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4台灣環境前瞻系列]垃圾政策 前瞻:民眾監督法制化 焚化爐管制現曙光 --﹥
焚化爐政策發展與民眾抗爭 回顧台灣發展焚化爐政策的歷史源流,在20年前,中央政府就已選定焚化方式為廢棄物的優先處理模式,並由都會逐漸推向全台,並以達到23縣市「一縣市至少一焚化廠」的政策目標。也洽在20年前,北市內湖葫蘆洲垃圾山一場延燒35天的大火,使市府在民代與輿論壓力下,決定建立處理全市垃圾的焚化處理體系,以儘速解決都會區垃圾處理問題。這場大火燒出了政府垃圾處理能力不足的問題,也開啟了台灣興建大型焚化廠的濫觴。之後,隨著中央政府政策定調,全台各地開啟了一連串興建焚化爐的工程。 1990年代初,台灣社會對焚化爐的興建雖有部分民間團體提出質疑,但沒有後續整體行動,多以各地焚化爐興建地區採取自救會型態去抗爭,而抗爭結束後,民眾大多因為焚化爐已經蓋了,無法挽回,最後只好歸平靜,彷彿不曾有過爭議。而在近幾年,隨著有關焚化廠相關的資訊越來越多,民間對焚化廠的抗爭力道越來越大,逐漸演變而成今日風起雲湧的反焚化爐運動。 焚化爐操作監督與管制 反焚化爐運動興起的主要因素之一,即在於焚化處理的後遺症一直未獲政府應有的重視與處理。以全台最大的北投焚化廠(每日焚燒1,800頓)週邊居民為例,自1998年6月焚化爐開始運作以來,周遭居民即不斷忍受空氣污染和異味之苦,有部分居民因此感染上呼吸道不適等相關症狀,近兩年來開始藉由各種機會與場合,陸續向政府相關單位表達痛苦與不安。 根據目前的科學資料,已證實焚化廠運作會排放多種酸性氣體、有機物(如世紀之毒戴奧辛)、以及重金屬等有毒物質,若未採取適當的控制與管制措施,將對人體健康及環境造成危害。有毒物質排放的控制,除了專業除污設備的要求外,人為操作上的管理,包括進場垃圾的管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然而,目前焚化廠操作的管制仍有諸多疏漏,焚化廠廠方未落實進廠管制,放任事業廢棄物進場焚燒遭民眾查獲等事件時有所聞,例如2001年7月,北投焚化爐附近居民所組成的環保志工團聯絡稽查人員到廠實地抽查時,即發現眾多有毒事業廢棄物、醫療廢棄物矇混其中。種種事例,造成民眾對廠商的自我控管與政府監督失去信心,民眾要求參與焚化廠監督管理的呼聲也日益升高,而在去年舉辦多場的「廢棄物政策高峰會」上,立法院永續會也要求主管單位務必訂定相關辦法,因此,《民眾參與大型焚化廠操作管理監督要點》(草案)乃應運而生。 在目前公佈的初步草案中,明訂焚化廠應公開的資訊包括全年營運統計資料、餘裕量統計資料、空污檢測及監測資料、戴奧辛排放控管資料,但對於灰渣流向追蹤、除污設備換裝、健康風險資訊等,則未見說明。而針對民眾最關心的民眾參與機制,則僅籠統的要求焚化廠應訂定民眾參訪程序、陳情報案管道與組成監督委員會等等,具體的辦法仍未出現。 完善機制的建立仍有待民間加強監督 尚值得期待的是,環保署對此草案的修訂仍抱持開放態度,民眾仍有極大的空間可要求這部《要點》更加落實。諸如資訊公佈的管道與期程、空污監測站的設置位址、底灰與飛灰固化情形與出廠流向、週遭環境與居民健康檢測、監督委員會組成與經費來源、攸關焚化廠自我管制的職員教育訓練、以及針對污染跨區域特性的縣市合作等事項,均是後續民間可加強要求、並期待在今年落實法制化的重點方向。 意見諮詢:陳建志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2004台灣環境前瞻系列]生物科技 前瞻:從木瓜到螢光魚 基改生物議題需要更多辯論 --﹥
基因改造食品議題仍欠缺公共領域關注 去年9月15日,立委趙永清於在立法院舉行一場記者會,譴責基改木瓜流入市面的問題。此事對於致力於基因改造食品研發的團隊來說,無異是一項打擊,卻也意味著台灣消費者對基因改造食品是否具有安全危害仍存有疑慮,也突顯出目前此類食品規範尚未健全的處境。 另一方面,台灣最先商業化的基因改造產品,引領風潮,受到國際媒體矚目,華爾街日報好評的是基因改造螢光魚,台灣的螢光魚開始外銷打開國際市場。 不過,民間開發的螢光魚並沒有經過台灣政府當局的審查或許可,也沒有通過任何生態環境評估的考驗。不唯台灣政府當局沒有積極參與,日本、新加坡及美國政府面臨輸入的台灣螢光魚,也一時不知所措,沒有任何法條可據以處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打破沉默,首先表示螢光魚為觀賞用寵物,既非食物也不是藥品,不是FDA職掌所管。但仍然有消費者及環保團體大聲撻伐,指責FDA推卸責任,萬一魚缸裡養的螢光魚被扔到野外溪流,或被兒童誤食,政府應該預先有一個評估方案以確保安全才是。螢光魚的公司則表示,螢光魚沒有繁殖能力,不具環境生態威脅,同時螢光基因是從海產水母來,基本沒有食用安全問題。這些正反辯論是否都有道理,但在台灣,真正關心人或參加討論的人則很少見。 從基因改造到螢光魚,其實是開創此議題在公共討論領域的一項契機。為此,必須先從了解台灣目前有關基因改造食品的現況以及國際上的趨勢,最為互動討論的基礎。 基因改造食品在台灣 台灣當今市面上所有的合法基因改造食品均是由國外輸入,並沒有本土國產品。不過,台灣進行基因改造產品的研究開發卻起步甚早,國立中興大學的基因改造木瓜研究已進行10年以上,與美國康乃爾大學及夏威夷大學研究團隊同步,共同合作。台、美團隊雙方命運迴異,美國的基改木瓜在1996年即取得聯邦政府許可,在美國超市公開販賣,8年來依然在超市尋常販售,而台灣的研究團隊,則歷經10年經營,仍礙於法令限制與安全風險評估所需的經費問題,無法順利在台灣取得合法販售資格。 其實就基因改造的專業領域而言,台灣研究團隊並不輸給國外。追隨世界潮流,提昇農業的政策裡,加強農業生物技術,是政府早已既定的主要方向,目前政府正進行一項「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設在中央研究院內。這項國家型計畫有七大重點領域,除了基因改造菊花、蘭花或基因改造動物疫苗之類,主要大都與動、植物基因改造食品有關。而食用的基改木瓜起步比國家型計畫更早,並不在其中。但國家型計畫包括了國產基因改造稻米、馬鈴薯、蕃茄、青花菜等等,玲琅滿目。台灣農業在這一方面的進展,並不輸國外,尤有過之。 國際基因改造食品管制新動態 螢光魚是活體基因改造產品(Living Modified Organism, LMO),國際上的主管單位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組織(簡稱CBD)有一個生物安全議定書,在去年開始實施,可以算是一項最新的有制約力的國際法。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自然不是CBD成員,也不是簽署生物安全議定書的締約方。生物安全議定書管制LMO進出口,設計了繁複的運作機制,像螢光魚這樣LMO,在國與國間越境運輸,依議定書條約規定,都得事先取得對方輸入國家的許可,以確保當地生態環境安全。 生物安全議定書為了加強生態永續發展,還加上條款,生態環境評估是必要的,但即使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足以證明對LMO當地環境生態有害,當局仍然可以引用「預警原則」拒絕許可LMO產品進口。如此,台灣外銷的基因改造螢光魚極有可能面臨貿易上的障礙。這樣的局勢,更說明了完善相關法規的需要。 英國在去年舉辦了一次全國公共大辯論,雖然沒有進行公投,但是同時舉行了大幅度的民意調查,以及超過600場的鄉鎮村莊公聽會。英國全民參與辯論基因改造產品相關問題,主辦單位最後提出「基因改造國家(GM Nation)」標題的一個總結報告,雙關語既點出爭議主題內容,又顯現深化公民參與的民主,發人深省。 反觀台灣,從基因改造木瓜到螢光魚,台灣有優勢先進的基因改造生物技術,有民間打拼走出去的旺盛企圖心,但還不是一個可以進行公共辯論基因改造的國家。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的生技產業與相關修法措施,雖是以生物製藥等產業為主,但亦不妨趁此趨勢,深化攸關民生的基改食品 與生物技術議題的公共討論基礎,也不失為可行之道。 參考資料:農業生物技術國家型科技計畫 意見諮詢:高文彥 ◆[生活環境]伊拉克戰爭導致錯過柑橘類及棗類果園農藥噴灑 致蟲害猖獗 --﹥ 記者 Naser Kadhim 報導 伊拉克,巴格達,2004-02-17 (ENS)- 巴格達北方60公里的農業區,迪亞拉,其居民發現去年不只是戰爭、軍事佔領及暴動的一年,也帶來災難性的收成。迪亞拉一帶以柑橘類產業心臟著名的農業社區是15,250英畝柑橘類果園的家鄉,生產橘類、葡萄柚及檸檬等。但去年春天的戰爭使國家每年定期農藥噴灑中斷,而導致今年收成慘遭疾病及蟲害影響。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4/2004-02-17-02.asp ◆[生態保育]澳洲綠色和平組織阻止木料出口遭逮捕 --﹥ 澳洲,塔斯曼尼亞,菏巴特,2004-02-17 (ENS)- 澳洲綠色和平組織星期天(15日)企圖阻止塔斯曼尼亞古木樹材出口至日本,堅持7個小時後,最後由警察帶離。七位綠色和平組織成員以戲劇化的表現方式,表達保護塔斯曼尼亞史蒂克斯山谷古森林的訴求,他們爬上塔斯曼尼亞崔爾布納港的起重架,阻止木料裝運至巴拿馬籍貨輪珍珠皇后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4/2004-02-17-04.asp ◆[環境政策]美國參議院領導人同意重審布希政府的能源法案 --﹥ 記者 J.R. Pegg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2-17 (ENS)- 美國參議院兩黨領導人已同意重審能源法案,其中關於有毒汽油添加物MTBE (methyl tertiary butyl ether) 生產者免責的條款已予以刪除,並縮減總預算至140億。他們希望最快能於下週通過修改後的版本,但批評者認為,該做法想為這項陷入泥沼的法案注入新生命,將注定是徒勞無功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4/2004-02-17-10.asp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陳明生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4/2004-02-17-09.asp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feb2004/2004-02-17-19.asp 作者:于立平 (公共電視記者) 夜裡的愛河,除了河畔的燈光迷人,在河面上來回穿梭的愛之船,也為愛河增添幾分浪漫的色彩。以前大家習慣從陸地上看愛河,現在可以從河中欣賞熟悉的城市。其實在愛河航行,是許多老高雄人的共同記憶,因為愛河以前曾經是一條運河。 早在日據時代 ,高雄港開港之後,日本人為了工業運輸,就把愛河河道竣深縮窄,好讓輪船行走。光復初期有許多木材場與磚窯場,沿著愛河中設置,利用愛河運送原料與成品。許多聚落因愛河而興起,早期高雄鹽埕區的居民還曾經引愛河的水來曬鹽,靠著愛河的河水養活了好幾代人。不過這條貫穿高雄市的生命之河,最後變成都市發展下的排水溝。 在高雄市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沿著愛河居住,約72萬人的生活廢水,全部直接排入愛河。家庭廢水是愛河主要的污染源,另外3成則是工廠廢水,「髒臭」成為愛河的代名詞。愛河河畔讓人不敢親近,成為都市中藏污納垢的角落,流鶯、色情依附著愛河生存。在文化上,愛河被污名化;在生態上,愛河被宣告死亡。 1979年,高雄市政府採取污水截流的方式,開始著手整治愛河。這場漫長的死水復活戰役,打了25年。在愛河的支流上,高雄市政府設立了十一個污水截流站,並且開始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現在高雄市的家庭接管率已經到達30%。在花費164億代價之後,愛河改頭換面,亮麗登場。 現在愛河下游,河中魚兒悠游、風帆點點,兩岸多了優雅的咖啡座、綠地公園,民眾可以在這裡喝咖啡、散步、談天。就連建商也相中了愛河河畔,興建高級河岸住宅。但是光鮮亮麗的背後,卻隱藏著生態變貌的代價。 愛河流域內,每日大約有50萬噸的廢水,被截流送進污水處理廠,再直接排入海洋。這樣一來,流入愛河的淡水減少了,海水感潮帶就往上游移動,幾乎成為一條海水河。河水變海水不只生態大搬風,未來還隱藏著海水入侵地下水與土地鹽化的隱憂。為了解決河川整治的疏漏,目前高雄市政府準備每年以200萬元,向農田水利會購買400萬噸的水,來維護愛河的水質。為了讓這條河回歸清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至今還沒有結束。 熱鬧的燈會閉幕了,當燈光熄滅,人潮散去,愛河如往常一般,靜靜的蜿蜒在城市中。其實愛河一直都在,只是她的面貌隨著人們對待她的方式而改變。一條河究竟可以有幾種面貌?下一次愛河又將用什麼姿態登場? 時 間:2月22日(日) 上午10:00-12:0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mns.edu.tw/cindex-3-1.php?MUID=12
播出日期:1月23日(一) 晚上10:00–11:00 首播 【我們的島】愛河 今年元宵節,高雄愛河璀璨登場。佇立在河面上的主燈,像是一個魔法水晶球,魔力四射吸引人潮。繽紛亮麗的背後,隱藏著二十五年的整治歷史。她的前世與今生,就如同一場歷經波折的愛情故事……。 【人與自然】前進東沙 如果這裡是天堂,那麼這座天堂已經失落了很久。以前東沙這個名字只有一種意義,就是宣示政治主權。到了民國八十九年,高雄市政府將東沙島劃入高雄市旗津區,試辦一般遊客前進東沙的行程,東沙才慢慢吸引世人的目光。 【看守台灣】新遊牧民族 有一種農民,可以稱呼他們為遊牧民族,他們就是薑農。土壤中存在一種真菌,它會造成薑大量死亡。第一次種薑的土地約有三成會發病,連作的土地發病率更高達八成,於是薑農不會在同一塊土地上繼續耕作。有的農民說要隔五、六年才能再種薑,有的則說要隔十年。於是薑農像是遊牧民族般,不斷的尋找新的土地來種薑。 去年的「2002年環境資訊年鑑」因透過40位的志工投入而能順利完成,並製作了有史以來,第一份由環保團體製作的環保名錄612筆;透過志工的群策群力,大夥一起以行動成就。 今年「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急欲徵求對「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國際環境日」、及「生態工法」議題有興趣的志工,一同加入我們的行列,用行動展現對環境的關懷,並留下對環境的紀錄,並提供各界查閱參考。報名截止日期為2月29日喔!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sharlin@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