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動物製品貿易將可能使狂牛病散佈全球 --﹥ 義大利,羅馬,2004-01-12 (ENS)-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今天表示,2003年12月於美國發現其境內首例狂牛病例,凸顯出各國應該加強對此一致命疾病的控管措施。該組織警告,在在全球性的動物飼料及動物製品貿易之下,受感染的物質有「明顯的風險」會將散佈到世界各地。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4/2004-01-12-04.asp ◆[環境政策]愛爾蘭計畫在擴大後的歐盟中優先推動環境政策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4-01-12 (ENS)- 一名愛爾蘭官員今天表示,愛爾蘭期望能在擔任歐盟新任的理事會主席期間,就一些重要的環境政策法案迅速達成協議。愛爾蘭將自1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擔任歐洲聯盟的主席一職,這一段時期也會是歐盟東擴的歷史性時期,此次擴大將加入10個新會員國,將成員國總數增加到25個國家。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4/2004-01-12-02.asp ◆[環境政策]美國環保人士指出 在奧勒岡州實施除害伐的做法過於極端 --﹥ 美國,奧勒岡州,梅德佛得,2004-01-12 (ENS)- 2002年由閃電所引起的比思奇大火(Biscuit Fire)是奧勒岡史上最大規模的森林大火其中之一。現在美國林務局發表了一份除害伐(salvage logging)的草案,但是環保人士指出此種措施將會是另一次同樣規模的災難。目前公眾進行評論的期限已經延長15天,在1月20日之前都歡迎提出任何建議。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4/2004-01-12-01.asp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crab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jan2004/2004-01-12-09.asp ▲[宗教與自然-生態神學]生態神學之環境講章五:地球倫理-面對環境危機 --﹥
作者:羅斯頓 (Holmes Rolston III) 尊重並看顧環境,是我們去慶祝上帝的創造的一個好機會;這是一種正面的信息。但是,逐漸惡化的環境卻以巨大的威脅方式呈現。若我們繼續以不關心的態度來對待環境,也許,我們就應該以懼怕作為開始──或者,體認到人類自身的利益,其實是與我們生活的環境、一個能夠持續的生態圈、一個可以居住的地球來作為開始。要在一個已經生病的環境中享有豐盛生命和健全的經濟體系是不可能的。前幾個世紀裡,評論家因人類與上帝疏離而抱怨。當我們由20世紀進入21世紀,評論家又因人類與地球疏離而抱怨,這兩者其實是相互關聯的。 若以整個地球的歷史來看,道德性物種的智人(Homo sapiens),數十萬年前才出現在地球上,甚至遲至20世紀後期,才藉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獲得重建及改造(也包含破壞)我們自己的地球家園的巨大能力。面對進入第3個千年的新世紀,人類目前所面臨的4個最關鍵性的問題,就是:和平、人口、發展、和環境。這4個領域全都糾結在一起。人類想得到最大發展的渴望,驅使人口不斷增長,導致環境急速破壞,也點燃戰爭的強大火力。人類如果無法彼此和平相處,也就無法與大自然和平共存,反之亦然。剝削他人的人,很自然地也會去剝削大自然──動物、植物、物種、生態系、以及地球本身,環境責任其實正是位於新的千年世代(the new millennium)最核心的巨大挑戰。 「我們在地球上做了什麼好事?」(“What on Earth are we doing?”)是我們在這新的世紀開始時很好的講題。一共可以分成3個副題:1.我們為什麼生活在地球上?(1. What are we on Earth for?)2.地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2. What on Earth is going on?)3.我們在地球上應該做什麼?(3. What on Earth ought we to do?) 上帝給第一對始祖的命令是:「要生養眾多,使你們的後代遍滿世界,控制大地。」(創世紀1:28)是的,這裡談到目前幾乎是惡名昭彰的「控制」的經文,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把這段經文放在上下文的脈絡來看。或許,與這段舊約經文對應的新約經文就是記載在登山寶訓的:「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聖經裡所講的溫柔,代表人能夠以自我約束的心態來使用權力,並以尊重和仁愛作為規範來運用。 經文裡緊接著有第2個誡命:「主 上帝把那人安置在伊甸園,叫他耕種,看守園子。」(創世紀2:15)經文中的「耕種」(till)這兩個字,也可以翻譯成「服事」(serve)。因此,前面經文所提及的「控制」,其實是涵蓋了「看顧大地」(Caring for creation)的實質內涵,只有在公義和慈愛的前題下,我們才有可能承受應許之地(以及地球)。值得注意的是,當人類的罪惡帶給大地一個悲劇性的審判時,創世紀裡頭竟然也記載著第一個「瀕危物種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Project)──挪亞和他的方舟! 「基督教生態學?」(Christian Ecology?)這個問題會引出「科學與信仰」(science and faith)這個更為廣泛的問題。生物學和宗教這兩門學科通常不是很容易結合在一起。近些年來,倒是在對於地球這顆奇妙的星球發出深刻讚歎方面,這兩門學科都有著相同的立場。除了智人(Homo sapiens)之外,再也沒有其他物種能夠以科學或宗教的方式來對待地球,人類不但學習自然史,同時也從靈性的向度建立起對待大地應有的責任。不論我們喜不喜歡,我們必須學習如何打點自己,並學習如何經營我們的文化,以及如何管理維繫文化的自然環境。在全球化、環境化的時代(a planetary, environmental age),人類的靈性必須要以一種全新的洞見和深度,將自然和恩典結合在一起。 地球是唯一「適合生命」(right for life)的星球,倫理學關心的問題,則是這星球上「對待生命的權利」(right to life)。從最深沉的意義來看,生命是所有現象中最為珍貴的,因為,遠在35億年前生命開始出現之後,它便以盎然豐盛的生命力不停地繁衍。科學並不是倫理學,倫理學也不是科學,但是,它們彼此需要對方。特別在環境科學和環境倫理這兩門學科更是如此,因為,在這裡事實「是」(is)什麼以及「應該」(ought)做什麼,絕對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若賺得全世界,最終卻失去它,有什麼益處呢?──我們在經濟上賺得世界,把土地圈入自己的領域、舖設地表以供利用、耕種作物期待豐收,但是,我們卻在科學上、美學上、休閒上、宗教上失去世界,我們失去的是承載著自然史的奇妙世界,也失去了那超越人類卻又支撐著人類的全然野性的領域(a realm of integral wildness that transcends and supports us)──或許,在這場交易中,我們是否甚至失去了自己的靈魂?地球是供應一切的根基(providing ground),在地球上生命史詩正是依存在恆久的毀滅之上(the life epic is lived on in the midst of its perpetual perishing),生命來臨並朝向更高的層次奮鬥前往(life arriving and struggling through to something higher)。尊重生命(respect for life)與敬畏生命(reverence for life)兩者之間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假如有所謂的聖地,或是所謂的應許之地,那必定是這顆充滿生之希望的地球。 原文出自:Journal for Preachers 23(no. 4, 2000): 25-32(作者已同意生態關懷者協會翻譯) ▲[走山的人]走進霧台古茶布安 一個好美好美的地方 (上) --﹥ 作者:思樂柏 晴朗的11月底,和友人一起來到屏東霧台的原住民部落。車子行經山地門文化園區後,忽地,一隻波浪狀飛行的白鶺鴒出現在座車前方,彷彿特意配合車速為我們導航一般,驚喜中,蜿蜒在翠綠山谷中的柏油路段,引領我們到達這個依山傍水的清境部落─好茶村。 由於青壯人口嚴重流失,加上大眾運輸並不完善,令村子顯得格外幽靜,看著一幢幢無人出入的水泥磚屋,不禁以為自己到了某個化外之地,直到商家的卡拉OK唱出那魯灣的歌聲,我才逐漸回神。 這裡是1977年才開始遷移整建的魯凱部落「新好茶」,而我們真正想造訪的目的地,則是古稱「古茶布安」的舊好茶,遷村前魯凱族人已在此居住了六、七百年,而唯一抵訪的方式是樸素地步行。 樸素地走著。是的,就這麼走著便是我喜愛的運動,也是我與大地溝通的方法。一直在找尋一股支持自己走下去的力量,至於走到哪裡?發現什麼?倒不是挺重要。 由登山口進入,小心翼翼地經過一處會隨雨季變換水道的水源碎石區,看到的是原住民的園子,小米、芋頭、樹豆和因應四季而生長的果樹,順著地勢在小徑兩側鋪展開來,勤勉的農人以簡易的碎石塊在陡坡上堆疊出一畦畦的旱田,不放棄任何可耕作的農地。長年山居生活的堅毅性格刻劃在伊娜和阿瑪們滿佈縐紋的臉上。 過了農地,便進入正式的登山路徑,一路亞熱帶植株漫生,或草或木,或高或低。未及膝高的玉葉金花,其白色萼片特別醒目,點綴在步道兩旁;雞血藤及猿尾藤等攀爬植物則懸掛於相思樹梢;而果實正由綠轉紅的野生咖啡樹,錯落在陽光充裕的林地之間,地上還留有白鼻心或飛鼠採食過後的遺跡。順手從地上拾起猿尾藤如螺旋槳構造的翅果,令它隨風飄落,別有一番韻律感。友人一路講述所發現的植物,並不時停下拍照、觀察,從他行徑看得出來,這裡似乎是座寶庫。 接著的陡上,我一路不語,喘哪!由新好茶到舊好茶,分別是從海拔300公尺來到近1000公尺的高度,在5、6公里的距離內要走完這700公尺的落差也算挑戰,雖然揮汗如雨,卻同時也享受了淋漓盡致的快意。 來到昔日採石場下方,視野一片開闊,映入眼前的是滿山的王爺葵,和煦的陽光下,橘黃的花瓣反映出更加陽光的色澤,在這片花海中,心暖得都醉了。 ●[活動]2004年共譜蕨類狂想曲 --﹥ 時 間:2月7日(六) 上午9:00-下午3:00 位於三峽鎮溪谷里大豹溪上游的滿月圓森林遊樂區,是一處以瀑布、森林著稱的森林遊樂區,原有「北溪頭」之美稱。自導式步道依山逐階而建,形成一環形步道,從園區售票口沿蚋仔溪上溯而行,林蔭茂密。在本園區之溪谷地區,可見大蓬萊鐵角蕨、叢葉鐵角蕨、尖葉鐵角蕨、觀音三叉蕨、臺灣鳳尾蕨等蕨類;而道路兩旁邊坡,觸目可見穿著飛蝴蝶的假毛蕨、如掛簾般的東方狗脊蕨、短柄卵果蕨;森林底層,廣葉鋸齒雙蓋蕨綠得發亮、稀毛蕨葉緣如剪刀剪過般平整、鳥巢蕨如朵朵花般著生樹幹…..各有特色,種類多樣。 詳情請參閱 http://naturet.ngo.org.tw/club/2003ferns.htm 時 間:2月6-8日(五-日) 台灣地處於歐亞大陸板塊與太平洋海板塊折衝交會點,受到板塊擠壓作用的影響。使得我們生活中潛伏著許多危機,如地震、山崩等等。也因為如此,使得台灣的地質環境呈現出複雜多變的面貌,其中又以花東地區首當其衝。這次花蓮地質考察,特別安排水泥礦場的參觀及蛇紋岩的開採,讓我們實際體驗自然礦產的開採及採礦對環境的影響。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at.org.tw ★[本會訊息]年度新聞票選即將截止 只剩二天 --﹥ 2003年度環境新聞票選活動將於1月16日截止,目前已進入倒數第四天,敬請把握機會前往投票。 特別提醒您,為確保您投下的票都是有效的,投票前必須先至右上方的欄位填入電子報訂閱信箱並設定「密碼」,否則,您將無法投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