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5.9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請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協會!

編輯室小啟
募發票!守護山林、海洋和濕地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小地方社區新聞網

南方電子報
推薦瀏覽
台北市野鳥學會

台灣永續聯盟

台灣地球日  

生態工作假期網站

黃金蝙蝠生態館

南方電子報

蛙蛙世界學習網 


 
 《2010母親節》 攜手為摯愛家園 留下美麗印記


駕著牛車到海邊尋找生計的村民

作者:林淑英(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召集人)

親愛的女兒、女婿和媳婦、兒子:
收信平安! 2010年的母親節快到了,每年的這個日子,你們都會費心尋找禮物,送給我滿盈的幸福!不久前,我收到國民信託認股意願書(「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所以今年的母親節,我想跟你們提出內心的願望,請你們送我一筆股金,讓我們【攜手為摯愛的家園,留下美麗的印記】。

我們在芳苑主祀媽祖的「普天宮」,看見許多精采的對聯,其中「芳草歷滄桑聖蹟長昭福海風平浪靜 苑花霑雨露神靈永顯沙山物阜民安」,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因為我在「王功蚵藝館」內看見解說牌清楚地指出,這一帶的海岸是泥質沙灘,潮間帶寬達六公里,當最低潮時,我們站在普天宮居高臨下眺望,看不見海水;如此寬闊的潮間帶,把台灣海峽洶湧的波濤衝力,緩解了下來,有人形容這裡是溫柔黝黑的海岸,是眾多生靈的福地洞天!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這坨鳥糞是蜘蛛

作者:楊家旺

一坨鳥糞從空中炸落,撞擊在一片綠葉上,褐白相間的鳥屎邊緣,有噴濺開來的白色糞汁。對這樣一幅景象,一隻鳥糞蛛(Cyrtarachne bufo)已經反覆觀察過N次了,漸漸祂有了心得。祂開始修練,透過每日靜坐在鳥糞前,睜著眼,死盯鳥糞,仔細觀察;或者,閉上眼,想像自己已化成一坨鳥糞。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祂發現自己看起來仍是一隻蜘蛛而非一坨鳥糞。

再經過八八六十四天,祂領悟到可以利用蛛絲包裹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坨鳥糞,不過,這稱不上很成功,因為鳥糞並非全然的白色。又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祂又有所領悟了,祂認為蛛絲也許不應該包覆得那麼多,應該薄薄覆上一層,若有似無,將白絲與身體的顏色混雜在一塊兒,這樣就比較像鳥糞。

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時,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一隻蜘蛛那麼崇拜鳥糞,想將自己變成一坨鳥糞的樣子。不過,當我更深入閱讀鳥糞蛛的歷史文獻後,我明白了,我的看法太過短淺,想要化成一坨鳥糞的樣子,對一隻蜘蛛來說,原來是那麼充滿智慧的想法。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小鳥不要來」的創意密碼
作者:劉正輝
 
近來文化創意產業似乎成為台灣產業界的當紅炸子雞,許多人期許它能成為台灣的下一波藍海產業-我們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類型多樣而複雜,然而,不變的原則應是如何運用文化(甚至擴及自然面向)之獨特資源,結合創意的視野與想像,透過創新技術進行再創造,最終建構新型態之產業形式及內容。

過往已有諸多團體及個人進行努力與嘗試,部分停留於構想階段,部分則是曇花一現,可是,也有不少案例克服挑戰與考驗,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社區及地方產業案例之一,就是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簡稱「原社」)所研發之「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

第一次接觸這個案例,是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現更名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於華山文化園區(現更名為「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舉辦之「台灣2005生活工藝運動大展」。

置身在建於1933年之再製酒作業場中,看到來自全台各地之「社區工藝」成果展現,其中,原社以琉璃珠為主題的攤位展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小鳥不要來」-這個讓人具備詼諧感又讓人滿腹疑問的標題,結合蘊含人文性的視覺展示,吸引許多觀眾睜大眼睛看,甚至張大嘴巴問東問西起來。

990407xiaomiaobu-400.jpg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2010台灣燈會-一個文創產業的思考

作者:munch

台灣燈會人人都知,但是問你今年第幾屆?人人說不出口,就連官方的宣傳也找不出一點線索。 也許連主辦燈會的交通部觀光局,毛治國部長去年都說想要停辦燈會,所以大概也無需記得燈會辦了第幾屆,反正不知那年會收。

至於日本,計較的很,因為那是歷史,久了變文化,甚至還是商機。以札幌雪祭為例,今年是61屆,2009年是第60屆,一甲子歲月當然擴大舉辦,當年雪祭期間,為北海道吸引200萬旅遊人次,國外遊客有4萬人,觀光旅遊成為北海道重要經濟來源。這意謂著什麼?政府對於燈會的態度與期待。2010台灣燈會今日展開,在展開之前,有些觀察的小小想法。

精采內文

 



 
《2010母親節》 攜手為摯愛的家園 留下美麗的印記

作者:林淑英(水患治理監督聯盟召集人)

編按:這是一封母親寫給親人的家書,同時更殷殷切切的道出對環境的關懷。在這個母親節的日子中,向全天下的母親以及大地之母說聲:母親節快樂。

親愛的女兒、女婿和媳婦、兒子:收信平安!

2010年的母親節快到了,每年的這個日子,你們都會費心尋找禮物,送給我滿盈的幸福!不久前,我收到國民信託認股意願書「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所以今年的母親節,我想跟你們提出內心的願望,請你們送我一筆股金,讓我們【攜手為摯愛的家園,留下美麗的印記】

今年農曆年過後不久,爸爸的一位女同學,提供她在台中市的一個10多坪的房子,用1元租金,給發起保護台灣白海豚的民間組織當作辦公室;去看這個房子之前,我請彰化環保聯盟的蔡嘉陽會長帶我們到彰化縣福興鄉、芳苑鄉的海邊,因為芳苑鄉南邊的大城鄉,面臨國光石化工業開發的課題;而這項開發案,被認為會造成溫室氣體驟增、海域環境不可逆轉的創傷致使漁民生計被剝奪、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面臨高度威脅、還有嚴重的水資源匱乏等狀況,我想到這裡來走走、看看。

我們在芳苑主祀媽祖的「普天宮」,看見許多精采的對聯,其中「芳草歷滄桑聖蹟長昭福海風平浪靜  苑花霑雨露神靈永顯沙山物阜民安」,讓我印象最為深刻。因為我在「王功蚵藝館」內看見解說牌清楚地指出,這一帶的海岸是泥質沙灘,潮間帶寬達六公里,當最低潮時,我們站在普天宮居高臨下眺望,看不見海水;如此寬闊的潮間帶,把台灣海峽洶湧的波濤衝力,緩解了下來,有人形容這裡是溫柔黝黑的海岸,是眾多生靈的福地洞天!

你們知道拿著陽傘的蔡嘉陽老師為甚麼笑容滿面嗎?原來他從舊舊的長筒望遠鏡中,發現了六隻黑面琵鷺,還有大白鷺以及我已經忘記名字的鳥群。蔡嘉陽老師是留學英國、專門研究濱海鳥類(特別是大杓鷸)的學者,他年輕充滿活力,外型卻讓我覺得已歷盡風霜!也難怪,從大肚溪、濁水溪等河口的滾滾沙塵,到國光石化、大煉鋼廠設置的環境衝擊,讓他們這個小小的環保團體終年疲於奔命,設法搶救水土資源,一定耗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

嘉陽老師的驚呼,讓當天也來做記錄的公共電視台【我們的島】【紀錄觀點】的作業團隊無比地雀躍,因為捕捉到大杓鹬和黑面琵鷺的身影,代表這裡是牠們遷徙求生的路線中,重要的中繼站。除了鳥類的身影,你們還可以看見一個足印,那是兩位記者從早上到下午,一直留在木屋等待漲潮,拍攝漲潮的景像之後,赤足走回岸邊所留下的足跡。他們還來不及享用我們帶來的「蚵嗲」,連忙要拍攝已經長滿繁殖羽毛的黑面琵鷺;我從望遠鏡中拍攝的影像雖然不是很清晰,但是,還可以看出牠們胸前漂亮、神氣的黃色飾羽,那就是所謂的繁殖羽。我很欽佩記者們的用心和堅持,多記錄到生命的影像,才能更具體地傳達這方天地重要的訊息,因為對普羅大眾而言,黑黑的泥灘地,既不漂亮也無用途;長年欠缺自然生態體驗教學的我們國人,大都也缺乏深入思考環境衝擊帶來長遠影響的習慣和能力,所以會認為這裡用來蓋工廠有甚麼關係呢!

經過了解,才得知從苗栗縣到台南縣整個近海、水深20多公尺之內的區域,有一種珍貴的生物─台灣白海豚,目前僅剩約一百隻;漁民最常遇見牠們的季節是在農曆3月23日媽祖生日前後,所以暱稱牠們叫「媽祖魚」。我看了日曆,今年的媽祖生日是在母親節前3天;媽祖遶境是國內非常重大的宗教盛典,去年我曾到大肚溪南岸,迎接媽祖的鑾駕,看到沿途有非常虔誠的信徒,準備豐盛的食物如粽子、炒米粉、炒麵、現打的西瓜汁、各式飲料等等,熱情地招呼過客食用。然而,這個月中旬在立法院一個公聽會上,保育團體報告說,最近被發現的一隻死亡的白海豚,經解剖觀察胃裡面是空的,推測是餓死的,可能的原因是我們近海環境污染太嚴重,工業區林立造成的漁業資源匱乏,讓這種世界級的珍貴物種找不到食物了!?

此外,國光石化工廠是蓋在南邊的大城鄉,為甚麼北邊的芳苑鄉這麼緊張呢?原來,除了溫室氣體增加、污染嚴重、水源匱乏的風險考量,同時還有「突堤效應」的顧慮。這個因為人工構造物造成的影響,將會使未來海水的漂沙淤積在工廠北方的芳苑潮間帶;然而這裏原本是「泥灘」,泥灘裡有許多種類的底棲生物,許多鳥類倚賴這些底棲生物維生;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看見魚蝦文蛤養殖魚塭的田埂上面,漲潮時停了密密麻麻的鳥群;泥灘假如被沙子覆蓋了,這種豐富的自然生態極可能面臨浩劫。

在這裡我們聽到事業有成的人士、長期捐助經費保護溼地的義舉事蹟;也看見有人將漂流木豎立起來、頂端還綁著光碟片,這也是當地的子弟因事業需經常出國,他想在空中很容易看見彰化海濱的家鄉,所做的記號。

我很高興看見民間團體發起這項運動,因為我曾經閱讀過英國國民信託組織的宗旨:「永遠,為每一個人(For ever, For everyone)」。英國實施國民環境信託的歷史悠久,作家、演藝人員等都積極投入這方面的行動,其中,最為各方傳頌的,大概就是在1902年創造出《彼得兔的故事》繪本的作家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女士了;波特小姐以「彼得兔」系列作品的收入,購買湖區的農場與土地,以避免開發破壞;她去世後將14座農場、以及超過4,000英畝的土地捐贈給「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永久保存湖區的自然風光與傳統的田園景致,真是令人稱羨的嘉德懿行。

我們的國民信託制度還未盡完善,這回是一項大規模的推展,我深信這是一個關鍵案例。面對全球氣候劇烈變遷,我們要努力守住彰化這段天然的海岸線,確保台灣海峽的驚濤駭浪不會直接衝擊脆弱的國土。

兩度前往芳苑漁村,我都到大榕樹下品嚐傳統美食「蚵嗲」,滋味真是鮮美極了。他們全部食材取自當地,裹住外表的粉都是自行研磨;老闆娘用抽水機取水專心洗滌,你們看那神情是不是很像鄉下的舅媽或小阿姨?

農漁民如何有尊嚴地生活下去呢?我想我們可以盡棉薄之力。所以我寫這封信給我的寶貝們,請你們把今年的母親節禮金,全部上網登錄購買這段海岸土地,讓台灣不要成為失去海岸線的海島;好讓駕著牛車到海邊尋找生計的村民,有工作生存的機會;確保我們從海面、從空中凝視家園的時候,看見的是美麗的風光,難忘的印記。謝謝你們。

媽媽  2010.04.19 晨

「全民來認股 守護白海豚」國民信託認股意願書
我們每個人心裏 都有一畝田
現在您可以買下一小畝的濁水溪口濕地
種下保護台灣白海豚的希望與永續生存的未來
留給後代子孫 豐富的生態淨土

※認股方式:網路登記
每股119元/土地面積一平方公尺

※本文轉載自作者林淑英部落格

 

Top

 


 
 專欄作家:這坨鳥糞是蜘蛛

作者:楊家旺

一坨鳥糞從空中炸落,撞擊在一片綠葉上,褐白相間的鳥屎邊緣,有噴濺開來的白色糞汁。對這樣一幅景象,一隻鳥糞蛛(Cyrtarachne bufo)已經反覆觀察過N次了,漸漸祂有了心得。祂開始修練,透過每日靜坐在鳥糞前,睜著眼,死盯鳥糞,仔細觀察;或者,閉上眼,想像自己已化成一坨鳥糞。經過七七四十九天,祂發現自己看起來仍是一隻蜘蛛而非一坨鳥糞。

再經過八八六十四天,祂領悟到可以利用蛛絲包裹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一坨鳥糞,不過,這稱不上很成功,因為鳥糞並非全然的白色。又經過九九八十一天,祂又有所領悟了,祂認為蛛絲也許不應該包覆得那麼多,應該薄薄覆上一層,若有似無,將白絲與身體的顏色混雜在一塊兒,這樣就比較像鳥糞。

我第一次聽到這故事時,不明白為什麼會有一隻蜘蛛那麼崇拜鳥糞,想將自己變成一坨鳥糞的樣子。不過,當我更深入閱讀鳥糞蛛的歷史文獻後,我明白了,我的看法太過短淺,想要化成一坨鳥糞的樣子,對一隻蜘蛛來說,原來是那麼充滿智慧的想法。

再一次,我又對部份人類將人類自身稱為高等生物或最進化生物感到可笑與不好意思。在人類還沒有出現在地球以前,鳥糞蛛的祖先,就看見了祂們族群在未來將遭遇到的許多危難。這位祖先,開始思索要如何才能讓鳥糞蛛家族,在未來的一些大災難中,安然度過呢?祂知道每一場大災難都會造成大飢荒,大飢荒則會造成鳥糞蛛家族成為更多生物獵捕的對象,於是,祂開始思考解救家族的良策。

祂日思,夜想,終於有一天(正好是蘋果砸在牛頓頭頂的那一天往回溯整整一億年的那一天),一坨鳥糞從天空掉落,砸在祂的身上,祂變得像坨鳥糞,卻突然領悟到,誰會想要親近鳥糞,吃鳥糞呢?正因為多數生物都不喜歡吃鳥糞,那麼,祂的家族如果都能化身成鳥糞的樣子,相信,一定可以在飢荒時,弱肉強食激烈的年代,安然度過被捕食滅族的命運。

這位鳥糞蛛祖先,悟得這一道理後,馬上召開家族會議,告訴大家祂被鳥糞砸中的領悟。家族成員一開始對自己必須塗上鳥糞這件事感到厭惡,但是,祖先告訴祂們,正因為「討厭」所以才能得以存活不是嗎?大家都討厭鳥糞,不正是我們得以不被捕食的原因嗎?鳥糞蛛家族的成員漸漸被祂說服了。於是,接下來的日子,鳥糞蛛家族的成員,每天都在望著天空,,哪兒有鳥,祂們就往哪兒跑。祂們追逐飛鳥,希望飛鳥的糞便能砸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穿著鳥糞的蜘蛛,並藉此躲避天敵的捕食。有時,祂們會蹲在樹下,抬頭祈求一隻鳥降下一坨鳥糞來裝點自己。這段時期在鳥糞蛛的歷史裏,被稱為「逐鳥糞時期」。

不過,這麼做太辛苦了,幾代之後,大約是五百年吧,因為聽說每五百年便會出現一位聖賢智者。這位智者就是第一、二段文字提到的那位鳥糞蛛,祂覺得逐鳥糞的生活實在是太辛苦了,便思考運用想像力的方法讓自己變成一坨鳥糞,但是就像文章第一段說的,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後,祂沒有成功。之後,祂又研發以蛛絲裹覆身體模擬鳥糞的方法,這個方法成功地讓鳥糞蛛家族脫離辛苦逐鳥糞的時期,進入了「蛛絲擬糞時期」。也就是說,這時期的鳥糞蛛家族,大家總是以蛛絲捆綁自己,讓自己看起來像坨鳥糞。

大約經過了五百年,又有一位聖賢多智的鳥糞蛛誕生了,祂長大後,成為鳥糞蛛家族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聖者。祂讓鳥糞蛛家族,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想像力時期」。那個時期的鳥糞蛛,想像力是必修,每一隻鳥糞蛛都將自己修練成巫師,具備神奇的魔力。五百年前的祖先,花七七四十九天沒能透過想像力將自己變成一坨鳥糞。但五百年後,這位了不起的聖者卻可以做到,不但如此,祂還能將這種想像力的魔法,變成一種教材,傳授給每一位鳥糞蛛,讓祂們都能修習這套魔法,巫術一般,讓每隻家族裏的蜘蛛,都能透過相像力,將自己幻化成一坨鳥糞。

這套透過想像力讓自己的身體幻化成鳥糞的魔術(巫術),讓鳥糞蛛家族度過了地球的第五次大滅絕時期。同時,牠們擬鳥糞的能力隨著時間遞移,愈顯進步。例如,現今世界上的鳥糞蛛,已明白了利用蛛絲在鳥糞樣的身體周圍鋪展出一些白色區域,這是模擬鳥糞砸到葉片上噴出的糞汁,真是細心又傳神的技巧演進。

鳥糞蛛家族真是一支了不起的蜘蛛家族,讀完祂們的家族史,我不禁佩服,且深表讚歎。我相信,人類之所以在很多方面比不上其他生物,大概,想像力不足是一大原因吧!如果人類能夠更專注於自身的想像力訓練,那麼,人類的文化將會更顯多元且豐富。

Top

 



 
 自然人文:「小鳥不要來」的創意密碼

作者:劉正輝

近來文化創意產業似乎成為台灣產業界的當紅炸子雞,許多人期許它能成為台灣的下一波藍海產業-我們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類型多樣而複雜,然而,不變的原則應是如何運用文化(甚至擴及自然面向)之獨特資源,結合創意的視野與想像,透過創新技術進行再創造,最終建構新型態之產業形式及內容。

過往已有諸多團體及個人進行努力與嘗試,部分停留於構想階段,部分則是曇花一現,可是,也有不少案例克服挑戰與考驗,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社區及地方產業案例之一,就是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社區發展中心(簡稱「原社」)所研發之「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

第一次接觸這個案例,是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現更名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於華山文化園區(現更名為「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舉辦之「台灣2005生活工藝運動大展」。

置身在建於1933年之再製酒作業場中,看到來自全台各地之「社區工藝」成果展現,其中,原社以琉璃珠為主題的攤位展示,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特別是「小鳥不要來」-這個讓人具備詼諧感又讓人滿腹疑問的標題,結合蘊含人文性的視覺展示,吸引許多觀眾睜大眼睛看,甚至張大嘴巴問東問西起來。

990407xiaomiaobu-400.jpg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現況圖,本文所述之社區工藝展覽位於「中5A館」

圖2
再製酒作業場整修前情形(拍攝時間:2002年9月28日)

圖3 圖4
原社於社區工藝展覽之攤位展示(拍攝於展覽會場,時間:2005年12月27日)

受到好奇心的驅使,作者與當時負責照顧攤位,也是原社之社區產業的重要推手-林秀慧小姐攀談起來。

交談後得知,原社是位於台東市,隸屬於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委員會,並專注於原住民議題的非營利機構,下設社會福利及文化產業等2 個部門-期盼經由後者鼓勵原住民朋友,將原本擅長之各項傳統技藝,透過適當的轉化及調整,提供地方產業發展與在地就業機會的嶄新可能。

與多數社區產業不同的是,原社並不侷限於單一族群或部落,只要是對產業議題有興趣的原住民朋友,都可以參加相關培訓課程,有關產業研發機制,則跳脫委託專業機構或專業者規劃、設計,原住民朋友僅負責生產、製作的分工模式,改由參加課程之原住民朋友共同發想、討論、規劃之參與式執行模式。

以「小鳥不要來」為例,這幾個字是在某一次的集體討論過程中,由一位部落婦女衝口而出-主因為許多原住民部落是以小米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當小米結穗後,銜接收成之際,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希望小鳥不要來吃小米,若有小鳥來,就要把小鳥趕走;趕小鳥的方式,主要是在竹竿末端,綁上鐵罐或鋁罐,罐內放入小石頭,搖晃竹竿發出聲響,以趕走前來偷吃的小鳥。

因為許多參與課程的部落朋友,都有類似的經驗,「小鳥不要來」這幾個字也的確是許多人的心聲與期盼,是故,這個標題提出後,立刻引起參加者的共鳴及討論。

當然,標題並不是產品,一旦決定主題後,就要開始思考,如何將諸此生活經驗轉化為實體的文化創意產品?

原社原本即已選定具備高度原住民特色之琉璃珠,作為主要的產業載體與媒介,首先即嘗試以琉璃珠模擬上述之鐵罐或鋁罐-因為每顆顏色及圖紋不同的琉璃珠,皆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意涵,為彰顯「小鳥不要來」背後所期盼之豐饒與富足,因此,特別挑選名為「綠蟲」的琉璃珠,以強化此一系列產品之主題及內涵。

發想至此,已有故事,也提出了表現的形式及手法,再結合一些實用性的功能,似乎就可發展為完整的產品,並開始生產製造。但是,這群參與原社課程的原住民朋友,並未就此打住,反而希望再增加更多不同的元素,以突顯及豐富這個具有話題性與文化性的故事及主題。

首先,為了讓趕鳥工具,與另一個故事主題-小米連結在一起,運用熟悉的琉璃珠,以擬真的手法,做出小米成熟後,綑綁成串以利乾燥的意象,並將其與上述的「綠蟲」琉璃珠,串接在一起;其次,除了視覺之外,也希望能在聽覺上,展現原本作為趕鳥工具的「功能」,故於「綠蟲」琉璃珠上方,結上一個叮噹作響的銅鈴。

此外,當產品內容逐漸完整,參與課程的朋友們,則轉由功能面進行思考,並將產品定位為旅行中的紀念品或伴手禮-旅行中的人,最重視及重要的,就是「健康」與「平安」,因此,結合「護身符」的意象及功能,並運用原住民擅長的編織技法製作「香包」,裡頭放入卑南族拉卡烙民俗藥草,並以繩結將上述幾個元素,串聯在一起,最後依據不同性質的實用功能(例如:項鍊、手機吊飾、背包掛飾等),進行變化與調整後,即建構及完成後續廣受消費者接受與歡迎的「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

圖5

圖6

每顆琉璃珠的都有不同名稱及內涵,「小鳥不要來」挑選「綠蟲」琉璃珠作為主要的產品元素(拍攝於上述展覽會場,時間:2005年12月27日)

作者嘗試針對「小鳥不要來」系列產品之幾個成功原因進行歸納,並概述如下:

(一)來自不同部落之原住民朋友,經由課程學習與集體發想歷程,進行產品主題、內容、定位之規劃與設計,並結合擅長之工藝技術,讓產品本身不只有濃濃的原住民色彩,更能對傳統或既有的部落生活進行闡述與再現,甚至讓人想更進一步學習與理解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及內涵。

(二)有別於多數琉璃珠產品僅止於傳統文物之仿製與再製,以說故事的角度切入,運用具有話題性的標題,結合現代性的設計手法,讓傳統性的工藝技術,以及即將或已經邊緣化的部落生活,有機會被重新關注,並展現新的特色及魅力。

(三)經由生活化與多元性的產品定位,讓「紀念品」與「伴手禮」能與不同族群(消費者)之日常生活結合在一起,進而產生更多的互動、交流與激盪。

(四)積極參加各種大小、規模、性質各異的展覽活動,透過情境性的展示手法,讓產品背後的故事及內涵,能被有效突顯及展現,並突破商品市場交易之「物化」模式,進而轉變為可以傳遞,甚至代言原住民部落文化的平台與媒介。

(五)運用深入淺出的解說手法,讓產品的創新意涵與文化價值,能被消費者所認識與理解,進而產生支持、認同,甚至演變為持續投入、參與的動力及誘因。

(六)相較於目前許多創意產品運用大量無用而花俏的包裝手法,實用與儉樸的風格,加上簡單文字說明產品內容之設計定位,也是系列產品廣為接受及歡迎的原因之一。

圖7圖8

原社的每位工作人員都是社區產業的絕佳解說員及代言人(拍攝於台東航空站之戶外展覽會場,時間:2008年5月17日)

歷經上述教育學習與集體研發過程,原社除交出「小鳥不要來」等深獲消費者及市場好評的產品外,也同步發掘及培養了許多具有創造天份的原住民工藝家,這些工藝家,除卻是原社經營文化創意產業的好夥伴,也逐步將這樣的學習經驗及合作模式,帶到更多的部落及社區,讓許多潛在性的原住民創意工作者,有機會於在地知識及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蹦發出既細膩又豐富的產業活力及文化能量。

(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1] 圖片引用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官網

※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

 

Top

 



 
 自然人文:2010台灣燈會-一個文創產業的思考
作者:munch

台灣燈會人人都知,但是問你今年第幾屆?人人說不出口,就連官方的宣傳也找不出一點線索。

也許連主辦燈會的交通部觀光局,毛治國部長去年都說想要停辦燈會,所以大概也無需記得燈會辦了第幾屆,反正不知那年會收。

至於日本,計較的很,因為那是歷史,久了變文化,甚至還是商機。以札幌雪祭為例,今年是61屆,2009年是第60屆,一甲子歲月當然擴大舉辦,當年雪祭期間,為北海道吸引200萬旅遊人次,國外遊客有4萬人,觀光旅遊成為北海道重要經濟來源。

這意謂著什麼?政府對於燈會的態度與期待。

2010台灣燈會今日展開,在展開之前,有些觀察的小小想法。

政府的態度

台灣有許多節慶,政府以國家資源投入舉辦,問題是這樣的節慶活動,政府在心態上多半視為政績,而非經濟,更遠離文化。舉辦國家燈會,重點在於「有舉辦」的政治成績,常常是政客掛在嘴邊的觀光績效,但是對於以節慶創造經濟,並無全盤規劃,除了會場周遭的店家、攤販,賣那些無可選擇的止餓食物,根本看不出,一個國家級的燈會,加持在一座城市,對於當地創造出的經濟價值。

這樣的問題,不只會場中的「看」,還有「買」、「住」、「玩」的相關配套,這種配套不是一張旅遊文宣,紅點指示就算了事,而是相關店家有沒有意識到國家燈會的價值,以辦囍事的心情,相對有一些因應活動,不會變成滿城一點紅,除了燈會區域人潮洶湧,其它的地區冷冷清清。

甚至在交通的便利上,如何解決車潮,不必燈會未看到,就塞到整路幹醮,更重要是對於國際遊客,有什麼便利的航空交通,以及旅遊服務,方便他們前來參與。像日本北海道雪祭期間,一些地方機場的開放,以及快速通關的便利,旅遊相關行業的配合,人家是一整個城在辦活動。

台灣呢?離開燈會會場2公里,馬上感覺嘉義的冷清。

企業的協助

資本時代,大財團有大資金,要搞這種國家燈會,財團企業才有錢製作巨型花燈,成為矚目的焦點。

但是財團們,你累了嗎?幾年來主燈由中華電信負責製作,除了生肖年年不同,大概所謂科技風已經玩了數年,越來越讓人看不出主燈年年的差異性,甚至雷射燈光秀都打到了無新意,難道主燈除了讓蒞臨高官按燈啟動,進行露臉儀式之外,就沒有別的功能?就沒有新的創意? 

至於其它企業,國家燈會在嘉義,其實該出面的應該是地方企業,無論平日創造多少經濟,製造多少污染,或是BOT走多少國家土地,在地方喜慶的同時,地方企業都應出面支持,除了作作企業公關,也算懺悔贖罪。更重要是,賺了不少人民錢,燈台也別製作的太差,如果只是一座宣傳看板,外加幾個打光燈偶,真的是....為富不仁。

企業很重要,如果制度建全,企業與民間合作,都能取代政府的某些功能,甚至在分工下,讓政府負責主會場,企業就負責城裡各處的遍地開花,讓一座城市浸泡在一種節慶氣氛裡。

民間的活力

2010年嘉義燈會,一樣有很多學校、社會、公司分組的創作小花燈,相較大型花燈的耗資與精美,這些小型花燈卻充滿樸實與創意,在政府交辦,學校接手,學生製作下,一些花燈真的讓人感動,感動的不只是花燈的材料與造型,還有背後抱持著幫孩子作花燈作業,那些不眠不休絞盡腦汁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媽,他們充實燈會的民間創意。

在創意燈區,真的可以看見民間的活力,甚至都覺得是燈會最值得一看的區域。但是嘉義燈會,放置空間擁擠,行進動線零亂,都讓人感覺這些民眾辛苦的成果,主辦單位只是找個地方塞在一起,有個民間參與的交代,忘記它們才是真正主角,應該有更好的視角設計,讓處處是景,轉個彎就是驚嘆。

在這些創意花燈中,許多花燈很有創意,但是一個現象讓人感覺有趣。許多國小學生的花燈主角,大該都是海綿寶寶,哆啦A夢等電視卡通人物,一眼望去一堆海綿寶寶在列,一堆OPEN將上陣,雖然造型都很可愛,不過心裡卻想著,孩子們的世界,幾乎等同於電視世界,反應孩子們的生活實境,很想告訴他們,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海綿寶寶,哆啦A夢等等可愛玩偶,其實還有很多不同事物等待發現。

更重要是,燈會的舉辦,無異是台灣的獨特文化,相較於煙火秀,真的是道道地地的台灣意象,當然同源的中國也會玩,不過台灣就是發揚很久。即然如此,一個有文化根基的節慶,如何能失去民間的連結,只剩一個特定地區的花燈展示,那些提燈籠遊街,新年盡頭的意義,都應該重新在民間點燃,那才是節慶裡人人參與的真意,才會吸引外國遊客探究文化裡的深意,而不會來了之後,領悟大嘆:「喔!一堆燈箱~~~」

國際的參與

其實在人民幸福的角度,一些節慶提供民間社會一個歡愉的時刻,它的意義在人民享受,好的氣氛,好的品質,營造在地生活的況味,還真不需要太多外來客,湧入都市製造混亂。但是,如果思考節慶創造的經濟利益,甚至踏上國際知名節慶活動的舞台,那就不能免俗的要考慮,倒底有什麼條件,吸引國外遊客花機票,花住宿費,前來台灣觀看。

台灣燈會歷年來場場爆滿,但是大都是自己人捧自己場,國外遊客根據統計也只有2、3千人左右,相對札幌雪祭的4、5萬人,真的差很多,差的不只賺外幣,還有國際宣傳。札幌雪祭、雪梨煙火、里約嘉年華等國際知名節慶,內容的充實,其實只佔一部份,重要是他們政府懂得宣傳,甚至有雄心當成國際節慶在辦。

燈會在台灣,不只國家燈會一地,有台北、高雄的年年必辦,有地方縣市的應景登場,其實從現代到傳統,構成台灣燈會的圖譜,問題是如何各顯差異,讓各地燈會都有自己特色,形成在整體思考、分工經營的策略下,構成元宵燈會的全島觀光地圖,這裡看完還到別處,而不是看過一地就大同小異,各地燈會才會有加乘效果,而非相互抵銷。

舉辦節慶,政黨、縣市可以互別喵頭,但是賺外幣,就應該有志一同。

文化的產業

節慶活動,不該是一段風華時光,結合的是節慶背後的傳統工藝,甚至為了賺錢的現代設計。在燈會,除了年年發放的立體紙燈籠,想上街找有紀念性的燈會禮物,還真的沒有,除了傳統畫紙燈籠、塑膠燈籠,全國上下還真拿不出多樣風貌的燈籠紀念品。

對於光影,對於造型,對於材質,燈籠絕對是商業設計的創意沃土,但是奇怪的是公仔時時推陳出新,關於燈籠就是歷年不變,民間可以因應流行事物而有所選擇,但是推動燈會的政府呢?除了到場參觀拍下美景,有什麼文化產業的支持,讓創意者開發新商品,讓遊客不買會後悔,出了機票、油錢,也願再花一筆小錢,買個有意義紀念物,回國歸鄉炫耀萬分。

官員下台吧!

別緊張!官別看到下台就腿軟。台灣燈會沒有那麼差,一些傲人氣息也漸漸浮現,有心改、有心作,台灣燈會能有走上國際的一天。官員下台,不是無能滾蛋,而是在燈會期間,別老是佔據台上,彷彿演出都是安排給官員鑒賞,民眾只能看螢幕轉播,或是表演者的背部,甚至前面遊客的後腦部。那種獻藝的場景,大概只有蔣公時代或北韓國度,才會有群官在前,人民獻藝致敬的現象。

這是人民的節慶活動,所有演出設計該以人民視角為主,官員頂多現身懺悔國政失修三分鐘,真的沒有必要一掛人輪番上台冗長發言,搶機會露露臉,如果真怕人民遺忘,那就做個官員燈區,以官員肖象為燈具,看有什麼要交待的,在花燈裡娓娓道來,或許效果好一點。

下台吧!別佔在台上享特權,屬於人民的還給人民,好事善盡,不必露臉人人感念,施政無能,上台猛吹徒遭白眼。下台吧!日本朋友說,節慶本來就是國家該推廣的事,政府不會當成政績,頂多宣布開幕。

反觀台灣,作的比人差,話卻比人多。

下台吧!學著與人民同歡,而不是在台上當官。

國家燈會,很好看,或許有耗電的環保疑慮,但是如果台灣能走觀光,放棄污染性工業,其實也是美事一樁。

小感想寫一堆,真害!

喔!對了。台灣燈會今年是第二十一屆,希望到第六十屆,能成國際節慶,大發國際觀光財,讓台灣脫離工業污染破壞的苦海。

該是點燈了!來看看官員上台賣瓜多久?

※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台北市108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董景生‧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潘佳修‧副刊特約編輯:廖靜蕙‧網編:潘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