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5-10-21 (全文版)

  本日主題: 巴拿馬灣成為數百萬海濱侯鳥的保育地
環境新聞 [生態保育]北愛爾蘭野生物種未獲政府適當保護
[生態保育]巴拿馬灣成為數百萬海濱侯鳥的保育地
[生活環境]美國路州設立颶風重建機構
[生活環境]禽流感擴散到希臘 侯鳥列入觀察名單
[全球變遷]海平面上升將淹沒低漥的海岸線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1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1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18
專  欄 [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的生態旅遊前景(上)
[我們的島]台灣咖啡的前世今生
活動訊息 [節目預告] [活動] [講座] [課程] [徵求]
本會訊息 本會伺服器逐漸修復中 歡迎挹注善款以利軟硬體維護
響應資源回收,單面可列印回收紙募集中
徵求儲備主編採訪編輯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國際新聞-生態保育]北愛爾蘭野生物種未獲政府適當保護 --﹥

鄭佳宜編譯/蘇柏維 審校

   北愛爾蘭生物多樣性團體提出首份報告,指出政府在保護和復育野生物種方面成效太差,以致許多野生物種瀕危,甚至絕種。團體主席布朗博士指出,一些重要鳥種如大杓鷸(curlew),數量正日益減少,廣為大眾所知的長腳秧雞(corncrake)則已罕見,而野生花卉牧地(wildflower meadow)是蜂、蝶、蚱蜢等昆蟲的天然棲地,近年來面積已減少95%。他並強調,這不只是自然學者的議題而已,生物多樣性對所有人都有重大意義,例如湖泊中的微生物可以清除人類所造成的污染。

   儘管政府曾經承諾培訓相關專員協調各部門工作,以執行生物多樣性政策,但這項三年前就該執行的法案拖宕至今。環境團體將持續密切監督政府,並認為應另設一個環境局,專司野生物種保育相關工作。

[生態保育]巴拿馬灣成為數百萬海濱侯鳥的保育地 --﹥

巴拿馬上灣納入西半球濱鳥保護網路   巴拿馬,巴拿馬市,2005-10-18 (ENS)-水鳥、鷹、和鳴鳥在2萬呎的高空上進行2萬哩的長距離飛行時,會在巴拿馬灣暫停休息及覓食。有時,停留在巴拿馬沿岸的水鳥數量是西半球中最多的。在今天,巴拿馬上灣確立了其保育位階,以確保這些侯鳥能夠在此休息並哺育下一代。

  一場在巴拿馬市舉行的典禮上,巴拿馬上灣正式被指定為中美洲第一個加入「西半球濱鳥保護網路」(Western Hemisphere Shorebird Reserve Network,WHSRN)的地點。這凸顯了巴拿馬灣在中美洲極具重要地位的價值──它是全美洲最大的候鳥棲息地之一,棲息了數百萬隻水鳥。

  每年超過一百萬隻的西濱鷸單獨飛過此區,一直以來,這個地方有全世界30%以上的雌西濱鷸在此停駐休息,同時,也有至少六種全球重要水鳥棲息於此。

  水鳥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中最會遷徙的,而牠們正受到棲息地破壞、污染和人類干擾的威脅。WHSRN(西半球濱鳥保護網路)表示,北美洲四分之一以上的水鳥種類和亞種正急速減少,如果這個趨勢不加以遏止的話,有些將在這個世代絕種。

  WHSRN是一個自主性、無強制性的聯盟,它的任務連結美洲的重要棲息地,形成網路,以保育水鳥。現在,其保護網內包含了八個國家的60個場址,總面積超過兩千萬英畝。

[生活環境]美國路州設立颶風重建機構 --﹥

路易斯安那州颶風重建局成立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巴頓魯治,2005-10-18 (ENS)-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州長布蘭卡(Kathleen Babineaux Blanco)女士面對必須修復該州受颶風重創的艱鉅任務,在昨天宣布設立路易斯安那州颶風重建局作為領航機構,來引導受卡崔娜及麗塔颶風重創後的重建工作。而這個新設立的機構將著力於居住、工作、運輸、環境、醫療保健和教育等議題上。

[生活環境]禽流感擴散到希臘 侯鳥列入觀察名單 --﹥

禽流感擴散到希臘   希臘,雅典,2005-10-18 (ENS)-希臘昨天通報了國內第一起禽流感案例,這是歐盟境內爆發禽流感疫情的首例。希臘農業部表示在希奧島上的一隻火雞身上發現了H5禽流感病毒,該島位於愛琴海東方並享有盛名,其距離土耳其西部海岸僅隔9海里。另外,上週在土耳其農場爆發的禽流感,則經證實是致命的H5N1病毒。

[全球變遷]海平面上升將淹沒低漥的海岸線 --﹥

西南極洲冰層溶化使全世界海平面上升   英國,倫敦,2005-10-18 (ENS)-派東尼(Tony Payne)博士昨天在南極氣候專家會議上表示,西南極洲的冰層溶化將導致全世界海平面上升5或6公尺,或可能引起大半的佛羅里達州淹沒等效應。海平面上升5或6公尺意味著海洋將比現今的水平面上升16到19呎。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1   --﹥

  • [生活環境]美洲含羞草 蔓澤蘭第2。富里鄉出現大量帶刺的美洲含羞草,由於生命力強軔,到處蔓延盤踞休耕的農田、山坡地,不少地段一望無際都是美洲含羞草,嚴重壓抑其他植物生長。農民清除不易,擔心會衝擊自然生態,希望政府重視,設法遏阻美洲含羞草氾濫成災。(花蓮 聯合報)

  • [生活環境]用水不足基隆嶼擬增建蓄水池。基隆市外海的基隆嶼開放民眾登島觀光4年來,遊客人數逐年增加,導致島上用水不足,經常須由駐島的海巡署海巡班哨支援,市府計畫將在島上再建1座90噸蓄水池,以解決島上缺水之苦。(基隆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無錢養護 全國首座水鳥保護區步道全腐爛。因為缺錢養護,加上步道材質容易腐朽,全國第1個由農委會核定的水鳥保護區「宜蘭縣無尾港」,區內的賞鳥步道腐朽,僅存的賞鳥平台也搖搖欲墜,隨時有倒塌可能。宜蘭縣政府表示,2006年才有經費整修,2005年以前,只能暫時維持現狀。(宜蘭 中廣新聞網)

  • [環境哲學]造林植希望 盼台南惡地回春。左鎮青灰岩「惡地」面積逐年擴大又難以利用,山坡竹林又成土石流禍首,鄉民希望改變林相發展觀光。但除了林務局外,過去水土保持局也選定左鎮多處青灰岩邊坡進行植草綠化試驗,因青灰岩遇大雨坍方嚴重,水土保持困難,致這項綠化試驗最後宣告失敗,因此林務局這項改變林相計畫是否能成功還有待觀察。(台南 中國時報)

  • [環境哲學]南庄蓬萊村 拒當水保區。南庄鄉蓬萊村鱸鰻窟、四十二份埤,2002年被農委會公告為土石流「特定水土保持區」,地方反彈聲浪不斷,2006年通盤檢討期限將屆,縣府19日召開公聽會,現場一片廢止特定區聲浪,要求儘快讓地方發展鬆綁。(苗栗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21   --﹥

  • [環境政策]北大環評機構被環保總局責令整改。北京大學因編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質量不佳、引用資料錯誤以及對專案選址周邊污染源及規劃情況調查不全,建設項目情況或環境現狀描述失實,未能對清潔能源使用進行可靠性分析等問題,被環保總局要求進行3個月限期整改。在整改期間,北大環境影響評價資格暫停使用。(北京 東方早報)

  • [環境政策]肇慶關閉城區所有重污染企業。為爭創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廣東省肇慶市不斷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關閉城區所有的電鍍廠、水泥廠、造紙廠等重污染企業,搬遷市中心區17家城中廠設備源,對43家重點污染源安裝了線上監控裝置,環境品質大大改善。目前,城區城市生活汙水處理率由0提高到72.5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到100%,公眾對環境品質滿意率達94.8%。(廣東 中國環境報)

  • [環境政策]北京加大掛牌督辦企業檢查力度。截至9月底,北京市掛牌督辦問題企業的整改進展順利,其中22件市級掛牌督辦環境問題已有11件完成整改,106件區級掛牌督辦環境問題已有78件完成整改。環保部門將逐件檢查已完成整改的市級掛牌督辦環境問題,重點抽查已完成整改的區級掛牌督辦環境問題;督促尚未完成整改的掛牌督辦環境問題,檢查其解決措施的進展情況,確保按期完成。(北京 中國環境報)

  • [土地水文]渭河水質明顯好轉。陝西省環境監測站9月份的採樣監測結果顯示,近期渭河干流水質明顯好轉。渭河水質好轉主要原因是雨水的稀釋,目前渭河的水流量是枯水期的2倍以上,對污水起了很大的稀釋作用。另一原因是境內的工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關中部分城市積極落實生活污水處理的收費政策,使污水處理率提高。(西安 新華網)

  • [土地水文]黑河連年分水 綠洲生態開始復甦。隨著黑河分水與黑河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的實施,2004年地下水位比分水前11年開始有回升。內蒙古額濟納居延綠洲以林草植被恢復為重點的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緩解了局部地區生態惡化的趨勢。瀕臨枯死的胡楊、檉柳開始復蘇,草場退化趨勢也得到有效遏制,植被種類增多,覆蓋度提高。(蒙古 中國環境報)

  • [土地水文]四川省江河流域水質明顯提高。四川省環保局日前公布的9月份全省地表水水質情況,金沙江流域、長江干流(四川段)、嘉陵江流域水質全部優於標準。四川岷江干流阿壩州段、眉山出境段、宜賓段、支流青衣江雅安段水質優。沱江流域干流內江出境段、支流青白江毗河、自貢釜溪河雙口段水質輕度污染。(四川 新華網)

  • [生活環境]北京建成首個特大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北京市朝陽區通過國家環保總局和北京市環保局組織的考核驗收,成為中國大型城市、特大型城市中首個創建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朝陽區提出塑造水清、天藍、安靜、衛生、自然、便利的宜居環境,建設資源高效利用、發展綠色經濟強區和生態文化植入民心的文明都市,發展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大氣污染控制、綠色自然體系和清潔生態工業等重點示範工程建設。(北京 中國環境報)

  • [環境經濟]紅豆杉在黑龍江繁育成功。紅豆杉是中國的一級保護珍稀植物物種,目前在黑龍江的部分地區人工栽培繁育成功,已繁育20多萬株紅豆杉。紅豆杉又稱赤柏松,這一古老瀕危物種被稱為植物王國的活化石,目前全球僅存野生紅豆杉2500萬株左右。它的根、葉、樹皮均有藥用價值,在抑制癌細胞生長和治療糖尿病等方面有功效,成為國際上公認的極具開發前途的天然植物抗癌藥物。(西安 新華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5-10-18 --﹥

  • [生活環境]納稅人將負擔重建紐奧良堤防的費用

  • [生活環境]「支援農場」將寄送乾草給颶風的農場倖存者

  • [環境政策]美國上訴法院作出將保留更多的水以保育克拉馬斯鮭魚的指令

  • [環境政策]聯邦漁業局不需採行最嚴格的保護規則

  • [環境政策]美國國會通過保護新墨西哥州歐希多地區的荒野法案

  • [生活環境]愛達荷洲不歡迎放射性合成鈽

  • [能源議題]美國海軍開始啟用夏威夷最大的聯邦太陽能電廠

[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瓦拉米步道的生態旅遊前景(上) --﹥

作者:廖靜蕙(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瓦拉米步道具有生態保育、歷史人文等重要價值,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園區內,今年內政部營建署將之列為生態旅遊示範步道,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負責規劃行程,並與當地的卓清社區發展協會合作,創造民間與自然資源管理者互動的模式。

瓦拉米 蕨之路 生態保育之路

  「瓦拉米」是布農語,漢文是指「蕨類植物」,瓦拉米步道全長約14.5公里,是八通關古道的一條支線,沿途有各種自然景觀,低海拔闊葉林相、南安瀑布、山風瀑布、黃麻谷等,以及各種保育類動物,如台灣黑熊、藍腹鷴、山羌、台灣彌猴等。

  沿著拉庫拉庫溪,盤溪谷緩行,沿途腎蕨夾道茂生,如同一條蕨之路。除此之外,瓦拉米步道沿途,拉庫拉庫溪一帶,布農族人世居於此,溪谷河流之間,不時傳來布農族人間溝通,高低分明的合音,先人的足跡,衍生了豐富的人文歷史;清代開墾八通關的遺跡、日據時代的駐在所遺址、抗日事件殉職者紀念碑等,構築出豐富的生態、文史步道。

  距離瓦拉米步道最近的部落,當屬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所在的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卓清村舊稱「巴巴夫爾」,意指有許多梧桐樹。提到位於道路旁的天主堂歷史悠久,不但是村人的信仰中心,更是部落歷史文化中心。教堂旁的老樟樹是村民和路人最佳乘涼休息的場所,因符合花蓮縣珍寶老樹標準,已被花蓮縣政府列管為文化資產。村中的耆老是講述部落沿革與歷史的活招牌。

因此,當玉山國家公園推出以瓦拉米步道為主的旅遊行程時,便選擇與卓清村當地的「卓清社區發展協會」合作,陸續推出「瓦拉米步道—玉溪人文生態旅遊」、「」等套裝行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將玉山國家公園園區附近的部落也涵蓋到行程中。

生態旅遊開步走 人才培養、生態承載細思量

  「生態旅遊包括三個要素,遊客、當地居民以及自然資源管理者。」玉山國家公園觀光課吳和融課長說,兩年前,當玉山國家公園積極拓展生態旅遊觀念時,便積極和當地社區發展協會(指卓清)合作,訓練生態解說員。人才的養成是規劃生態旅遊的首要工作,而與當地部落或社區發展協會合作,由當地居民當嚮導,一方面是環境訓練,讓當地居民得愛惜生態資源,也藉此創造經濟效益。

  瓦拉米步道屬於需要申請入山證的步道,登山證的申請,就是要進行流量控制,以確保步道能夠長期維持生態保育的使用量。除此,玉山國家公園還必須扮演颱風豪雨過後的維護及修繕的角色,以維護來往人員的安全。

  瓦拉米步道中有日據時代的駐在所,在途中也蓋了一座山屋,可以住宿36人,讓想以一天一夜完成步道的民眾中途有休憩的房舍。這樣的安排將延續到八通關古道的建設原則,每隔約一天的路程,就建置一所山屋,讓打算長途登山者減少背負帳棚的負擔。而住宿人數是依據當地區遊憩承載量所進行的流量管控數。

  吳和融說,玉山國家公園也更能專注於資源管理者的身分,達到評估以及平衡當地資源的功能,在政策的擬定、生態路線的評估以及現場執行上發揮最大的功能。

熟人熟地在地人 生態旅遊最佳夥伴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吳海音副教授,認為當地人熟人熟地,對高山資源非常熟悉,也關心自然資源的管理使用。這些人的祖先都是在山上成長的,對他們來說,這裡就是他們的土地,他們的故鄉,有深厚的感情,更愛惜這塊土地。

  「和當地的社區居民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國家公園的目標,而促成國家公園與當地社區發展協會的合作,更能讓參加者深度體驗原住民部落生活。」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解說員景碧秀認為維護當地原住民的文化特色,是生態旅遊不可或缺的因素。雖然現階段行程仍由玉山國家公園規劃,但長遠來看,仍應輔導當地居民發展當地特色的行程。(待續)

[我們的島]台灣咖啡的前世今生 --﹥

記者:郭志榮(公共電視)

  在雲林古坑鄉荷苞山上,黃賴芳萍女士在自家的生態園區內,為著一群遊客進行生態解說活動,希望創造園區的觀光價值。黃媽媽經營一座原生咖啡園,主要銷售自己生產的咖啡,希望透過生態解說活動,吸引更多消費者,直接來到產地,購買台灣本產咖啡。在台灣,咖啡已經走進人們生活之中,在長期飲用國外咖啡之後,近20年開始生產本地咖啡,希望透過種植與烘培的技術,創造台灣咖啡的地位。黃媽媽的咖啡園區,扮演咖啡供應的上游產業,希望在長期進口咖啡中,透過自己的生產機制,找出屬於台灣咖啡的真正原味,能夠在國際咖啡市場中,創造真正屬於台灣本身的利潤。在園區的周遭,黃媽媽和農民契作,種著許多咖啡樹,隨著咖啡豆的生長,成為追求未來希望的起點。

咖啡花謝之後結出鮮紅色的咖啡果實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統計,咖啡的全球產值超過100億美元,創造巨大的市場經濟,這股浪潮隨著全球化的腳步,延燒到台灣,形成新興的咖啡產業。但是,台灣並不是一個沒有咖啡歷史的土地,當全民暢飲黑色的咖啡汁液,卻有一群人踏上台灣咖啡的尋根之旅。對他們而言,那不只是一個歷史的懷舊,也是一個未盡的夢想。

  一張黑白照片,訴說台灣咖啡的前世,在1970年代裡,台灣曾經有著自己的咖啡種植農場,自己的咖啡烘培工廠。但是時隔多年,大家已經遺忘那段歷史,也無法理解那段突然消失的咖啡歲月。一群白髮的老人,在相隔四十年後首次相聚,他們都是早期雲林經濟農場的咖啡小組成員,40年後相聚,他們面對往事無盡懷念,相互談論那段台灣咖啡的往日歷史。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接收台灣,1959年將日本人設立的經濟農場重新整頓,成立一個咖啡工作小組,計劃咖啡生產採收後,進行烘培加工,產製出台灣本土的咖啡。最早生產的咖啡以台灣命名,咖啡粉用鐵罐上市銷售,寫下台灣一頁咖啡歷史。黎維槍先生從日本統治期間就進入經濟農場工作,一直到國府來台昇任咖啡小組組長,對於台灣咖啡的歷史發展相當清楚。林炳蒼先生是當時荷苞山工作站站長,負責咖啡產地的種植,陳守宜先生是咖啡工廠主任,擔任咖啡烘培的工作。這幾位年過70的老人,他們即將進行一趟咖啡尋根的行程,希望重新找回台灣那段曾有的咖啡歷史。

黃媽媽在原生咖啡園內為遊客解說生態  原生咖啡園內,黃進仲先生走上山坡,查看生長中的咖啡樹,在園區內黃先生和黃媽媽分工,黃媽媽負著解說和營運,黃先生就專心在咖啡的照顧和研究。黃先生從十多年前開始試種咖啡,專心在台灣本土咖啡的研究上,但是相關研究資料極度缺乏,許多種植與烘培技術,必須要靠長期經驗去累積。咖啡樹從樹苗種起,必須經過四到五年成長,才會開始結果,成熟的咖啡樹,每年約在3~5月間,陸續開出白色的花朵,花期約1個星期,花謝後就會結出一顆顆尚未成熟的綠色咖啡豆。在台灣最近興起的咖啡熱潮中,許多咖啡生產者看準咖啡生產市場,在20年內已經有業者,陸續種下咖啡樹,希望搶得咖啡生產的領先地位。

一張張的黑白照片述說了咖啡發展的歷史  在林先生的帶路下,黎先生一群人來到荷苞山上找咖啡樹,他們重新回到40年前的工作站,那裡聽說還有40多年的老咖啡樹。位於荷苞山的工作站,就是台灣最早大面積種植咖啡樹的地區,黎先生和林先生先後擔任工作站長,相當清楚當時咖啡種植的情形。工作站目前保持相當完好,現今換上不同招牌,但是依舊無法撼動它在台灣咖啡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荷苞山的咖啡樹,最早由日本人規劃種植,但是在咖啡樹成長還不到四年,仍然無法收成的時候,日本就因戰敗離開台灣,國民政府接手後,不僅擴大種植,也陸續選定許多地方,進行分區種植,雲林、嘉義,甚至遠到花蓮都有咖啡種植農場,希望增加咖啡產量賺取外匯。

每年三到五月,成熟的咖啡樹便會開出一朵朵的白花  在華山山腰的一處坡地,就是當時經濟農場規劃下,另一個生產咖啡的地區。這一棟工作站,現今已經成為農具的堆放室,大門深鎖地廢棄在茶園之間,已經很少人知道這裡曾是台灣咖啡的種植園區。國民政府來台初期,因為地權不清,民間圍地搶佔情形相當嚴重,許多咖啡園區面臨遭到破壞的命運,咖啡豆無法收成,間接造成日後台灣咖啡停止生產的一項原因。

  步道邊,散落幾棵咖啡樹,黎先生認出那是過去種的咖啡樹,樹上結著紅色成熟的咖啡果實,他們高興的摘下它,不過這遲來的收成,已經是晚了40年。但是在黃先生的咖啡園裡,咖啡收成不用等40年,在咖啡樹開花的半年後,樹上咖啡果實陸續熟透,黃媽媽陪著契作農民,進入園子裡摘採咖啡豆。

許多種植與烘培的技術都需要長期經驗去累積  咖啡的採收,國外一些咖啡生產大國,已經採用機械替代人工,但是台灣仍是以人工採收為主,讓咖啡的生產成本相當高昂。一般咖啡果實,撥開後是二瓣互生的咖啡豆,但是咖啡樹上有產量極少的變異咖啡豆,它被稱為單瓣豆或圓豆,在咖啡饕客的眼中,居有極高的價值。採收完成的咖啡豆,依舊包裹在咖啡果實內,必須經過脫皮、去肉、去殼的過程,才能獲得咖啡生豆。在獲得咖啡生豆後,接下來就是烘培過程,這也是咖啡種植外,影響咖啡品質最重要的關鍵。

烘培技術是咖啡產製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咖啡烘培成為咖啡產製過程中的關鍵技術,也是世界咖啡大國視為最高機密的核心機密,早期台灣咖啡工廠曾經購入大型烘培機,進行烘培研究,陳先生在當時負責技術的研發。40年前開始研究烘培咖啡,如果能夠持續,台灣現今也能成為烘培專業的咖啡大國,但是許多現實問題,讓當時的咖啡產業無以為繼。1959年成立的咖啡小組宣告解散,讓台灣一度可以發展咖啡產業的契機,最後成為泡影。這些成員各分西東,但是個個卻無法忘情於咖啡,四十年前陳先生離開烘培工廠,自己購入咖啡烘培機,當起烘培玩家。

  咖啡小組結束運作,象徵政府部門推動的咖啡栽種、烘培計劃完全失敗,但是台灣的咖啡歷史,並未完全中斷,而是在民間用不同的方式,依然烘培煮沸一杯杯香醇美味的咖啡。位於西門町的南美咖啡,做為台灣第一家自行烘培咖啡的專業咖啡店,曾經向雲林經濟農場購買咖啡生豆進行烘培,黎先生在40年前一度北上協助,連接起一段咖啡情誼。

40年未見,二位老人相見感傷  在相互聯絡後,黎先生前來台北,將要和相隔40年未見的南美咖啡創辦人王振富先生見面,添補1970年代後,台灣咖啡發展的一頁歷史。40年未見,二位老人相見感傷,許多年青時的記憶湧上心頭,彼此曾經都在一個角落,為台灣咖啡的榮耀奮鬥。王先生原本經營一家蛋糕食品店,在1959年開始轉做專業咖啡烘培,在當時人民所得不高,推廣咖啡成為一種高難度的工作。

  1970年代當時,喝咖啡是一種高級享受,許多大飯店以及咖啡名店,多數提供由國外進口的即溶式沖泡咖啡,唯獨王先生堅持烘培咖啡,再研磨煮出一杯杯香醇咖啡。南美咖啡進口國外原豆烘培,除了提昇台灣咖啡的烘培技術外,甚至在當時成為國民外交的利器,搭起台灣與許多中南美國家的關係。南美咖啡採用國外生豆、台灣烘培的生產模式,成為40多年來台灣咖啡生產的主流模式,許多老字號的咖啡名家,都是以這種模式維繫台灣咖啡的市場。

近年來本土咖啡蔚成熱潮,尤其是古坑地區首先打出名號  直到近十年,國際知名的咖啡連鎖店進入台灣,在降低售價以及製作調味咖啡後,打開台灣咖啡市場的消費人口,台灣咖啡也趁著這股熱潮,推出標榜台灣生產、台灣烘培的道地本土咖啡。古坑地區首先以台灣咖啡原生地的名號,打出台灣咖啡的市場,隨後引爆全台經營咖啡生意的熱潮,在許多標榜本土生產、烘培的咖啡中,其實台灣一年所生產的咖啡原豆,根本數量不夠,許多仍舊必須依賴國外進口。台灣咖啡種植起步較晚,生豆產量根本不夠供應市場,但是在高價誘因下,許多地區農民開始大量搶種,未來幾年咖啡樹成熟結果後,又可能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清楚的生產標示,以及公正的咖啡評鑑制度,也許是在以產地爭奪市場外,對於許多專心研究烘培的業者,另一種台灣烘培技術的肯定。

過去高級的享受現在已經成為平民消費  帶著遊客進入園區,黃媽媽熱情的解釋台灣咖啡的特性,她依舊堅持台灣生產、台灣烘培的真正原味。在中央圖書館裡,黎先生沒有放棄他的追尋,他最新的追尋是希望查清楚,倒底咖啡最早何時進入台灣?

  歷史不能被遺忘,當台灣咖啡漂浪在外來文化之中,也該記得有一群人,不斷尋找著台灣咖啡的前世今生。對他們而言,那不是歷史的懷舊,或品位的執著,而是漂浪在台灣咖啡裡,一種永不妥協的堅持信念。

[節目預告]台灣咖啡的前世今生 --﹥

播出日期:10月24日(一) 晚上10:00-11:00首播
     10月26日(三) 上午10:00-11:00重播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台灣咖啡的前世今生

  喝過咖啡嗎?
  當咖啡成為台灣的新興產業,可曾想過咖啡和台灣的淵源?這裡有一個故事,關於台灣咖啡的前世與今生,也許透過追索與探究,更能豐厚台灣咖啡裡的醇美滋味。

[活動]2005桃園溼地賞鳥節-內海深度文化之旅 --﹥

  時 間:10月22日、23日,8:30~16:00
  報 到:大園鄉內海村貴文宮
  承 辦:桃園縣濱海生態保育協會
  協 辦:內海村辦公處、內海國民小學、貴文宮管理委員會
  費 用:每人酌收新台幣150元(大人小孩均同)
  聯 絡:03-3865039 童小姐 傳真:03-3852407
  E-mail: Songlu90924@yahoo.com.tw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桃園縣大園鄉擁有大片防風林和溼地,除了提供留鳥棲息環境,每年春、秋時候更是吸引數以萬計的侯鳥在這兒歇腳,是一座自然生態教育館。
為使民眾更加親近與了解這片溼地與生態,由桃園縣生態保育協會及圳頭社區發展協會承辦的內海以及圳頭濱海生態深度文化之旅,讓鳥兒帶你「迎風起舞」,盡情遨遊在這片寬闊的天地吧!

[活動]大台北水源故鄉巡禮 --﹥

  時 間:10月29日(六),8:00~12:00
  地 點:翡翠水庫(臺北縣新店市新烏路3段43號)
  主 辦:台北翡翠水庫管理局
  對 象:一般社會大眾,國小以下兒童以家長一同報名為原則
  報 名:本活動採網路報名限額350人,未滿20人則取消該梯次活動
  費 用:免費
  交 通:自備交通工具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新店捷運站搭乘新店客運烏來線於翡翠水庫站下車)。
  注 意:活動當日請自備茶水、遮陽(雨)用具、著輕便裝鞋,勿攜帶寵物參加,並配合垃圾不落地。

[講座]水中精靈-本土溼地植物特展與演講 --﹥

  時 間:10/19(三)至11/4(五)9:00~17:00
  地 點: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台灣大學校總區新生南路側門旁)
  主 辦: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農業陳列館、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聯 絡:02-3366-3972
  E-mail:ntuaeh@ntu.edu.tw

  展覽內容:溼地的定義與功能、溼地植物與生物多樣性、溼地植物分類及圖文、溼地植物實體展示等。

  專題演講(14:00-16:00):
10/22(六),「小水草大世界」,陳德鴻(荒野溼地植物庇護中心萬里站站長)
10/23(日),「人工溼地、自然水質淨化法」,陳江河(荒野棲地工作委員會委員)
10/29(六),「應用生態工法設計復育溼地」,方偉達(東海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10/30(日),「鷸見五股溼地」,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理事)

[課程]九年一貫蝴蝶生態保育•種子教師研習(南台灣) --﹥

  時 間:11月12、13日(六、日)
  地 點:高雄縣美濃菸葉輔導區
  費 用:1000
  主 辦:台灣蝴蝶保育學會
  聯 絡:吳惠慧
  電 話:02-28814006
  傳 真:02-28822327
  E-mail:butrfly@seed.net.tw

  為將愛蝶種子散播全台灣各個角落,蝶會講師群將前往南台灣地區,與美濃愛鄉協進會合作辦理蝴蝶生態研習營,歡迎南台灣地區教師與一般民眾踴躍報名!

[徵件]第六屆福特保育暨環保獎徵件活動 --﹥

  報 名:11月6日止
  主 辦:福特六和汽車
  電 話:02-2758-8215
  傳 真:02-2758-5781
  地 址:北市110信義區松仁路90號
  E-mail:fordceg@yahoo.com.tw

  凡對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環境教育及相關議題具有推動熱誠及具體想法的團體或個人,歡迎踴躍參加。

[徵件]「風芒再現-2005草嶺古道芒花季」系列活動-「發現東北角步道之美」攝影比賽 --﹥

  收件日期:即日起至11月30日止(以郵戳為憑)
  收件地點: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遊憩課(228台北縣貢寮鄉福隆村興隆街36號)(以掛號方式郵寄,並於信封正面書寫「發現東北角步道攝影比賽」)。
  聯 絡:遊憩課林小姐02-2499-1115#222

  「發現東北角步道之美攝影比賽」,旨在於捕捉東北角各步道之美及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藝術,透過攝影鏡頭展現出東北角風景區特色之美,使國內外遊客留下深刻、永難忘懷的印象。攝影比賽的評選作業,將由管理處代表及專家學者共組評審委員會,並擇期於東北角管理處公開評審,將評出第1名,禮券1萬5千元、第2名禮券1萬元、第3名禮券5千元禮券、佳作10名禮券各3千元及入選20名禮券各1000元。歡迎凡對攝影有興趣者踴躍報名參加。

[徵人]第二期劍南蝴蝶步道義工團隊 --﹥

  時 間:94年11月∼95年4月
  主 辦:台灣蝴蝶保育學會、台北市中山區公所
  對 象:關愛大自然、對照護劍南蝴蝶步道工作有興趣、有時間參與之社會大眾
  名 額:36人
  報 名:即日起至10月25日(二)止
  費 用:學雜費新臺幣1000元(內含戶外課保險費、講師費、場地器材費、講義費…等)。學員通過考核順利結訓後,學雜費將全額退還
  聯 絡:02-2881-4006洪素年小姐
  E-mail:butterfly@butterfly.org.tw

  台灣蝴蝶保育學會自民國91年底擔任劍南路認養人,致力於推動原生寄主與蜜源植物種植及養護、蝴蝶步道規劃及解說牌設置、義工團隊培訓、生態教育宣導、資源調查與環境監測……等工作項目。倘若您認同蝶會理念,願意為改善生活環境奉獻一己之力,竭誠歡迎您加入義工的行列,攜手再造蝴蝶新家園!

[徵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求才執行企劃 --﹥

  時 間:10月30日止
  地 點:台北市長安東路2段68號
  主 辦:財團法人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聯 絡:林玉桂
  電 話:(02)2507-5539分機15
  傳 真:(02)2506-5195
  E-mail:suho.paper@msa.hinet.net

  行銷企劃1名,年齡25至40歲,專科以上皆可,工作經驗滿2年。擅英文聽、說、讀、寫(可以聯繫國際事務),熟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有商品行銷、業務開發的企劃與執行。喜文化藝術、能獨當一面,有行銷經驗者尤佳。

[徵文]「宜蘭研究」第7屆學術研討會--交通與區域發展徵稿公告 --﹥

  報 名:11月30日止
  主 辦:宜蘭縣史館
  聯 絡:張曉婷
  電 話:03-9255488轉5009
  傳 真:03-9255493
  地 址:260宜蘭市縣政北路3號
  E-mail:hting5@ilccb.gov.tw

  從宜蘭發展史觀之,每次重大交通之興築,都影響了地域的興衰變革,19世紀之草嶺古道、20世紀之宜蘭線鐵路及今之北宜高速公路等。其不僅大幅縮短宜蘭南來北往的通行時間,更為宜蘭帶來全面性的衝擊與影響。本屆研討會將以「交通與區域發展」為主題,希望借重各界專家學者所長,從歷史經驗、現況觀察與未來展望中,為宜蘭的發展提出不同的看法與思索方向。

徵求儲備主編採訪編輯  --﹥

●儲備主編

  1.三至五年資歷的編輯採訪經驗,熟悉寫潤校稿之所有編輯流程。
  2.有溝通能力,能把一句話翻譯成四五六七年級生都能聽懂的話語;有信心帶領剛入門的同事一起準時完成工作。
  3.對非營利組織管理及生態保育領域有認識或願意投入時間研究,能多面向拆解、分析社會議題,甚至批判。
  4.歡迎正在尋找生命價值之三十歲以上少壯派人士轉職加入。

●徵採訪編輯

  我們正在徵求編輯同事。科系不是重點、性別不是問題、年齡也沒設限。我們期待新夥伴對環境議題有感覺,對環境與人之間、與物種之間、與政治經濟之間、與公共政策之間

  千絲萬縷的關係,有著一探究竟、抽絲剝繭的企圖心。我們期待新夥伴看書抓重點、逛鼓溝找資料,具備快、狠、準的基本實力,但又不滿足於只是人云亦云,要有強烈文字表現慾,且決心把自己訓練成針砭時事、引領輿論潮流的觀點達人。

工作內容為:
  1.企劃:專欄、專題、特別報導
  2.執編:下標、排版、標注、查證、邀稿…
  3.採訪、撰稿:追蹤重大議題、事件、專文
  4.執行專案
  5.讀者回應及其他

待遇:依個人面議;依勞基法,享勞健保
以上有意接受挑戰、熱愛學習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提供履歷、照片、自傳,寄至yang2035@e-info.org.tw 楊小姐或郵寄至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電話:02-2302-1122  傳真:02-2302-0101

電子報編輯陣營志工招募  --﹥

  有興趣透過志工服務獲得知性的成長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目前正招募編輯陣營志工,歡迎有志者一起來打拼,我們需要:

活動訊息文字編輯

    1.關心環境相關活動、課程、講習、研討會、節目等
  2.願意負責每日電子報活動訊息區塊的編輯工作,作業時間彈性
  2.基本的電腦操作(會上網、文書處理、郵件軟體操作)
  3.勇於主動聯繫並求證消息來源

  有意接受挑戰並深度接觸環境資訊者,請下載簡歷表
  寄至 pon@e-info.org.tw

外來種資料庫建置專案翻譯

   2005外來種資料庫,為了促進外來種資訊與國際接軌及維繫生態平衡的永續目的,相關文章、電子報與網站的內容部份,目前急需新聞翻譯人力投入,希望有興趣進行台灣本地外來種訊息 「英翻中」以及「中翻英」作業的志工能加入。

  意者請下載志工簡歷表,寄至   bearcr@gmail.co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