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2.28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遊牧綠人間
編輯室小啟
【新聞掃描志工】環資強力徵求中!
募發票!守護山林、海洋和濕地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快樂動物電子報

黑潮電子報

蝶會電子報
推薦瀏覽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社區營造學會

南方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洪雅書房 
 
  自然書寫:枝上聆新曲 愛唱歌的小桑鳲
作者:藍茵

前幾天下班回來,女兒菱告訴我在瓊林家拍到一隻特別的鳥,牠的頭是黑色的,嘴是黃色的,我猜來猜去都猜不出來是什麼鳥。後來她把照片從相機裡叫出來,我看了仍不能確定,於是兩人一起翻鳥類圖鑑,發現原來是小桑鳲,又名小黃嘴雀…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這不是蟲,是人嘛!
作者:楊家旺

這一次,我應該節省文字,讓照片們說自己故事…精采內文

 
  綠色影展:風險社會下的飲食危機:食品帝國
作者:呂苡榕

2009年11月,美國爆發牛肉安全問題,一匹遭大腸桿菌汙染的牛肉導致二十多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

為什麼牛肉含有過高的大腸桿菌?這些牛肉是怎麼生產出來的?為什麼這些包裝精美、放在超級市場冷凍櫃的肉品,卻成為致病的來源,在我們相信它們是安全可口的情況下,背叛了我們。會不會是因為,生產這些食物的公司們,並不想讓我們了解食物背後的生產過程…精采內文

 
  書齋:《卯上台塑的女人》之20:勞力士手錶

作者:黛安威爾森(Diane Wilson)

茶杯裡的冰塊已經溶化,唐娜蘇也不再掩飾她的惱怒,她原本雙腳站定,現在活動起來,雙腳砰砰地踩在地板上,然後看著她的手錶,我一點也不驚訝。然後她用力地搥了我的手臂。

「我知道,我知道。」我說著,舉起手。傑克突然精神一振,雙眼變得比之前更黑,他傾身向董事長說了些話,董事長也傾著身回了些話。傑克像根桿子直挺挺地坐在他那張硬鋁椅上,說董事長想邀請我去參觀他在德拉瓦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化學工廠,或是台灣的工廠,或許我就能瞧見董事長的經營長才…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枝上聆新曲 愛唱歌的小桑鳲

作者:藍茵

前幾天下班回來,女兒菱告訴我在瓊林家拍到一隻特別的鳥,牠的頭是黑色的,嘴是黃色的,我猜來猜去都猜不出來是什麼鳥。後來她把照片從相機裡叫出來,我看了仍不能確定,於是兩人一起翻鳥類圖鑑,發現原來是小桑鳲,又名小黃嘴雀。

我和女兒分享第一次遇到小桑鳲的故事。我的同學孫帶我和先生到金門的述美國小校園前的兩排楓樹林尋找小桑鳲,長住台灣的孫,是根據金門縣野鳥學會李老師所提供的資料,說這裡有小桑鳲出現。不過這次沒有找到,隔年有一次在西埔頭光前廟附近的灌叢才是我第一次見識到小桑鳲的美麗。

菱拍照後第二天一早,我在院子外鄰家古厝的馬背上親眼見到一隻小桑鳲;再隔幾天的假日,我在自家菜園除草,忽然聽到很嘹亮的鳥鳴聲,抬頭在一棵茄苳樹上發現一隻會唱歌的美麗小鳥,我躡手躡腳地離開,取了相機,靜靜地拍攝,原來那樹上結了一串串的果實,只見小桑鳲忽上忽下,鑽來鑽去,吮嚐著甜美的滋味。忽然又飛來一隻,兩隻小桑鳲互不干擾的覓食,再一會兒又飛來一隻,哇!我真是興奮極了!三隻小桑鳲同在一個畫面,只是有些遠拍的不是很清楚,不過至少我目睹了精彩的鏡頭,但是很快的牠們一起飛過馬路,在那片灌木林的苦楝上棲息。這樣的奇遇已夠我幸福、開心許久,並且和許多鳥友分享。

原來小桑鳲在金門屬於稀有的冬候鳥。根據金門縣政府出版,梁皆得先生撰文攝影的「觀鳥金門-金門賞鳥指南」一書指出,小黃嘴雀雀科,體長18cm,俗稱小桑鳲、黑尾蠟嘴雀,繁殖地在中國東部及韓國,冬季會遷移到日本南部及中國東南部度冬。金門古寧頭南山林道等地常可發現。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但也會吃昆蟲,飛行速度很快,呈波浪狀,拍翅聲很大。平時叫聲為響亮的「滴-滴-」聲。

據田野觀察人員發現,小桑鳲大多10-30隻結集成群,有時亦會看見3-5隻或單獨活動。我則觀察到牠很活潑,在樹上常上下跳動,努力的覓食。小桑鳲雄鳥體背灰褐色,頭部黑藍色且具光澤,牠的頸及胸部是灰褐色,腰部則為淡灰色,嘴黃色,很鮮艷,尾羽黑色,翼上有還有明顯的白斑。雌鳥近似雄鳥但羽色較淡,翼上白斑也較少。那天在茄苳樹上觀察遇到的小桑鳲,羽色非常的美麗,尤其黃色的嘴特別的亮麗。

一般來說,秋天有許多植物都選擇在這個時候結果,而這些成熟美味的果實,常常是鳥兒最可口的食物。小桑鳲就是常常被吸引來的稀有冬候鳥之一,牠厚實的橘黃色嘴喙,是覓食的最佳利器,據資深鳥友野外實際觀察的經驗,即使是有著堅固外殼的堅果,也被牠輕鬆咬裂。不過除了植物的種子及果實外,其實牠也會捕食昆蟲哩!

去(2009)年12月金門縣野鳥學會鳥友張先生,在協助中正國小的學生進行浯江溪一帶的戶外教學時,曾在莒光湖附近歡察到小桑鳲;另外根據鳥友在網路上登錄的紀錄,自2003年11月25日起至2009年2月7日止,共有16筆紀錄,總計有67隻小桑鳲被紀錄,地點包含烈嶼、金門東半島、水頭、慈湖、農試所、珩厝老爺山莊、述美國小、斗門、烈嶼青遠湖、北山村等。這些資料很珍貴,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並且串連結合起來,共同關心金門美好的鳥類資源,並且一起保護金門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Top

 
 
  專欄作家:這不是蟲,是人嘛!
作者:楊家旺

這一次,我應該節省文字,讓照片們說自己故事。

2005年05月21日,平凡一如其他昆蟲觀察的日子,當然,也如同其他昆蟲的觀察日子一樣神聖。這一天,如同其他天,你不會明白有什麼驚喜突然出現,因此,您只能小心翼翼,睜大眼睛,虔誠且謙虛地在山林裏,對每一片葉、每一枝條、每一朵花,每一動、每一靜,都奉行注目之禮。唯有如此,神聖的一刻才可能降臨。這一天的神聖時刻,是隨著一隻黑點捲葉象鼻蟲(Paroplapoderus pardaloides)而降臨的,牠,停落在一片葉子上。

停落在葉片後,牠細步審慎地行走,與我的閒散漫步,大異其趣。我的腦裏漸漸明晰起來了,牠是《李淳陽昆蟲記》裏,第3章「六隻腳的彈性力學家」。這一回,牠決定從書本裏走出來,給我演一齣臨場感十足的戲,戲長約三小時半。觀眾只我一人,整齣戲絕無冷場,我驚讚不已,對牠的演出一共拍了176張照片。現在,我只分享其中的九張劇照,其餘失落的劇情,留給您想像;或者留給您去參閱《李淳陽昆蟲記》的更完整的27張連續劇照;當然,與書同名的DVD更能實況地呈現那些劇情。


牠使盡了力氣,以口和六足,將葉片對折。


過程中,牠一度疲累,伏在葉凹處休息。


休息完畢,繼續工作前,牠餓了,先飽餐。


葉片對折後,牠從葉片尾端開始捲摺。


一顆卵已在葉苞中。牠以口、足製作搖籃。


左捲、摺、塞、壓;右捲、摺、塞、壓。


不靠黏膠,葉苞被製作得緊密而扎實。


離開葉苞,牠爬到另一葉,要我給牠拍照。

李淳陽在文章中寫過一段文字:當影片中出現一隻象鼻蟲正在做「育嬰搖籃」的過程,見到牠在葉片上忙碌的走來走去,專心一意的用六隻腳折彎葉片時,有一個老同學突然大聲叫出來:「這不是蟲,是人嘛!」

我的那些照片,是用傻瓜相機拍攝的,且技巧不佳,美感不足。我反倒建議讀者,可連結到嘎嘎昆蟲網。嘎嘎以兩個網頁的篇幅,佐以許多照片和文字說明。您可以點選這個連結:【長頸捲葉象鼻蟲產卵築巢記錄(3小時50分)】,看嘎嘎如何記錄整個精彩過程。

發現黑點捲葉象鼻蟲產卵捲葉全程三個半小時的那一天,本來只是我昆蟲觀察日子裏平凡的一天。昆蟲觀察對於我來說,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甚至應該說,已成為我生活裏的一種情調,也可說是我生活裏的一種品味。昆蟲觀察不是一趟需要刻意規劃的旅程,只需要走進綠叢裏,平凡一如生活的任何一天。只要,我相信只要我的心夠虔誠,姿態夠謙虛;只要我的眼不放過任一微小動靜;只要我記得攜帶「發現、好奇、知識、耐心、想像」這十個字。我相信,這平凡的一天,將會變得很不平凡,甚至很神聖。我相信!

Top

 
 
  綠色影展:風險社會下的飲食危機:食品帝國(Food, Inc.)

作者:呂苡榕

2009年11月,美國爆發牛肉安全問題,一匹遭大腸桿菌汙染的牛肉導致二十多人中毒,其中2人死亡。

為什麼牛肉含有過高的大腸桿菌?這些牛肉是怎麼生產出來的?為什麼這些包裝精美、放在超級市場冷凍櫃的肉品,卻成為致病的來源,在我們相信它們是安全可口的情況下,背叛了我們。會不會是因為,生產這些食物的公司們,並不想讓我們了解食物背後的生產過程?

紀錄片「食品帝國」(Food, Inc.) 向世人揭示了日常生活裡廉價食品的生產過程,「這已經不只關於我們吃的權利,更是關乎我們說出真相的權利,和知道真相的權利。」記錄片歷時6年,由導演Robert Kenner四處採訪拍攝而成。附言寫道:你不會再想用這種方式看待你的晚餐。

工業化畜牧  牲畜僅是一塊「肉」

20世紀30年代,麥當勞成功將速食帶進美國的的日常生活中,從此為了供應速食業者所需的大量食材,同時維持所有產品的一致口感,食物的生產方式起了變化。生產方式的改變讓少數食物供應商在競爭中壟斷市場,以牛肉為例:目前美國最大的四間食品供應商分佔了80%的市場。

紀錄片指出美國Tyson食品公司是世界上首區一指的肉品供應商,為了提升肉品供應速度,他們經由基因改造和選育來縮短雞隻生長時間,從前一知基從出生到可以宰殺,需要70天,如今卻只需要48天,而且能漲到50年前的兩倍大。只是這些雞因為承受不了自己的體重,雙腿被壓垮。加上生長空間狹小,所有的雞擠在一間黑暗的鐵皮屋裡,大部分的雞都生病了。

但是食品工廠並不在意雞的健康,他們只在意雞肉的數量。不論是動物或員工,在食品生產的工廠裡都同樣難受。牲畜,被單純的視為一堆能夠獲利的肉塊;而員工只是不停重複同樣簡單動作的一群人,這種非技術性的工作讓他們的工資能夠被壓得很低,非法勞工或外籍移工往往必須擔負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工作內容。

食品政治  商業利與與政治力的糾葛

由於生產者與消費者已經隔絕了,因此導演認為,我們需要了解食物來源,「誰在生產食物?如何生產?」。只是深入研究會發現食品工業是一連串相互關聯的產業,在超級市場的食物架上雖然可以看到琳瑯滿目的商品,但他們大多由相似的幾種原料製成,其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就是玉米。玉米成為主要原料,源自於美國政府的大量補貼,導致玉米生產過盛。

這些大量生產的農產品以自由貿易的名義強迫傾銷到世界各地,破壞許多農業生產國的經濟發展。另外這些美國境內多出來的玉米,一方面成為各種食物的原料,隱藏在多元的表象底下;另一方面也成為牛隻的新飼料。

為了供應全美速食業者所需的漢堡肉,牛隻的飼養方式早已走出田園詩那幅三三兩兩悠閒的在草地吃草的狀態,而是擠在陰暗的工廠裡,站在深及膝蓋的糞便中,吃著玉米為主的飼料。只是原本食草的牛轉變飲食習慣後,胃裡的埃舍利希氏大腸桿菌數量激增,這些包在漢堡肉裡的大腸桿菌會導致人類生病。

紀錄片中一個小男孩因吃了遭大腸桿菌污染的肉品,12天之後便去世。他的母親努力推動修法,一直到1998年美國終於制定大腸桿菌數量檢測的相關規定,同時若食品加工廠未能通過檢測,可以要求關廠。

小男孩的母親說,「我們一直以為政府能夠保護我們,但在最基本的層面上,政府並沒有做到。」

雖然這些大腸桿菌只需要讓牛停止食用玉米飼料5天就可以改善,但食品工業卻不這麼想,他們相信在科技進步的時代,他們能夠用科學解決任何問題。他們使用氨來企圖為肉品殺菌。

選擇食物的自主權:跨國企業壟斷選擇

食品安全令人擔心,但他潛藏的問題卻是不能說的秘密。1996歐普拉在他的脫口秀節目上踢爆美國肉品的危機,一夜之間肉品滯銷,同時也激怒德州肉品業者,以違反了「誹謗食物法」控告歐普拉。

紀錄片同時也拍攝例如孟山都(Monsanto)這類食品企業如何經過打壓一般農民,來傾銷自家的基因改造種子,這些抗農藥、耐旱的種子大量進入農田。基因改造後的種子隨風飄散入附近農田,許多沒有使用孟山都種子的農家因此遭到孟山都提告,理由是侵害專利。許多農民無法負擔訴訟費用選擇和解。

種植單一產品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它潛在的危機是,當這些種子出現了天敵,導致大規模的歉收時,糧食危機便發生了。而首當其衝的便是貧窮國家的人民。惟有保持作物的生物多樣性,讓它們在自然的環境中演化和適應,才能避免這種全球性大規模的食物短缺危機。

另外這些基因改造的種子因為具有專利,因此使用的農民必須向孟山都等公司購買,問題是孟山都一手掌握了種子供應;另一邊不斷迫使農民向它購買產品,因此當它打算漲價時,農民也只能貸款買種子,這只會讓原本處於弱勢的農民不斷負債。

風險社會  未知的未知與消失的公共議題討論

工業化生產方式的確帶來大量便宜的食物,但它同時也造成許多問題,例如現代人攝取了過多的蛋白質與醣,因此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年齡層逐漸下降;例如越來越多未知的風險存在於食品當中,像是狂牛症等。

紀錄片揭示了一個資訊不平等的世界,許多攤在我們眼前的食物,我們卻不知道它們從何處來。從牛肉到漢堡的生產過程中存在著巨大商業利益,只是這些利益通常犧牲了消費者的權益,而消費者只是一群看似有選擇,實際卻是一無所知的人。正如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Don Rumsfeld)所言,「在已知的未知之外,還有未知的未知」。

由於資訊僅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因此大部分的人不僅無法公開的討論,甚至不知道有問題存在。食品工業嘗試以理性化製程來極大化食品的生產量,然而這種違反自然的方式,卻導致如埃舍利希氏大腸桿菌這類無法控制的結果出現。另一方面,食品企業在消費領域,也想用類似的控制手段,讓消費者高度依賴於設定好的選擇之下。一旦產品出現問題,層層的法律訴訟門檻,更讓食品企業坐穩了支配消費者的地位。

狂牛症可以由動物傳人,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人類再也無法切割生產與消費,也無法忽略健康跟政治的關係。困難重重的真相揭露過程,反映出商業利益與政治結合後,一般民眾被排拒與資訊之外,只有成為受害者,才能感受到結構底下重重的迷霧。

Top

 
 
  書齋:《卯上台塑的女人》之20:勞力士手錶

作者:黛安威爾森(Diane Wilson)

茶杯裡的冰塊已經溶化,唐娜蘇也不再掩飾她的惱怒,她原本雙腳站定,現在活動起來,雙腳砰砰地踩在地板上,然後看著她的手錶,我一點也不驚訝。然後她用力地搥了我的手臂。

「我知道,我知道。」我說著,舉起手。傑克突然精神一振,雙眼變得比之前更黑,他傾身向董事長說了些話,董事長也傾著身回了些話。傑克像根桿子直挺挺地坐在他那張硬鋁椅上,說董事長想邀請我去參觀他在德拉瓦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化學工廠,或是台灣的工廠,或許我就能瞧見董事長的經營長才。

「德州的廠房缺少一點溝通,」傑克說:「董事長想要修正問題,拋開所有那些令人傷心難過的環境議題。這是董事長最樂見的。所以,如果你能忍耐一下,看到台塑其他廠房是怎麼運作的,然後或許你就會改變心意?或許你願意去德拉瓦州還是其他地方?董事長是非常好客的主人。」

我看著董事長,他的臉上可不是這麼寫著的。他的臉上寫著:她只是個穿著棉質洋裝的女人,站在門邊,如果她要的話,門就會打開,也不需要破門而出,門就要打開了,反正我也不是第一次要收買人。不是。董事長已經讓四十八位郡民來趟八天的台灣之旅。有法官、市長、學校理事會成員、商人、報社編輯、港務局代表、以及郡委員,還有他們的老婆和朋友。一趟考察之旅,台塑出錢,最值得的是從台灣帶著王永慶的紀念品回家。勞力士手錶和高級瓷器。

我謹慎地看著傑克,然後看著董事長,董事長眼皮鬆垮的黑眼睛頭一次正眼瞧我。我沈默了一分鐘,然後盡我所能把話講清楚,我說:「這項提議我不能接受,這些事我在德州就已經看夠了。」

我不記得我還講了什麼。我們和每個人握了手。董事長握手的力道意外地輕,和他太太一樣。我們一步也未停留,直到我們出了門到達停車場為止。

時間好像突然消逝一大半,太陽已低垂,台塑廠房已換班完畢,另一批人已開始上工。當我們越過堤道時,有幾百名工人和我們並行。我們開車經過燈塔和市立游泳池,停在鮑爾社區活動中心。有塊區域用繩圈了出來,正如道格林區所說,只是在這塊地對面,圈了另一塊比我們的地大四倍的區域。

「那個看起來不太妙。」唐娜蘇說道。我們下了貨車,我開始在引擎蓋放抗議告示牌,唐娜蘇朝我走了過來。她指著一台正要開走的車,車上載滿人,後車窗上滿是工地用安全帽。她說:「你看到那個沒?」

「我當然看到了。他們想把我們的頭給扯下來,然後填塞在那些帽子裡。」

「你想他們會回來嗎?」

「我想他們會。而且可能會從他們來的地方帶更多人來。」

我想的沒錯。當我寫完第六還是第七個告示牌時,一輛大型倉儲貨車開進停車場,越過我們停了下來,打開一側廂門就成了現成的零食攤,有著許多直立架子,上頭一排排的洋芋片、糖果、還有堅果。五六個黑色小槓突出出架子邊緣,組成一台可樂吧,為想喝的人提供各種廠牌的碳酸飲料。那台廂型車另一側立了個巨大的藍色告示牌,上頭有著白色的字,寫著:「王董,台塑,謝謝你們給的工作機會!」我目瞪口呆,我拿著黑色麥克筆和我那抗議告示牌站在地上,無法朝我們那塊圈住的地前進一吋。

接著,停車場邊變得繁忙起來,塞滿許許多多的卡車。戴著硬帽、穿著髒牛仔褲和連身工作服的男人從車裡出來,他們的袖子都捲得很高,靴子很硬又大得像山一樣。他們移動緩慢,低著頭弓著身,看起來好似在回想最後一杯啤酒在哪喝的,或是最後一槍在哪射的。突然間,彷彿人數已經達到了預定的數量,他們流暢地移動到我們對面那塊圈起的地。

唐娜蘇說:「我要去叫條子來。我有認識的人,他最好來一下。」她把我那疊文件和抗議牌丟出車外,然後把車開走。我停頓了一下,但最終還是找不到理由,阻止我進去那塊圈起的地。所以我拾起文件,把更多告示牌擠放在手臂下,盡可能表現得不在意,走向我們的地。我光是走動就讓那些男人發怒,有幾個還叫嚷著,走到繩邊推擠著繩子。

我停下腳步看著他們。好吧。所以就是那麼回事。這就是他們想要的。我們之間隔著三、四十呎,唯一在我們之間的是個西裝男子,拿著一台攝影機直直對著我拍。

我不知道唐娜蘇找來的郡警想救誰,但十分鐘內,他是出現在人群中的第二人。然後我沒再往下數。三輛警車閃著警示燈出現,然後有更多車子出現,沒有一個人我認得。警察朝我走來,好像他們認得我一般。穿著黑色警服的男人說著:「女士,一切還行嗎?沒什麼事吧?」

我可沒希望有人從工人手上救我出來!不知怎麼地,整個被扭曲了,與董事長對戰掉包成了與工人對戰。我站立著,望著夜晚逼近,海灣變暗,愈來愈多車子湧入停車場。每次當我想專注抗議時,一股極大的嘲弄感就會壓倒我:穿著高級西裝的民意代表和穿著綢緞禮服的女士,在停車場內踏出昂貴座車,周圍圍繞的是兩手髒髒勞動階級的窮人,保護那些客人不被我迫害。在受邀男女前往宴客廳的路上,他們不時停下腳步,一個女的停下來摸摸頭髮,還有一個男的拍拍他車子的引擎蓋(輕拍一下,就像男人碰觸女人脖子的方式)。然後他們都加快腳步通過繩區,轉移目光,進了鮑爾社區活動中心的雙扇玻璃大門。

我看著那些朝我作手勢喊叫的工人,我心裡想著,你們有看到那對男女嗎?我想他們沒有。如果他們不是因為不懂,或是看不見有什麼從我們中間走過,為什麼他們會站在繩子對面的那頭?(明日待續)

※ 想閱讀更多內容?請點此連結
※ 本文轉載自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出版之《卯上台塑的女人》一書
※ 支持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歡迎訂購本書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葉人豪、詹子慧、潘佳修
‧副刊特約編輯:廖靜蕙‧網編:彭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