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綠色人物-環保金人獎]反焚化運動家 賀南德茲組織大眾讓菲律賓遠離垃圾焚化爐 --﹥ 作者:蜜雪兒•奈休斯 (美國自由作家) 2003-04-15 工業化社會往往將自己的問題出口到其他地區,像是有毒廢棄物、工資低廉的工作、根深蒂固的礦業或伐木業。綠色和平國際組織亞洲區有毒物質活動的協調員馮•賀南德茲表示,「骯髒科技」,尤其是大量的廢棄物焚化爐,也被轉移到了開發中國家。在4月14日,賀南德茲成為2003年環保金人獎得獎人之一,得獎原因是他在菲律賓對於廢棄物焚化爐污染問題的抗爭運動。 賀南德茲現年36歲,馬尼拉人,前菲律賓大學文學教授。他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為了家鄉焚化爐的問題奮戰。1990年代中期,他和其他夥伴組織了全國性的大眾教育計劃,告知社會大眾有關戴奧辛、重金屬以及其他焚化廢棄物帶來有毒物質的危險性。這項計劃也贏得從國會夫妻檔議員到天主教的支持。就因為這項一致性的計劃,菲律賓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全國性禁止焚化的國家。 賀南德茲目前還在繼續關注這項焚化爐的禁止法令是否有貫徹實行,並投入有關新的巨型垃圾掩埋場提案的社會運動。這項社會運動困難重重,因為不論是焚化爐還是大型垃圾掩埋場的計劃,背後都有強而有力的跨國企業作靠山。他同時也在持續推動2001年固體廢棄物生態處理法案的落實,這項法案要求菲律賓的地方政府投資在廢棄物處理的替代方案。 「廢棄物處理其實不真正需要一個科技的解決之道」賀南德茲表示,「所謂的解決之道更仰賴教育,更仰賴組織社區做好垃圾分類以及回收活動」。不只如此,賀南德茲還曾經偷了市長的垃圾,向社會大眾展示分類塑膠和玻璃可悲的現狀。賀南德茲在奎松城家中接受Grist Magazine訪問。 問:你是怎麼成為環保人士的? 答:1991年,歐摩科市(菲律賓中部禮智島上的一個城市)發生大洪水和山崩,奪走了數千條人命。那時我正在一個提供健康服務的非政府組織作義工,我們前往當地進行重建工作。那次的經驗深深震撼了我,讓我了解到環境的議題的確是攸關生死的。我之後加入了綠色聯盟,是綠色和平組織的地方性合作夥伴。1995年,我被綠色和平僱用,擔任處理有毒物質的部分。當時綠色和平在亞洲並沒有設立任何辦公室,所以我幾乎是獨立工作,沒有辦公室或是基地。 問:你何時了解到廢棄物焚化已經成為菲律賓和亞洲其他國家一個很大的問題? 答:當我加入了綠色和平組織有關毒物的運動後,我就開始許多有關有毒廢棄物貿易的研究。我發現在回收和再利用的假面具下,其實幾乎所有的廢棄物都被送到南半球去。我還發現許多的骯髒科技也跟著一步步往南半球移動。 1990年代中期,美國已經不再興建新的焚化爐,在歐洲這同樣也成為具有爭議性的問題。但是在菲律賓,卻有至少10座市立焚化爐的建造提案。「詹康公司」(澳洲為主的廢棄物處理財團)希望在馬尼拉建造一天可以燃燒4,500公噸的焚化設施。要是建造完成後,這將會是世界上最大的焚化爐。 馬尼拉一天平均製造6,000公噸的廢棄物,這是官方統計數字,所以市府官員認為焚化爐將有助於延長垃圾掩埋場的壽命。這些地方的人們一直相信著焚化爐是一件好事。提倡者帶著魔杖向居民走去,要居民相信他們將免費建造焚化爐設施,一併解決所有問題。 因此我們組織了一個聯盟,並且趁著議會還在審核空氣清淨法案的政治好時機,經由我們在議會的盟友,加入我們的條款並且在1999年成功的通過了全國性的焚化爐限制。 問:在1998年時,你協助組織了大眾活動抗議焚化,你覺得是什麼因素鼓舞人民走上街頭? 答:其中一個原因是,既然政府無法規範焚化爐排放廢氣問題,我們就積極遊說政府應該把焚化爐控制放在清淨空氣法案之中。我相信人民應該很能夠體會這一點。他們了解政府既然有力量能夠准許,那麼也需要有同等的力量保護人民不受廢氣干擾。這一開始是一個有關全民健康的議題,但也是經濟議題。當地方政府知道他們需要多少錢來運作一座焚化爐時,便了解到自己會因為無法負擔而破產。這同時也是一個弊端的議題,因為我們也揭露了詹康公司在生意上異常的營業現象。 問:你和世界各地的環保人士都合作過,對於菲律賓的環保人士來說,什麼才是最艱難的挑戰? 答:我和其他開發中國家許多處理廢棄物問題的環保人士都有過合作經驗,我認為我們面臨到的其實是類似問題。許多政策總是關起門來偷偷決定,社會大眾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在菲律賓,我們一向有直接採取行動的傳統。我們經由人民革命顛覆了獨裁者費迪南馬可仕的政權,在2001年歷史也重演在總統艾斯特拉達身上。 當然,我們發現這是不夠的,你可以換人上台,但是整個官僚系統還是一樣的腐敗。因此我們的運動亦是要推動民主政治的實施,去揭露官僚體制下的運作,去揭露誰在其中成為受益者。我們認為這項運動可以成為真正的淨化過程。 問:似乎所有在美國的環境保護政策都有其黑暗面--他們鼓勵了污染者往國外前進。美國的環保人士又將如何去改變這個趨勢呢? 答:有些事情是要美國自己出面才能解決的。舉例來說,老舊廢棄的美國海軍軍艦被送往印度拆解。印度利用老舊軍艦來取得鋼鐵,卻也取得了其中的污染毒素。如果你去參觀印度的拆船場,你會發現那裡就像是人間的地獄一樣,每天有一個人死於其中。巴塞爾公約中禁止了這一項舉動,但美國依然拒絕認可這個公約。(Grist註:巴塞爾公約主要是禁止工業化國家將有害的廢棄物出口到開發中國家。另外兩個不同意這項公約的國家是阿富汗和海地。)我知道有一些美國的團體,雖然為數不多,也在很努力的倡導美國人不要再把有害廢棄物輸出到外國去。 問:你如何讓你自己堅持下去? 答:挑戰是一直存在的,就像現在我們正面臨一個大型垃圾掩埋場的提案。有一個禮拜我在一個燃燒廢棄物的小型垃圾場,整個社區完全被黑煙所瀰漫。這件事的確讓我很生氣,而這個氣憤的感覺讓我有繼續下去的動力。只要持續的面對人們,這種生氣的感覺就會一直維持。希望馬上可以見到明顯的進步,我也不會再高血壓了。 問:你覺得的這個獎項會如何改變你的工作? 答:這給我們的活動一個宣傳,並且肯定了我們在做的是正確的事情。許多議員和政治家都在嘲笑我們的工作,提到我們多麼愚蠢,居然是第一個禁止廢棄物焚化的國家。這個獎項給我們帶來了認同,肯定我們是在正確的軌道上。同時也肯定了和我們一起為反對垃圾焚化爐而努力的各地社區居民們。 問:你計畫如何利用這筆錢? 答:兩週前,我去到馬尼拉一處大型垃圾場「煙山」──那裡現在已經關閉了,但依然是菲律賓貧窮的象徵所在地──有位神父在那組織一小部份的社區居民來開始分類垃圾,回收資源。他們有一個用廢棄物作工藝品的工藝中心,同時他們還有一個小花園。就在這個既貧窮又骯髒的環境之中,居然出現了一個花園。我想我很樂意用這筆獎金來支持相關的活動。
全文與圖片詳見: ◆[生活環境]世界自然基金會:人類對自然生態破壞難以復原 --﹥ 瑞士,格蘭,2004-10-21 (ENS)- 根據世界保育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份新報告中指出:人類掏空地球自然資源的速度已超過這個星球所能承載的能力。地球的健康狀況正在急遽地衰退當中,起因是人們對於自然資源日益增加的消耗量,位於北美地區的國家尤甚。 世界自然基金會的《2004地球生態報告》顯示,人類所消耗的自然資源已超過地球所能生產的20%,這個結果是,其他地球上的生物被排擠而難以存活。根據追蹤一千多種生物數量變化趨勢的「地球生態指數」,所有淡水生物的數量總合,在1970到2000之間消失了一半,而陸地生物與海洋生物則減少了30%。 《2004地球生態報告》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生態」系列出版品的第五版,這一系列的報告主要目的是探索人類對地球的衝擊,檢驗了149個國家的自然及資源狀況,其評估係建立在兩項指標:「地球生態指標」以及「生態足跡」。 報告顯示,我們的生態足跡(也就是人類對地球的衝擊)從1961年以來已成長了2.5倍。當今人類平均的生態足跡指數為:平均每個人使用了2.2公頃的土地所能提供的自然資源;然而,實際上地球所能成提供的限度,是每個人只能使用1.8公頃。 《2004地球生態報告》已公佈在網路上,可於www.panda.org/livingplane下載。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1.asp ◆[生活環境]30隻泰國虎死於禽流感 另30餘隻將遭撲殺 --﹥ 泰國,曼谷,2004-10-21 (ENS)- 疾病管制局於昨天下令撲殺30餘隻位於一處私人動物園染上禽流感的老虎,以抑制疫情的擴散。這些老虎在上週就開始出現感冒的症狀;且自14日至今己有30隻死亡。而這處常為家庭旅遊地點的動物園也因此封鎖,直至有更進一步的通知為止。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4.asp ◆[生活環境]美市售食品回收機制缺失 危險食品流入市面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4-10-21 (ENS)- 美國國會調查機構於昨日提出的一篇報告中,指責負責受汙染食品回收的聯邦單位的辦事不力。美國國會總審計局(GAO)指出:因為食品召回監控機制的缺失,造成不安全的食品未能及時下架而被消費者購買。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2.asp ◆[其他]移動式校舍搭建 造福伊拉克沼澤區學童 --﹥ 記者 Hazim al-Shara 報導 伊拉克,阿馬拉,2004-10-21 (ENS)- 在伊拉克境內納艾茲(Nahr al-Ezz)的沼澤區土泥屋群中,一幢閃著金屬及塑膠光輝的新建築將被當做臨時校舍使用。這是為了要吸引被迫由這個伊國東南方沼澤地區移居的人民,能夠再度遷居回到這個地區。但一些當地的居民對此仍持著懷疑的態度。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景硯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4/2004-10-21-09.asp ●[活動]社區自然故事攝影比賽 --﹥ 收件時間:11月30日收件截止 請以相機拍下畫面,並用文字寫下照片中的主題故事,以及個人觀察心得,來表達對生活週遭自然生態環境的關心。 詳情請參閱 http://green.7-11.com.tw/event/index.htm ●[活動]博物館在我家──霧社事件寶物大展 --﹥ 時 間:11月19-20日(六-日) 9:00-17:00 霧社事件,不是一個斷線的歷史,也不是放在博物館裡的靜態事件,透過您手邊的一張照片、一頂帽子、一串項鍊……邀請您來重新述說原住民觀點的霧社事件,有您的參與,歷史才有意義與生命…… 詳情請參閱 http://atipc2003.twweb.biz/front/bin/ptdetail.phtml?Category=103760&Part=931011_1 ●[活動]秀巒、霞喀羅古道生態攝影之旅 --﹥ 時 間:11月20-21日(六-日) 「霞喀羅古道」是林務局執行全國性國家步道系統規劃的第1條示範道路,位於新竹縣尖石鄉與五峰鄉交界,是台灣北部著名的賞楓勝地,楓香、青槭、山櫻繽紛美麗,景致非常可觀。 詳情請參閱 http://www.csnp.org.tw/activity/931120.htm ●[課程]黃山雀自然環境解說員進階班 --﹥ 時 間:11月08日-12月27日 配合教育部推廣環境教育,特舉辦自然生態解說訓練課程,以培訓解說志工,提供民眾對自然生態的認知,進而宣導保育觀念,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踴躍報名參加。 ★[本會訊息]徵求《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編採志工 --﹥ 《2003年環境資訊年鑑》在最近出版了,感謝許許多多的志工,群策群力,共同合作才得以完成如此驚人的製作。 今年《2004年環境資訊年鑑》即將開工,其中的「環保名錄」編撰工作,以介紹台灣環保工作的推手(政府單位、學術單位、民間團體)、台灣地區的保護區、工業區/開發案(含科學園區、生技園區、礦區)、年度公共政策與法規、國際組織、環境指標及資料庫。歡迎有志者一同來參與。 ★下載 志工簡歷表格 (此為執行檔,開啟後將自行解壓縮),請寄至pong@e-info.org.tw,謝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