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4.26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09地球日
用消費券救地球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蝶會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地球日電子報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環境信託網站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
勞工陣線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
生命力新聞
蔬食抗暖化行動聯盟
溪流環境協會
 
  自然人文:桑葚的滋味
桑椹。圖片來源:嘉義縣義竹鄉公所網站

 

收藏住一份春天
作者:孟琬瑜

河流,總是在城市的邊陲安靜地流淌。

我們很容易讓固定的上下班路線,固定的活動模式所囿限;在固定的忙碌,固定的生活節奏中被制約;遺忘河流與我們生活的實質關連。

三月下旬的一個清晨,阿德和我騎單車分別載著咕嚕和瑀魚,沿著樓房「摩肩接踵」、招牌擁擠紛亂的光復路一段,鑽進一條小巷,將宿醉未醒的城市、剛開始的車水馬龍,輕輕甩開、抖落身後。

鑽出窄小巷弄,恍如穿梭時光的甬道,原來陰翳的街市天空,被精準地分割裁剪, 瞬間轉為未受遮蔽的明亮。視野裡,盡是插滿嫩綠秧苗的盈盈水田,仰著臉蛋映照天光。聽覺也浸漬在十足豐富的喧鬧中。我豎起耳朵,享受著春日的聲聲婉轉、清脆鳴喚;盈耳的溪水潺潺、泠泠流聲;春回的燕子,低飛呢喃。

日常對視覺的仰賴,也在此刻暫時偃息,從豐富的聽覺刺激中,重新感受這陣春日遲來的醒轉……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袖珍手工 Be Green

 
編輯室整理

三位遠自馬來西亞以及兩位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五位學藝術的女大學生,有著想為地球盡一份小小力量的相同理念─就是宣導地球綠化的重要性!

儘管國籍不同,站在同一塊土地上,有著一份對於環境保護相同的執著。 垃圾氾濫、暖化問題、空氣汙染…等,是大眾無法忽視的環境問題。

於是五個女生決定用專長來宣導愛惜地球的理念,做出一系列手工繪製的袖珍畫作,而畫作都是有關環保議題為主題概念…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別起飛啊!
圖片來源:看守台灣電子報

作者:看守台灣協會義工小編

啊∼這是誰呀?


發現一位披著時尚名牌外衣帥氣的小朋友
在摩托車把手上待機

先別起飛啊 等我按一下快門…

精采內文

 
  書齋:孩子沒得選擇 有選擇權的是我們大人
《失去山林的孩子》封面 作者:周儒(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很高興看到《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中譯本的上市,雖然比原文初版慢了四年。對關心自然、關心教育、關心兒童發展及環境教育的大眾,這真是一本淺顯易懂又分析透徹、見解精闢的好書。

本書在美國一上市即獲得媒體、學術界、環境教育界、學校、家長、政治人物們的重視與關心。一開始,從兒童與年輕人為何需要與自然共處,接下來描述為什麼他們不再親近自然,因而產生了身心方面的問題與缺失。最後提到我們需要共同來響應聯繫兒童與自然的運動,重新來面對並解決這些問題與裂痕。

原著甚至非常成功地引領風潮,激發出幾千萬美國人參與連署,敦促美國國會通過「沒有孩子被留在室內」(No Child Left Inside)的立法運動,這本書的威力可見一斑……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桑葚的滋味
收藏住一份春天
作者:孟琬瑜

河流,總是在城市的邊陲安靜地流淌。

我們很容易讓固定的上下班路線,固定的活動模式所囿限;在固定的忙碌,固定的生活節奏中被制約;遺忘河流與我們生活的實質關連。

三月下旬的一個清晨,阿德和我騎單車分別載著咕嚕和瑀魚,沿著樓房「摩肩接踵」、招牌擁擠紛亂的光復路一段,鑽進一條小巷,將宿醉未醒的城市、剛開始的車水馬龍,輕輕甩開、抖落身後。

鑽出窄小巷弄,恍如穿梭時光的甬道,原來陰翳的街市天空,被精準地分割裁剪, 瞬間轉為未受遮蔽的明亮。視野裡,盡是插滿嫩綠秧苗的盈盈水田,仰著臉蛋映照天光。聽覺也浸漬在十足豐富的喧鬧中。我豎起耳朵,享受著春日的聲聲婉轉、清脆鳴喚;盈耳的溪水潺潺、泠泠流聲;春回的燕子,低飛呢喃。

日常對視覺的仰賴,也在此刻暫時偃息,從豐富的聽覺刺激中,重新感受這陣春日遲來的醒轉。

此時,大花咸豐草盛開的朵朵白花,像是星河中的點點光亮,指引著溪畔蜿蜒的小路。鷦鶯在河畔草叢輕點著尾羽,以一串接續一串的音階,清亮地朗誦著晨光。欒樹的種子在河堤一側薄薄一層堆積的沙土中,自然下種發芽,春雨中滋長成苗。溪水在河道間輕快地流瀉,晨光中律動著一泓盈透如琉璃的美麗薄膜。

跟隨著孩子的視野,兩隻涉水覓食的紅冠水雞,一隻河中等待捉魚的翠鳥,水田間轉為繁殖羽的黃頭鷺群,一隻振翅飛起的小白鷺,一隻守候在扶桑葉尖準備攫獲螞蟻的綠色螳螂…,都裝上了驚奇的羽翼,準備隨時振翅高飛。我們選擇陪伴孩子的生活,遠遠離開影音媒體過度的感官刺激;也在柯子湖溪畔貼近春天,尋回溪流孕育生命,最初始的感動。

這一整個星期,因為瑀魚被其他小朋友傳染腸病毒,為了避免繼續在保母家交叉感染,以致於我和阿德必須以輪流請假的方式照顧陪伴她,反倒成了繁忙工作節奏當中偶然的逸出,一個出乎意料的解套與喘息。

於是,阿德都在早晨騎單車載著瑀魚,繞行新竹市邊緣的柯子湖溪畔,流連於自然野趣的發現和探索。其實在瑀魚尚未出生以前,我們很常騎單車載著小咕嚕到頭前溪畔的河床玩耍,漫遊冷水坑溪、柯子湖溪這兩條中下游的支流,過著很有季節感的生活。現在好像帶著瑀魚重溫那段美妙的時光。

桑椹。圖片來源:嘉義縣義竹鄉公所網站河岸邊許多野生的桑樹,以整個三月至四月的時間結實累累,陸續紅熟。瑀魚只要見停車在路旁,就伸長了手索討,她已熟知那一樹柔軟晶瑩的紫黑與殷紅,盡是美味,珍愛地握滿掌心;清明節前黃熟的枇杷,也不斷從阿德的手中接過,迅速塞滿了她的口袋;摘下含苞吐蕊的朱槿,就有好香好甜的花蜜,可以吸吮、嚐鮮。每一天在她下午熟睡的時候,我都會從她鼓脹的外套口袋發現不一樣的寶貝,望著她天使般的微笑,猜想晨光中阿德騎單車載瑀魚河邊嬉遊的趣味。

一二月間開著一樹黃綠色花朵的小葉桑,毛毛蟲狀的柔荑雄花掉落之後,僅餘雌株花序繼續發育成果,以淡綠、粉紅、殷紅、紫黑,書寫季節,敘說過去一年的陽光、雨水、土壤與風。不知道前來取食的鳥雀讀懂了嗎?我讀得懵懵懂懂,從咕嚕合捧的小手中接過果實的那一刻,心中卻盡是珍惜。

原以為桑葚果實入口,最初是淡淡的草味,再來才是甜味,與漫暈開來的酸澀,然而,隨著桑葚品種的差異,以及每一株樹成長的環境條件,滋味似乎又略有差別。咕嚕和瑀魚總是勇於嘗試,每一回味覺的冒險。

咕嚕和瑀魚取名「長鼻桑葚」的那一種,幾乎都是甜的,不帶絲毫的酸味,草味也比較清淡。瑀魚抓著一頭慢慢舔舐、啃咬,連梗都要吸吮好幾下,才捨不得地丟棄,往往吃得臉頰和袖口盡是桑葚汁渲染的紫紅色。我和阿德則偏好傳統桑葚,酸甜之間,嚐試著微妙平衡的美好。

在阿德的帶領之下,咕嚕和瑀魚對春天自然野味的喜愛,早已遠遠勝過了任何可以製造或購買的零嘴。我在反覆思索中有點領悟,孩子對於「淡」的滋味,也可以有十分豐富的味覺感受,經由大人妥善的帶領。

現在許多家庭幾乎無法完全避免外食,而生活週遭也充斥各種味覺的選擇與誘惑,多半以過強的刺激豢養感官。我深深覺得,味覺的回歸與平淡的重要。只有回歸到平淡的原點,才擁有敏銳細緻的感受能力,並且與孩子深談生活的珍惜。

回想起前幾年,採不完的桑葚掛在樹梢,春雨中微微生霉,最終連鳥雀的青睞都得不到,心中無限惋惜。咕嚕還常在清晨起床時,抱著一線希望問我們「今天可以去採桑葚嗎?」我似乎無法隨時間淡忘,告訴他「桑葚的季節已過」時,孩子神情中難以形容的失望。

於是決定,將今年剩餘未食盡的桑葚製成果醬。

往後搭配清淡的白饅頭或白吐司,便足以襯托出桑葚的原始滋味與顆粒感。

將加了少許的水煮軟的洋菜,攙入很少的糖,倒入洗淨的桑葚,稍事攪拌研磨。在冷凝的過程,與孩子一同,以期待,封存這一季春天的豐美。

好在等待桑葚再次開花、結實、果熟的未來一年中,慢慢地品嚐、回味,柯子湖溪畔的春日清晨,陽光、細雨,料峭春風,隨著溪水漫流四溢的花香…,曾經如何豐富著採摘桑葚的美好回憶,與心頭滿滿的喜悅。

※ 作者部落格:「薄雪草記事

Top

 
 
  自然人文:袖珍手工 Be Green

編輯室整理

袖珍畫。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網站三位遠自馬來西亞以及兩位在台灣土生土長的五位學藝術的女大學生,有著想為地球盡一份小小力量的相同理念─就是宣導地球綠化的重要性!

儘管國籍不同,站在同一塊土地上,有著一份對於環境保護相同的執著。

垃圾氾濫、暖化問題、空氣汙染…等,是大眾無法忽視的環境問題。

於是五個女生決定用專長來宣導愛惜地球的理念,做出一系列手工繪製的袖珍畫作,而畫作都是有關環保議題為主題概念。

綠畫小組。圖片來源:台灣地球日網站綠畫小團隊表示袖珍畫一來有小巧攜帶方便的優勢,改良成可吊掛裝飾、項鍊或磁鐵的樣式,二來也可以很快的傳遞綠畫小團隊對於重視地球環境的理念。

響應2009地球日活動,要傳遞讓大眾知道給予我們這麼多資源讓我們生存的地球是多麼的重要與珍貴。

綠畫小團隊由五位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生組成,將於4/22,23,29,30的綠色影展及綠色生活講座現場提供由剩餘畫布手工繪製的袖珍畫作品義賣,所得半數將捐贈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支持地球日活動。

Top

 
 
  自然人文:別起飛啊!

作者:看守台灣協會義工小編

啊∼這是誰呀?

發現一位披著時尚名牌外衣帥氣的小朋友
在摩托車把手上待機

先別起飛啊
等我按一下快門

真是急啊
馬上就飛走了   幸好我手腳快

那我也要回家了
掰掰

※ 「看守台灣協會」網站,請點選此處

Top

 
 
  書齋:孩子沒得選擇 有選擇權的是我們大人

作者:周儒(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失去山林的孩子》封面很高興看到《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這本書中譯本的上市,雖然比原文初版慢了四年。對關心自然、關心教育、關心兒童發展及環境教育的大眾,這真是一本淺顯易懂又分析透徹、見解精闢的好書。

本書在美國一上市即獲得媒體、學術界、環境教育界、學校、家長、政治人物們的重視與關心。一開始,從兒童與年輕人為何需要與自然共處,接下來描述為什麼他們不再親近自然,因而產生了身心方面的問題與缺失。最後提到我們需要共同來響應聯繫兒童與自然的運動,重新來面對並解決這些問題與裂痕。

原著甚至非常成功地引領風潮,激發出幾千萬美國人參與連署,敦促美國國會通過「沒有孩子被留在室內」(No Child Left Inside)的立法運動,這本書的威力可見一斑。

真的很高興這麼有影響力的書終於也到了台灣,我甚至夢想著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做夢本身也是一種享受),也能夠加速推動台灣緩慢的環境教育法的立法工作!

此刻,我的回憶已經飄到2006年的9月初,美國西雅圖的一間書店裡。

當時本書早已轟動美國一年多了。那次的美國之行,其實也與這本書的內容和關懷不謀而合。那時,我正與一群熱愛台灣山林保育與環境教育,想要共同開創台灣林務局自然中心的夥伴們,花了十來天走訪華盛頓州多處優質的自然中心與環境學習中心,來進行學習。當天晚餐前,我終於抽空在書店買到了這本久仰大名的書。當時我們這群夥伴對於如何幫助台灣的孩子離開電腦、電視,走入森林去體驗大自然的美好,以及從森林中的學習、體驗與探索中,建構可能影響孩子們未來一輩子的重要生命經驗,有著莫名的熱情與盼望。

很欣慰的,3年來,林務局真的逐步發展建構出了8處自然教育中心,幫助孩子們在森林學堂中,快樂學習!而這本我當時就急切著盼望有更多國人也能夠讀到的好書譯本,也終於在台問世。我很期盼有更多台灣的父母、教育工作者、行政人員、民意代表能夠有機會看到這本書。因為這本眾所矚目的書裡所提到的問題,台灣竟也如出一轍!

本書中提到上一代的童年是在自然中度過的,現今兒童卻是每天面對電視、電腦的虛擬世界。人們從有親近自然的特性(biophilia)逐步轉向至擁抱與親近影像(包含電視、影片、電腦及網路等)的特性(videophilia),在在嚴重影響兒童身心的正常發展。而我覺得台灣的實際情況更是慘烈,學生課業的壓力更大。課後的時間不是交給安親班即是補習班,零星的空檔都留給電視與電腦,這已經是全民運動了!與自然愉悦接觸的經驗,對許多兒童來說已是奢侈的享受,不只身體健康狀況大不如前,心理的健康更是堪慮。我很期望大家能藉由此書的內容與啟示,一起來省思台灣的孩子,究竟該有什麼樣的成長經驗。一起來省思當我們把孩子當成小超人一般培養時,他們的未來將會是甚麼?而長久下去台灣的環境未來又將如何?

《失去山林的孩子》書中許多例子都頗有警醒作用。握有決定權與選擇權大人的我們,是不是該深呼吸一下喊個暫停!我們真的要讓下一代生活在與自然疏離的環境中嗎?忘卻了蟲鳴鳥叫的聲音、忘卻了徜徉在藍天白雲下的滋味?自然的美、自然的奇特不是在書中、光碟片中、電視影片中,更不是在網路的虛擬世界裡。唯有你願意讓孩子們真正親身靠近她、接觸她,所有奧秘的寶盒,都將逐步地為他們打開。

關鍵,就在我們大人自己!我常想台灣下個世代的環境與社會的永續,如果要仰賴於這個和自然與環境隔閡的世代,將是何等的虛無與飄渺。而我們每一個大人,都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孩子是沒得選擇的,有選擇權的是我們大人,是我們該反省了!

【精彩書摘 先睹為快】
失去山林的孩子:那裡才有電源插座
失去山林的孩子:親近自然與心理健康
失去山林的孩子:從「依戀理論」看現代兒童的「自然缺失症」
失去山林的孩子:在真實世界裡的學習

《失去山林的孩子》封面《失去山林的孩子》小檔案
書名: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出版社:野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頁數:320頁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陳誼芩、高美鈴.易俊宏
副刊特約編輯:顧美芬、黃德宗•網編:易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