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陳柏豪 (台大自然保育社)
桶後溪發源於烘爐地,與阿玉溪合流後注入南勢溪(請見圖一),流域屬於水源保護區,受其法令的保護。 認識桶後溪是兩年前的事了,跟著保育社的學長姐騎機車沿著溪谷開的道路進到了桶後底。盛夏的日頭正宣示著主權,毫不留情的曝曬大地,與涼涼溫柔的溪水成了極端的對比,選個溪邊有大樹遮蔭、溪面大小適中、沒有暗潮洶湧的小溪灣當秘密基地,穿泳衣?!不~~用啦!一鼓作氣把自己種到水裡,凹凹凸凸的溪床上,有溪哥偷藏在裡面,露出水面的大石上,有頂著啞鈴的豆娘在休息,溪邊的石灘,偶爾有些石龍子曬太陽,溪水沖走了太陽灑下的暑毒,光束穿過溪面,陽光都溫柔了起來,水底、水面的粼粼波光差別可大了! 水底的波光伴隨著光線灑落,耳中隱約聽見水流的聲音,不受重力束縛,在光的林子中遨翔,心想:「哇!難道這就是魚的的生活嗎?」口中冒出的氣泡也在光線下變成了迷人炫麗的裝飾品,慢慢膨脹、裂開、再膨脹、裂開,點綴著溪裡的世界,有時抱著溪底的石頭跟爬岩鰍大眼瞪小眼,仰飄在水面時,會有調皮的豆娘把鼻子當停機坪降落,雙腳泡在溪水中讓小魚來偷啄腳皮,輕輕癢癢令人陶醉,運氣好點還能在岸邊看到水蛇,扭著腰過溪呢! 在桶後最動人的回憶是被豐富的生物驚喜和感動,而溪水是帶我進入自然的最佳媒介。 桶後的好替自己帶來了麻煩,道路長驅直入引入了超乎他可負擔的遊憩人數,以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的研究來看,在不設任何污水處理廠的情況下,依桶後溪自淨能力一天只可以容納170位遊客進入,而目前的最高紀錄是一天湧進五千多人,桶後的一切正被污染中,乾淨的溪床、湛藍的溪水、成群的魚兒、森林的氣味…… 一到假日,溪岸被人群攻佔,一頂頂帳篷擠的水洩不通,別忘了那是褐樹蛙鳴唱、求偶和交配的舞台,烤肉和營火所造成的燻煙,造成多少動物失去嗅覺的痛苦,而其中微環境的改變更是巨大,垃圾留在山中、吉普車溯溪、釣客過多、徹夜不停的卡拉OK、道路奔塌等…… 在我認識桶後溪的這兩年內,一點一滴流失的,不只是奔流的溪水,更是細緻、寧靜的美麗。 RV車的廣告,是否打動過你的心?想像全家人能夠在美麗的溪床上,追逐蝴蝶、野炊、寫生、睡個午覺,在忙碌了一星期後,該是多麼悠閒自得。也許你無從得知,RV車壓過溪床、烤肉的炊煙對於你深愛的自然美景,就是可怕的殺手。你是否還忍心,狠狠地開車壓過褐樹蛙的合唱舞台,放縱地烤肉、大唱卡拉OK,然後大嘆,桶後也不過就是這樣,而且越來越不美了。丟棄曾經美麗的桶後溪,就像丟棄台灣其他的地方一樣…… ◆[台灣新聞-其他]WSSD動態報導-峰會品質低落 T-shirt交換建奇功 --﹥ 本報訊/鄭百評 (南非特派記者)
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主要有三大重點展場,分別是位於約堡市中心的官方會議、位於烏本吐(Ubuntu)的萬國博覽會場,及TANGOs攤位所在的全球公民論壇。全球公民論壇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民間團體,以各種方式展現他們旺盛的活力與企圖心,美中不足的是,許多民間團體因為付不起攤位租金而無法參展,TANGOs團長王俊秀表示,因為經濟不景氣,許多團體都無法募到足夠的資金,他擔心影響此次高峰會的人氣。 其次,全球公民論壇地方偏遠,每個與會的代表還要繳費150美元才能進場,硬體設備也不盡完備,相反的,申請進入官方會議不但毋需繳交任何費用,甚至還贈送精美的文件與背包,讓台灣來的代表大呼不平。
TANGOs推出的T-shirt交換活動更受到熱烈迴響,在展覽開始前,就已經不斷有人表達購買的意願,然而TANGOs希望以邀請團體互換制服的方式與各國團體交流,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兩天下來,攤位上已掛滿各式T-shirt。 由於美國總統布希決定不與會,會前已有不少人看壞這次高峰會的成效,而各項措施朝三暮四,更讓與會者無所適從。以TANGOs為例,雖然每位團員在出發前都已經申請到官方會議的出入證,但聯合國直到開幕前才緊急宣布,參加官方會議的代表必須每天排隊申請隔日的通行證,而且每天只發出1000張通行證,這項新政策引來來自全球3500個團體3萬多名來自代表的嚴重抗議,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李永展在與聯合國工作人員溝通時,竟然還遭到警方的推擠。 一名來自索馬利亞的女性代表表示,她的國家很窮,好不容易才湊到錢派她一個人來,如果她不能進會場,就會對不起索馬利亞所有的NGO,因此她將採取法律行動,要求聯合國賠償代表們的損失。TANGOs的伙伴頭一個就表示支持的態度,並積極響應連署,希望聯合國能有正面回應。 所有團體都對聯合國這次高峰會的混亂、無秩序感到不可思議。民生報記者薛荷玉引述CNN報導說,這是聯合國有史以來耗資最大的會議,卻也是最糟糕的會議。約堡高峰會能否達成預期的使命,也引起愈來愈多疑慮,德國Heinrich基金會更在報告中,直指10年來全球環境運動的進展,簡直是開倒車。 約堡的天氣雖然清朗宜人,但千里迢迢從全球各地來與會的團體代表,卻不知道永續發展的天空何時才會放晴。 本會參與南非地球高峰會之採訪經費為中原大學李河清教授贊助 ◆[生態保育]巴西將設全球最大的雨林公園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2-04.asp ◆[環境政策]南非警方抓人、放催淚瓦斯 世界永續高峰會蒙塵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2-03.asp ◆[環境政策]美國布希總統提倡以伐木作火災管理手段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2-06.asp ◆[全球變遷]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上升幅度加快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2-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沈倖如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王茹涵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2/2002-08-22-09.asp 作者:方力行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今天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公開展示來自俄羅斯的嬌客-白鯨時,同等也發布了牠們同伴死亡的消息。這對我們這個早已習慣了報喜不報憂,擴張同情,掩蓋真象的社會,或許是難以忍受的衝擊。但是就一群整天與活體生物為伍的工作或研究人員而言,生離死別,就像日昇月落的節律,是必然的宿命,如何在享受生命的歡娛時,準備好面對死亡來臨時的憂傷,或許是我們更應該了解和學習的事。 活體生物在圈養、運輸的過程中有其固定的損失率,一般在媒體上看到某某生物遷移、飼養成功,是因為報導的只是最終結果,過程中的問題就略而不談了。這次海生館的白鯨展示,是唯一一次讓人從頭看到尾,功過無所遁形的案例。當初為什麼會這樣做呢?誠實的說,是因為海生館委託經營水族館部的民間廠商需要廣為人知,館方評估過它的可行性:
不過如果一開始不要引進白鯨,是不是就可避免這些傷害呢?這問題很難抉擇,就像我們是不是應該去澳洲看無尾熊、南極看帝王企鵝、非洲看獅子、亞馬遜河看河馬一樣,如果能夠在台灣展示白鯨,不但可以讓國民看到這種珍貴的生物,國內更有研究稀有海洋動物的機會。但是既然珍貴稀有,那不是違反保育原則嗎?其實國際上對特有生物資源的永續利用,比我國更科學和積極,全球白鯨數量在美、加地區超過10萬隻,蘇俄地區超過6-8萬隻,各國在牠自然繁殖增加的數量內,都允許一定配額的捕捉利用。譬如全世界保育工作的模範生加拿大,每年就允許原住民捕捉400至700隻的白鯨食用,2001年確實捕捉的數量為405隻。俄國因為食用量極小,所以在展示捕捉方面就較寬鬆。而且海生館這次輸入白鯨是獲得「國際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交易保護委員會」(簡稱CITES)的許可,表示不但蘇俄輸出的數量和技術為國際認可,海生館所準備的飼育空間設備、及人力編制,也符合國際標準的要求,甚至在俄國技術人員護送白鯨抵台後,都盛讚我們的水質、水溫及設備是世界頂尖的,足以成為這些白鯨快樂的家。 但是白鯨又是怎麼會出問題的呢?在俄方、海生館,以及屏東科技大學獸醫和教授群的共同解剖診斷下,初步推測其原因還是由於運輸所造成的緊迫,使得抵抗力降低,併發原有的肝臟發炎、心臟腫大衰竭而亡。水中生物的運輸難度原本就遠高於陸上動物,水溫、水質、氧氣、排泄物、艙壓變化……;都是臨界變數,尤其白鯨不但體積龐大,又是極區的寒帶動物,抵台前在國外通關轉機,幾經波折,拖得運輸時間長達37個小時,真是超級任務!但是捫心自問,我覺得「貪心」還是本案難度雪上加霜的最大變數。 在計畫的決策過程中,曾有人提出到今年12月天涼後再引入,一方面那時氣溫、水溫本來就低,白鯨在運送中的緊迫相對會小很多,另一方面所有的文件、人員、行程、設備都有更充裕的準備時間,出錯的機會自然小。但是暑假的熱門檔期是如此令人垂涎,俄方以往也有運送到更熱的地區(如埃及、越南)的經驗,以致決策時終究採了風險較高,表面利潤看似較大的那條路。這或許是公部門與民間單位共同經營的宿命,沒有什麼好抱怨的,惟一的期望,就是可以藉由這次原本潛在風險的真實化,讓許多不信邪的人日後在做決定時,更願意明心見性,順著人性和正道向前走。 過世的白鯨還是會發揮牠最大的功能。台灣獲得了寶貴的解剖樣本,研究人員得以仔細的在診斷過程中檢視牠的構造、組織、病理,並知道如何更善待牠活著的同伴。隨後標本也會請專家製作解說,展示給民眾觀察研習,就像傳統的博物館一樣。但是不論如何,我們對逝去生命的哀傷,難以自抑,對未來必需走的路,無所徬徨,更會誠實面對這次事件中的缺失,讓昨日的錯誤,變成明天的指引。 本文原刊載於【2002.08.19 中國時報 中時論壇】 ▲[南非地球高峰會]<永續發展之路>預警原則:奈米科技的信仰論戰? (上) --﹥ 作者:鄭先祐
所謂奈米(nanometer),就如同公分或是公尺,只是個量度。一個奈米是10億分之一公尺。一個原子的直徑平均約為0.2奈米。遺傳物質,一條去氧核醣核酸(DNA)的寬度約是2.5奈米,一般生物細胞的寬度是1,000奈米,打針的針孔約100萬奈米。至於「奈米科技」,這是個通稱,其包含的內容,可以是以奈米為計量單位的顯微或是處理技術,以及建構這些極微小物質的技術。 工研院的科技專家表示,雖然許多國家都在發展奈米應用技術,但至今並未有任何奈米技術被商業化。例如台積電、聯電都宣稱要發展90奈米或60奈米的半導體製程,這種技術還停留在實驗室內。即使未來2年內導入量產,甚至也不能稱為奈米科技,這只是用「奈米」取代「微米」做為工程計算的單位而已。 然而,於國內,對奈米科技,如同複製豬,或是基因轉殖科技,仍然是一面倒的看好,似乎沒有論戰的空間。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已經訂定奈米技術為未來發展高科技產業的五項重點之一。同時,國科會也已經通過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預定明年起6年內投入231億元。據報導,投入奈米研究的中研院鄭天佐院士即公開表示,「擔心奈米科技可能造成前所未見的風險或災難,這些都是在幻想,不是科學;若硬要說奈米科技會破壞環境,那只是那些胡思亂想的人在幻想。」 擔心有災難的人,在幻想;相對的,相信不會有災難的,同樣也是在幻想,美好的未來。對新科技發展是否會肇致的災難?這不僅是幻想,應該已經是一種信仰。對無法證實,也無法否證的事物,相信其存在,這就是信仰。譬如,靈魂是否存在?無法證實,也無法否證,但總是有人相信其存在,也有人相信其不存在。這就是不同的信仰!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技的發展,信仰是探索的原動力。 生態主張者:Ayo 網站
●[營隊]黑皮衫大專青年自然生態體驗營 --﹥ 時 間:9月3-5日,共三天。 首先,恭喜您終於熬出頭啦!埋首苦讀的一千多個日子終於可以擺脫啦!下了課不用再趕火車或趕六點的補習班;放假日也不用再天人交戰到底要不要出去玩。這一刻的您,是否有一股高興地想一飛沖天的衝動呢?榜單揭曉的那一刻,意味著您將開啟人生的另一階段。有大部分的您,可能從此要離開溫暖的家到異地求學。然而,在您離開屏東以前對於故鄉的一切有充分的瞭解嗎?不妨趁著最後的放假日跟我們出來走走吧!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457 ●[營隊]2002海洋種籽教師研習營-國中小學教師親近海洋研習方案 --﹥ 時 間:9月8日(日) 為推動生態關懷,本會今年度藉由各營隊活動將國中小生、大專青年、本會義工、老師列為不同年齡層的營隊訴求對象,希望藉實際探訪太平洋的經驗及生動的課程達到生態關懷理念,並秉持本會向來訴求藉由國中小學教師力量,將保護海洋生物及尊重海洋生物生存權的意識,普及至各中小學。 詳情請參閱 http://www.kuroshio.org.tw/html/2002teacher.htm 時 間:7月1日-9月30日 這個時候,正是山上台灣百合盛開的季節。 準備了一陣子,上星期五、六分兩次將作品寄到玉山國家公園梅山管理站展覽;這一次準備了行走各地拍的照片、海報和果莢,還有相關的資料。歡迎大家暑假期間經過南橫時蒞臨指教,也請大家將這訊息傳出去給您的親朋好友。 展覽會場放置一些相關的資料和故事,可以讓大家在休息時候同時也可以靜下心停佇於文字之間;旁邊的留言簿可以留下一些心得與感想來和大家分享與交流。 ※每月第二週星期二公休。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