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其他]認識環境倫理的絕佳門徑 自然與文化研討會明日登場 --﹥ 本報訊 被譽為環境倫理學之父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哲學系羅斯頓教授,明天(30日)將蒞臨於農委會林試所保育大樓舉行的「自然與文化研討會」現場,以”Justify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A Continuing Ethical Search"為題發表演說,與各界分享他獨特的自然美學思考,並為持續將近三週的「環境倫理巡禮」系列活動揭開序幕。 由農委會林試所以及生態關懷者協會等10餘個民間團體所舉辦的「環境倫理巡禮」活動,是台灣生態保育界有史以來在環境倫理議題上所舉辦過的最大型活動。整個系列活動包括將於明、後兩天登場的「自然與文化研討會」,以及從4月1日起至18日止,在全台各地所舉行的系列講座。「自然與文化研討會」所探討的議題包括環境倫理、自然寫作、環境教育及永續環境等,並有生態藝術、荒野行蹤、生活環保展示及鼓舞表演。該研討除邀請國內學者專家多人擔任各議題主講人外,並邀請知名環境倫理學者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哲學系羅斯頓教授發表2場專題演講。 羅斯頓教授被譽為環境倫理學之父,其學術專長是在探討「科學與宗教」交織互動中的最核心議題,特別是在「生態系與倫理學」方面的論述更是貢獻卓著。著有《環境倫理學──對自然界的義務與自然界的價值》、《哲學走向野性》、《科學與宗教》等書,為環境倫理議題上的重量級學者,此番應邀來台演講,實屬難得。 除羅斯頓教授之專題演說外,主辦單位亦邀請國內多位生態學者專家進行演說以與主持導覽活動,欲深入一窺環境倫理議題之堂奧者,切勿錯過此次機會。欲知活動詳情,請前往:http://e-info.org.tw/activity/ethics/。 ◆[環境政策]歐洲新化學政策受到環太平洋國家的阻撓 --﹥ 比利時,布魯塞爾,2004-03-24 (ENS)- 歐盟的主要貿易國對於歐洲的化學政策草案可能會限制貿易發展的可能性表達了「嚴正的關切」。此項提案稱為REACH,代表化學物質註冊、評估與核准(Registration, Evaluation and 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工業界已對此案表示反對,而現在環太平洋國家更加以阻撓。而環境保護專家則說,這項政策草案需要被加強而非被弱化。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mar2004/2004-03-24-01.asp ◆[環境政策]美國參議院浮現海洋法爭議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3-24 (ENS)- 美國國務院的高級官員透納(John Turner)在星期二(23日)的一場國會聽證會上說,布希總統及其政府支持參議院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參議院環境委員會共和黨主席、同時也是海洋法評論家的參議員因荷夫(James Inhofe)說,布希政府正受到保守人士的壓力,而這些人認為海洋法給予聯合國太多權力。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mar2004/2004-03-24-02.asp ◆[環境政策]布希允許在沒有接受物種專家諮詢的狀況之下燒弭森林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3-24 (ENS)- 美國布希政府對新條例所做出的最後決定免除了土地管理單位必須與野生動物學家商討,以確保瀕臨絕種物種不受傷害的規定。這項決策將加速公共森林疏伐、燒弭以及其他以火燒方式來控制森林消長的計畫。布希政府官員說,這些新條例不會傷害瀕危物種,但是評論將之視為白宮政策破壞瀕危動植物保護的一部份。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mar2004/2004-03-24-10.asp ◆[生活環境]洞見:中國穀物收成大幅縮減 --﹥ 作者:Lester R. Brown 博士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03-24 (ENS)- 中國政府在2月8日宣布了一項緊急預算案,以增加25%、約30億美元的農業預算。增加的款項將主要用來提高重要農作物──小麥與稻米的價格補助,並改善灌溉系統的基本設施。國務院通過這項在一般預算之外的追加案,顯現出中國政府當局對於糧食安全的關注正在提升。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mar2004/2004-03-24-insbro.asp ◆[土地及水文]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築壩 危及河川生態以及下游百萬人生計 --﹥ 柬埔寨,金邊,2004-03-24,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築壩防洪發電以及旱季的來臨,使得湄公河水位屢創最低紀錄,並且威脅到泰國、寮國、柬埔寨還有越南等數百萬人民的生計。 「東南亞河網」(South East Asia Rivers Network,SEARN,總部設立於泰國清邁的環保組織)執行長Chainarong Setthachua指稱:「水位不只是到達最低紀錄,而且時高時低,中國的築壩計畫是主因。」由聯合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各國監測湄公河流域整體狀況的「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所提出的照片中更確認了河水在部分區域已經乾涸見底。 每年氾濫的洪水,為柬埔寨帶來全世界最大量的淡水魚獲,靠此為生的有將近150萬人,他們將因此受到影響。對於生存於以湄公河為主的整個東南亞河系的生物而言,湄公河逐漸乾涸無疑是敲起了喪鐘,將有大約1,500種特有物種,其中包含了世界最大、且已瀕臨絕種淡水魚「湄公鯰」,將面臨生存的危機。此外,陰鬱的河水中也出現了前未見過的大規模沙泥淤積,危及了航道與居民的安全。
相關資料:http://www.alertnet.org/thenews/newsdesk/BKK149587.htm
環境資訊協會 茶醉客 陳明生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茶醉客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mar2004/2004-03-24-09.asp 作者:白子易 (朝陽科技大學環工系助理教授) 災害的類型,可分為天然及人為。天然的災害也稱為天災,包括地震、火山活動、海嘯、山崩、颱風、暴雨、龍捲風與強風、洪水、野火,以及霾害、乾旱、沙塵暴及瘟疫等。人為的災害也稱為人禍,例如原油非法洩漏、毒性物質溢漏,或核子反應爐熔化等意外事故。 依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所出版的「2003年全球環境展望」報告(Global Environment Outlook, GEO)統計,天災對人類的威脅逐年增加。 比較過去20年的數據,1980年代全球因天災而死亡的人數,每年為86328人;1990年代,則為每年75252人。雖然90年代因天災而死亡的人數少於80年代,但受天災影響的人數,卻從80年代的每年1億4千7百萬人,增加為90年代的每年2億1千1百萬人。其中,地質性天災的發生頻率,維持穩定的比例,而諸如水災、乾旱、暴風雨等水文氣象方面的災害卻大幅增加。就90年代而言,在相關災害事件中死亡的人數,約90%是由於水文氣象方面的災害,而其中3分之2以上是由於水災致死。 洪水是水所引發的災害之一,回顧2000年至今的重大水災,可知其造成嚴重的災害:
水文循環是能量轉換的一種展現。水吸收熱能後蒸騰而上,停留在天空形成雲,而擁有另一種型式的能量──位能;以雨降落地面時,將位能釋放而成為動能。失序的水文循環,使得蓄積驚人力量的水,變成毀滅性強大的巨獸,在地球上肆虐的痕跡,驚悚可見。 暴怒、洶湧的水固然山崩地裂攫取人命,然而一旦水份過低甚至消失無蹤,又將形成哪一種型式的災難呢?
【參考資料】
編輯:愛蜜莉.貝克,麥可.李察森 什麼是環境倫理學?
環境倫理學探討的是如何適當關懷、重視,並且履行我們保護自然環境之責的理論與實務做法。環境倫理學一直要到一九七○年代中期之後,才從西方哲學中分立出來,自成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不過這種情形很快就有了轉變。現在決策者、律師、環保專業人士、林務官員、保育生物學家、生態學家、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開發商、商人、一般的公民,所有對於人類如何使用自然環境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懷有一份倫理關懷的人,已經陸續發表了數以千計的相關作品(註一)。 舉例來說,如果全球暖化一直持續,則海平面可能會繼續升高,而天氣型態也可能會改變。許多科學家認為發生全球性的改變是人為因素所導致的。儘管人為力量的確能夠影響整個地球,不過我們不確定人為造成的改變,是等同於還是大於自然變化(又或者兩者為互補)。科學研究必須繼續努力,以期能對這些問題提出解答。 變化是氣候中的重要元素。根據證據顯示,人類因為氣候因素而遷徙,在地球的歷史上並不是沒有先例的。但是人類所造成的改變是否導致變化發生得過快,反而使得人類無法適應呢?臭氧層的耗損會不會導致許多物種死亡,為人類帶來疾病呢?沙漠化會不會使得大片的可耕地變得毫無用處呢?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充滿爭議性,而且可能落在兩種極端之間的某一點。這些問題嚴重的程度,還沒有被量化計算出來。有些人認為在還不清楚問題和後果之前,就制定新政策、支出龐大的費用來改變,是非常不智的。換個角度看,看著辦的做法可能會釀成災難。更嚴格的法律似乎是必要的。 由於人類的行為可能會有長遠的影響,許多環保問題必須以全球的角度來考量。居住在地球中緯度地區的人所做的事,可能會影響到住在高緯度地區的人,反之亦然。思考重要問題的解決方案(例如臭氧層耗損)一定要規劃成為全球性的關注議題。人類要解決地球上的各種環保困境,必須同時在全球和個人層次一同合作。目前針對臭氧層耗損所提出的解決之道,就是一個世界各國通力合作,解決全球性環保問題的絕佳例證。 人類影響自然環境的力量已經顯著地增加了,例如:物種消失以及全球暖化的現象,都是明顯的例證。工業化、高科技、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消費主義和人口爆炸,這些趨勢在在引發幾個令人深思的問題:「人類和自然環境之間是否維持著一種永續發展的關係?人類是否公平分配從各種天然資源所得到的利益?對於居住在同一個生物圈的其他生物的生存價值和權益,他們是否能夠敏感細緻地尊重及照顧?」 自從古代開始,希臘及亞洲地區的哲學家便一直在思索大自然,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他們所提出的許多世界觀,都隱含了倫理價值,但卻都沒有發展成完整的環境倫理學。啟蒙時代和科學革命之後,大自然在西方哲學的概念中,被視為一個不包含價值判斷的領域,完全依循著因果法則。科學家和哲學家陣營各自以伊薩克.牛頓以及赫內.笛卡兒為代表,主張這世上存在著兩個本質上相異的形上學實體,也就是心靈和物質。只有在意識心靈產生興趣和有所偏好的時候,大自然環境的價值才存在。動物軀體和植物的有機組織多少都被看成是生物機器。因此四個世紀以來,西方哲學最主要是人本主義取向的,或者用比較晚近的話來說,是人類物種中心主義的(以人類為主)。人類是倫理學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考量。 對於大自然投注熱忱的關切,並積極探究人類對它所負有的責任,是哲學領域近幾個世紀以來,出乎人意料的觀點轉變之一。其中有幾分諷刺的是,就在這個工業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二十世紀,在擁有更多關於自然循環過程的知識並且更懂得如何加以控制的時候,人類卻似乎和大自然漸行漸遠;正當他們越來越努力要重建自然環境的同時,自然世界也逐漸成為倫理學關注的重點。這樣的倫理學現在還是個新學門,還在發展之中。它包含了12個主要領域。 環境倫理學的主要種類
註一:在ISEE網站上的書目部份列有詳細書單,請點選「選集(Anthologies)」和「系列作品(Systematic Works)」。另可詳見「入門文章(Introductory Articles)」。 本文譯自:愛蜜莉.貝克及麥可.李察森編輯,《倫理學的應用》(Ethics Applied),第二版,第11章倫理學與環境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紐約:賽門與舒斯特出版公司,1999年),頁407-437。 ●[研討會]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的風險管理研討會 --﹥ 時 間:3月31日(三) 下午1:30-5:50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的風險,聯合國在1992年里約高峰會上通過了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並在1997年通過了京都議定書,期望以一個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管控體系來達到穩定氣候的目的。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將因身處全球、區域乃至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管控體系下,而對目前的能源取用以及生產管理模式造成衝擊。同時,企業也可利用各種國際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系統,為公司進行生產基地的全球性佈局,利用減量專案取得成本最低的排放額度來抵減公司的排放,甚至透過排放權的出售來為公司取得財務上的挹注。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csd.org.tw/images/doc/701/20040331/GHG.htm ●[講座]台灣環境倫理巡禮系列講座 --﹥ 時 間:4月1日(四) 晚上7:00-9:00 詳情請參閱 http://e-info.org.tw/activity/ethics/index4.htm
播出日期:3月29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我們的島】大樹的秘密 在我們生活的週遭,可以看見各式各樣不同的樹木。每棵樹木有它不同的歷史與生命軌跡,樹木群集形成的森林更是大自然最珍貴的寶藏。過去人類總是以站在地上的角度去看樹,你是否曾想過,換個角度,去看看樹上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看守台灣】買回舊部落 花蓮縣光復鄉太巴塱部落,在阿美語中意謂著「白螃蟹很多」的地方,它位於馬太鞍溪與花蓮溪沖積而成的富庶平原上,人口有5千人,號稱為全國最大的阿美族部落。 ◆[編輯報報]從自然與倫理之間的交集,探討人與環境的關係 --﹥ 在台灣,關心環境的朋友並不少,但是對於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雖然也曾出現許多觀點,或是以自然為中心,或是以人為中心,或是接近宗教觀裡的眾生平等…等,但是似乎總是讓人有點像在霧裡看花的感覺。 藉由這次環境倫理學大師羅斯頓來台的機會,我們特地開闢了「自然與倫理」的專欄,希望透過一系列的介紹,內容包含了人本主義、自然主義、生物中心主義與、深層生態學、價值論環境倫理學、政治生態學、生物區域主義、生態女性主義、永續發展與永續生物圈…等,提供讀者較完整的面貌。我們也歡迎各位讀者踴越來信表達您的意見和看法,來信請寄infor@e-info.org.tw。 本會徵求「外來種寵物網路交易」觀察志工,須具備網路相關經驗外,也須對「外來種」有一定之認識,歡迎對此議題有興趣者,一同來加入報馬仔的行列。 本工作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以網路交易管道(網站及留言版)蒐集為主,略分為鳥類、哺乳類、兩棲爬蟲類、魚類等4種,完成日期為3月31日。第二階段以網路交易觀察為主,將針對第一階段所蒐集的管道進行定時調查,完成日期為10月10日。有興趣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填寫後寄至 ing@e-info.org.tw(主旨:外來種寵物網路交易觀察志工),謝謝您的參與和支持!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 i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