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山林的孩子:親近自然與心理健康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失去山林的孩子:親近自然與心理健康

2009年04月22日
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編按:長期關注自然與兒童議題的作者,在本書中點出了兒童與自然之間令人震驚的隔斷,因而產生肥胖、過動、注意力不集中和抑鬱等症狀。

明天422地球日,在大家愈來愈關心地球環境問題之際,作者敲響了另一記警鐘:我們不僅在失去大自然,也正在流失下一代的身心健康!今年的地球日,我們興奮於綠世代及綠經濟的崛起,但是否有人思考:如何找回我們的綠孩子?找回人類與大自然的未來?今日起,我們將邀您先睹為快,一同來關心《失去山林的孩子》。

《失去山林的孩子》封面

自然是兒童情感創傷的療養所,然而,人們常常忽略這一點。你應該從來沒有看到過任何一則商業廣告宣傳自然療法像宣傳最新研製的抗憂鬱劑那樣積極。但是家長、教育工作者,以及醫療人員,都必須知道自然對於醫治身心壓抑是多麼的有效,尤其是現在這樣的環境。

2003年發表於《精神病學服務》(Psychiatric Services)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五年內,美國兒童服用抗憂鬱劑的比例增加了將近一倍,學齡前兒童的增幅最大,為66%。進行此項研究的藥品福利管理商「快捷藥方」(Express Scripts)研究計畫主持人德雷特(Tom Delate)指出:「多種因素共同或單一作用,導致兒童和青少年服用抗憂鬰劑的比例增加。而那些因素包括連續年齡階段(successive age groups)憂鬱症的致病率越來越高;小兒科醫師對於憂鬱症的認識越來越深,憂鬱症的診斷因此越來越多;在成人身上療效頗佳的抗憂鬱劑對青少年、兒童也可能同樣適用的假設出現。」儘管除了「百憂解」在2001年青少年憂鬱症病例開始增加時被批准可用於兒童之外,其他抗憂鬱劑並未獲准給十八歲以下的孩子使用,但醫生所開的處方還是不斷增多。而上述研究結果發布的一個月前,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才剛要求藥廠必須在產品上確實註明,警告服用者抗憂鬱劑與自殺行為和想法之間的關聯,尤其是對兒童的影響。2004年,美國美可保健公司(Medco Health Solutions,全美最大藥品福利管理商)的一項資料分析顯示,2000年至2003年間,精神障礙藥物的使用量增加了419%,這些藥物包括了抗精神病劑、抗焦慮劑以及抗憂鬱劑。同時,若把注意力不集中兒童所服用的藥物算進去,購買這類兒童精神障礙藥物的花費,首次超過了兒童花在青黴素及治療哮喘藥物的費用。

儘管藥物對於治療兒童的精神疾病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的確有一定的療效,但除了藥物外,自然也可以治療、輔助治療,或預防此類病症,而這點卻往往被人們忽略。儘管自然在治療某些重度憂鬱症的療效上不太明顯,但確實有其效用。自然可以緩解每日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可能正是兒童憂鬱症發生的根源。我之前提過的尤瑞奇研究,以及少數對成人進行的調查都說明了這一點。康恩(Peter Kahn)在《人與自然的關係》(The Human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一書中也指出:經過一百多項調查研究發現,大自然有緩解壓力的功效。

2003年,康乃爾大學環境心理學家們在報告中指出,能夠觀賞到自然景觀的房間可以保護兒童免受壓力帶來的疾病。郊區房子內部或周圍的自然風景,在促進兒童心理健康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康乃爾大學人類生態學院設計及環境分析系的助理教授威爾斯(Nancy Wells)說:「生活在自然景觀豐富地方的兒童,比起居住在自然景觀稀少地方的兒童,罹患由壓力而引發的精神疾病的人數要少。越是脆弱的兒童,譬如那些在生活重擔下煎熬的孩子們,自然環境對他們的療效越是顯著。」

威爾斯及其同事埃文斯(Gray Evans),研究了居住在郊區的三到五年級學生,住家內外自然環境豐富程度對兒童心理的影響。結果發現:住家周圍自然景觀較為豐富的孩子,行為異常、焦慮及憂鬱症狀的比例,比來自相反狀況家庭的孩子要低,並且前者比後者更容易發現自身價值。威爾斯和埃文斯在報告中寫到:「即使郊區已經有著相對廣大的綠地,但周圍自然環境越豐富的住家,他們的孩子對壓力或困境的承受度也越高。」

大自然能緩解情緒的原因之一,或許就是因為綠地能促進社交,因而也獲得更多社會支持。瑞典的一項調查指出,居住在便利於戶外活動地區的孩子及父母所結交的朋友,要比因交通所限而鮮有戶外活動的孩子及父母多一倍。當然,自然對人類情感的慰藉並不僅止於社交功能。

自然也為孤獨寂寞提供滋養。一項針對芬蘭青少年的研究顯示,他們心煩意亂時常走進大自然,在那裡,他們能澄澈心靈、釐清思緒並放鬆。我曾在聖地牙哥大學以「自然與童年」為課堂討論主題,20歲的哈琳講述了自然對她心理健康的影響:

我在加州聖塔芭芭拉長大,家裡有個很大的院子,外面還有一條小溪流過。就在我開始獨立生活之時,我才發現自然環境對我而言意義非凡。每當生活中遭遇不愉快的事情時,自然就是我能去的地方,在那裡我不必應付任何人。

9歲時,父親因腦癌去世。那段時間對我和我的家人而言十分難熬,是自然使我平靜下來,不再悲傷與焦慮。

我真的相信自然存在靈性,一旦你投身於自然的懷抱,她就能讓你意識到自身的渺小,讓你明白,世界上除了自己還有很多偉大的事物,這能幫助你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唯有在自然中,眼前的問題才不會要求你立即給予關注或答案。在自然中,你可以暫時逃離一切,但又不會與世界脫節。

自然攝影師赫爾曼(Richard Herrmann)也深知自然的慰藉之力,是自然幫他度過了曾經的悲痛時光。他告訴我:

記憶中我首次受到自然的觸動,是兒時住在在太平洋樹林市的時候,那裡離燒毀的罐頭廠街不遠。我記得當時四歲,正專注地看著退潮後留下的一個大池塘,波光粼粼的水面下游著小魚,還有倉皇移動的海葵和螃蟹。我深深地被吸引住,在那裡呆呆地瞅著,如果可以的話,我能在那裡一動不動地看好幾天呢。對我而言,那個池塘代表著完美與寧靜。我也記得有一次,爸爸從海灣打漁回家,帶回許多五彩繽紛的鱈魚,牠們好看極了,就如同從大海裡淘來的珍寶。

我當時還是個孩子,淘氣、好動,因此在學校讀書對我來說簡直是一種煎熬。但是自然卻給了我無比的安寧與歡愉,我可以平平靜靜地坐下來釣魚、捕蟹,連續幾個小時都不會厭煩,即使一無所獲也還是很開心。

後來,我再次渴求那樣的平靜,那是十四歲時,我的父親因車禍去逝。我逐漸迷失了自己,且1960年代後期的大環境有著太多的誘惑,毒品十分泛濫。我記得大多數的日子我都遭受著壓力與痛苦的折磨,但我仍能在海邊橡樹林獨自散步時找到絲絲慰藉,哪怕只是走著,只是看看毒葛、蠑螈、五顏六色的蘑菇以及地衣,也都對我意義非凡。在那裡我感受到了其他地方所沒有的巨大寧靜。

長大後,一次在當地高中演講時,我發現,展示自然景觀圖片能讓同學們集中注意力並安靜下來。所以說,親近自然挽救了我的生命。

赫爾曼的女兒有嚴重的閱讀困難,他的親身經歷也繼續鼓勵著他女兒去自然中尋找平衡、緩解壓力。赫爾曼說到,他女兒從「四健會」(4-H Club,分別對應英文的4個「H」字母代表健全頭腦(Head)、健全心靈(Heart)、健全雙手(Hands)、健全身體(Health)。)飼養小羊羔的過程中得到慰藉,那使她在學校裡的表現有了重大的轉變。

另外,在麻州衛斯理的兒童及青少年發展協會所開發的「療養花園」(Therapeutic Garden),贏得了美國景觀建築師公會頒發的總統優秀獎。協會主席桑多斯提法諾(Sebastiano Santostefano)在接受線上專業雜誌《麻州心理學家》(Massachusette Psychologist)採訪時,闡述了他的理念,他認為自然能形塑心理,並在幫助受到創傷兒童上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指出,無論是在河邊還是小徑,戶外活動「就是孩子從問題中學習的過程」。「譬如我們有座小山丘、小土堤,一位所謂治療中的孩子可能會認為那像是座墳墓,但另一位可能會說那像是懷孕婦女的肚子,」他說,「重點很明顯,兒童和自然能夠互動,他們賦予每個自然景觀不同的意義,即使相同的景觀也會有眾多不同的詮釋,而一般人玩的傳統木偶或遊戲都有局限性,警察木偶往往就只是個警察,兒童很少會將它看作別的,而自然景觀所蘊涵的東西更多,藉此能給兒童更多元的角度去闡釋這些景觀。」

《失去山林的孩子》封面《失去山林的孩子》小檔案
書名:
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
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
出版社:野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頁數:3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