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0.11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週日副刊邀稿中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荒野電子報
推薦瀏覽

生態工作假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
 
  光亮動人的碧綠色複眼:食蟲虻
作者:楊家旺

照片中的這隻食蟲虻,牠那碧綠色的複眼,光亮動人。也許我們會想以翡翠或琉璃來形容牠誘人的複眼,然而,這是錯的。因為翡翠或琉璃的形容,只會削弱這隻食蟲虻複眼的迷人,而非增益牠的美麗。

精采內文

 
 
  賈福相專欄:仲夏記趣

 

 

作者:賈福相

詩經召南草蟲篇第一段:「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蟋蟀是草蟲的一種,蝗蟲是阜蠡的一種,此景此情相去兩千七百年,相距何止萬里。天下事都在變,相思變的卻很慢。

精采內文

 
  綠色影展:遮蔽天空下的暗黑解密


作者:粘錫麟(綠色主張工作室)

紀文章老師終於完成了「遮蔽的天空」終極版,在很多場合,文章曾多次感性的說,這部片子,是以血淚交織,晨昏顛倒所累積而成。如果以報導文學的角度,文章是以蹲點的貼身,用記錄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角色,用每寸光陰,堆積了難以計數的影像資料,從南藝大的碩士到博士班,這種精神,當然獲得不少肯定…

精采內文

 
  綠色影展:古巴如何在石油危機中存活


作者: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

老實說,當台灣真的面對後石油時代時,我找不到樂觀的答案,直到我看了這一部55分鐘長的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在石油危機中存活」。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很大的信心,真的面臨挑戰時,人類還是有機會可以克服危機的…

精采內文

 
 
  光亮動人的碧綠色複眼:食蟲虻
作者:楊家旺

我喜歡近拍昆蟲,但往往處境尷尬,心情矛盾。原因是,若我靠牠太近,牠可能受到驚擾而逃離;離牠太遠,又擔心無法捕捉到牠的細部特徵。因此,我近拍一隻昆蟲時,往往顯得小心翼翼,心想,夠靠近了嗎?如果能再近一點會更好。然而,一靠近,昆蟲驚飛了,便十分自責;若沒驚嚇到牠,心情則會感到踏實而愉悅。

對昆蟲觀察者來說,總希望能儘可能地靠近一隻昆蟲卻不驚擾到牠。所以,時時處於猶豫的心情,總想著:「該不該再更近一點?」於是,有些昆蟲觀察者讓自己像棵樹,儘可能不動,等待風搖時才緩緩移近;有些昆蟲觀察者,則讓自己移動時晃晃頓頓,像隻竹節蟲;還有一類昆蟲觀察者,善於潛行,匍匐前進,像隻準備獵食的攀蜥。

我之所以喜歡近拍昆蟲,原因之一是,當牠的照片在電腦螢幕上呈現時,往往造成驚奇的效果。昆蟲被放大了,看起來有些超現實的感覺。同時,一些在野外觀察時看不見的特徵,忽然被突顯出來了。

例如,照片中的這隻食蟲虻,牠那碧綠色的複眼,光亮動人。也許我們會想以翡翠或琉璃來形容牠誘人的複眼,然而,這是錯的。因為翡翠或琉璃的形容,只會削弱這隻食蟲虻複眼的迷人,而非增益牠的美麗。原因是,翡翠和琉璃擁有生命嗎?然而食蟲虻的複眼卻飽含著生命的光耀,閃動生命力的光芒。牠的複眼,不僅止於美,還擔綱獵食和避敵的重要功能。我們可以這麼說,食蟲虻美麗的複眼深處,有著銳利的目光,探看著四面八方的動靜。

我相信,如果有昆蟲學家將牠製成標本,那對複眼,是無論如何都無法保存其生命光澤的。因為,失去生命的食蟲虻,其複眼也就失去了功能,充其量只是一對無生命力的複眼,談不上深邃,也談不上力與美,更談不上綻放迷人的光芒了。

照片中食蟲虻那對充滿生命,碧綠的複眼,幫牠搜尋到一隻蛾。牠的胸,結實強壯,腹部則顯得瘦長,這特徵和蜻蜓一樣,讓牠們得以在空中捕食其他昆蟲。從強壯胸部長出的六足,佈滿細刺,抓握力十足,能輕易將獵物抱住,讓獵物無以脫身。食蟲虻的後翅,特化成細短如柄的平衡棍,即照片中琥珀色的短柄。平衡棍讓牠的飛行技巧更高明。一旦獵物被牠的大複眼盯上,牠便以高明的飛行技巧截擊獵物,一旦獵物到手(或說獵物到足),牠強壯且佈滿棘刺的六足能輕易將獵物困住。最後,牠以刺吸式口器往獵物體內一刺,就是一頓可想而知的大餐了。

在2006年末,準備迎接2007年元旦時,我和幾位伙伴利用三天假期到茂林去跨年,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觀賞過冬的紫斑蝶。但那幾天,因天候不佳,並沒在日出後欣賞到眾蝶紛飛的景象。因此,反倒空出了些閑暇時光,得以觀察別的昆蟲。就是在那樣的機緣下我拍到了這隻食蟲虻。牠正在刺吸一隻蛾,神情專注,任我近拍。靠近牠,再靠近牠,我每一公釐的靠近都伴隨一種踏實與愉悅,即使到最後我選擇罷手後,牠依然專注於牠的大餐。我想,對牠或對我而言,這都是一次美妙的饗宴。

Top

 
 
  專欄作家:仲夏記趣
作者:賈福相

妻子去多倫多一週,臨走時千囑咐、萬囑咐,要我如何照顧自己,仍不放心,又寫在一張紙上,大題、小題列了若干條例:第一、冰箱內有水果、蔬菜、肉類等等,米、麵之類就在儲藏室內;第二、如果不下雨,每天早飯後要澆涼台上的盆花,晚餐後不管晴天、陰雨,都要去水池餵魚;第三、車道旁的柏樹、蘋果樹、銀杏樹和今年剛種的兩棵楓樹,也要澆水。因為路遠,只能用水桶,水桶太重,用車運去。如果不得閒,等我回來再澆……。

我不耐煩的聽,也只把那張紙匆匆看了一遍,我從15歲開始獨立,早就學會了照顧自己,澆花、喂魚也不過是身邊小事。

(一)澆花

7月中旬,烈日炎炎,不但沒有下雨,連雲彩也沒有一片。氣溫升到30℃,打破氣溫記錄,早餐後只好去涼台澆花。

我家的涼台是U字形,面積1400平方呎,涼台上有41盆花,大的21盆,小的20盆。瓷盆是十幾年前我們從香港帶來的,陶盆和鋅盆是在島上買的。妻子是畫家,每一盆都是她的畫布,每一幅畫都是創作。有些盆有十幾種花,有些盆只有一種,其中有多年生、一年生,每年四季都有花看。花及葉子大小、形狀、顏色都不一樣。有的花盆向陽,有的在陰影。涼台角落處花盆特別高,盆中總種一樣爬藤,枝葉伸展到涼台扶手外,白花、紅花大開大展,自由的招蜂引蝶。

二分之一花盆可以用水龍頭澆,其他的要靠提水桶,水龍頭接上塑膠水管,用拇指堵起便可噴出一團水霧。背著陽光,霧中出現了一條彩虹。我突然又回到了若干年前與女兒們玩「造虹」的遊戲,用拇指操縱可以造出長、短、寬、窄不同的虹,也可以控制方向,右偏、左斜,或上、或下。正在玩的忘我,一隻樹蛙跳出花盆,落在我赤裸的腳背上,我驚跳起來,很有點佩服自己還可以跳得這麼高。這隻樹蛙不到一吋長,全身綠色,眼睛是金黃色。我要把牠捉回花盆,牠卻從我手中跳出,跳到涼台之外了。

我正在懷念小樹蛙,兩隻灰藍色的大蜻蜓飛到水霧外轉圈,第三隻飛近了水霧,仔細一看,卻是一隻多彩的蜂鳥。牠展開翅羽、尾羽,忽進忽停,羽上留不住一滴水。紅色、黃色、藍色的羽毛與彩虹混在一起,分不清楚是虹,還是蜂鳥。牠只是在戲水,為了乘乘涼而來嗎?一下牠又飛到涼台的扶手上,停下來站出了一種原始的安靜,把晃動的不安全都掩藏起來了。牠的頭左右擺動不停的盯著我,只一霎那牠又珊珊飛走了。

帶走了故事,把寂寞留給了我。

澆花費了一個多小時,滿身大汗,坐在屋簷下的陰影裡,開了一瓶冰啤酒澆澆汗,藉以犒賞自己澆花的功勞。

中午,我的鄰居朋友阿奈爾教授來午餐,他是退休的比較文學系系主任,我告訴他澆花的故事,他說他也有過同樣的經驗,而且結論「勞動使人長壽」。世界上女人比男人多活六歲,因為她們每天在廚房不停的勞動,又去室外打掃庭院,而男人一回到家就坐下來喝啤酒、看報紙、看電視。所以女人長壽是勞動的結果,而男人短命是沙發的報酬。

我不贊成他的結論,我以為女人長壽是遺傳和進化的結果,生命苦短,而孩子們長成又慢,如果父母死去,最好是爸爸先死,因為母親比父親更會照顧兒女,如果活的更長一點,也可以照顧第三代。

我預測不出五年,科學一定會找到「長壽基因」,這種基因與性別有關,女人都有,只少數男人才有。

一件事實,兩種推理,一是文學,一是科學,「女人長壽」的原因還是讓哲學去討論吧!

(二)喂魚

下午八點,仍是萬里無雲,太陽已在西山之上,因為森林大火煙硝把西天染成橘紅。

走在砂石路上,一隻蝗蟲飛起,啪啪作響。啪啪作響不是為了警告捕食者,因為這樣的聲音也可引起捕食者的注意。啪啪作響是為了追尋性伴侶。雌雄都可以發聲。飛行時內翅淡黃,像一朵小黃花貼地而飛。蝗蟲是仲夏的信號,剛剛醒來,飛不平穩,不到十呎,一定要停下來休息,牠們是冷血,血熱了才可飛。

另一種仲夏信號是夜鷹(night hawk),牠們的叫聲是鳥鳴中最難聽的一種,像撕裂棉布的聲音,牠們疾飛在20呎高空,張著大嘴把黃昏時群集的蚊蚋吸入口中。

走去魚池,一定要經過我的禪園,是一片直徑十呎的細沙平地,中央放了一盆清水,三年前剛建好。每到日出我總是會去靜坐卅分鐘,面向東,迎接太陽。去年初夏生了一趟病,禪園生了29棵北極罌粟花,這種花蔓延很快,不到三週就佈滿了全園,很快開了花,每朵花只有四瓣,黃金色,兩天就花盡結果。今年本希望罌粟再生,它們卻遲遲不來。6月中卻長滿了「狐狸手套花(foxgloves)」,高達七呎,像我小時候熟悉的光光花,怎麼也不忍打擾它們。7月初花盛開,7月底已近凋萎了。

走過禪座還要經過我們的薰衣草園,七簇蓬蓬的薰衣草,頂著紫花,飄散著特有的香味。去年7月,司徒小令來看我,送了她一束紫花。數月後相遇,從她上衣口袋內一縷薰衣草的香味襲來,我要吻那一縷香味,她輕輕走開,一邊罵我「無賴」。我記起了幾句史達祖的喜遷鶯「…自憐詩酒瘦,難應接,許多春色。最無賴,是隨春趁燭,曾伴狂客…」。

來到魚池,池中8尾小魚,整在團團轉,等牠們的晚餐嗎? 魚池圓形,直徑大約15呎,深3呎,池中有兩棵浮萍、開了一朵小白花、三棵貓尾草和幾片隱在水中的綠藻。今年3月我們買了12尾小魚,兩尾黑色,一尾白色,其他全是金色,今天只剩下八尾金魚了。最小的一隻叫「娃娃」,最大的一隻叫「老大」。其他四尾可能是病死或被鳥獸吃掉了。

妻子每次喂魚,總是拍拍大腿輕呼:「小魚兒吃飯囉」!「吃飯囉」三個字是地地道道的北平話,至少佔了妻子全部中國字彙的十分之一。

魚兒們吃飽後就停止行動,載沉載浮,在想甚麼?

回到居室,太陽已在西山之後了,有點「夕陽無限好」的感觸。替自己倒一杯紅葡萄酒,舉杯西向,邀夕陽共醉。門外石塊下,剛睡醒的蟋蟀也奏起夜曲,為我助興下酒。

詩經召南草蟲篇第一段:「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蟋蟀是草蟲的一種,蝗蟲是阜蠡的一種,此景此情相去2700年,相距何止萬里。天下事都在變,相思變的卻很慢。

好一個安靜的黃昏!

※ 本文寫於2009年7月,加拿大鹽泉島。

Top

 
 
  綠色影展:遮蔽天空下的暗黑解密
作者:粘錫麟(綠色主張工作室)

圖片擷取自「遮蔽的天空」紀錄片紀文章老師終於完成了「遮蔽的天空」終極版,在很多場合,文章曾多次感性的說,這部片子,是以血淚交織,晨昏顛倒所累積而成。如果以報導文學的角度,文章是以蹲點的貼身,用記錄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角色,用每寸光陰,堆積了難以計數的影像資料,從南藝大的碩士到博士班,這種精神,當然獲得不少肯定。

導演以「國家至上」和「民眾第一」來作片子的破題,這是一個相當弔詭的議題,也可從這議題當中,去檢驗這國家的民主程度,甚至可驗判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走向。在國家與民眾的拔河中,顯現出眾多國家機器的蠻橫,置民眾百姓如無物的鄙視。

火力電廠的廠址都在海邊,因為他必須靠抽取海水幫機組冷卻,所以,在台灣環島1400公里的海岸線上,就佈滿了大大小小的火力電廠,再加濱海工業區的開發,西部海岸在世界上難得一見的泥質緩坡潮間帶,完全消失,「惜別的海岸」變成慟悼自然的哀歌。

鹿港有人譽為台灣的「京都」,以古蹟、宗教、人文的優勢,每年吸引上千萬遊客,這樣的軟實力經濟,竟然還要「塞」一個火力電廠在這裡,迄今,台電公司和中央部會,都沒有給鹿港人一個交代,為何選在這裡,鹿港人憂心,一府二鹿的盛名,恐變成一府二毒的夢魘。

圖片擷取自「遮蔽的天空」紀錄片台灣在世界上的各種排名,節節敗退,可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卻讓台灣揚名國際,據英國自然雜誌的調查統計,台中火力電廠的碳排放高居世界第一,麥寮火電則居第六(隔年上升第五),中火和麥火的直線距離只30公里,經建部門還要在這中間點--鹿港,插入一座燃煤電廠,這種毫無邏輯的國土規劃,真可說貽笑中外。

60年來,不分藍綠,與財團是並肩打拼的伙伴,三高產業持續增加,溫室氣體飆高不下,台灣作足了氣候變遷的兇手。信用早已破產的總統,對減碳的承諾竟然是20年後才能達到目標,這不只總統任期早已結束,恐怕自身也已「骨頭敲鼓」,全台反燃煤電廠群眾提出的碳排質疑,幾乎不被經濟部接受。

在台灣,被選定為火電廠址時,幾乎都如惹到瘟神般的恐慌,雖有回饋金的收入,卻大大的賠上生命健康,這是經建會和台電,在沾沾自喜於發電成本低廉的同時,不願面對土地污染、人民健康的外在成本,依健保局統計,每年重大疾病的支出,佔了總數近五成。居民的健康,醫生最清楚,鹿港就有幾十位在地診所醫生,聯合發表聲明,反對燃煤電廠的興建。

台電為了化解反對力量,在地方發揮了國民黨的傳統精神,以各種名目贊助鎮公所、里長與社團,當大家譴責執政黨的政策性買票時,台電卻是如散財童子般的撒錢,貪圖小利者趨之若鶩,環境問題,竟然可以用孔方兄美化,異哉,異哉。

燃煤電廠的污染,以戴奧辛和懸浮微粒最使人驚恐,戴奧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為世紀之毒。台南中石化因戴奧辛食物鏈而受害的居民,其輾轉呻吟於病榻的苦況,是歷歷在目環境悲劇。而PM2點5的懸浮微粒,更是肉眼無法察覺的魔粉,他可以透過呼吸滲透到血管,各種疾病就如影隨形的常相左右。

環境影響評估法通過實施時,環保團體認為這或許是一個講理的遊戲規則,可是最後卻變成官署護航的大玩偶。台大物理教授張國龍當環保署長時,遴聘了李根政、徐光蓉、文魯彬、詹順貴當環評委員,他們被經建部門和開發企業,視為妨礙經濟的絆腳石。在他們手上認為彰濱火力電廠不予開發,致使台電在送大會追認之前「撤案」,環保署慨然同意;接著阿里山的宏都公司,也有樣學樣的在環評被否決後,撤案。官方帶頭「耍陰」,「無品」至極。

彰火建廠案,在2005年,被環評委有條件通過後,極少數的鹿港人才由媒體上知道訊息,官方的作業,就是如此的黑箱,讓有異見者措手不及。而今,文章用4年的時間記錄鹿港的反彰火運動,也表示鹿港有一票朋友,念茲在茲的為家鄉的核心價值在努力。

4年的時間裡,一群微不足道的小蝦米,與國家機器的鐵牛戰車,與國營企業的金牛敗犬,拉緊著環境沈淪的細繩,無悔雙手(心靈)的繭疤。在此,要用最虔摯的心意,向把生命獻給環境正義與社會良知的朋友致最高的禮敬!
遮蔽的天空((The Poisoned Sky) )
  • 導演:紀文章
  • 攝影:紀文章、施月英、史威
  • 剪輯:紀文章
  • 片長︰93分鐘
  • 年份︰2009
  • 預告片線上觀看
  • 參展紀錄︰獲國家文藝基金會補助拍攝、2009台灣地方志影展優選、2009宜蘭國際綠色影展、2009鐵馬影展、時報基金會「映像公與義影展」入圍、2009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紀錄片美學系列二:科技與倫理影展」開幕片、新竹影博館海岸與人文影展。
  • 2009鐵馬影展@彰化播映資訊:http://blog.roodo.com/ironhorse/
  • 2009鐵馬影展@彰化播映場次:10月18日14:30在鹿港桂花巷人文茶館。(16:00 紀文章導演映後分享) 

Top

 
 
  綠色影展:一個關於合作與希望的故事:古巴如何在石油危機中存活
作者: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

這幾年經常會以「永續發展」或「節能減碳」的主題演講,可是當我看了越多資料,對能源問題有越多了解時,心情愈沈重,因為我實在很難想像萬一有一天,台灣買不到石油,大部份必須進口的民生物資也都缺乏時,整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

老實說,當台灣真的面對後石油時代時,我找不到樂觀的答案,直到我看了這一部55分鐘長的紀錄片-「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在石油危機中存活」。

這部紀錄片給了我很大的信心,真的面臨挑戰時,人類還是有機會可以克服危機的。

古巴是社會主義專制集權的國家,長期以來因為政治因素,至今仍然被西方世界所孤立,甚至數十年來一直被美國以非常嚴厲強悍的方式禁運:「只要有任何國家或公司的商船或貨船敢在古巴靠岸的話,就列入美國的拒絕往來戶。」

在1989年之前,古巴因為有蘇聯的支持,所以民生物資基本上很充裕(甚至算是當年數十個共產國家中生活與經情況較好的),但是1990年蘇聯瓦解,古巴的民生物質,包括石油的供給,一下子降到三分之一以下,除了間歇性不定期的供電之外,路上的車子都沒有汽油可以加,街上的店舖也買不到東西,包括原本仰賴進口的化學肥料與殺蟲劑,整個國家面臨食物短缺甚至農業崩潰的窘境。

但是,古巴強人卡斯楚還是不肯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低頭,於是帶領著古巴轉型為永續有機農耕,以動物力與人力取代機械農具,以動物肥取代化學肥料,用生物防治法取代殺蟲劑,十年下來,有機農耕已佔全國農耕總面積百分之98以上,也成為一個糧食自己自足的國家。

同時,因為缺少能源運輸,古巴民眾被迫改變生活習慣,並且以腳踏車代步在全國甚至都市公園所有可能的空地,都變成菜園,都會人口可以就近種菜,不用依賴偏遠鄉村地區耗費能源運送到都會地區。

這一部紀錄片,就紀錄了這十多年下來古巴的改變,其實也是「後能源時代」一個令人振奮的實驗典範,雖然缺少許多物質聲光的享受,但是統計調查結果,不儘每個古巴人身體更健康(大概因為沒有肉可以吃,被強迫吃自己種的有機蔬菜的原因吧?),而且因為回歸社區與家庭生活,每個人都感覺更快樂更幸福。

古巴和台灣一樣,是個海島,面積是台灣的三倍大,但是人口只有一千多萬人,可以利用的平地也比台灣多,因此當他們糧食從大部份進口變成必須完全自給自足時,雖然痛苦,但是基本上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令人驚艷的是,當他們從原先大規模機械密集、使用大量化學農藥與肥料的單一作物耕種模式,改變小農合作社,幾年下來居然生態農業的產量比原先耗能的慣行農業產量高,也打破了許多現代農業的神話。

同時,古巴也提前實驗了當沒有足夠的石油時,我們可以過怎麼樣的生活。

石油一定會用光,是地質學上的事實,石油用掉一滴就是少一滴,我們不可能用另外一個百萬年千萬年的時間去『創造』出石油。(石油是無法『生產』出來的,我們只能把它從地層中『取出』)而且更麻煩的是石油不只提供人類文明社會中的能源與動力而已,它也提供我們這個文明中絕大部份物質來源,包括我們吃的藥品,穿的衣服,用的物品,以及肥料、農藥……等等一切,我們想到看到摸到的一切,莫不是含有從石油分解提煉出的成份,沒錯,不管是化學合成或化學製藥,看到化學二字,大概就是來自所謂『石化原料』,這也是油價一漲,所有原料價格也會漲的原因,最後當然也會影響到下游的消費性商品。

因此,買不買得到石油,幾乎攸關國家的存續,而油價當然也牽動所有民眾的生活。

石油會在我們可預見的未來用完,其實不必等到二、三十年後,頂多再十到十五年,油價將會高到一般人開不起車子。或許有人會樂觀地說,反正科技會解決問題,到時候電動車、油電混合車…等等新能源車會取代目前以石油為動力的車子。可是大家或許忘了,第一,即便真的可以發明方便又安全的新能源動力車子,要量產然後普及到各個國家各個地區,恐怕不只是十年二十年的事情;第二,目前所有原物料(鋼材、塑膠…)以及工業生產全部是靠石油來推動的,一旦油價高漲,甚至買不到石油,那麼所有新產品的研發與生產都不可能做得到。

我想再強調一次,所有生產替代能源的機具(比如說風力發電機,太陽能板、蓄電池…)都是依靠著低價且安全又方便運輸的石油來生產的,一旦真的有些國家買不到油時,不要說利用新科技或再生能源來供應老百姓的食衣住行所需,我想,恐怕工業與生產線都會停頓,更何況要買太陽能板,要輸送「再生」出的能源,困難度或許會大到我們都難以想像。

如何趁著台灣還買得起石油時,趕快傾全國之力建構一個後石油時代的基礎設施,我所謂傾全國之力意思是不要有的部會不斷投資大筆錢在蓋耗用石油的公路,一方面再用微不足道,花拳繡腿式的經費與規模象徵性的推動非石油產業。

物質的匱乏與生活的不便,並沒有使得古巴人怨天尤人,若是你問古巴人幸福是什麼,他們會回答:「抓緊現在擁有的,一些重要的事情如家庭、健康、安寧和友誼,以及精神上的安寧。」從這部紀錄片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危機或許就是轉機,當我們不再追尋外在的物質享受之後,反而可以回歸精神生活,獲得心靈的平靜。

關心台灣以及世界未來發展的朋友都應該看看這部紀錄片,這部影片是由大地旅人工作室發行。相信從影片中我們可以有許多感動與啟發。

「社區的力量-古巴如何度過石油危機」獨家授權中文版公益販售資訊
※ 本文轉載自李偉文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呂苡榕•網編:彭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