報導後,即獲得廣播電台回應,邀請自救會成員接受訪問。 這些例子正說明了電子傳播的力量,藉由事件完整的呈現,更能激起社會大眾對這塊土地的關懷之心。 除電子報服務之外,協會有感於台灣環境事件的發展,不論是公害抗爭、溼地保育等許多延宕多年的重大事件,多是資料散落欠缺整理。而對於環境意識才剛開始萌芽的社會大眾來說,要求他們為環境付出些許代價之時,與其以「環境至上」來從事情感或道德勸說,反而應先將事件的來龍去脈清楚地呈現出來,讓他們獲得充分的理解。 基於這樣的想法,在去年7月成立「台灣環境事件紀錄小組」,由協會理事暨環境資訊中心總監高英勛擔任召集人,將長期以來台灣環境的點點滴滴,區分為「公害及污染」、「能源問題」、「生態保育」、「土地及水文」及「全球變遷」五大議題進行資料蒐整匯集工作,並規劃網路數位資料庫,強化資料檢索與追蹤功能,達到紀錄平台與資訊共享的目標。這一部分的工作,已號召了20多位志工投入,目前已鎖定RCA桃園廠公害污染事件、地層下陷、原住民與生物多樣性等議題。 另一方面,協會也於年終歲初之際,推出年度十大環境新聞回顧與前瞻系列報導,從阿扁總統為了「救經濟」不惜向環評委員下跪開始,試圖藉由十大新聞事件的並列,呈現出事件背後結構性的問題所在;並提示在新的一年中,值得關注與監督的環境議題,擴大社會的積極參與。 以資源開放共享、資訊多元化為理念 民間非營利性團體囿於資源有限,常需借助於其他大型網站協助提供網頁空間,但也因而面臨網址可能被隨意搬移、連結失效的窘境,基於網路資源共享的理念,協會目前支援國內超過卅個民間非營利組織的網站空間與電子報發送服務;並對外提供超過上萬筆的環境資訊與圖照片的檢索服務。 至於協會未來的發展願景,秘書長表示,目前協會所提供的資訊雖以十分多樣化,不過仍有朝更多方面發展的空間,包括環境教育與教案提供、行動面的方案、環境監測資料、綠色消費、綠色產業等等,都有待未來投入更多心力加以開發。 【文章連載】▲推廣環境資訊、一步一腳印 (上) (下) 本文轉載自Taiwan News 財政經總合周刊第30期 作者:廖鴻基 「到海邊走走!」這樣的邀約對台灣大多數人來講應該和「去看場電影、去逛逛街……」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台灣中央崇山盤據,人口密集在四周平地,大多數城鎮距離海岸線並不遙遠,去海邊走走不是一件難事。 我們住在一個海島,我們鮮明美麗的回憶場景中應該都少不了海邊或海洋。 說不出為什麼,我們有不少人習慣性喜歡看海,清晨或黃昏,堤岸上或沙灘上,日出或日落,向海的視野總是寬闊,海風一吹心情自然豁然開朗。尤其是遭遇挫折心情鬱卒時,到海邊走走,看海洋湧動、寬闊和不息……而且,無論向他傾吐什麼她總會有聲響回應。應該不少人有過這樣的經驗,走一段海岸或看一看海並從中獲得心緒的平反。 曾經聽過一位老船長說:「海看那麼多了還學不會海的寬闊?」 有人說島國子民氣度狹窄。台灣四面環海是一個島國,無論從政治場上、商場上,乃至各行各業、各個領域、各個大小團體,三人一黨、五人一派、陰謀營私、明爭暗搶、放冷箭揭私中傷、踩踏他人成就自我……這些現象在台灣可說是明目張膽、無所避諱的橫行,而往往也是這種人能夠風光一時。 台灣任何一個城市只要街頭走一遭或開一段車,常常一肚子悶氣,誰讓誰啊,每個人都急,沒有一個人比我更急……台灣果真氣度狹窄? 有人說台灣缺少海洋文化。 一個島國並不缺少海洋,台灣缺少的是海洋的深度和寬闊。 一樣看海,多樣心情,一樣島國,多樣氣度,狹窄或寬闊關係在我們看海看到了什麼?或者說,我們向海洋學到了什麼? 島國的陸地總是地狹人稠,島國的自然資源總是有限,島國子民出頭的機會總是比較競爭,這是島國的現實環境,就像島國上的許多植物或動物的確都在比較嚴苛的環境下生長。但是相對的,在如此環境淬鍊下存活下來的生命力是比較多樣、比較堅韌的。一位研究珊瑚礁的朋友說:「天啊,就小小一片海床,我們擁有多到難以計數的珊瑚礁種類,這不是寶島是什麼?」看!「泱泱大國」從的是「水」字邊,我們擁有多樣而寬闊的海洋。我們缺少的是如海洋寬闊有氣度的海洋文化。 島國氣度小指的是現實環境,島國如何成為泱泱大國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圍住我們的海洋。海岸若被看待是柵欄圍牆的話,海洋就是化外之地,台灣永遠就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小小一個島國;若看待海洋是我們寬闊的發展前庭,台灣才能寬廣無限。無論現實上或內涵上,加入寬闊的海洋,台灣才足以擺脫島國的狹隘。 「去海邊走走!」看看海、想想海,海洋的寬闊遠超過我們的想像。(本文原刊載於2002.7.6聯合報/聯合副刊)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徵求]舊衣換垃圾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 --﹥ 時 間:7月27日(六) 早上9:00-晚上9:00 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長期飽受垃圾為患與缺乏衣物的困擾,特別是滿地的塑膠袋,不時導致羊群誤食暴斃,官方努力多年依然束手無策。本身是教徒的連加恩(2001.11月派駐我國位於布吉納法索的醫療團外交替代役男)發現這個問題,靈機一動,向父母及所屬的台北市榮星教會求助。 今年6/13在KouDouGou(庫杜固)地區舉辦「垃圾換舊衣」活動,以當天撿滿的3大袋垃圾,換取1件衣服或褲子,很快的,60箱1000多件的衣服褲子,不到2個鐘頭時間就換光了! 今年耶誕節將擴大舉辦,計劃募集300箱舊衣。由於海運航程要3個月,目前好幾個教會正合作趕進度,8月初要全部送出去。舊衣對布國人民像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希望大家幫忙,一起共襄盛舉。另外,因為每箱約15公斤的衣物託運需1000多元,整個活動費用讓榮星教會有些吃力,拜託有意捐獻舊衣的民眾也能付費託運,詳情請洽榮星教會02-25018071。 ●[活動]南非地球高峰會永續發展短文、口頭禪與繪畫比賽 --﹥ 收 件:即日起至8月10日(六) 「永續發展」是指在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要的發展。永續發展教育是指經由教育過程,達到環境、社會及經濟的永續發展,使每個人都擁有適切的環境素養和正確的環境行為,從而導致「萬物並生而不悖」的天人合一景象。今年八月在南非所舉辦的地球高峰會,將各國的政府與非政府組織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攸關人民福祉、環境健康、經濟發展與國家永續生存的重要課題。此一短文、口頭禪與繪畫比賽即結合全球對南非地球高峰會的關注,以及臺灣永續發展教育的推廣,期許能將永續發展概念深植於國人心中,對於未來各項環保社會議題的推動俾使助力,並且能向國際團體展現出台灣民眾對全球性議題的關切。 詳情請參閱 http://www.earthsummit.org.tw/ 時 間:7月27日(六) 下午2:30-4:00 想一探鳥類飛行的六大秘密嗎? 想知道鳥類世界中公鳥還是母鳥誰比較漂亮的祕訣嗎? 想了解冠羽畫眉為何總是有禮貌的叫出(Nice to meet you很高興見到你)的輾轉鳴聲?廖耿能老師將透過幻燈片帶民眾遊覽欣賞台灣鳥類之美。 ★[本會訊息]「動物開麥拉」專欄預告 --﹥ 推薦:陳瑞賓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 還記得十幾年前考上動物系的時候,原本自信滿滿的想著,等到上台自我介紹時,只要說出我是第一志願考進來的,一定會獲得大家熱切的歡迎。還在腦中勾勒著大家鼓掌的畫面時,第一位上去了…「我是北X女中某某班,我是第一志願考進來…」心裡想著,嗯,沒關係…。第二位上去了…「我也是北X女中,我是剛那位的隔壁班…」嗯,又是一陣熱烈的鼓掌…接連二十幾位了,沒想到還是「我是XX高中,我也是第一志願考進動物系的」掌聲越來越稀疏,好像習以為常了…嗯,奇怪,怎麼這個冷門,又不知道畢業後能幹嘛的科系,怎麼會有那麼多人熱切的想讀呢?研究動物真的這麼吸引人嗎? 「動物開麥拉」專欄初次將介紹動物讀物-「動物勉強學堂」。作者張東君小姐正是這麼一位從小為了搶救床下的毛毛蟲不惜跟父母翻臉的動物小姐。雖然,場景搬到了日本京都大學,半夜拿著手電筒追蹤青蛙被情侶誤會追打、在公園林子裡被警察誤會成流浪漢、長腳的蛇…。想多了解研究動物的樂趣與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嗎?敬請期待「動物勉強學堂」!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