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人物-環保金人獎]反焚化運動家
賀南德茲組織大眾讓菲律賓遠離垃圾焚化爐 --﹥
作者:蜜雪兒•奈休斯 (美國自由作家)
2003-04-15
賀南德茲現年36歲,馬尼拉人,前菲律賓大學文學教授。他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為了家鄉焚化爐的問題奮戰。1990年代中期,他和其他夥伴組織了全國性的大眾教育計劃,告知社會大眾有關戴奧辛、重金屬以及其他焚化廢棄物帶來有毒物質的危險性。這項計劃也贏得從國會夫妻檔議員到天主教的支持。就因為這項一致性的計劃,菲律賓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全國性禁止焚化的國家。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greenman/2004/gr04102601.htm
◆[生活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對自然生態破壞難以復原 --﹥
瑞士,格蘭,2004-10-21
(ENS)-
根據世界保育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份新報告中指出:人類掏空地球自然資源的速度已超過這個星球所能承載的能力。地球的健康狀況正在急遽地衰退當中,起因是人們對於自然資源日益增加的消耗量,位於北美地區的國家尤甚。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2004地球生態報告》顯示,人類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地球所能生產的20%,這個結果是,其他地球上的生物被排擠而難以存活。根據追蹤一千多種生物數量變化趨勢的「地球生態指數」,所有淡水生物的數量總合,在1970到2000之間消失了一半,而陸地生物與海洋生物則減少了30%。
《2004地球生態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態」系列出版品的第五版,這一系列的報告主要目的是探索人類對地球的衝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其評估係建立在兩項指標:「地球生態指標」以及「生態足跡」。
報告顯示,我們的生態足跡(也就是人類對地球的衝擊)從1961年以來已成長了2.5倍。當今人類平均的生態足跡指數為: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然而,實際上地球所能成提供的限度,是每個人只能使用1.8公頃。
《2004地球生態報告》已公佈在網路上,可於www.panda.org/livingplane下載。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1.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莫聞、蘇家億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4102101
◆[生活環境]30隻泰國虎死於禽流感
另30餘隻將遭撲殺 --﹥
泰國,曼谷,2004-10-21
(ENS)-
疾病管制局於昨天下令撲殺30餘隻位於一處私人動物園染上禽流感的老虎,以抑制疫情的擴散。這些老虎在上週就開始出現感冒的症狀;且自14日至今己有30隻死亡。而這處常為家庭旅遊地點的動物園也因此封鎖,直至有更進一步的通知為止。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4.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4102102
◆[生活環境]美市售食品回收機制缺失
危險食品流入市面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0-21
(ENS)-
美國國會調查機構於昨日提出的一篇報告中,指責負責受汙染食品回收的聯邦單位的辦事不力。美國國會總審計局(GAO)指出:因為食品召回監控機制的缺失,造成不安全的食品未能及時下架而被消費者購買。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2.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4102103
◆[其他]移動式校舍搭建
造福伊拉克沼澤區學童 --﹥
記者 Hazim al-Shara 報導
伊拉克,阿馬拉,2004-10-21
(ENS)- 在伊拉克境內納艾茲(Nahr al-Ezz)的沼澤區土泥屋群中,一幢閃著金屬及塑膠光輝的新建築將被當做臨時校舍使用。這是為了要吸引被迫由這個伊國東南方沼澤地區移居的人民,能夠再度遷居回到這個地區。但一些當地的居民對此仍持著懷疑的態度。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3.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4102104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6 --﹥
-
[生活環境]超大豪雨
首度發布。2004年第1個侵台的秋颱納坦來勢洶洶,狂風暴雨入侵北台灣,桃園縣復興鄉在2天內的累積雨量達到373毫米,25日凌晨到到上午10時20分,宜蘭縣南澳也驟降了221毫米雨量,大屯山區及宜蘭至桃園山區將有超大豪雨發生,為氣象局定義新雨量後,首度發布的超大豪雨特報。
(台北 聯 合晚報)
-
[生活環境]蘇澳16級10年來最大
強風搖樓誤認地震。中度颱風納坦,上午在蘇澳出現10年來最大陣風,高達16級,相當於每秒55公尺以上的風速,台北也一度出現12級強風,讓住在高樓的民眾誤以為出現地震;氣象局表示,25日下午開始,台北地區風速可能會繼續增強,請民眾注意安全。
(台北 聯合晚報)
-
[生態保育]墾丁抓盜獵
亟需新面孔。墾丁賞鷹季已進入尾聲,2004年過境的猛禽,不管是赤腹鷹或灰面鵟鷹都創下10多年來的最高紀錄,不過很遺憾的是,恆春半島獵捕過境伯勞鳥、灰面鵟鷹的習性未改,警方多次以守株待兔或拂曉出擊方式取締,成果僅能說「差強人意」。要雪洗台灣獵捕保育類動物的野蠻惡名,除了宣導外,取締人員應該投入生力軍。
(屏東 聯合報)
-
[環境政策]改善高高屏空氣品質
環署將設超級測站。為有效改善高高屏地區的環境空氣品質,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決定2004年底前,在屏東潮州、高雄市前鎮區及高雄縣橋頭鄉3地,設置空氣微粒超級測站,預計將可大幅提昇對南部地區空氣污染成因的時、空分布解析能力。
(台北 中央社)
-
[其他]追風計畫
首位女性升空。中度颱風納坦直撲台灣而來,國科會「追風計畫」研究團隊24日傍晚再度搭乘漢翔航空公司噴射機從台中清泉崗機場起飛,投放全球衛星定位探空儀,追蹤觀測納坦颱風環流結構。台大大氣科學研究所研究生李佳穎24日隨機執行觀測任務,成為亞洲第1位參與颱風觀測飛行任務的女性。
(台北 中時電子報)
-
[其他]華府促台灣南韓重開美國牛肉進口。在禁止美國牛肉進口將近1年後,日本終於點頭同意,恢復部分美國牛肉進口。美國農業部官員說,將與台灣、南韓協商,希望重開市場,讓美國牛肉進口。
(台北 中央社)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0&d=2004-10-26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6 --﹥
-
[生活環境]環保城市的重要性:完成大連可持續發展的使命。在大連數字城市、典範設計及建築科技博覽會召開的學術論壇上,香港霍克規劃集團副總裁湯建成以「環保城市設計對大連的重要性」為主題,做了精辟的演講。湯建成表示,在中國,大連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度假城市,大連的工業正在向高科技和清潔的方向轉變。由於四季變化的氣候和充足的風能、太陽能,亞洲最大風力發電廠也位於大連的附近。所有的這些都為大連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遼寧 人民網)
-
[生活環境]廣州7千棟高樓
大多有嚴重消防隱患。中國廣州市現有7千多棟高樓,大多有「先天設計不良、消防佈局有問題、裝修材料耐火性差、消防監管鬆懈」4大消防隱患。在廣州消防裝備和人力配置嚴重滯後的現實情況下,廣州市高樓一旦發生火警,將對當地的公共安全造成莫大傷害。
(台北 中央社)
-
[生活環境]首屆首都高校環境文化周日前正式啟動。2004年10月24日上午,由國家環保總局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大力支持的、首都12個高校環保社團和美國野生救援協會共同主辦的「首屆首都高校環境文化周」在中國礦業大學舉行啟動儀式。
(北京 人民網)
-
[能源議題]警惕!西部新一波電力建設熱過了頭。自2002年電力趨緊和原中國電力公司實行拆分改革後,在市場推動和投資主體多元化作用下,中國電力投資快速增長,使西部電力投資進入了「爆發性增長期」。有關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新一波電力建設熱潛伏巨大風險,國家應高度重視電力工業的無序發展,防止出現大規模電力過剩。
(陜西 新華網)
-
[能源議題]中國油荒延燒到深圳
部份油站存量僅剩8天。中國「油荒」已蔓延到深圳,深圳部分加油站開始限量供應清潔柴油和90號汽油,有些地方僅能加50元人民幣油量,甚至有加油站聲稱,存油量僅夠7到8天使用,再無補給就要斷貨。
(台北 中央社)
-
[能源議題]海南:鋯鈦開採觸目驚心。海南文昌市昌洒鎮東群村委會的村民投訴,在該村開採鋯鈦的礦區,嚴重影響了基本農田的正常使用,開採鋯鈦礦帶來的危害觸目驚心。目前僅在大山經濟社就有40畝農田備沖壓,加上周邊幾個村的農田,約有200畝農田被流砂沖壓,受沖壓農田根本無法耕作,農戶損失慘重。
(海南 人民網)
-
[其他]呼籲:美國接受「京都議定書」。在德國漢堡的美國領事館旁的一條河裡,一些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在自由女神像複製品周圍舉起標語,呼籲美國像俄羅斯那樣接受「京都議定書」。
(北京 新華網)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標題:http://news2.ngo.org.tw/php/etfnewsdb.php?c=1&d=2004-10-26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4-10-21 --﹥
-
[生態保育]鳥類逐漸從草地及城市消失
-
[生物科技]南瓜可用做清理土壤中DDT成分
-
[生活環境]有機牛乳生產標準制訂
-
[生活環境]美國農人消耗世界大量供水
-
[生活環境]科學家計畫由太空進行海岸監測
-
[環境政策]紐澤西工業發電機將面臨廢氣排放減量
-
[土地及水文]賓州懷俄密辛溪兩廢棄水壩將移除
-
[其他]菌類植物殺害寄生小蝨 挽救蜜蜂性命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9.asp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ENS),環境資訊協會(蘇家億 譯,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newsdb.php?d=2004-10-21
●[活動]社區自然故事攝影比賽 --﹥
收件時間:11月30日收件截止
收件地址:「社區自然故事攝影比賽」活動小組
110 台北市信義區松德路12號9樓
主 辦:7-ELEVEN
協 辦:民生報、荒野保護協會
請以相機拍下畫面,並用文字寫下照片中的主題故事,以及個人觀察心得,來表達對生活週遭自然生態環境的關心。
詳情請參閱
http://green.7-11.com.tw/event/index.htm
●[活動]博物館在我家──霧社事件寶物大展 --﹥
時 間:11月19-20日(六-日) 9:00-17:00
地 點:謝緯紀念青年營地
(南投縣埔里鎮鯉魚路25號)
主 辦:台灣省文化基金會
承 辦: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協 辦:南投縣仁愛鄉清流社區發展協會
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
聯 絡:彭小姐049-2421167
E-mail: ic.ra@msa.hinet.net
霧社事件,不是一個斷線的歷史,也不是放在博物館裡的靜態事件,透過您手邊的一張照片、一頂帽子、一串項鍊……邀請您來重新述說原住民觀點的霧社事件,有您的參與,歷史才有意義與生命……
詳情請參閱
http://atipc2003.twweb.biz/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3760&Part=931011_1
●[活動]秀巒、霞喀羅古道生態攝影之旅 --﹥
時 間:11月20-21日(六-日)
地 點:新竹縣
集 合: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3段12巷70弄15號
報 名:11月15日截止
主 辦:自然與生態攝影學會 02-25772152
E-mail: csnp@csnp.org.tw
「霞喀羅古道」是林務局執行全國性國家步道系統規劃的第1條示範道路,位於新竹縣尖石鄉與五峰鄉交界,是台灣北部著名的賞楓勝地,楓香、青槭、山櫻繽紛美麗,景致非常可觀。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activity/931120.htm
●[課程]黃山雀自然環境解說員進階班 --﹥
時 間:11月08日-12月27日
地 點:台灣省野鳥協會會館
(台中市南區建成路1727號2樓)
主 辦:台灣省野鳥協會 04-22856957
E-mail: birdtw.a1@msa.hinet.net
配合教育部推廣環境教育,特舉辦自然生態解說訓練課程,以培訓解說志工,提供民眾對自然生態的認知,進而宣導保育觀念,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報名參加。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