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版
  2010.5.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編輯室小啟
募發票!守護山林、海洋和濕地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北市野鳥學會

台灣永續聯盟

台灣地球日  

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黃金蝙蝠生態館

南方電子報

蛙蛙世界學習網 


 
  《2010母親節》 攜手為摯愛的家園 留下美麗的印記


駕著牛車到海邊尋找生計的村民

作者:林淑英(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召集人)

親愛的女兒、女婿和媳婦、兒子:
收信平安! 2010年的母親節快到了,每年的這個日子,你們都會費心尋找禮物,送給我滿盈的幸福!不久前,我收到國民信託認股意願書(「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所以今年的母親節,我想跟你們提出內心的願望,請你們送我一筆股金,讓我們【攜手為摯愛的家園,留下美麗的印記】。

我們在芳苑主祀媽祖的「普天宮」,看見許多精采的對聯,其中「芳草歷滄桑聖蹟長昭福海風平浪靜 苑花霑雨露神靈永顯沙山物阜民安」,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因為我在「王功蚵藝館」內看見解說牌清楚地指出,這一帶的海岸是泥質沙灘,潮間帶寬達六公里,當最低潮時,我們站在普天宮居高臨下眺望,看不見海水;如此寬闊的潮間帶,把台灣海峽洶湧的波濤衝力,緩解了下來,有人形容這裡是溫柔黝黑的海岸,是眾多生靈的福地洞天!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這坨鳥糞是蜘蛛

作者:楊家旺

一坨鳥糞從空中炸落,撞擊在一片綠葉上,褐白相間的鳥屎邊緣,有噴濺開來的白色糞汁。對這樣一幅景象,一隻鳥糞蛛(Cyrtarachne bufo)已經反覆觀察過N次了,漸漸祂有了心得。祂開始修練,透過每日靜坐在鳥糞前,睜著眼,死盯鳥糞,仔細觀察;或者,閉上眼,想像自己已化成一坨鳥糞。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祂發現自己看起來仍是一隻蜘蛛而非一坨鳥糞。

再經過八八六十四天,祂領悟到可以利用蛛絲包裹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坨鳥糞,不過,這稱不上很成功,因為鳥糞並非全然的白色。又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祂又有所領悟了,祂認為蛛絲也許不應該包覆得那麼多,應該薄薄覆上一層,若有似無,將白絲與身體的顏色混雜在一塊兒,這樣就比較像鳥糞。

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時,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一隻蜘蛛那麼崇拜鳥糞,想將自己變成一坨鳥糞的樣子。不過,當我更深入閱讀鳥糞蛛的歷史文獻後,我明白了,我的看法太過短淺,想要化成一坨鳥糞的樣子,對一隻蜘蛛來說,原來是那麼充滿智慧的想法。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小鳥不要來」的創意密碼
作者:劉正輝
 
近來文化創意產業似乎成為台灣產業界的當紅炸子雞,許多人期許它能成為台灣的下一波藍海產業-我們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類型多樣而複雜,然而,不變的原則應是如何運用文化(甚至擴及自然面向)之獨特資源,結合創意的視野與想像,透過創新技術進行再創造,最終建構新型態之產業形式及內容。

過往已有諸多團體及個人進行努力與嘗試,部分停留於構想階段,部分則是曇花一現,可是,也有不少案例克服挑戰與考驗,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社區及地方產業案例之一,就是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簡稱「原社」)所研發之「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

第一次接觸這個案例,是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現更名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於華山文化園區(現更名為「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舉辦之「台灣2005生活工藝運動大展」。

置身在建於1933年之再製酒作業場中,看到來自全台各地之「社區工藝」成果展現,其中,原社以琉璃珠為主題的攤位展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小鳥不要來」-這個讓人具備詼諧感又讓人滿腹疑問的標題,結合蘊含人文性的視覺展示,吸引許多觀眾睜大眼睛看,甚至張大嘴巴問東問西起來。

990407xiaomiaobu-400.jpg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2010台灣燈會-一個文創產業的思考

作者:munch

台灣燈會人人都知,但是問你今年第幾屆?人人說不出口,就連官方的宣傳也找不出一點線索。 也許連主辦燈會的交通部觀光局,毛治國部長去年都說想要停辦燈會,所以大概也無需記得燈會辦了第幾屆,反正不知那年會收。

至於日本,計較的很,因為那是歷史,久了變文化,甚至還是商機。以札幌雪祭為例,今年是61屆,2009年是第60屆,一甲子歲月當然擴大舉辦,當年雪祭期間,為北海道吸引200萬旅遊人次,國外遊客有4萬人,觀光旅遊成為北海道重要經濟來源。這意謂著什麼?政府對於燈會的態度與期待。2010台灣燈會今日展開,在展開之前,有些觀察的小小想法。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潘佳修‧副刊特約編輯:廖靜蕙‧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