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北愛爾蘭野生物種未獲政府適當保護 --﹥ 鄭佳宜編譯/蘇柏維 審校 北愛爾蘭生物多樣性團體提出首份報告,指出政府在保護和復育野生物種方面成效太差,以致許多野生物種瀕危,甚至絕種。團體主席布朗博士指出,一些重要鳥種如大杓鷸(curlew),數量正日益減少,廣為大眾所知的長腳秧雞(corncrake)則已罕見,而野生花卉牧地(wildflower meadow)是蜂、蝶、蚱蜢等昆蟲的天然棲地,近年來面積已減少95%。他並強調,這不只是自然學者的議題而已,生物多樣性對所有人都有重大意義,例如湖泊中的微生物可以清除人類所造成的污染。 儘管政府曾經承諾培訓相關專員協調各部門工作,以執行生物多樣性政策,但這項三年前就該執行的法案拖宕至今。環境團體將持續密切監督政府,並認為應另設一個環境局,專司野生物種保育相關工作。
【參考資料】 ◆[生態保育]巴拿馬灣成為數百萬海濱侯鳥的保育地 --﹥ 巴拿馬,巴拿馬市,2005-10-18 (ENS)-水鳥、鷹、和鳴鳥在2萬呎的高空上進行2萬哩的長距離飛行時,會在巴拿馬灣暫停休息及覓食。有時,停留在巴拿馬沿岸的水鳥數量是西半球中最多的。在今天,巴拿馬上灣確立了其保育位階,以確保這些侯鳥能夠在此休息並哺育下一代。 一場在巴拿馬市舉行的典禮上,巴拿馬上灣正式被指定為中美洲第一個加入「西半球濱鳥保護網路」(Western Hemisphere Shorebird Reserve Network,WHSRN)的地點。這凸顯了巴拿馬灣在中美洲極具重要地位的價值──它是全美洲最大的候鳥棲息地之一,棲息了數百萬隻水鳥。 每年超過一百萬隻的西濱鷸單獨飛過此區,一直以來,這個地方有全世界30%以上的雌西濱鷸在此停駐休息,同時,也有至少六種全球重要水鳥棲息於此。 水鳥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會遷徙的,而牠們正受到棲息地破壞、污染和人類干擾的威脅。WHSRN(西半球濱鳥保護網路)表示,北美洲四分之一以上的水鳥種類和亞種正急速減少,如果這個趨勢不加以遏止的話,有些將在這個世代絕種。 WHSRN是一個自主性、無強制性的聯盟,它的任務連結美洲的重要棲息地,形成網路,以保育水鳥。現在,其保護網內包含了八個國家的60個場址,總面積超過兩千萬英畝。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8-03.asp ◆[生活環境]美國路州設立颶風重建機構 --﹥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治,2005-10-18 (ENS)-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布蘭卡(Kathleen Babineaux Blanco)女士面對必須修復該州受颶風重創的艱鉅任務,在昨天宣布設立路易斯安那州颶風重建局作為領航機構,來引導受卡崔娜及麗塔颶風重創後的重建工作。而這個新設立的機構將著力於居住、工作、運輸、環境、醫療保健和教育等議題上。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8-04.asp ◆[生活環境]禽流感擴散到希臘 侯鳥列入觀察名單 --﹥ 希臘,雅典,2005-10-18 (ENS)-希臘昨天通報了國內第一起禽流感案例,這是歐盟境內爆發禽流感疫情的首例。希臘農業部表示在希奧島上的一隻火雞身上發現了H5禽流感病毒,該島位於愛琴海東方並享有盛名,其距離土耳其西部海岸僅隔9海里。另外,上週在土耳其農場爆發的禽流感,則經證實是致命的H5N1病毒。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8-06.asp ◆[全球變遷]海平面上升將淹沒低漥的海岸線 --﹥ 英國,倫敦,2005-10-18 (ENS)-派東尼(Tony Payne)博士昨天在南極氣候專家會議上表示,西南極洲的冰層溶化將導致全世界海平面上升5或6公尺,或可能引起大半的佛羅里達州淹沒等效應。海平面上升5或6公尺意味著海洋將比現今的水平面上升16到19呎。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8-02.asp
環境資訊協會 范景硯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阮右檸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wire.com/ens/oct2005/2005-10-18-09.asp ▲[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的生態旅遊前景(上) --﹥ 作者:廖靜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瓦拉米步道具有生態保育、歷史人文等重要價值,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園區內,今年內政部營建署將之列為生態旅遊示範步道,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負責規劃行程,並與當地的卓清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創造民間與自然資源管理者互動的模式。 瓦拉米 蕨之路 生態保育之路 「瓦拉米」是布農語,漢文是指「蕨類植物」,瓦拉米步道全長約14.5公里,是八通關古道的一條支線,沿途有各種自然景觀,低海拔闊葉林相、南安瀑布、山風瀑布、黃麻谷等,以及各種保育類動物,如台灣黑熊、藍腹鷴、山羌、台灣彌猴等。 沿著拉庫拉庫溪,盤溪谷緩行,沿途腎蕨夾道茂生,如同一條蕨之路。除此之外,瓦拉米步道沿途,拉庫拉庫溪一帶,布農族人世居於此,溪谷河流之間,不時傳來布農族人間溝通,高低分明的合音,先人的足跡,衍生了豐富的人文歷史;清代開墾八通關的遺跡、日據時代的駐在所遺址、抗日事件殉職者紀念碑等,構築出豐富的生態、文史步道。 距離瓦拉米步道最近的部落,當屬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所在的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卓清村舊稱「巴巴夫爾」,意指有許多梧桐樹。提到位於道路旁的天主堂歷史悠久,不但是村人的信仰中心,更是部落歷史文化中心。教堂旁的老樟樹是村民和路人最佳乘涼休息的場所,因符合花蓮縣珍寶老樹標準,已被花蓮縣政府列管為文化資產。村中的耆老是講述部落沿革與歷史的活招牌。 因此,當玉山國家公園推出以瓦拉米步道為主的旅遊行程時,便選擇與卓清村當地的「卓清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陸續推出「瓦拉米步道—玉溪人文生態旅遊」、「」等套裝行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將玉山國家公園園區附近的部落也涵蓋到行程中。 生態旅遊開步走 人才培養、生態承載細思量 「生態旅遊包括三個要素,遊客、當地居民以及自然資源管理者。」玉山國家公園觀光課吳和融課長說,兩年前,當玉山國家公園積極拓展生態旅遊觀念時,便積極和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指卓清)合作,訓練生態解說員。人才的養成是規劃生態旅遊的首要工作,而與當地部落或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由當地居民當嚮導,一方面是環境訓練,讓當地居民得愛惜生態資源,也藉此創造經濟效益。 瓦拉米步道屬於需要申請入山證的步道,登山證的申請,就是要進行流量控制,以確保步道能夠長期維持生態保育的使用量。除此,玉山國家公園還必須扮演颱風豪雨過後的維護及修繕的角色,以維護來往人員的安全。 瓦拉米步道中有日據時代的駐在所,在途中也蓋了一座山屋,可以住宿36人,讓想以一天一夜完成步道的民眾中途有休憩的房舍。這樣的安排將延續到八通關古道的建設原則,每隔約一天的路程,就建置一所山屋,讓打算長途登山者減少背負帳棚的負擔。而住宿人數是依據當地區遊憩承載量所進行的流量管控數。 吳和融說,玉山國家公園也更能專注於資源管理者的身分,達到評估以及平衡當地資源的功能,在政策的擬定、生態路線的評估以及現場執行上發揮最大的功能。 熟人熟地在地人 生態旅遊最佳夥伴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吳海音副教授,認為當地人熟人熟地,對高山資源非常熟悉,也關心自然資源的管理使用。這些人的祖先都是在山上成長的,對他們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土地,他們的故鄉,有深厚的感情,更愛惜這塊土地。 「和當地的社區居民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國家公園的目標,而促成國家公園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的合作,更能讓參加者深度體驗原住民部落生活。」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解說員景碧秀認為維護當地原住民的文化特色,是生態旅遊不可或缺的因素。雖然現階段行程仍由玉山國家公園規劃,但長遠來看,仍應輔導當地居民發展當地特色的行程。(待續)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記者:郭志榮(公共電視) 在雲林古坑鄉荷苞山上,黃賴芳萍女士在自家的生態園區內,為著一群遊客進行生態解說活動,希望創造園區的觀光價值。黃媽媽經營一座原生咖啡園,主要銷售自己生產的咖啡,希望透過生態解說活動,吸引更多消費者,直接來到產地,購買台灣本產咖啡。在台灣,咖啡已經走進人們生活之中,在長期飲用國外咖啡之後,近20年開始生產本地咖啡,希望透過種植與烘培的技術,創造台灣咖啡的地位。黃媽媽的咖啡園區,扮演咖啡供應的上游產業,希望在長期進口咖啡中,透過自己的生產機制,找出屬於台灣咖啡的真正原味,能夠在國際咖啡市場中,創造真正屬於台灣本身的利潤。在園區的周遭,黃媽媽和農民契作,種著許多咖啡樹,隨著咖啡豆的生長,成為追求未來希望的起點。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咖啡的全球產值超過100億美元,創造巨大的市場經濟,這股浪潮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延燒到台灣,形成新興的咖啡產業。但是,台灣並不是一個沒有咖啡歷史的土地,當全民暢飲黑色的咖啡汁液,卻有一群人踏上台灣咖啡的尋根之旅。對他們而言,那不只是一個歷史的懷舊,也是一個未盡的夢想。 一張黑白照片,訴說台灣咖啡的前世,在1970年代裡,台灣曾經有著自己的咖啡種植農場,自己的咖啡烘培工廠。但是時隔多年,大家已經遺忘那段歷史,也無法理解那段突然消失的咖啡歲月。一群白髮的老人,在相隔四十年後首次相聚,他們都是早期雲林經濟農場的咖啡小組成員,40年後相聚,他們面對往事無盡懷念,相互談論那段台灣咖啡的往日歷史。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59年將日本人設立的經濟農場重新整頓,成立一個咖啡工作小組,計劃咖啡生產採收後,進行烘培加工,產製出台灣本土的咖啡。最早生產的咖啡以台灣命名,咖啡粉用鐵罐上市銷售,寫下台灣一頁咖啡歷史。黎維槍先生從日本統治期間就進入經濟農場工作,一直到國府來台昇任咖啡小組組長,對於台灣咖啡的歷史發展相當清楚。林炳蒼先生是當時荷苞山工作站站長,負責咖啡產地的種植,陳守宜先生是咖啡工廠主任,擔任咖啡烘培的工作。這幾位年過70的老人,他們即將進行一趟咖啡尋根的行程,希望重新找回台灣那段曾有的咖啡歷史。 原生咖啡園內,黃進仲先生走上山坡,查看生長中的咖啡樹,在園區內黃先生和黃媽媽分工,黃媽媽負著解說和營運,黃先生就專心在咖啡的照顧和研究。黃先生從十多年前開始試種咖啡,專心在台灣本土咖啡的研究上,但是相關研究資料極度缺乏,許多種植與烘培技術,必須要靠長期經驗去累積。咖啡樹從樹苗種起,必須經過四到五年成長,才會開始結果,成熟的咖啡樹,每年約在3~5月間,陸續開出白色的花朵,花期約1個星期,花謝後就會結出一顆顆尚未成熟的綠色咖啡豆。在台灣最近興起的咖啡熱潮中,許多咖啡生產者看準咖啡生產市場,在20年內已經有業者,陸續種下咖啡樹,希望搶得咖啡生產的領先地位。 在林先生的帶路下,黎先生一群人來到荷苞山上找咖啡樹,他們重新回到40年前的工作站,那裡聽說還有40多年的老咖啡樹。位於荷苞山的工作站,就是台灣最早大面積種植咖啡樹的地區,黎先生和林先生先後擔任工作站長,相當清楚當時咖啡種植的情形。工作站目前保持相當完好,現今換上不同招牌,但是依舊無法撼動它在台灣咖啡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荷苞山的咖啡樹,最早由日本人規劃種植,但是在咖啡樹成長還不到四年,仍然無法收成的時候,日本就因戰敗離開台灣,國民政府接手後,不僅擴大種植,也陸續選定許多地方,進行分區種植,雲林、嘉義,甚至遠到花蓮都有咖啡種植農場,希望增加咖啡產量賺取外匯。 在華山山腰的一處坡地,就是當時經濟農場規劃下,另一個生產咖啡的地區。這一棟工作站,現今已經成為農具的堆放室,大門深鎖地廢棄在茶園之間,已經很少人知道這裡曾是台灣咖啡的種植園區。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因為地權不清,民間圍地搶佔情形相當嚴重,許多咖啡園區面臨遭到破壞的命運,咖啡豆無法收成,間接造成日後台灣咖啡停止生產的一項原因。 步道邊,散落幾棵咖啡樹,黎先生認出那是過去種的咖啡樹,樹上結著紅色成熟的咖啡果實,他們高興的摘下它,不過這遲來的收成,已經是晚了40年。但是在黃先生的咖啡園裡,咖啡收成不用等40年,在咖啡樹開花的半年後,樹上咖啡果實陸續熟透,黃媽媽陪著契作農民,進入園子裡摘採咖啡豆。 咖啡的採收,國外一些咖啡生產大國,已經採用機械替代人工,但是台灣仍是以人工採收為主,讓咖啡的生產成本相當高昂。一般咖啡果實,撥開後是二瓣互生的咖啡豆,但是咖啡樹上有產量極少的變異咖啡豆,它被稱為單瓣豆或圓豆,在咖啡饕客的眼中,居有極高的價值。採收完成的咖啡豆,依舊包裹在咖啡果實內,必須經過脫皮、去肉、去殼的過程,才能獲得咖啡生豆。在獲得咖啡生豆後,接下來就是烘培過程,這也是咖啡種植外,影響咖啡品質最重要的關鍵。 咖啡烘培成為咖啡產製過程中的關鍵技術,也是世界咖啡大國視為最高機密的核心機密,早期台灣咖啡工廠曾經購入大型烘培機,進行烘培研究,陳先生在當時負責技術的研發。40年前開始研究烘培咖啡,如果能夠持續,台灣現今也能成為烘培專業的咖啡大國,但是許多現實問題,讓當時的咖啡產業無以為繼。1959年成立的咖啡小組宣告解散,讓台灣一度可以發展咖啡產業的契機,最後成為泡影。這些成員各分西東,但是個個卻無法忘情於咖啡,四十年前陳先生離開烘培工廠,自己購入咖啡烘培機,當起烘培玩家。 咖啡小組結束運作,象徵政府部門推動的咖啡栽種、烘培計劃完全失敗,但是台灣的咖啡歷史,並未完全中斷,而是在民間用不同的方式,依然烘培煮沸一杯杯香醇美味的咖啡。位於西門町的南美咖啡,做為台灣第一家自行烘培咖啡的專業咖啡店,曾經向雲林經濟農場購買咖啡生豆進行烘培,黎先生在40年前一度北上協助,連接起一段咖啡情誼。 在相互聯絡後,黎先生前來台北,將要和相隔40年未見的南美咖啡創辦人王振富先生見面,添補1970年代後,台灣咖啡發展的一頁歷史。40年未見,二位老人相見感傷,許多年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彼此曾經都在一個角落,為台灣咖啡的榮耀奮鬥。王先生原本經營一家蛋糕食品店,在1959年開始轉做專業咖啡烘培,在當時人民所得不高,推廣咖啡成為一種高難度的工作。 1970年代當時,喝咖啡是一種高級享受,許多大飯店以及咖啡名店,多數提供由國外進口的即溶式沖泡咖啡,唯獨王先生堅持烘培咖啡,再研磨煮出一杯杯香醇咖啡。南美咖啡進口國外原豆烘培,除了提昇台灣咖啡的烘培技術外,甚至在當時成為國民外交的利器,搭起台灣與許多中南美國家的關係。南美咖啡採用國外生豆、台灣烘培的生產模式,成為40多年來台灣咖啡生產的主流模式,許多老字號的咖啡名家,都是以這種模式維繫台灣咖啡的市場。 直到近十年,國際知名的咖啡連鎖店進入台灣,在降低售價以及製作調味咖啡後,打開台灣咖啡市場的消費人口,台灣咖啡也趁著這股熱潮,推出標榜台灣生產、台灣烘培的道地本土咖啡。古坑地區首先以台灣咖啡原生地的名號,打出台灣咖啡的市場,隨後引爆全台經營咖啡生意的熱潮,在許多標榜本土生產、烘培的咖啡中,其實台灣一年所生產的咖啡原豆,根本數量不夠,許多仍舊必須依賴國外進口。台灣咖啡種植起步較晚,生豆產量根本不夠供應市場,但是在高價誘因下,許多地區農民開始大量搶種,未來幾年咖啡樹成熟結果後,又可能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清楚的生產標示,以及公正的咖啡評鑑制度,也許是在以產地爭奪市場外,對於許多專心研究烘培的業者,另一種台灣烘培技術的肯定。 帶著遊客進入園區,黃媽媽熱情的解釋台灣咖啡的特性,她依舊堅持台灣生產、台灣烘培的真正原味。在中央圖書館裡,黎先生沒有放棄他的追尋,他最新的追尋是希望查清楚,倒底咖啡最早何時進入台灣? 歷史不能被遺忘,當台灣咖啡漂浪在外來文化之中,也該記得有一群人,不斷尋找著台灣咖啡的前世今生。對他們而言,那不是歷史的懷舊,或品位的執著,而是漂浪在台灣咖啡裡,一種永不妥協的堅持信念。 播出日期:10月24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封面故事】台灣咖啡的前世今生
喝過咖啡嗎? ●[活動]2005桃園溼地賞鳥節-內海深度文化之旅 --﹥
時 間:10月22日、23日,8:30~16:00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桃園縣大園鄉擁有大片防風林和溼地,除了提供留鳥棲息環境,每年春、秋時候更是吸引數以萬計的侯鳥在這兒歇腳,是一座自然生態教育館。 詳情請參閱 http://ctrl.tycg.gov.tw/cgi-bin/msg_control.cgi?mode=viewnews&ts=4330c170:4f22&theme=&layout=
時 間:10月29日(六),8:00~12:00 詳情請參閱 http://w2.feitsui.gov.tw/activity/act_water.php ●[講座]水中精靈-本土溼地植物特展與演講 --﹥
時 間:10/19(三)至11/4(五)9:00~17:00 展覽內容:溼地的定義與功能、溼地植物與生物多樣性、溼地植物分類及圖文、溼地植物實體展示等。
專題演講(14:00-16:00): 詳情請參閱 http://www.aeh.ntu.edu.tw/history/941019/water.htm ●[課程]九年一貫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研習(南台灣) --﹥
時 間:11月12、13日(六、日) 為將愛蝶種子散播全台灣各個角落,蝶會講師群將前往南台灣地區,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合作辦理蝴蝶生態研習營,歡迎南台灣地區教師與一般民眾踴躍報名!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 ●[徵件]第六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徵件活動 --﹥
報 名:11月6日止 凡對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相關議題具有推動熱誠及具體想法的團體或個人,歡迎踴躍參加。 詳情請參閱 福特六和公司網頁 ●[徵件]「風芒再現-2005草嶺古道芒花季」系列活動-「發現東北角步道之美」攝影比賽 --﹥
收件日期: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以郵戳為憑) 「發現東北角步道之美攝影比賽」,旨在於捕捉東北角各步道之美及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藝術,透過攝影鏡頭展現出東北角風景區特色之美,使國內外遊客留下深刻、永難忘懷的印象。攝影比賽的評選作業,將由管理處代表及專家學者共組評審委員會,並擇期於東北角管理處公開評審,將評出第1名,禮券1萬5千元、第2名禮券1萬元、第3名禮券5千元禮券、佳作10名禮券各3千元及入選20名禮券各1000元。歡迎凡對攝影有興趣者踴躍報名參加。 詳情請參閱 http://www.necoast-nsa.gov.tw/main.php?id=11&nid=234 ●[徵人]第二期劍南蝴蝶步道義工團隊 --﹥
時 間:94年11月∼95年4月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自民國91年底擔任劍南路認養人,致力於推動原生寄主與蜜源植物種植及養護、蝴蝶步道規劃及解說牌設置、義工團隊培訓、生態教育宣導、資源調查與環境監測……等工作項目。倘若您認同蝶會理念,願意為改善生活環境奉獻一己之力,竭誠歡迎您加入義工的行列,攜手再造蝴蝶新家園! 詳情請參閱 http://www.butterfly.org.tw/home.php ●[徵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求才執行企劃 --﹥
時 間:10月30日止 行銷企劃1名,年齡25至40歲,專科以上皆可,工作經驗滿2年。擅英文聽、說、讀、寫(可以聯繫國際事務),熟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有商品行銷、業務開發的企劃與執行。喜文化藝術、能獨當一面,有行銷經驗者尤佳。 詳情請參閱 http://www.suhopaper.org.tw ●[徵文]「宜蘭研究」第7屆學術研討會--交通與區域發展徵稿公告 --﹥
報 名:11月30日止 從宜蘭發展史觀之,每次重大交通之興築,都影響了地域的興衰變革,19世紀之草嶺古道、20世紀之宜蘭線鐵路及今之北宜高速公路等。其不僅大幅縮短宜蘭南來北往的通行時間,更為宜蘭帶來全面性的衝擊與影響。本屆研討會將以「交通與區域發展」為主題,希望借重各界專家學者所長,從歷史經驗、現況觀察與未來展望中,為宜蘭的發展提出不同的看法與思索方向。 詳情請參閱 http://history.ilccb.gov.tw/6/news_a.htm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工作內容為: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