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特刊
  2009.2.1

廣宣特區

20081218環境手札

消費券捐助社運團體
三重社區大學
編輯室小啟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台灣地球日
台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TaiBNET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生命力新聞
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牛專題】人文•南投牛屎崎

編者:黃苑蓉

牛屎崎村莊內的牛隻近幾年,在中台灣有一處特別的社區,不但將社區再造工作辦得有聲有色,還能提供經驗協助其它社區培力、組織動員,這個地方是牛屎崎,也就是今天南投縣草屯鎮的御史里。

這個聚落在清乾隆年間就逐漸形成,洪姓家族首先移居墾植,自北勢湳起順烏溪南岸往下游延伸,早年的居民仰賴水圳、水牛,延綿了數百年的農業,直到驚天動地921地震,震破聚落民眾所有的美夢,從南到北,斷層帶將牛屎崎切成兩半上下層落差一層高,主幹道變成停車場,所有農田廢耕,所有工廠外移或倒閉,所有商店全部關閉,整個聚落到處都是急待協助的失業民眾。

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中,地方熱心人士臨時組成災區服務團隊,全面救災及緊急加入救助工作。震災後兩年,獲得「獅象山綠野大地園區」負責人免費提供使用土地16公頃,使「牛屎崎鄉土文史促進協會」有了真正的根,隨後陸續成立了「烏溪巡守隊」、「南投縣義工聯誼協會」,展現了政府力量有限,民間力量無窮的決心。

談起這十年來牛屎崎的社區工作,不能不提到社區總幹事洪金平。洪金平出身牛屎崎,年輕時曾擔任製鞋廠廠長,後從事傳播工作,平時跟公眾互動密切,也很注意公部門訊息,921地震後,洪金平主動出來組織「御史里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從鄰長、里長帶動地方熱心人士做災後重建工作,例如申請以工代賑。但法令只允許委員會存在一年的時間,為了讓好不容易動起來的社區力量繼續下去,在期限前改組為「牛屎崎鄉土文史促進協會」,成為社區工作的火車頭。

 精采內文

 
 
  【牛副刊】豐山與牛的故事

作者:李素金

席設100桌廣邀貴賓參加的盛況台灣光復前,煉製樟腦油是阿里山鄉豐山村早期重要的經濟命脈,製造出來的樟腦油可以換取米糧。當時豐山的開墾生活方式是早上煉製樟腦油,晚上耕作,居民過著與世無爭、日夜辛勤的開墾生活。

豐山開發早期,每一戶人家幾乎都擁有兩分土地,田地要播種都得靠牛來耕作。早年全村共用一隻牛來輪流耕作。村裡曾經發生過牛被附近的原住民當作獵物捕捉,而村民因此而無法耕作的事。當時,牛是生產勞動不可或少的一員,而且必須從外地走上好幾天路程,才能帶回到豐山村。因此對豐山居民來說,損失一頭牛對耕種來說,真是十分的不便。

豐山的信仰中心是由村民合力蓋起來的吳鳳廟,每到吳鳳公的生日,也就是農曆十月半,按習俗村內都會舉辦慶典及宴客活動。每年祭典由村民輪流主辦,大家都把最好的東西拿出來祭拜。並新建「古山宮」供奉之,隨著古山宮的啟用,祭典活動仍在每年農曆的十月十五日舉行。當天同時舉辦宴客活動,廣邀外地的貴賓參加,席設100桌,搭配民俗及歌舞表演等活動,場面熱鬧滾滾,這是豐山一個很具地方特色的人文活動。 精采內文

 
 
  【牛賀年】志工說TEIA

作者:阿官

我從小就立志要當個低調的人,除非逼不得已,我連校內活動都不會參加,更遑論是積極主動參與校外的活動或志工,無論是對自己有益的各種營隊,還是關懷社會的相關團體。

而在2008年9月參加的生物編採營,我只能說是純屬意外,在百無聊賴的暑假裡,朋友的一句邀約,毫不考慮就答應了。老實說,在營隊開始前一天,我都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去,因為我真的不習慣完全陌生的環境。不過,幸好我最後還是去了,不僅讓我開了眼界,接觸到公民新聞,也才有這機會在和大家分享心得。

在生物編採營中,讓我收穫最多的是看到很多人盡心盡力地為環保付出,以及和其他志工一同完成公民新聞的樂趣。透過營隊安排的課程、中午午休播放的影片,讓我看到很多人努力地用自己的方法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也讓我學到用不一樣的思考方向分析問題、看出似是而非的事情,不是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要有懷疑的能力,有道理的懷疑。 精采內文

 
 
  【牛專題】科學•雜草如何變「黃金」? 牛消化生理淺談

作者:陳品潔

牛的反芻結構「老闆,切一盤牛肚!」蔥花加上香油,輕脆的口感,是牛肉麵店好吃排行榜的常勝軍。我們常吃的牛肚就是牛的胃,通常有六角型小格狀市場常稱為「蜂巢肚」,常出現在牛肉麵攤,店家通常會先滷好放涼,作切片。如果要吃到俗稱「毛肚」的瘤胃,就可得多找找快炒店,可能還得先預約呢。說到牛的一生啊,牠們真是為人類「鞠躬盡瘁」啊~ 。生前不但得為主人產乳、耕田、勞役,連排泄物也被人拿來製作堆肥,或化為土地的養分;死後留下的皮革、肉、臟器,也被人食用或加工。但是牛吃下去的草料或粗纖維,如果沒通「牛胃」這個消化吸收的關鍵轉化成牛存活、生長所需要的能源,上面工作,牛胃究竟是怎麼將雜草化為能量、化為「黃金」呢?!

若說牛就像一台活的食物攪拌機,一點也不為過。牠嘴巴幾乎無時不刻蠕動,牠不是在磨牙,而是正在反芻。當你看見,一隻500公斤的成牛,一天的乾草的需求量約為35公斤,大概有6.3公斤是可以被消化吸收。飽食的牛,每日約有1,000個食塊返回口中,而約有5萬次咀嚼。青草再粗略地咀嚼後,會先進到瘤胃,混合攪拌食團中含重碳酸钙的唾液,蠕動纖維素磨成懸浮的物體,進行發酵,然後蜂巢胃,形成食糜,再吐回口腔嚼碎与唾液混勻,再吞入食道,依次通過重瓣胃和皺胃,最後到小腸和大腸消化與吸收。

精采內文

 
 
  【牛小說】匿名的伙伴:牛墟筆記(九) 一九七八、八、六北港

作者:丘延亮

(九)

說到千百年來,做為我們農村基本勞動力之一和重要能源的耕牛,我們在牛墟見到的又是什麼光景呢?

進入牛墟筆直泥路的盡頭,從乾枯河灘延伸上一條二、三十公尺的坡道,更遠的溪岸邊,厝了幾張犁。這兒,正是耕牛們求生的競技場。

坡道和泥路接頭的地方,一些多少上了點年紀的「做息人」間,夾雜著三三兩兩態度儘量收斂的牛販子。大多數水牛身上被牛主和牛販子塗上灰色的泥土,教人看了悅目,黃牛也大多掛上了牛鈴,一步一響。買方和賣方首先確定牛的年歲──辦法是扒開牛嘴看牙齒,內行的人一看牙齒就知道牛的歲數。接著,看牠的四肢、身材,評頭論足,像是儘量要看清楚每一個部分。然後,看眼神,研究牠的脾氣和才藝──就差教牠講上幾句,不然就跟電視上國際選美的過程一式一樣了。

不過,對牛來講,事情倒不如靠色相賣錢那麼簡單。大致看好之後,依然買方所說的用途,賣方得花錢租了板車或犁,實際表演給買方或其他的人看。因為牛力氣大小、行動敏捷的程度、聽不聽話、走路穩不穩,都是決定價錢的重要因素。為求表演得出色些,來到牛墟前,牛主「集訓」的辦法是,用大聲叫喊和鞭打的方式先讓牛做熱身運動。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陳誼芩
    春節特刊主編:黃苑蓉•網編:易俊宏
感謝智邦生活館協助發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