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4.15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 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2010 全國NGO環境會議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南方電子報

破報
台灣立報
全民監督政府資訊公開
苦勞網

永續公共工程電子報

推薦瀏覽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
看守台灣協會

新世代青年團

台灣生態工法基金會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台灣綠黨
 
 
國光石化二階環評 300多項調查不足 退回補件
【相關連結】
環委:環評資料太草率
國光石化變成海豚訓練師
石化產業當道 溼地日成「無溼地日」?
國光芳苑謊言歪理

國光石化二階環評初審會昨天進入第二天,包括用水來源、健康風險評估、保育措施、空氣汙染等,環評委員及環保團體舉出300項開發單位評估不足之處,最後環評專案小組決議退回,國光石化可再補充資料再送審查。

國光石化未來用水量相當大,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指出,用水這樣搬來搬去,原來用水的邊際效用已很低,台灣水已經不足,建議國光石化自己用海水淡化,掌握在自己手上,就不會有問題。精采內文

 
 
  環球 360°:只生一個孩子,走向綠色生活?

作者:奧利弗•布克曼

要想弄清關於人口與氣候的爭論,那簡直就像喝醉的時候一頭撞進萬花筒裏。那些不可能同時為真的矛盾說法現在都進步了,看上去就跟事實一樣。另外還弄出了一片超自然的盲從,比如,喬治·蒙比爾特和美國的神創論者全都對理想人口信託等組織不屑一顧,生育權的支持者們也和反墮胎主義者找到了共同語言…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 | 播報員:莫聞


一名紐西蘭籍的反捕鯨人士因為在南冰洋登上日本捕鯨船,被日本控告包括非法入侵、攜帶武器以及傷害等五項罪名。反之,位在南太平洋的托克勞群島(Tokelau)宣布將它的水域劃為鯨魚保護區,這使得南太平洋全國和地區性的類似保護區增為11個。

諷刺的是,人類丟棄塑膠垃圾不僅造成加州與日本之間的太平洋海域上,形成一個面積台灣40倍大的「大太平洋垃圾塊」,最近荷蘭廠商突發奇想,準備利用這些造成環境污染的塑膠垃圾,加工填補成約夏威夷面積的垃圾島,完工後將提供給氣候難民居住。與此同時,全球氣候暖化下,中國雲南省麗江市著名景點和市區水源供給的主要來源——玉龍雪山冰川消融加劇,19條冰川已有4條消失,成為該市急需解決的課題。

在台灣,捕獸鋏濫用造成動物截肢,為了提醒民眾注意捕獸鋏的危險性及任意濫放是觸法的行為,由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指導、關懷生命協會製作的「禁止任意使用捕獸鋏」20秒宣導短片將於4月15日起,在台北捷運各車站播放。

 
  地球日在吐瓦魯(二)— 與世界分享吐瓦魯之美

作者:林芳瑜(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駐吐瓦魯觀光志工)

八八災後,政府、輿論和重量級慈善團體似乎把「原住民遷村,讓山林休養生息」做為解藥。然而「原住民是山林破壞者?」的指涉,不僅是以偏概全,更忽視了山林破壞的根本問題。

若問:現今原住民在山地的農業活動,會不會造成山林水土的破壞,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山地開墾都是原住民所為嗎?政府主導的山林開拓政策可以不必負責?歷來政府和學界檢討土地利用與土石流等課題,只聚焦在「超限利用」與「濫墾」,從未檢討百年伐木和政府鼓勵山地開墾的政策,彷彿只有人民犯錯,而且和政府無關。

如果因為原住民在山上的農業活動會破壞山林,所以叫他們離開,那麼漢人來台400年間全面摧毀原始森林,從事精密農耕,把平地所有野生動植物趕盡殺絕,發展工業污染河川、土地,是否也該全面退出?精彩內文
 

 
 
  國光石化二階環評 300多項調查不足 退回補件
本報2010年4月1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朱淑娟報導

國光石化二階環評初審會今天進入第二天,包括用水來源、健康風險評估、保育措施、空氣汙染等,環評委員及環保團體舉出300項開發單位評估不足之處,最後環評專案小組決議退回,國光石化可再補充資料再送審查。

雖然環評委員認為有多達300多項問題須補充資料,都不是一時三刻做的出來的,建議給國光石化較長時間好好準備,但國光石化董事長陳寶郎當場表示,將日夜趕工補件,最後決議國光可於5月31日前補件再審。陳寶郎立刻又說,「我們會提早」。(註:審查結論)

用水來源不確定性高,應提替代方案

國光石化未來用水量相當大,長期用水106年以後每日用水40萬噸,計畫由大度攔河堰(尚未通過環評,屬不確定性開發)。

短期用水從99年到100年,每日用水0.001萬噸;中期用水101年到105年,每日8.84萬噸,彰化農田水利會同意移撥每日3萬噸,不足則由自來水供應,以及使用濁水溪的「剩水源」,每天約5.5萬噸。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章波指出,用水這樣搬來搬去,原來用水的邊際效用已很低,台灣水已經不足,建議國光石化自己用海水淡化,掌握在自己手上,就不會有問題。

調用濁水溪的水恐加劇沙塵

國光提出的用水計畫,不是水源不確定、就是要移撥農業、民生用水。而最讓環評委及民眾火大的是,國光還提議要用濁水溪的水。濁水溪長年已因工業用水過度導致河床乾枯,當地民眾飽受沙塵之苦。如果水再給國光石化,維持河川生態的水就更少了,沙塵問題將更加嚴重。

而當顧問公司回答濁水溪的沙塵是歷史因素時,環評委員劉(文史專家)痛批:「開發單位不懂的話不要亂講」。

這位委員表示,他有一次開車回台中,車子接近雲林縣時什麼都看不到,「整個彰化縣天空是黑的」,火力發電廠等開發的汙染物已相當嚴重。他愈說愈火大,「如果未來在大會要我投票,希望我能本著良心來投票。」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大度堰環評未過,不能列入國光的水源方案。而農田水利會要調度農田用水給國光用,並未辦地方說明會。

另外她指出,大度攔河堰也進入二階環評,範籌界定會議時,水利署曾提出替代方案,要求業者做海水淡化,但國光本身的環評書卻未提替代方案。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表示,國光用水計畫兩期總計每日40萬噸,開發規模相當的六輕用水每日用水34萬噸,看不出國光有節約,反而更浪費。

國光提到用水計畫水利署會提供,但她指出,依過去經驗,水利署評估都過於樂觀,例如集集攔河堰現供水就不到當年評估的一半。如果未來也發生不足要怎麼辦?再蓋水庫呢,還是把民生用水給工業用。

她表示,氣候變遷,水資源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開發案剝奪人民的用水,社會成本要算進去。

總想移撥弱勢的水,是世代不正義的公司

淨竹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林聖崇表示,水資源政策環評要先做,彰化90%用地下水,中科四期審查時,自來水公司也說要提供自來水餘裕量,可否保證不抽任何地下水?如果用水都要「移撥」農業、民生等弱勢人民的用水,「國光就變成是個世代不正義的公司。」

芳苑鄉汙染自救會總幹事林連宗表示,國光用水量超大,二林地區每日民生用水只要4千噸,國光一天就要40萬噸,如果再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會很嚴重,在水源沒有確實掌握前,不應該通過此案。

環評委員李指出,用水來源應納入氣後變遷下可能的缺水問題。他提議下次會議請水利署列席,說明用水狀況。

健康風險評估被批:不知道在評估什麼

環評委員詹(健康風險評估專家)要求,風險評估要重作,因為環評書汙染排放不明,生產製程是什麼、下游相關產業都要說清楚,因為這些都會影響到建康風險與空氣品質。

另外環評書中的健康風險評估資料引用美國資料庫,「這又不是在美國蓋,是在台灣」,也未交代處理過程的原生物質。「非常虛的評估,不知在評估什麼」。

這位委員當場問國光董事長陳寶郎,國光為何選在這裏?這地點一定有其特色,健康風險計算不能用全台灣平均的參數,一定要用當地的曝露評估參數,如果不這樣做,「這個評估是假的。」

此外他質疑,沒有講清楚擴散模式用的氣象資料從那來,沒在當地設氣象塔就不對,「顧問公司到底對當地知道多少」。空氣應有一整年的實測資料,但並沒有。

他也批健康衝擊做的非常粗慥,通通不引用台灣背景資料,連資訊搜集都不足。為何是計算61年到90年死亡率平均,30年小孩都長大了,全世界沒人這麼做的。

健康風險評估太籠統

環評委員李(健康風險評估專家)要求,應依已公告的健康風險評估技術規範來做,但看不出有依這個來做。健康風險評估首要之務要做「危害性鑑定」,化學物質清單,原物料產品中間體等等所有物質要列出來。

另外,健康風險評估計算要交代是用使用量或排用量計算,用了什麼控制措施等等,但環評晝完全沒看到排放量資料。這位環評委員指出,一個報告應可查證、可回溯,如果寫不清楚,真的不了解數字如何出來。

健康風險曝露只用25年的平均,環委質疑,合理性是什麼?是工廠只做25年嗎?如果用25年表示時間到工廠要關掉。這是真實的開發案,不要用假設案例,要用工廠實際運作時間,否則一個住在這裏超過25年的人風險值就會超過。

健康風險評估一定要用區域別分別計算,不要只籠統計算,如果沒做那就忽略某些地區的風險。風險值要與其他開發案加乘計算,然後最後要加總,但要注意不同物質曝露會不會「一加一等於三」,那要用一加一等於三去加總計算。

另外現在的健康風險只看「慢性風險」,但以中油的經驗會有意外發生,但環評書完全沒有放入「急性風險」,不符合已公告的評估技術規範。

廢水排放未評估水產品

彰化淺海養值協會理事長林濟明,設在外海填海造陸,開發擾動泥土及海水,水產品沒評估,工業區開發是否對水產品會不會吸附重金數,報告都未評估水產品,只評估農作物。

另外他質疑,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的廢水排放,環評結論廢水排放有三個方案,國光石化也要排入相同的海域,「但都沒去評估,這樣對嗎?」

空汙量爆增,未提因應措施

地球公民協會副執行長王敏玲表示,行政院長吳敦義指示台灣要非常努力減排,「不知道說帖要如何寫?」因為我們同時在開發大排放的案子。環評書說不會用媒,用燃油、燃氣,請交代用什麼油,不能直接說「乾淨」能源。

徐光蓉表示,空氣汙染事件不是每天發生,不能只做平均值,要做個別的量。國光案沒有做任何減能措施,汙染只有增量,沒有減少。另外她質疑,國光案與六輕規模不相上下,但二氧化碳排放卻只有1200噸,為何能比六輕少三分之一?

環保署空保處也認為,國光空氣汙染增量很顯著,增量在更南端的台南縣,但環評書只在做「文獻回顧」式的說明,流於文字,並沒有提出改進作為,沒有看到因應對策,要求補充改進。

保育措施,環保團體下戰帖

陳章波表示,有關潮間帶生態,國光的答覆等於零,完全錯誤,他當場向顧問公司下戰帖,要求公開辯論。另外,有關白海豚保育,開發單位提議「嘗試透過行為訓練引導動物穿越彰化海域」。陳章波痛批,「要訓練牠這樣走、那樣走,這簡直是天方夜談。」

顧問公司表示,並沒說開發對白海豚沒影響,未來會補充保育措施。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也要下戰帖。他表示,在國光的範籌會議時,要求應評估當地各開發案汙染的加乘效應,但報告書都沒加進來。「應針對總量管制,而不只是減量,三級(空品區)再如何減還是三級。」

石化是夕陽產業,全球沒有任何國家會在國際級重要濕地蓋石化產業,而且國光所有產能都要外銷,「非常荒唐」,真相只一個,愈辯愈明。

景觀評估是怎麼做的?

環評委員劉(文史專家)表示,彰化縣政府的文化資產證明只到第一期,但第二期去年已做完了,為何只願提供給你第一期?請他們提供給你第二期的文化資產證明,證明開發案對文化資產沒有影響。

委員表示,顧問公司坦承,水下文化資產調查,因時間的限制,調查都小於15公分,所以得到的答案影響都是零。另外,景觀評估有沒有一個石化廠評估結果都一樣。「蓋工廠與不蓋工廠景觀品質一樣?這種評估是怎麼做的?」

註:審查結論

一、請專案小組再討論項目:
1、目前討論議題是否要增刪或修改議題,請委員一周內提出。
2、有關海岸地型相關議題為求周延,是否另外獨立一個議題討論。

二、再開發單位補充下列資料送專案小組審查:
1、生態工業區及綠色生態港之詳細規畫
2、地層下陷及基地沉陷等影響
3、社經影響,其中尤以就業人口部分請分別說明直接及外部效應
4、對漁業以及中華白海豚、沿海濕地的影響
5、說明水源供給規畫之水權申請流程,並考量或規畫水源供給替代方案
6、無形文化資產影響
7、考量六輕、中科四期及台中電廠空汙量,進行加乘評估
8、健康風險評估應依技術規範進行,引用開發場址與衝擊區域之在地資料
9、有關其他委員、專家學者及相關機關所提其他意見

三、附帶建議:
1、建議開發單位將環評晝件、簡報資料、建議事項答覆說明等資訊公開於開發單位網站,並於網站建立與居民、團體溝通之互動機制。 
2、 建議經濟部工業局,於下次會議說明石化政策環評辦理之時程。(討論此項時多數委員希望工業局不只提出時程,而是至少有草案。有委員表示,總統一直說政策環保、環保政策,如果沒有一個政策環評是無法交代的,但工業局不願接受。)

Top

 
  環球360°:只生一個孩子,走向綠色生活?
在推廣綠色生活方式的運動中,家庭規模成了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奧利弗•布克曼指出,西方人必須認識到嬰兒也是消費者,也會產生自己的碳足跡。

「即使那些對人口過剩提出警告的評論家們,也極少強調我們(比發展中國家更)應該考慮著手減少人口。」

12年前,美國作家比爾‧麥可基本出版了一本小冊子,題為《或許就一個:關於縮小家庭規模的個人環境性見解》。這本書當然有其不足,最明顯的就是麥克基本在那個輸精管結紮手術上花的筆墨有點太多了。但這並非假裝虔誠或者虛張聲勢,如果說作者有點什麼的話,他不過是有些過於謹慎,努力強調他並非試圖左右他人的選擇,也不認為自己全知全能而已。畢竟,題目裏就有個「或許」在那裡了。

麥可基本給書起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或許至多就要一個孩子」,但它反映了該書整體上謙虛謹慎又模棱兩可的基調。「或許一個」是一個建議,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想法。其實,他本來也可以像「聖誕老人」或者「牙仙子」 那樣,呼籲所有育齡男女去做絕育手術。然而,《紐約時報》說他「道貌岸然」、「假仁假義」,《華爾街日報》乾脆給他貼上了「極端主義者」的標籤(他們的具體論據就是麥可基本沒有把核力量作為抵制全球變暖的手段,根本不管《或許一個》只是一本關於生育的書)。另一位評論家指責道:「這麼薄的一本書裡卻有這麼多錯誤的資訊、這麼多不良觀點。」其實,該書一出版,麥可基本就說《或許一個》的話題是「最後一個議論的禁區」,看來他還真說對了。

1998年書出版的時候,對大多數人來說,為了什麼環境的原因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還是一個無稽之談,更不要說為此少生孩子了。當然,此後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無論是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共識,還是做出犧牲應對這個威脅的意願。但是,有一點沒有任何變化:在英美的任何主要環境團體,你可以聽到少坐飛機、多做回收,但你絕對聽不到中產階級的西方人為了拯救地球應該少生孩子的說法。

即使那些對人口過剩提出警告的評論家們,驕傲地鼓吹他們多麼樂於提出不「合時宜」的爭議話題,但也極少強調我們(比發展中國家更)應該考慮著手減少人口。 出於幾個棘手的原因,在推行更加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的運動中,家庭規模成了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而且最終將成為唯一的禁區。

要想弄清關於人口與氣候的爭論,那簡直就像喝醉的時候一頭撞進萬花筒裏。那些不可能同時為真的矛盾說法現在都進步了,看上去就跟事實一樣。另外還弄出了一片超自然的盲從,比如,喬治·蒙比爾特和美國的神創論者全都對理想人口信託等組織不屑一顧,生育權的支持者們也和反墮胎主義者找到了共同語言。

你可以發現一些看起來非常瘋狂的組織,如「人類自願滅絕運動」,但是如果給它的創立者萊斯·耐特(耐特是西海岸的一位代課老師,只有在課間休息的時候才能和他談話)打電話,會發現他非但根本一點都不瘋狂,而且還頭腦清醒,謙遜有禮。(他只是希望人們選擇不要生育。「我們終究都是要滅絕的,但是如果通過自然消耗的方式自我消滅,肯定會好得多,」耐特很親切地對我說,「你知道,就是企業不解雇任何人而減少勞動力的那種辦法」。)

關於這個話題,儘管十分混亂而敏感,但基本事實是清楚的。如果你生活在2010年的英國或者美國,面對環境的影響你幾乎無能為力,除非少生一個孩子。

其中的意義憑直覺就可以知道:每個新出生的人類個體都是一個新的消費者,都擁有自己的碳足跡,而且會留下無窮無盡的後代。前年,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兩位學者--保羅·莫塔夫和邁克爾·施萊科斯開始嘗試厘清「碳遺產」的概念,去年夏天他們的研究結果在《全球環境變化》雜誌上發表。

莫塔夫和施萊科斯的研究從一個簡單的前提入手。這個前提就是:如果一對夫婦生下一個孩子,每個人要為這個孩子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負50%的責任;如果這個 孩子又生了一個孩子,則這對夫婦要為它們的孫子(女)的排放負25%的責任,後面依次遞減。這樣算來,這對夫婦平均要負的責任有多少呢?

要進行這個計算,有兩個重要的障礙。第一個是未來的人均排放率,在全世界範圍內它們幾乎肯定是要上升的,但在許多西方國家隨著能效措施的實行,很可能下降。第二個是未來的生育率,你不可能知道你的曾曾孫女到底會生幾個新的排放者,1個?6個?或者1個都不生。

因此,關於生育率,莫爾塔夫和斯拉科斯使用了聯合國的人口預測資料(在這個預測中,一些假設的家庭樹最終消亡,另外一些經過業已決定時間後停止發展)。關於人均排放,他們使用了3個不同的情境:一個是樂觀式的,預測人均排放下降,一個是悲觀的,排放上升,還有一個是折衷的,排放保持不變。

總的結果令人震驚。在保持不變的情境下,一個放棄生孩子的美國人可以減排9441噸二氧化碳,幾乎是其畢生排放總額的六倍,相當於坐飛機在紐約和倫敦之間往返2550次。同樣是這個美國人,如果他按照傳統的節能減排做法,比如換一輛更省油的汽車、大量減少開車、安裝節能窗戶、使用節能燈泡、更換冰箱,以及把家裏所有的紙張、玻璃和金屬全都回收利用,能減少的排放還不到500噸。

俄勒岡大學兩位學者的研究並沒有涉及英國,而英國的人均碳排放已經降到美國的一半。(這並不是個人努力的結果,主要是因為英國電廠使用的是天然氣而非煤炭。)但在作為其研究物件的其他國家(如日本,其人均排放和英國接近),少生一個孩子對環境的影響同樣巨大。即使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提出的所有排放目標都得到成功實施(即所謂的「樂觀情境」),一個美國人能夠減排二氧化碳562噸,而一個日本人只能減排233噸。

既然如此,且不管全球人口問題的複雜性,如果英國的環境團體主張富裕的西方人考慮縮小家庭規模,不是很有意義嗎?綠色和平組織英國分部的執行總幹事約翰·索文承認減少人口能夠減輕地球負擔的說法是一個「不言而喻的事」。但他不願意在綠色和平組織內部發起這麼一樣運動,他說,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據他所知,環境意識很強的人們「所有人都只有兩個孩子甚至更少」。

紀錄片製作人法蘭妮·阿姆斯壯在《衛報》的支持下,發起了名為『10:10』的運動,即在今年--2010年實現英國10%的碳減排。她說在運動的策劃階段曾經考慮過減少人口的說法,但最後放棄了。「我們確實討論過這個問題,但出於時間表,沒有採用。因為我們的10:10運動是一個短期活動,只是關於2010年的減排。」

此外,在比爾·麥可基本的《或許就一個》出版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顯然仍舊沒有做好接受這個資訊的準備。「10:10是一個民粹派的運動,就是從容易的做起」,阿姆斯壯說,「我完全同意(家庭規模)是室中大象(即眾所周知但卻被某方故意忽略不提的問題--譯者注)的說法。但我們需要更有影響的思想者,比如喬治·蒙比爾特或者納奧米·克萊恩首先提出這個問題,而不是別的什麼人。如果現在在一個民粹派的運動中馬上提出來,只會讓整個運動變得一團糟。」

這個議題在影響民眾的層面上所遭遇的基本問題就是:幾乎每個人(無論其政治立場或其他信仰如何)都有很好的理由對它避而不談。如果你根本不把氣候變化當回事,這個議題就是更無關緊要了,只是所謂「好事者」的無事生非。即使你立場偏左,或者進步,就像大部分人都強烈希望減少自己的環境影響,這個議題也會讓你尷尬。因為發達國家要為大部分歷史性氣候變化負責,但這個議題就好像要把責任推卸到人口增長最快的發展中國頭上似的。

而對於反對移民的右翼來說,這整個說法都是落後的,他們擔心歐洲人口(通常指白人)增長得不夠快,因此指責減小家庭規模是不通情理的。也許,最普遍的問題 就在於一個簡單的事實,即家庭規模只是個人的私事,根本不在政治法律或者公共運動之內。就算只是談論這個話題就有些不恰當了。

另外還有一個令人尷尬的事實:歷史上關於災難性人口爆炸的語言似乎從來都沒有實現過,從18世紀的湯瑪斯·馬爾薩斯,到20世紀60年代的保羅·埃利希,再到聯合國人口基金會(它在1987年預言『五十億人口的世界將陷入大災難』,而現在世界人口已經達到67億)。

與此同時,幾乎所有人都對強制計劃生育感到為難:中國政治家在哥本哈根會議上把『獨生子女』政策當作氣候變化危機的解決辦法提出來,但實際上圍繞這個政策產生了一大堆所謂強制節育和墮胎的報導,還有所謂殺嬰的謠言。生殖選擇支持者們的做法雖然毛骨悚然,卻可以理解。如果再次提出通過自願的方式(如推廣計劃生育)來實現類似的目的,會引發另一方的憤怒--『反墮胎』運動者們擔心會引發墮胎潮。

OPT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估計,通過計劃生育實現的碳減排每噸的成本只有7美元,而通過太陽能實現的減排則要51美元,這一發現讓環境組織陷於癱瘓,特別是美國的,在那裏即使暗示要增加對墮胎的資金援助也會付出巨大的政治代價。

「我不知道如何足夠堅決地說出『無可奉告』。」美國綠色團體塞拉俱樂部的大衛·漢密爾頓在接受華盛頓郵報採訪時說。(他有理由保持沉默:塞拉俱樂部自身早在2004年就曾遭遇過人口政治問題,當時一群人口控制主張者們試圖奪取 組織的主導權,但這些人本身卻強烈反對移民,理由是移民在踏上美國國土的那一刻起就造成了更大的碳足跡。這種主張讓事情變得更加尷尬。)

嚴格來說,這些和具有氣候意識的英國人的生育決定毫無關係。或許OPT是曠野中唯一一個勇敢的聲音,就像其受託人西蒙·羅斯所說的「別人誰都不想(因此) 掉腦袋」。又或許,像蒙比爾特所說的,他們是一個「無人教會」,不過是一群無所事事的中產階級白人男人們為了把對於氣候問題的注意力轉移到他們沒有責任的地方而已。無論是哪種情況,從氣候變化的角度來說,選擇少生一個孩子--特別是在高消費的社會中,仍然是一件確確實實的好事情。

而且,即使把話題的範圍縮小,也會引起難以置信的怒火。兩年前,《道德消費》雜誌的記者莎拉·艾爾文成了《每日郵報》一篇文章的攻擊物件之一,這篇文章是關於那些認同小規模家庭理念,選擇不生孩子的夫婦的。(每日郵報的文章不經意地顯得歇斯底里,其作者對於自願不生育的概念難以理解,將一位婦女出於環境考慮而墮胎的決定說成「顛倒天性」、「否定母性」。)

「還有一些人花費很大功夫『人肉搜索』,找到我的個人電郵地址,寫郵件咒駡我『你怎麼不自殺呢』之類,艾爾文說,儘管在《每日郵報》的文章還特別引述她的話說她根本沒想過告訴別人自己是否要生孩子。「總的來說,如果你敢談論根本不要孩子,就會被認為是癲狂或者自私,還會受到蔑視:『要知道,你肯定會改變主意的』。」

只要一個孩子的想法同樣面臨偏見,儘管麥克基本書中最激進的地方也只是說沒有跡象表明獨生子女是有害的。的確,他在一些地方暗示說,與更多孩子相比,獨生子女更好交際,智力水準也更高,因為孩子更多的家庭必須耗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才能達到同樣的水準。

不過,對於不要孩子和獨生子女理念的敵意可以解釋為什麼OPT把其針對英國人的運動定名為「兩個就夠」。(對此,人類自願滅絕運動強烈反對,『不是兩個就夠,而是一個都不要』,萊斯·耐特說。)而且,就連『兩個就夠』去年也引發了小小的憤怒。當時,資深環境活動家兼英國政府可持續事務顧問喬納森·波利特對一位採訪者說:「我認為我們必須找到一條自己的道路,說明多於兩個孩子是不負責任的。」

「這不過是老一套:為了拯救世界而去殺人,」反墮胎活動者約瑟芬·昆塔瓦萊按照自己獨特的招牌邏輯推論說,與此同時,議員安·威德克姆把波利特說成「絕對癲狂的傢伙」。

然而,至少在英國這個問題是可能可到自然解決的,因為沒有孩子和一個孩子的家庭正變得越來越普遍。2010年,英國50歲的婦女中有5分之1都沒有孩子,同時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的比例從1972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26%。已經有更多的家庭實現了「兩個就夠」,生育3個或者更多孩子的現象越來越少,這與一邊高喊關心地球變暖一邊抗議少生孩子主張的表現恰恰相反。

但是,還有更激進的主張在堅持。阿蘭·韋斯曼2007 年的暢銷書《沒有我們的世界》描述了假想中人類消失後的地球:路面上開始長出雜草和樹木,野生動物佔據了被廢棄的城市。這是一個天堂式的、同時也令人恐懼的場景,但魏斯曼的意思並不是鼓勵讓我們努力實現這個結果。他的結論要稍微溫和一點:如果每個人至多只生一個孩子,世界很容易就恢復生機。(他把這當作一次思想試驗和啟發,而非對強制政策的呼籲。)到2075年,人類數量就會減半。

「如果達到這個遠遠容易控制的數量......我們就可以享受所有進步的紅利,再加上可以控制人口的智慧,」韋斯曼寫道,「這個智慧部分來自無可挽回的損失和滅絕,也來自目睹世界一天天變得更美好的喜悅。這些跡象決不會只體現在資料裡,而是出現在每個人的窗外,伴隨著清新的空氣和越來越多的鳥鳴貫穿一年四季。」

資料來源:http://www.guardian.co.uk/
衛報新聞傳媒有限公司2010年版權所有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原發表日期2010年3月 26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反捕鯨人士被日控告五項罪名
摘譯自2010年4月12日ENS日本,東京報導;段譽豪編譯;蔡麗伶審校

 一名紐西蘭籍的反捕鯨人士因為在南冰洋登上日本捕鯨船,被日本控告包括非法入侵、攜帶武器以及傷害等五項罪名。

白求恩(Pete Bethune)是美國海洋牧者保育協會(Sea Shepherd Conservation Society)成員,在2月15日登上了湘南丸2號,意圖對船長行使公民逮捕權。湘南丸2號曾在一月份撞沉了白求恩的船。

白求恩被控蓄意破壞、攜帶武器、打傷一名船員以及妨害船隻通行。稍早的時候,他被控由水上摩托車非法登上日本船隻。如果罪名成立,白求恩最重可能被判入獄15年。

事件發生之時,正值海洋牧者協會試圖制止日本在南極海域捕鯨的第六年。

今年1月6日,當海洋牧者協會雙體船愛迪吉爾(Ady Gil)由白求恩船長掌舵時,噸位遠大於愛迪吉爾的湘南丸2號將其撞成兩截,造成愛迪吉爾沉沒,這事件使船上的六名國際志工性命受到嚴重威脅。

「我目擊了湘南丸2號有蓄意進入並衝撞愛迪吉爾,並認為我將與我的船員搭救受傷或被殺害的船員。」另一艘海洋牧者船包伯巴克(Bob Barker)船長斯威夫特(Chuck Swift)說,「日本起訴白求恩船長令人震驚,他們無視自身的罪行以及非法捕鯨行為,更令人感到可恥的是,世界各國允許日本這麼做而未提出質疑。」

湘南丸2號的船員說,「激進份子曾試圖使繩索絞入其螺旋槳,並且向他們投擲丁酸,造成一名船員化學灼傷。」

海洋牧者協會否認白求恩造成傷害,並表示投擲的物質只會發出如腐臭奶油的異味,不會造成傷害。

海洋牧者協會創辦人沃森(Paul Watson)說,澳洲當局應當調查此一事件,因為它發生在澳洲南極領土的水域內。

「只有紐西蘭海事當局有意質詢湘南丸2號的船長,」沃森說,「但因為日本不合作,紐西蘭當局無法進行。」

沃森描述了白求恩船長當天登上湘南丸2號的情況,他說:「他在夜間以15海哩的速度通過寒冷的南極海水並登上船隻。他從水上摩扥車跳下企圖登船,但滑落海中,被救起後經過尖銳的反登船尖刺與漁網,第二次企圖登船。他在船上待了近兩個小時,日出以後他平靜地敲駕駛室的門,並向撞沉他船隻的船長表明身分。」

「後來他被控妨害業務經營,儘管事實上這所謂的業務是違反國際保育法的,而且捕鯨的行為應該是為了科學研究,而不該是為了商業行為,」沃森說。

「他被控損毀船上財物,登船時在一個漁網上割一了個洞,而這艘船撞沉了我們價值300萬美金的船,」沃森說。

沃森指出,對白求恩的起訴,是根據劍管制法(Sword Control Law)的一條模糊法令,此法與明治天皇在1865年推行沒收武士刀的廢刀令相似。白求恩在船上用來切割網子的刀,船上被歸類為劍。

沃森說,海洋牧者協會將儘可能為白求恩提供最好的法律辯護,並在他入獄期間,照顧他的家人。

「我們目前正在凝聚我們的資源,籌措資金,並準備在明年12月回到南冰洋,」沃森說。「我已經有十多個志願者願意在下一季登上日本捕鯨船,願意被囚,並願意犧牲自己的自由,為鯨魚甘冒生命危險。」

Top

 
 
  強化反捕鯨運動 南太平洋再出現保護區
摘錄自2010年4月14日法新社

位在南太平洋的托克勞群島(Tokelau)14日宣布將它的水域劃為鯨魚保護區,這使得南太平洋全國和地區性的類似保護區增為11個。

這個紐西蘭屬地的政治領袖杜勞亞(Foua Toloa)在奧克蘭(Auckland)舉行的南太平洋鯨魚研究集團(South Pacific Whale Research Consortium)會議上,宣布設立這個保護區。

托克勞群島大約和紐西蘭與夏威夷等距離,由3個礁島組成,保護區的範圍達29萬平方公里。

商業捕鯨禁令在1986年開始實施,但日本、挪威和冰島利用國際捕鯨委員會(International WhalingCommission)規則的漏洞繼續捕鯨,這些年來已經獵捕超過3萬頭鯨魚。

托克勞群島劃定保護區對捕鯨行動不會有立即影響,但保育人士表示,此舉能強化反捕鯨運動。

由於捕鯨禁令的施行漸趨困難,鯨魚保護區可能越來越重要。南極大陸周圍的南冰洋已經在1994年劃定保護區,範圍達5000萬平方公里。

Top

 
 
  太平洋首座垃圾島 將成氣候難民居所
摘錄自2010年4月14日台灣醒

人類丟棄塑膠垃圾不僅造成環境汙染,成千上萬的垃圾飄流到美國加州與日本之間的太平洋海域上,竟然形成一個面積台灣40倍大的「大太平洋垃圾塊」(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最近荷蘭廠商突發奇想,準備利用這些造成環境污染的塑膠垃圾,加工填補成約夏威夷面積的垃圾島,完工後將提供給氣候難民居住。

位於荷蘭的建築公司Whim Architects將從大太平洋垃圾塊附近就地取材,利用這些漂流海上的塑膠垃圾,蓋一座全新漂浮垃圾島,島內面積初步約1萬平方公里(大約夏威夷大小),供電來源來自太陽能與海力發電自給自足,避免環境負擔。由於島內面積的材料來自海上漂浮的垃圾,就地取材的結果可以減少從陸地運輸造成的多餘汙染排放,未來這些海上垃圾孤兒消失後,也可以避免每年鳥類誤食斃命的意外發生。

根據綠色和平統計,由於地球暖化,氣候的影響包括旱災、融冰與澇災,未來30年內全世界有2億人將成為「氣候難民」,其中孟加拉、太平洋南部島國與阿拉斯加部分地區的居民,都因此必需撤離家園。

Top

 
 
  雲南麗江玉龍雪山冰川消失超過五分之一
摘錄自2010年4月13日中國新聞社雲南報導

從雲南省麗江市玉龍雪山管理委員會獲悉,由於全球氣候變暖,該市著名景點和市區水源供給的主要來源——玉龍雪山冰川消融加劇,19條冰川已有4條消失。如何對未來麗江市區水資源提供補給,是目前該市急需解決的課題。

據中科院麗江玉龍雪山冰川與環境觀測站顯示,從1982年到2002年,玉龍雪山最大的白水1號冰川冰舌大約後退了250米,厚度和積雪面積也在減小。冰川末端海拔高度由2004年的4255米上升至2009年的4320米;海拔4680米處的冰川寬度由2004年的336米縮減為2009年的 318米。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玉龍雪山冰川研究站站長何元慶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玉龍雪山冰川近20年來出現消融量增加、冰舌位置后退、冰川面積減小、雪線上升現象的主要原因。

玉龍雪山冰川僅剩15條,冰川總面積由11.61平方公里減少至8.5平方公里,平均末端海拔4649米。

玉龍雪山管委會主任和獻忠表示,玉龍雪山冰川的持續消融將極大地影響了區域內的水源補給,並將導致地質災害的發生和部分生物物種的消亡。

玉龍雪山是歐亞大陸雪山中距離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區,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13公里,山上分布有19條冰川,總面積11.61平方公里。 1996年以來已經逐步開發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冰川旅遊地之一,目前正式獲評國家地質公園。

Top

 
 
  捕獸鋏危害動物 北市府製作短片宣傳
本報2010年4月15日台北訊
捕獸鋏濫用造成動物截肢,而使用捕獸鋏更是違法的行為。為了提醒民眾注意捕獸鋏的危險性及任意濫放是觸法的行為,由台北市動物保護處指導、關懷生命協會製作的「禁止任意使用捕獸鋏」20秒宣導短片將於4月 15日起,在台北捷運各車站播放。

捕獸鋏在我國動保法及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是須主管機關同意才可使用的危險物品,具潛在之公共危險性。

捕獸鋏不僅傷害動物

台灣動物協會秘書長黃蘊茹特別將宣導短片中的三隻三腳狗狗帶來會場,牠們都是捕獸鋏的受害者。遭獸鋏傷害的貓狗,常因此截肢,必須靠剩餘的三隻腳行動,更嚴重的,甚至必須藉助輔具才能行動。而這些殘肢的貓狗幾乎很難出養,而最令人髮指的莫過於遭捕獸鋏夾到的,都是親人溫馴的貓狗。這部片子將喚起大眾認知捕獸鋏的危險性,濫用的結果,可能波及小孩和老人。

製作單位廣研所的執行創意總監關志霖,當初在構想時,就想以黑白色調及無聲來集中觀眾的注意力,給予犬、貓及小孩臉部特寫,吸引觀眾的好奇心,讓大家能注意到獸鋏的傷害不光是狗貓,也可能是小孩。

由於獸鋏於各地的五金行價格低廉且容易取得,導致民眾濫買濫放。動保處2009年曾展開幾波的行動方案,首先,行文全台北市1,181家五金行,道德勸導商家志願性停止販賣捕獸鋏;其次,於陽明山國家公園等捕獸鋏頻繁出現的山區,展開接連4次的專案清除行動計畫;自2009年8月1日起與警察局、消防局聯合組成「台北市捕獸鋏通報機制」,市民、動保團體或獸醫師若於台北市公共場所拾獲捕獸鋏或發現有人違規使用捕獸鋏傷害動物情形時,只要至上述單位填寫「台北市捕獸鋏通報紀錄表」或利用1999市民熱線通報,動保處即出動動物保護檢查員前往查察與拆除捕獸鋏。

推動自治法修訂 捕獸鋏應全面禁用

英美先進國家早已明令禁用捕獸鋏,歐盟也於1991年通過一項理事會規則,禁止使用捕獸夾。反觀台灣,動保法雖新增捕捉動物方法的限制,非經主管機關許可,僅規定不得使用獸鋏捕捉動物,違者將處1萬5千元至7萬5千元罰鍰;卻未明文禁止製造、販賣或控管販售。而五金行舉手可得,人人皆可購買,捕獸鋏上沒有註名所有人姓名,發現受傷動物現場亦非第一現場,是相當困難採集到證據的犯罪工具,成為現行法條的漏洞。

在民意代表及動保團體的努力下,「台北市動物保護自治條例」修正草案中擬增訂:「公司商號不得販賣、出租、出借及陳列獸鋏。土地所有人、使用人或管理人應逕予排除或拆除並銷毀其土地範圍內之獸鋏」,並已送北市府法規會審議中,期待台北市成為一個真正沒有捕獸鋏威脅,友善對待動物的城市。

Top

 
  地球日在吐瓦魯(二)— 與世界分享吐瓦魯之美
圖、文: 林芳瑜(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駐吐瓦魯觀光志工)

 上一篇的地球日在吐瓦魯,提到郵票繪畫設計比賽,除了「My Home」這個主題讓大家看見吐瓦魯孩子們心中的家之外,在學生們畫畫的同時,也引導他們去思考,每天住的房子是我的家;我生活的島是我的家;我的土地我的海洋也是我的家,我的家可大可小,看你由什麼角度出發。對家有了更多樣的想法之後,順勢而出,用貼近吐瓦魯環境的四個主題說明地球日,這四個主題分別為:海洋生物多樣性、健康的飲食與蔬菜、垃圾分兩類與氣候變遷。

去年(2009年)年底,與吐瓦魯郵票局(Tuvalu Philatelic Bureau, TPB)副經理Filemoni Panisi先生及行銷經理Marica Loisi Seluka女士深入訪談過後,發現吐瓦魯目前沒有風景明信片在市面流通,現在郵票局販售的是1988年英國某間公司幫忙印製的手繪海鳥明信片,對於介紹吐瓦魯的風景人文有限,感到惋惜,因此,希望藉由吐瓦魯的風景明信片向外宣傳吐瓦魯的美,進而增加其在世界的曝光度,把吐國之美推銷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引起全球對吐瓦魯的關注。

特別是在世界地球日4月22日這天,與環保志工的地球日郵票繪畫設計合作,把吐瓦魯寄到全世界,用明信片從吐瓦魯出發,將地球日與環保的觀念一起散播到地球每個角落。近年來,吐瓦魯因為「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而漸漸受到重視,從此次印製的八款明信片中,你看不到悲傷與無助,也看不到海水淹沒吐瓦魯的驚悚畫面,有的是吐瓦魯的文化、孩童、夕陽與我們眼中的吐瓦魯。

記得,將明信片圖案拿給吐瓦魯孩子們看時,他們驚訝於本島富納富提(Funafuti)的內海潟湖有如此美麗的面貌,也對多彩的日落光線感到不可思議,更因為拍攝地點都在孩子們日常生活的範圍,不斷的說著:我知道這在哪裡,我知道這在哪邊,我知道這是誰。小小一張明信片,卻引起吐國孩童們極大的認同感。

這八張明信片,也希望能幫吐瓦魯留下2009 年純樸又可愛的文化與風景,我的同事Tassi(30歲左右),看到照片後,回憶起20年前Vaiaku地區的沙灘,他說:那片沙灘又白又長,我小時候都在那邊玩耍。2009年拍下照片的那天,Vaiaku地區是滿滿的珊瑚礁石,我想我們是無法體會到細長白沙灘的感覺了。

我們將與422名吐瓦魯學生一起在明信片上寫下他們對地球日的想法,收件人將與Postcrossing網站合作,從各國有效註冊者中選出422名收件者,請孩子們隨意抽樣,寫字或是畫圖在明信片上寄給對方,最後在4月22日星期四世界地球日有飛機降落這天,一起把學生們的想法寄到全世界,由吐瓦魯發聲,讓更多人了解綠世代(Green Generation)的想法。

吐瓦魯是否會成為海平面上升的第一個犧牲者,我們不確定,因為這還有待更多的觀察與資料收集,現階段,最直接面對的是透過教育讓吐瓦魯的綠世代了解我們的家、了解我們的島進而了解我們的地球,了解之後更懂得如何去愛這些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家。讓吐瓦魯的小學生們參與國際上的活動:世界地球日,他們能更了解吐瓦魯--這個自己從小生活的環境,關心自己而後關心世界,吐瓦魯其實很富有。(待續)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編輯:彭瑞祥、潘佳修‧網編:彭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