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09.12.20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921災後重建資料庫
編輯室小啟
周日副刊邀稿中
徵求採訪編輯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洪雅書房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側寫】失落的島國:吐瓦魯

 

作者:藍之青(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期間,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Apisai Ielemia)17日開了一場記者會,再次強調對大會的失望。事實上,吐瓦魯的提案在第一周會期中已多次被駁回,吐瓦魯也曾為此退席抗議。

記者會一開始,一段紀錄影片,播放吐瓦魯每年二月到三月間巨潮(King Tide)湧現的實況:人們等著海水來襲,卻無處可逃。島上連繫南北兩端的道路中斷、唯一的國際機場連同跑道變成一座水城、路面冒泡且不斷有水滲出、孩童們在水深15公分的空地玩足球、海浪一波波打在家門口,水怎麼掃也掃不出去。這是一段令人無可辯駁的影片…精采內文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側寫】Climate Not For Sale
 

 

作者:鐘賢玉(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政大外交三)

12月17日一早,哥本哈根鋪蓋上一層皚皚白雪。位於新港區,小美人魚雕像前,冰寒刺骨的海風正吹動著抗議碳交易的旗幟。

我們一行人湊巧在哥本哈根最負盛名的景點遇見來自西班牙的環境NGO團體,抗議各國政府在氣候談判上進度遲緩,並利用碳交易自欺欺人…精采內文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側寫】Tots Som 1 我們都是一體的!


作者:辜以舒(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

我在哥本哈根的旅館,巧遇一個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省的家庭,他們正在為稍後的家庭遊行準備標語。因為想讓三個孩子更了解全球暖化的概念,他們自發性的參加這次COP15會議,帶著孩子從巴塞隆納一路搭火車到哥本哈根,所費不貲,車程也花上整整兩天的時間,就為了讓孩子親身體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和團體,對氣候變遷議題所盡的心力…精采內文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側寫】能源無中生有「糞」發向上

作者:鐘賢玉(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政大外交三)

12月15日,哥本哈根氣候談判主辦單位舉辦了一場COP15能源之旅,主題是 Energy out of Nothing。在攝氏零度的寒風細雨中,我們下午三點鐘在Bella Center會議中心的公車停車場集合,前往郊外的「沼氣收集場」(Biogas Plant)。丹麥農糧會議代表Bruno先生,在一小時多的車程中負責講解丹麥沼氣利用與未來發展。

利用廚餘、牲畜的排泄物提取沼氣雖不能稱為「創新」技術,但丹麥政府卻很用心地實踐這個概念,並與當地農場合作,在幾年間建立出一座座大型沼氣收集場,能源轉換效率高達90%…精采內文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側寫】失落的島國:吐瓦魯
作者:藍之青(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期間,吐瓦魯總理葉雷米亞(Apisai Ielemia)17日開了一場記者會,再次強調對大會的失望。事實上,吐瓦魯的提案在第一周會期中已多次被駁回,吐瓦魯也曾為此退席抗議。

記者會一開始,一段紀錄影片,播放吐瓦魯每年二月到三月間巨潮(King Tide)湧現的實況:人們等著海水來襲,卻無處可逃。島上連繫南北兩端的道路中斷、唯一的國際機場連同跑道變成一座水城、路面冒泡且不斷有水滲出、孩童們在水深15公分的空地玩足球、海浪一波波打在家門口,水怎麼掃也掃不出去。吐瓦魯人平常睡臥之處即是在地板鋪上林投葉所編織成的草蓆,大部分的房子都只有一層樓,水一來,他們便無處可棲。

這是一段令人無可辯駁的影片。

吐瓦魯的地形低於海平面兩公尺,海平面升高只是氣候變遷的其中一個威脅而已,海水溫度上升導致珊瑚礁死亡、海水酸化、土壤侵蝕、強烈熱帶氣旋和海嘯,同樣都影響吐瓦魯的生存。

總理葉雷米亞表示,哥本哈根會議關係著吐瓦魯未來的生存,上升攝氏1.5度是島國聯盟的底線,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必須穩定的維持在350ppm。過去幾天吐瓦魯一直遭受壓力,要求接受上升攝氏2度的底線,但是葉雷米亞強調他們不畏壓力,因為這些生存保障是不能談判、也不容妥協的,他不會簽訂任何高於1.5度的協議。

吐瓦魯帶著高度期待來到哥本哈根,希望見到一個透明、開放的會商過程,也希望能在此攸關生存的時刻受到重視,但不幸的,他們將帶著無比的失望而歸。

記者會上,有人發問。如果有一天,那個無可避免、不願見到的結果到來,吐瓦魯該如何因應?

總理葉雷米亞充滿無奈的表示,「只要有強烈氣旋或海嘯來襲,不用一個晚上,吐瓦魯就會消失,我們沒有地方可以逃,只能勇於面對,除了準備,沒有甚麼是我們能做的。」

筆者曾在吐瓦魯當過青年志工。今年9月30日薩摩亞海嘯的同時,收到一封來自吐瓦魯青年的信,信中表示吐瓦魯發布了海嘯警報,他一早聽到消息就匆匆拿了重要的東西,到島的中央和大家一起等待,他不確定未來是不是能再相聚,要我轉告所有其他的志工,他會永遠想念我們。這是一封載滿離情、令人感傷的信。我除了擔心當地的學生之外,也擔心其他現在居留在吐瓦魯的台灣人都好嗎?

無奈和恐懼,不是我們所能想像,島國居民隨時面對著死亡的威脅。吐瓦魯能做的只有等待。在大國國家利益至上的國際社會之中,有誰會在乎弱勢島國?

明年的COP16,吐瓦魯還在嗎?

※ 紀錄片片段,請點閱:http://www.youtube.com/watch?v=BNql8BiAijw&feature=player_embedded

Top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側寫】Climate Not For Sale:與小美人魚齊聲呼喊「氣候不能討價還價」
作者:鐘賢玉(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政大外交三)

12月17日一早,哥本哈根鋪蓋上一層皚皚白雪。位於新港區,小美人魚雕像前,冰寒刺骨的海風正吹動著抗議碳交易的旗幟。

我們政大外交系一行人湊巧在哥本哈根最負盛名的景點遇見來自西班牙的環境NGO團體,抗議各國政府在氣候談判上進度遲緩,並利用碳交易自欺欺人。

現場氣溫已經低到攝氏零下一度,腳掌、手掌都快凍僵了,也澆熄不了他們心中的怒火。他們駁斥碳交易市場能有效幫助國家減碳,清潔發展機制(CDM)一點也不清潔,有錢的已開發國家可以付錢給開發中國家做減碳,來抵減自己的減量義務,而不必限制自己國內的實質減量。

Top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側寫】Tots Som 1 我們都是一體的!
作者:辜以舒(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

我在哥本哈根的旅館,巧遇一個來自西班牙巴塞隆納省Sant Marti de Tous的家庭,也認識了Daniel Roda和Judit Serra,他們正在為稍後的家庭遊行準備標語。因為想讓三個孩子Arena、Elba和Lluc更了解全球暖化的概念,他們自發性的參加這次COP15會議,帶著孩子從巴塞隆納一路搭火車到哥本哈根,所費不貲,車程也花上整整兩天的時間,就為了讓孩子親身體驗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和團體,對氣候變遷議題所盡的心力。

他們來自一個人口約一千人的小鎮,屬於社區共同購買協會Pai Nous(堅果麵包)的成員。這個共同購買行動是由一個家庭發起的,原本只是單純地想多邀些朋友一起在網路上團購健康的有機食品,在該公司販售對象必須是團體的要求下才組成一個共同購買的協會,現在共有十個家庭加入。隨著聚會越來越多,大家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想要開始做點什麼。Daniel告訴我們,因為十個家庭對食品的需求相當大,因此每兩個禮拜就有三個家庭輪流擔任訂購與發送的工作。為了讓孩子們了解共同購買與有機農業的概念,他們也時常讓孩子加入工作行列。

訂購方式很簡單,每個禮拜收到公司寄來的目錄後,他們會把訂單做成excel檔然後放在網路上,每個家庭都可以上網去登記這個禮拜需要的產品,然後再由負責工作的三個家庭去收錢然後送訂單,等有機農產品送到後再分送給其他家庭。每個禮拜的目錄都不同,完全要看當週農人們的收成。

Judit Serra表示這個協會除了推行共同購買有機農產品之外,他們也鼓勵社區裡的人們自行耕種,因為在Tous有不少居民擁有一些荒廢的耕地,所以他們希望有更多家庭可以開始自給自足,進行小規模的有機農業,少的可以購買,多的可以在社區內交換與分享。讓下田耕作不再只是老年人的專利,而希望每個家庭都可以從小到大加入有機農業的行列。「越當地越好」(as local as possible)是Daniel和Judit兩人與共同購買協會的理念與一直努力的生活目標。此外,他們也希望可以把協會目前的工作做好,進而將這樣的理念推廣到當地學校與更多家庭中。

Daniel因為在參加過公民社會的氣候變遷論壇之後深受感動,雖然世界各國無法達成協議,但看到會場中有這麼多人為了氣候變遷在努力,不代表改變現狀已經沒戲唱了。深受感動之餘,他和Judit決定要帶著孩子們走上街頭,告訴大家在這個地球上「我們都是一體的」;用很輕鬆的方式,只為了要對現場努力的人們表示些許支持與認同。最後,他帶著孩子們自行繪製遊行標語,到Bella Center會場外舉牌與觀摩,雖未能進入會場,但主要目的已達到。

雖然這場家庭式的遊行只是COP15中的一小段插曲,但Daniel和Judit對於環境保護的自覺和對於生活的理念正是現階段公民社會最需要的。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對地球最真誠的關懷。You don't need to be big to be important.

Top

 
 
 

【哥本哈根氣候會談側寫】能源無中生有「糞」發向上:Energy out of Nothing 能源之旅側記

作者:鐘賢玉(哥本哈根台灣青年團、政大外交三)

12月15日,哥本哈根氣候談判主辦單位舉辦了一場COP15能源之旅,主題是 Energy out of Nothing 。在攝氏零度的寒風細雨中,我們下午三點鐘在Bella Center會議中心的公車停車場集合,前往郊外的「沼氣收集場」(Biogas Plant)。丹麥農糧會議代表Bruno先生,在一小時多的車程中負責講解丹麥沼氣利用與未來發展。

利用廚餘、牲畜的排泄物提取沼氣雖不能稱為「創新」技術,但丹麥政府卻很用心地實踐這個概念,並與當地農場合作,在幾年間建立出一座座大型沼氣收集場,能源轉換效率高達90%。

根據Bruno先生提供的官方資料,丹麥目前有22座大型集中式的沼氣收集場以及60座農場規模的沼氣收集場。沼氣收集方式是企業收集剩菜剩飯,同時向農民借用牲畜排泄物(manure)約40天。在這四十天裡所收集到的沼氣就是再生能源,之後這些排泄物與廚餘就可以再歸還給殷勤的農民們。

這種資源利用方式,不僅是廚餘、牲畜糞便可更進一步利用,還可以大量減少溫室氣體甲烷(methane)排放。對農民而言,他們不再會因為牲畜排泄物問題與鄰居引發爭端,在存放過程中還可以提升肥料品質,並感受到糞土成黃金的榮耀感,為環保盡一份心力。再者,丹麥豬隻總量是丹麥人口的四倍,若能有效收集全丹麥的豬隻糞便,就能直接減少碳排放。官方期待生質能源有進一步的發展,在未來占總能源使用量的5%。

台灣也在發展沼氣利用。今年9月,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研發成功的沼氣生物脫硫技術系統,將豬隻排泄物轉換成生質能源,可產生沼氣以供發電,直接降低養豬業成本,並有效減少畜牧場廢水排放量,還能夠產生農業肥料,吸引養豬業者與工業界高度興趣(中時電子報2009年9月5日報導)。但相較於丹麥,台灣缺少的不是技術,而是合作誘因。我們若要體現糞土也能變成黃金,則須加強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台灣碳排放量。更重要的是,促成農民、政府及企業三方的合夥關係,奠定長遠的合作。唯有過堅實的技術、長久的信賴,合作機制才能永續運作。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副刊特約編輯:廖靜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