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山之旅]蓬萊米原鄉的巡禮─竹子湖之旅
(五) --﹥
作者:陳世一
◎海芋花海
繞著環山道路,繼續前行,經過房舍較多的水尾後,高大而美麗的柳杉林又出現在眼前,我們選擇了左邊伸入梯田中間的道路,兩旁在陽光下閃爍著波光的水面種著整片的海芋,南磺溪的源頭小溪正從田間潺潺流過,溪兩旁不規則的小菜田一塊塊的羅列,路旁的小店有蕃薯湯、炒青菜和竹筍湯等小吃。路邊有一塊牌子,上面寫著:
「海芋,天南星科,馬蹄蓮屬,適插花、盆植及居家佈置等
海芋生產區:12公頃
主要產銷班班員:30人
每年可生產 600萬支切花
台北市政府建設局
台北市農會北投區農會輔導辦理」
路旁有本地居民在賣含苞的海芋,也有讓觀光客體驗採海芋樂趣的農家,有的海芋直接種在水裡,有的則是種在小缸中,而再放置在水田中。
在談話間,眼前大片壯觀的海芋田又將女兒的思緒從遙遠的歷史想像中拉了回來。
「竹子湖的蓬萊米固然種得很好,但是,一年只能種一次,其餘的時間水田就閒置在那裡,有點可惜,所以,在1945年以後,當時管轄竹子湖的陽明山管理局便獎勵農民種植蔬菜,後來,竹子湖的環山產業道路開通後,這裡更變成高冷蔬菜的專業區,這裡的農民也不再種蓬萊米,正式變成了沒有蓬萊米的蓬萊米之鄉,近十幾年來,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腳步,花卉市場也隨著興盛起來,這裡的許多農家便敏感地迎合時代潮流的脈動,改種花木,台北市北投農會也輔導農民種起海芋,竹子湖才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在遊人如織的這條路上,許多農民都將含苞待放的海芋裝在桶中販售,還有許多五顏六色的各式花卉,也有農民將用塑膠布搭成的室內栽植場開放,讓遊客進入裡面自由選購。
然而,各種奇異色彩組合成的田野華麗氣息,似乎和原初竹子湖本質上的地理特色不太搭調,但卻能維繫這裡居民的生計。
在資本主義商品社會氾濫的台灣土地上,自由市場使維持地理特色和發展高價的商品間,是存有很深的矛盾。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環境政策]挽救鱈魚與狗鱈
歐盟達成削減漁獲限額協議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2-12-23
(ENS)- 歐盟15個會員國的漁業部長已就「公共漁業政策」的修訂內容達成協議,協議內容包括明年度漁獲量上限、各國配額、以及北海鱈魚存量的復育計畫;同時,為挽救鱈魚數量銳減的危險處境,各國亦達成削減明年度漁獲量上限與配額額度的共識。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23-03.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122301
◆[環境政策]美國法院裁定:馬考族的捕鯨活動違法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2002-12-23
(ENS)-
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推翻了先前初審法庭的判決,裁定馬考族在華盛頓州外海獵捕灰鯨的活動已違反「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法官作出這項裁定的理由是:政府對任何可能傷害環境的活動已有所規範,若允許馬考族捕鯨,將與其自身所制定的法令相牴觸。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23-06.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122302
◆[環境政策]阿拉斯加保護區若開放石油開採
將危及原住民生存 --﹥
記者 John Gartner 報導
美國,加州,沙加緬度,2002-12-23
(ENS)-
位於阿拉斯加的「北極國家野生物保護區」一旦開放開採石油及天然氣,每年固定橫越這片原始土地的北美馴鹿群,其遷徙路線恐怕將面臨到被干擾的威脅。由於馴鹿是當地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動物,因此,保護馴鹿群就成了一項攸關生死的議題。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23-01.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122303
◆[生態保育]「海洋未來協會」領導人考斯締
計畫拍攝西班牙油輪漏油事件紀錄片 --﹥
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2002-12-23
(ENS)- 由保育人士考斯締(Jean-Michel Cousteau)所領軍的「海洋未來協會」生態紀錄片拍攝隊伍,將在未來幾天的年假中前往西班牙加里西亞海岸;上月沉沒的「聲望號」油輪,其所滲漏的燃油目前多集中在該處沿岸。這艘沉沒在大西洋海底的油輪,至今仍持續滲漏出大量重燃料油。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23-02.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122304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12-27 --﹥
-
[生態保育]黑面琵鷺死因
初步排除人為環境污染。根據目前調查結果,已經初步排除台南七股地區遭人為環境污染的可能性,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林士鈺表示,從所有死亡鳥體中採得的檢體中,並未檢驗出有農藥殘留,因此應該不是有人下毒導致黑面琵鷺大量死亡,至於詳細原因還要再深入調查。
(台北 東森新聞報)
-
[生態保育]屏東林區管理處積極推動社區林業。屏東林區管理處成立跨單位的「社區林業推動小組」推動社區林業工作,目前高屏2縣有9個社區團體加入行列,林務局選定高雄縣三民鄉民權社區為林業示範社區。
(屏東 中央社)
-
[生態保育]縣府擬籌設水雉保護區。台南縣府營造3年餘的水雉人工棲地,已成功復育數十隻水雉,縣府擬劃設該處為水雉保護區,以保護本土種的縣鳥水雉;縣府26日邀請水雉專家現勘討論,進一步了解籌設保護區的可能性。
(台南 中華日報)
-
[土地及水文]全台多處水庫蓄水不理想
水利署積極因應。全台多處水庫蓄水狀況不甚理想,包括台北、桃園、彰雲投、台中、台南、高雄,以及馬祖,為此,水利署自今年第3季末積極在各地推動多項節水措施,包括總量管制、調節農業用水及發電水量,估計截至目前節省水量近1億噸。
(台北 中央社)
-
[能源議題]部分蘭嶼民眾要求不續租土地給台電
遷核廢料訂時間表。多位蘭嶼民眾25日下午要求行政院不續租蘭嶼核廢料貯存場土地給台電公司,立即提出蘭嶼核廢料遷走的時間表,部分社運團體和社運人士也聲援蘭嶼人要求核廢料遷出蘭嶼的行動。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民代陪塑膠袋業者陳情
王幸男要郝龍斌下台。台南縣市50多名塑膠業者,25日由民代陪同拜訪市府,並計畫巡迴各縣市要求抵制不合理的塑膠袋限用政策。民代揚言要環保署長郝龍斌下台,市議員王定宇則批這項政策包庇財團。市長許添財雖然強調不會抵制政策,但會整合各項資料向中央反映業者的心聲。
(台南 中華日報)
-
[環境政策]外國船載運有害物質迅速通過我領海
10日前應檢具資料向環署提申請。環保署新訂定「環保署受理載運有害物質之外國船舶通過中華民國領海申請許可作業辦法注意事項」,明文規定外籍船舶以連續不停迅速進行方式無害過我國領海者,應在扺達我領海範圍之10日前依法檢具相關資料向該署提出申請,經許可後始得通過,並自即日起實施。
(台北 台灣新生報)
-
[其他]7縣市送件申設環保科技園區。環保署所推動設置「環保科技園區」,計畫由中央政府投入50億8千餘萬元,幫助地方政府引進民間120億元資金投資,創造每年350億元以上的產值。這項計畫的招標25日截止收件,包括宜蘭縣、基隆市、新竹縣、台南縣、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等7個縣市已將建置「環保科技園區」計畫書送達環保署。
(台北 中央社)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2-12-27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2-27 --﹥
-
[生態保育]外來物種入侵是中國生物安全大敵
國家環保總局專家解釋為何嚴查食人魚。專家解釋,入侵的外來物種會破壞景觀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毀生態系統,危害動植物多樣性,影響遺傳多樣性。為了解決此問題,人類目前已通過了40多項國際公約、協定和指南。
(北京 中國青年報)
-
[生態保育]北京海洋館將近300條用於觀賞的食人鯧全部捕殺。
(北京 東方網)
-
[生態保育]陳忠善因非法運輸10只黑熊換來12年徒刑。城固縣鬥山野生動物養殖場負責人陳忠善非法運售黑熊被抓獲。24日西安市新城區人民法院一審作出判決,陳忠善因非法運輸、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10只,判處有期徒刑12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萬元。
(陝西 華商報)
-
[生態保育]國家森林公園又增59個
已增加到439處。新增的國家森林公園要健全經營管理機構,國家森林公園將與自然保護區一起承擔起對中國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開發的重任。
(北京 北京青年報)
-
[生態保育]崇明東灘入選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
(北京 解放日報)
-
[環境政策]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法出爐。25日青海省人大常委會就青海湖生態環境保護頒佈了《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青海湖流域指注入青海湖的河流和支流流過的整個地區。此法律為保護青海湖流域的生態環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青海西寧 人 民網)
-
[環境政策]國務院頒佈退耕還林條例
1月20日起實施。 (北京 新華社)
-
[生活環境]高投入帶來高回報
江蘇磊達公司發展與環保雙贏。磊達水泥公司進行生產設備更新的同時也投入大筆金錢於環保設施,並且擁有完整的環保管理制度和明確的考核辦法。其年產水泥140萬噸,56台套收塵設施每日回收100多噸水泥,全年直接經濟效益達600萬元。
(江蘇 上海環境報)
-
[生活環境]盲目使用臭氧解毒並非高枕無憂。人體暴露在低濃度的臭氧環境中,可能出現皮膚、眼睛刺痛,咳嗽和頭痛等症狀。暴露時間較長會導致短暫性肺功能異常。即使醫療部門用臭氧消毒,也要在封閉狀況下控制在合適的濃度才行。
(北京 北京青年報)
環境資訊協會 波特曼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2-12-27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12-23 --﹥
-
[生活環境]風險評估顯示
世貿大樓遺址粉塵量已有所降低
-
[生活環境]羅德島垃圾掩埋場應加裝污染控制設備
-
[環境政策]法院的裁決應有助改善華府空氣品質
-
[環境政策]環保署擬撤銷污染逕流管制規定
-
[環境政策]拱門國家公園石油開採計畫遭法院封鎖
-
[環境政策]法院裁定:海獅的保護措施有待加強
-
[生態保育]田納西州橡樹嶺緩衝區正式劃設為保護區
-
[全球變遷]關注全球暖化問題
滾石樂團將舉辦免費演唱會
-
[其他]洞穴科學家將入主「國家洞穴與喀斯特研究所」
-
[其他]期中改選後的效應仍持續發酵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dec2002/2002-12-23-09.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2-12-23
▲[我們的島]2002環境事件簿 --﹥
作者:黃康妮 (公共電視記者)
不可否認的,今年的景氣還是在一片蕭條聲中持續低迷,不過經濟發展沒有盡如人意,並不代表環境問題就可以擺在一邊。事實上,在這個可以是危機(環境問題被刻意忽略),但也可以是轉機(環境壓力暫時紓緩)的時候,正好是大家可以坐下來運籌帷幄的時候。
舊帳算不完
今年發生的一些環境大事,如果不回過頭去看看陳年往事,可能一時會弄不清楚。
像年初開始傳出的缺水問題,以及後續發生的農民抗爭,其實只是水資源缺乏總體規劃的老問題,水價不合理、自來水管線沒錢修、水資源調度沒有制度化…。不過儘管如此,年初的一片檢討聲後,政府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改革。水價合理化的方案被行政院臨時抽回,自來水管線也只好繼續沒錢修,農委會、水利署、用水單位仍然一次次地開會協調,再一個個隔空喊話。台大土木系李鴻源教授預測,「未來缺水問題會變成常態」,水資源的總體規劃真的是不能再拖了。
除了水資源的問題以外,馬告國家公園要不要設立的問題,更是一個幾十年來的心結。原住民對政府的不信任,是長久以來在土地、尊嚴與生存權被控制操弄以後,累積而來的強大能量,在這個議題上獲得釋放。阿扁政府強調的「新夥伴關係」到目前為止,還停留在理想的階段,真正的共管或自治是什麼,還沒有人可以說得具體。
社區帶動龐大的政治機器
不知道是民間對政府已經不抱任何期望,或是民間不想再倚賴政治機器,社區堂堂成為今年環境大事上最耀眼的主角。
可能只是在去年,還有很多人把廚餘回收視為舊農業社會,落後貧窮的象徵,但是今年在許多社區,廚餘回收已經成為家庭主婦的最愛,並且受到民眾普遍的認同。三年前就開始推動廚餘回收的劉力學說,在最近幾個月「一個月有一千多人來參觀堆肥場」,而全台各地成功推動廚餘回收的社區,更是洋洋灑灑一大票。「從上到下不會有結果」,劉力學認為,「民間不要等政府,廚餘回收關係到的是自己的生活」。
而另一個讓政府單位也感到驚奇的,就是農委會從今年五月開始推動的社區林業。從推動至今短短的半年時間,就有64個社區獲得農委會的補助,其中還包括42個原住民部落。農委會林務局局長黃裕星表示,花這麼少的錢,獲得這麼大的回響,「不曉得社區力量這麼大」。
看得到未來
在這個經濟發展還在休養生息的時候,在某方面仍然能嗅出政府對環境友善的誠意。
環保署在景氣蕭條的情況下,不顧塑膠製造業者的強大壓力,在七月一日正式實施購物用塑膠袋與免洗餐具限用的政策。儘管業者於12月17日走上街頭強烈表達不滿,環保署長郝龍斌卻仍然在23日重申政策不變的決心,讓所有民眾不得不改變被寵壞的購物習慣。當然這種源頭減量的政策理念,比起事後收拾殘局的焚化爐政策更是讓環保人士贊同。
另外一個是號稱「環境憲法」的環境基本法三讀通過,雖然在各媒體只是短短地一筆帶過,但是這部讓所有關心環境的人期待了十四年的法案,卻是「代表台灣社會對環境意識進入新的階段」,法案推動者之一的賴勁麟立委這麼形容它。雖然法案中明白表示經濟、科技、社會發展與環境發展有牴觸時,應該以環境保護為優先,但是這些精神還是要靠許多相關法案的訂定才能落實。像是非核家園的理念,雖然在第23條條文有明文規定,但是核四興建的爭議,以及核廢料的處理問題,卻還是在沸沸揚揚之中。
今年的環境事件中,有沈痾已久的老病,有開創新局的處方,也有腳踏實地的土法鍊鋼,要下一個簡單的註解並不容易,我們只能說:大家再繼續努力吧!
●[活動]鳥兒壓花卡DIY --﹥
時 間:12月29日(日) 下午2:30-4:00
地 點:關渡自然公園
(台北市北投區關渡路55號)
費 用:材料費$100元,現場報名
主 辦:關渡自然公園 02-28587417
配合年底聖誕節及明年元旦假期即將到來,關渡自然公園最受歡迎的「親子動手作DIY」,自本週開始12月份的每一個周日下午,將舉辦「鳥兒壓花卡DIY」,由馮雙老師教授,這是讓民眾可從自然界隨手可得的花朵、小草等素材,運用巧思及創意,就可拼貼出美麗、生動的的鳥兒及個人風格的壓花卡片作品,不僅可以自己留作紀念外,並可以寄給好朋友或情人,更別具特色及意義!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2002環境事件簿 --﹥
播出日期:12月30日(一) 晚上10:00 -11:00 首播
12月31日(二) 上午10:00 -11:00 重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我們的島】2002環境事件簿
不可否認的,今年的景氣還是在一片蕭條聲中持續低迷,不過經濟發展沒有盡如人意,並不代表環境問題就可以擺在一邊。事實上,在這個可以是危機(環境問題被刻意忽略),但也可以是轉機(環境壓力暫時紓緩)的時候,正好是大家可以坐下來運籌帷幄的時候。
【人與自然】海洋大掃除
如果抱著悠游蔚藍海洋的想像,來到墾丁潛水,看到的卻是滿海的保特瓶與垃圾,您作何感想?為了還給海洋生物一個乾淨的家園,近百位潛水人士,趁著遊客量減少的時候,在寒冷的冬天下海,為墾丁海域做一次年終大掃除,海底有垃圾,沙灘有垃圾,最後就連寄居蟹,都背著滑稽的垃圾殼,保特瓶蓋、破碎的酒瓶、各式的塑膠容器取代了寄居蟹身上的貝殼,荒謬的生態循環,諷刺著台灣唯一的一座海洋國家公園,就當海底、沙灘的垃圾日益增加的時候,維繫墾丁命脈的沙灘,沙灘上的沙子卻嚴重流失,墾丁的沙子跑到那裡去了呢?這一次一次海洋大掃除,究竟掃出了多少問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