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牧場、戰場和旅遊地的歷史對話-擎天崗、石梯嶺、頂山步道之旅 (六) --﹥ 作者:陳世一 ◎咆哮的風櫃口
寒風颯颯地從對面的山谷縫隙中刮過來,石階一直陡降到另一個緩坡,整個人暴露在沒有屏蔽的石階上,群山遠遠地對著我們笑。 下到緩坡後,路旁種著一棵棵的黑松,偶也有楓香。 快到萬溪產業道路時,我對女兒說:「這裡有一個很好玩的地名喔!尤其在冬天,特別符合這裡的地理特色,它叫『風櫃口』。」
走出萬溪產業道路後,太陽已西斜了,還有一段下坡的長路要走,右邊的路到內雙溪,左邊到內湖。 問女兒累不累,女兒搖搖頭,充滿活力地大步邁向前方。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環境政策]丹麥將管制3至6歲孩童玩具中的鄰苯二甲酸成分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5-03.asp ◆[生態保育]企業捐款的意義不只在於金錢 --﹥ 記者 J.R. Pegg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5-10.asp ◆[生態保育]馬來西亞最大的溼地將發展社區生態旅遊 --﹥ 記者 David Dudenhoefer 報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5-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nov2002/2002-11-05-09.asp 作者:郭志榮 (公共電視記者) 在台灣的花卉市場,以切花、盆花為兩大主力,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蘭、菊等花卉也外銷日、韓等國,花卉市場產值高達一百多億台幣。 在實施週休二日之後,大量的假日人潮,讓許多花農、花卉業者,更紛紛創造出美麗的花市、花園、花田,希望能吸引人潮前來消費,讓整個花卉產業顯得十分蓬勃。為了開發台灣花卉市場,政府與民間合力打造台灣花卉王國,希望擴大台灣花卉產業,進軍國際。 但是美麗夢想的背後,卻是現實的市場競爭。在台灣,花卉業的種子、種球,幾乎完全仰賴進口,所謂國產花指得是進口花種,但是在台灣種植的花朵。因此,有人戲稱,台灣的花卉業只不過是「花卉加工業」,形同失了根的產業。 失根的苦果,其實已經慢慢發酵。 種植百合十五年的王添榮先生,家中冷藏庫中放滿進口百合的種球,等待著下種。成本不低的百合種球,生產出的價值也相對相當高昂,以往主力外銷日本,高額的利潤,讓他增添不少財富。 高利潤的榮景漸漸消失,種球來自海外,許多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將種球引入大陸、東南亞等種植成本低廉的地區,分食台灣的外銷市場,再加上國內也是大量農民投入種植百合,造成生產過剩的情形。國內、外生產者增加,國際市場因景氣萎縮,國內市場未能擴張,王先生覺得百合花產業的「好時光過了!」 黃昏時刻,中部的花卉運銷合作社,鮮花陸續到貨,工人們開始準備晚上的市場拍賣。運銷場張主任隨手拿起泰國進口的蝴蝶蘭,有點失落的說,以往是台灣出口到國際市場,現在成了國外進口到台灣販賣,花卉的品質不比本產的差。 在一番激烈的拍賣後,運輸線送出許多未拍賣出去的花,工人們再度搬起,全部往垃圾箱倒,五只一人高的垃圾箱,裡面滿滿的鮮花。張主任說,這是拍賣場的殘花政策,和參加拍賣的農民訂有契約,只有好的花卉才能拍賣進入市場,賣不出去的就毀掉,避免影響市場。 在國際上,一些花卉大國早已是百年產業,不僅在生產種植採高密度、高科技種植方式,連生產包裝也依賴高度機器。更重要的是,他們掌握種源的技術,完全控制下游市場的動態。 任職花蓮農改場的林學詩博士,早期留學荷蘭專攻花卉,對荷蘭花卉產業,他只用「驚人」來形容。他表示,國際間熱門的百合花,荷蘭在百年內育出二百多種品系,行銷全球。他們對種源開發的投入,常常是一個品系就一組人長期研發,甚至幾個競爭公司合力出資,邀請學術單位研究。 林學詩指出,百合花市場熱門,國內引進外國種球種植,卻不知國外的百合品種,就是利用台灣的原生百合及其他地區的百合,經過好幾代的雜交育種,得出許許多多具有商業價值的百合花卉。 在台灣有四種原生百合,其中最常見的是生長在花東及北部沿海的台灣百合,以及生長在蘭嶼的鐵砲百合。 為了彌補家有珍寶不知運用的缺憾,花蓮農改場的蔡月夏老師,在十多年前即投入台灣百合的育種研究。希望從原生種雜交育種中,育出適合台灣生長及具有商品價值的新品種。 植物育種的工作,相當艱辛漫長,一顆顆小小胚珠長到開花,都需要一、兩年時間,一旦失敗,一切從頭。但是為了建立台灣花卉產業的根,蔡夏月沒氣餒,她表示,百合的育種技術算是已經成熟,現在就是等待能育出具有市場價值的新品種。 從花市、產地,再到實驗室,看見了花卉產業繁華似錦下的蒼白,一個產業失了根,能否站得穩、長得高,可能都是在搖著邁向花卉王國大旗前,必須深思的課題。(2002-11-11) ●[讀者投書]不要把流浪狗以及愛心媽媽當成攻擊的對象 --﹥ 作者:北小安 (台灣大學外國語言學系四年級) 悲聞台南市一兩歲六個月女童遭流浪狗群攻擊成重傷,目睹中國時報刊出小女孩全身綁上繃帶躺在病床上的照片,實是悲痛不已。如此事件,實是悲劇。但閱讀中國時報全文報導,卻讓人深感記者一味將流浪狗與愛心媽媽當成主力的攻擊對象,是否會引來更大的悲劇。中時電子報2002年10月22日07:01的報導中指出: "南市三歲女童黃亭瑜遭成群野狗攻擊咬傷事件,不但暴露政府長期捕捉流浪狗成效不彰的窘況,更凸顯站在第一線執行野狗捕捉工作人員的不平與苦惱。 據鄉鎮市公所清潔隊表示,流浪狗經常閒蕩在社區巷道或市集地,除了覓食、製造環境髒亂外還會成群追咬車輛及民眾,造成意外事故及人員傷殘事件。 可是,當清潔隊捕捉野狗人員赴各社區執行捕捉作業時,招致最大的阻力卻來自於民眾,有的民眾基於愛心及宗教信仰,會與捕捉人員唱反調,協助驅散野狗,甚至出面阻擋及辱罵他們「沒良心、沒愛心」。 捕捉人員更不平地表示他們四處找尋野狗,予以捕捉收容後,再定期交給縣流浪動物保護之家處理,可是,卻有社區民眾主動餵食野狗,讓他們抓不勝抓。"(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2002/10/22/society/ctnews/3603985.html) 而中時電子報10月22日15:42的報導則指出: "台南市動物防疫所今天總動員圍捕咬傷幼童的野狗群,上午再捕獲五隻,主要肇事的狗兒已全部落網。 在安南區安順國中後側附近出沒的野狗約有二十隻,其中五、六隻咬傷女童王婷瑜,防疫所昨天下午已捕獲兩隻最兇悍的大狗,當中有一隻母狗,為保護幼犬而攻擊最猛烈。"(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2002/10/22/society/ctnews/3604835.html) 報導中不但把流浪狗稱呼為帶有貶意的野狗,更沒有深度分析政府長期捕捉流浪狗為何成效不佳的原因。且一昧把流浪狗當成攻擊的對象,更以文字間接地把餵養流浪狗的愛心媽媽們一併納入攻擊的範圍內。 發生如此不幸事件,身為動保人士的我亦相當心痛,我也能體會女童家屬現在傷心悲憤的心情。但是,請不要讓悲戚壓過我們的理性。不要因為此事而引來一場血腥的屠殺。更希望媒體可以找回新聞的自律與專業,不要在對於全盤事情不甚清楚時,就把流浪狗以及愛心媽媽塑造成眾人理當討伐的對象。(2002-10-22) ●[演講]【鵬程千萬里】電影說明會 --﹥ 時 間:11月13日(三) 晚上6:30-9:00 【鵬程千萬里】結集了來自法國、德國、西班牙及瑞士等國的資金拍攝而成,是一部講述人類與鳥類之間的「承諾」的動人故事。【鵬】片最大的特色就是該片的主角全都是鳥類,而不是人類。 來金馬獎參展的影片「鵬程千萬里」的導演賈克貝洪(Jacques Perrin),將於中研院動物所演講廳作一場演講,與聽眾分享這部影片拍攝過程的甘苦與心得,並回答觀眾的問題。歡迎大家踴躍前來聽講。 ●[研討會]國際鳥盟生態旅遊聯盟首屆年會 --﹥ 時 間:11月18-19日 研討會目標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781
播出時間:11月11日(一) 晚間 10:00-11:00 首播 【我們的島】失根的產業 在台灣的花卉市場,以切花、盆花為兩大主力,除了供應國內市場外,蘭、菊等花卉也外銷日韓等國,花卉市場產值高達一百多億台幣。 【人與自然】誰來午餐? 標榜著全程零污染的環保便當,營運至今仍然處在虧損的狀態,環保便當到底能不能在忙碌的現代生活裡面漸露頭角呢? 【看守台灣】最脆弱的敵人 一個在台灣本島絕跡了四十年的傳染病,因為民國76年的解嚴, 又再度肆虐台灣,而負責傳播這個疾病的是斑蚊。 ★[本會訊息]感謝參與網路釣魚活動及道歉啟事 --﹥ 因統計程式的瑕疵,導致問卷無法真實呈現您的寶貴意見,因此將重新進行調查,得獎名單將延至11月14日(四)公布,造成不便之處,懇請見諒。期待您持續的支持與建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