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0.10.2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投稿


廣宣特區

全民來認股,守護濁水溪


編輯室小啟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破報
台灣立報
遊牧綠(蒙古,中文版)
南方電子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生命力新聞
推薦瀏覽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永續公共工程入口網

六足王國:台灣昆蟲  
生態綠:公平貿易、綠色消費
Grist Magazine
世界自然基金會
關渡自然公園
崔媽媽基金會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自然書寫:直擊 綠蠵龜產卵盛況

作者:林思吟(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 圖片:munch

綠蠵龜  圖片提供:munch

蘭嶼是個十分美麗的島嶼,位於台灣本島東南方,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遠眺鵝鸞鼻,離菲律賓的巴丹島也不遠(雅美族人據說是巴丹島島上居民遷居而來)。雖然只有45 平方公里大小(騎摩托車環島,也只要一個多小時),由於居民多沿海居住,島中間的森林地破壞尚不嚴重,生物相十分特殊,許多物種跟台灣的物種不同、反而比較接近菲律賓的生物種類,其中綬帶鳥、蘭嶼角鴞、蘭嶼羅漢松、綠蠵龜、珠光黃裳鳳蝶等,都具有極高的保育價值。

精采內文

 
 

 

專欄作家:無農藥下長大的枯葉尖鼻蛛

作者:楊家旺

【無農藥下長大的枯葉尖鼻蛛】2009.12.14 攝於北埔

我喜歡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生命的壯闊》這本書,尤其是這本書對人類主宰地球這一觀點的不認同。比如,他說:「人類無法佔據優先的尖峰地位;生命一向是由細菌模式主掌的。」比如,他還說:「我們只是脊椎動物中小得可憐的支流,為什麼要繼續不斷的把自己說成是一切多細胞生物的典範? 」又比如,他說:「人類的胡作亂為,可能在最近的將來,招致自己的毀滅。毀滅的同時,連陸生脊椎動物也可能一齊殉葬,然而最多也不過幾千種。我們能夠製造嚴重的傷害,但無論如何,我們無力把50萬種的甲蟲一舉消滅。我們對於種類繁多的細菌,更加無能為力。這種有機體不會形影不存;也不會受到我們邪惡行為的重大影響。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大自然的泥水匠-黃胸泥胡蜂

作者:孟琬瑜(文字工作者)

自然觀察不見得非得遠行,在城市綠地、在住家的週遭,隨時都有可能發現一些寄寓的小生命,鋪展著動人的故事。

時序接近立秋了。

早晨出門時,我們家爸爸在門前的台階上,發現這間蓋了一半的樓房,不知何時拔地而起的。

精采內文

 

自然人文:生態旅遊印象—印尼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

作者:辜以舒(美濃愛鄉協進會)

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巴努(Panut Hadisiswoyo),是印尼「紅毛猩猩資訊中心  (OIC, Orangutan Information Centre)(註1)」的創辦人與現任主任,日前在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的引薦之下來到美濃進行參訪與座談。巴努的組織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旁,這座國家公園佔地約一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台灣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裡的紅毛猩猩因遭受原始熱帶雨林濫墾濫伐的破壞以及全球寵物市場需求所造成的盜獵威脅,數量正逐年減少當中。OIC的主要任務便是保育這些有96.6%與人類相同基因的近親紅毛猩猩,一方面也從事在地環境教育以及雨林復育的工作。

精采內文

 

 

自然書寫:直擊 綠蠵龜產卵盛況

作者:林思吟(低碳生活部落格青年志工寫手團); 圖片:munch

綠蠵龜  圖片提供:munch

蘭嶼是個十分美麗的島嶼,位於台灣本島東南方,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遠眺鵝鸞鼻,離菲律賓的巴丹島也不遠(雅美族人據說是巴丹島島上居民遷居而來)。雖然只有45 平方公里大小(騎摩托車環島,也只要一個多小時),由於居民多沿海居住,島中間的森林地破壞尚不嚴重,生物相十分特殊,許多物種跟台灣的物種不同、反而比較接近菲律賓的生物種類,其中綬帶鳥、蘭嶼角鴞、蘭嶼羅漢松、綠蠵龜、珠光黃裳鳳蝶等,都具有極高的保育價值。

綠蠵龜的生活史非常有趣,小海龜一孵化出來就從沙灘往海邊爬,找到一個大海藻團後,便住在海藻團中,隨著洋流在大海中漂流,約莫成長至6、7歲,當個體也大到不容易被天敵抓食之後,便會選擇在一處近海區居住、捕食,不管定居在哪裡,性成熟之後便會回到原出生地產卵,迴游的頻率也大約是3、4四年一次,不管路途有多遙遠。

今年,回「娘家」(蘭嶼)產卵的綠蠵龜特多(註一),然而,母龜對於產卵環境的狀況很敏感,各種人為聲、光的干擾都可能使她們放棄產卵。因此,夜晚在沙灘尋找上岸產卵的母龜時,大家總是躡手躡腳、秉氣凝神地跟隨著海龜巡守人員沿著海岸線穿梭著,即使沙灘上大小石頭交疊不便行走,大夥兒都寧願摸黑前進也不開手電筒。忽然,只見遠方樹叢下沙塵飛揚,原來是一隻母龜正在挖洞,以準備產卵。海龜前肢強而有勁的挖洞力道,只讓人覺得飛沙走石,團團沙子被拋出的聲音,比身後海浪輕拍沙岸的節奏更扣人心弦。我們約與海龜保持10公尺的距離,只有巡守人員以熟練的姿勢接近海龜,做更進一步觀察。我們則偶爾壓低聲音與身邊同伴交換彼此驚嘆興奮的心情。

突然間,海龜停止挖沙,開始掉頭向大海爬行(註二)。站在海龜後方的我們,像是偷窺被發現般的受窘,不知所措,海龜若保持直線回大海,我們幾乎就在牠的正前方,怎麼辦?「是不是要趕快讓路?」「但是這樣海龜就會發現我們?她們會不會因此覺得棲地受到干擾而更不想回來這邊產卵了?」腦中突然想起巡守人員事前的解說︰『裝石頭!』大夥兒皆一動也不動地蹲坐在沙灘上,看著海龜緩慢地朝我們移動。

海龜在海中泳速很快,是人類沒有辦法追得上的,但是在陸地上,只能用四肢推拉著沉重的冑甲緩慢移動。當她奮力爬越鵝卵石堆成的小丘時,石頭沉重地移動聲音、與海龜腹甲刮磨的聲音,聽起來特別令人不忍。當她再從小石堆上下滑時,「喀~嘎~」清脆卻不太天然的聲音傳入耳中,原來是海龜媽媽冑甲輾過空寶特瓶的聲音!這聲音,尖銳地刺進我們的心坎,「這就是人類能回報給海龜的禮物嗎?」「海龜產卵棲地已經因為過度觀光開發和消波塊的阻隔而越來越難順利產卵了!」「太靠近海岸的新路燈,真是愚蠢的設計,將來破蛋而出的小海龜,需要在這最脆弱的關鍵幾小時趕快進入大海,但過度光量的路燈很可能會讓小海龜以為這就是海洋的方向,最後小海龜通通都會被太陽曬乾。這黃金時刻本來就很容易被鳥、螃蟹捕食,是大自然無可厚非的弱肉強食,但人為一己之私的種種「方便」,卻加速地迫害其他生命....」很多思緒在腦海中盤旋。

又等了一兩分鐘,海龜終於回到大海。大家都默默不語,不約而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過去撿拾那被海龜輾過的寶特瓶。

曾有讀者在本部落格中回文提到:「多親近大自然,它們自然就會教導我們許多道理。」最近對於這句話的感慨特別深。這個道理我們不是不知道,然而,忙碌地生活步調很容易讓人迷失。也許,也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從繁忙塵囂生活中抽離片刻,停下腳步,來檢驗我們的習慣與生活價值。透過與自然共處,進而學習更加尊重自然的生活,就是優質的低碳生活。

註一:雖然海洋大學的研究團隊,猜測今年綠蠵龜回流與海草增加有關,但就長期而言,氣候變遷對海龜族群數量卻極具殺傷力,包括牠們常吃的海綿數量將因升溫而大幅減少,食物來源受限;海平面上升將摧毀產適合海龜產卵的沙灘、強度更強的颱風同樣會摧毀棲地;而熱浪另會使得沙灘溫度超過攝氏34度,這已經是龜蛋能忍受的極限;另外若沙灘的平均溫度上升一度,所有的龜蛋只會孵出母龜,性別比例大亂的結果,將使得族群數量大幅減少(阿乾補充)。

註二:海龜媽媽不一定是感覺受到干擾而放棄此次的產卵,若覺沙子的溼度或溫度不對,也是有可能中途放棄的。

※本文轉載自《低碳生活部落格

Top

 



 
 

專欄作家:無農藥下長大的枯葉尖鼻蛛

作者:楊家旺

【無農藥下長大的枯葉尖鼻蛛】2009.12.14 攝於北埔

我喜歡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生命的壯闊》這本書,尤其是這本書對人類主宰地球這一觀點的不認同。比如,他說:「人類無法佔據優先的尖峰地位;生命一向是由細菌模式主掌的。」比如,他還說:「我們只是脊椎動物中小得可憐的支流,為什麼要繼續不斷的把自己說成是一切多細胞生物的典範? 」又比如,他說:「人類的胡作亂為,可能在最近的將來,招致自己的毀滅。毀滅的同時,連陸生脊椎動物也可能一齊殉葬,然而最多也不過幾千種。我們能夠製造嚴重的傷害,但無論如何,我們無力把50萬種的甲蟲一舉消滅。我們對於種類繁多的細菌,更加無能為力。這種有機體不會形影不存;也不會受到我們邪惡行為的重大影響。

當人類發現,那些供人食用的農作,竟被昆蟲給捷足先食,一場人蟲大戰便展開了。可是這場戰爭打了很久,昆蟲仍然未被消滅,人類只好研發一批又一批新型農藥,同時在耕作過程一次又一次加強農藥用量。最後,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問題,以及土地裏積存的農藥污染問題,似乎反過身來擊打人類的健康,甚至擊毀了部份人類。終究,昆蟲還是沒被打倒殲滅,被打倒殲滅的還是人類自身。

終於有些農人放棄農藥,採行了對昆蟲較為仁慈,對土地較不傷害,同時更符合自然法則的生態農法,這樣種植出來的農產品,對人類也更為健康。農作的一小部份,先讓昆蟲享用,這也算是一種敬天的儀式吧!部份農作物的能量轉化到了昆蟲體內,農田就有了更為豐富的生命展現,那些飛舞蹦跳的昆蟲,一旦誤觸了蛛網,又將能量轉化到了蜘蛛體內。蜘蛛控制了昆蟲的數量,鳥類和狩獵蜂也參與其中,這使農人感到愉快,因為不必使用農藥就能達到農藥想要的目的。不只如此,當彎腰的農人偶爾挺身抬頭時,悠然飛鳥、輕舞蝴蝶,或是點水蜻蜓,都成了無價的美感經驗與心靈慰藉。

2009年12月14日,《恐龍的黑盒子》部落格裏的那隻恐龍,帶我們一群伙伴去拜訪了他朋友經營的油點草農場,恐龍說他曾在這兒拍過枯葉尖鼻蛛(Poltys idae)。我們一伙人便決定來這兒碰碰運氣,因為前一天在苗栗獅潭才遇見無鱗尖鼻蛛與枯枝尖鼻蛛,若是這一天再拍攝到枯葉尖鼻蛛,那可真是幸運極了,畢竟3種台灣的尖鼻蛛屬蜘蛛,我們在2天內的這一趟旅程裏,都遇見了,且都收錄到了自己的相機裏,自然是無比滿足的內心感受。

通常,枯葉尖鼻蛛在白天會收起網,拉幾片枯葉,將自己藏身其中。可是卻有一隻枯葉尖鼻蛛不這麼做,祂吊掛網心,如葉柄的腹部長長地垂著,究竟是等待獵物?還是等待我們呢?這隻枯葉尖鼻蛛是阿東老師率先發現的,他先獨自欣賞(確認)了好久,而後才分享給大家。我見到這隻枯葉尖鼻蛛時,實在是內心激動,因為祂實在是長得太健康,體型太大了。我心想,若不是這兒不使用農藥,不對昆蟲趕盡殺絕,肯定不可能讓一隻枯葉尖鼻蛛長到如此體大的地步。我猜想,一般農場裏的蜘蛛,若不是沒蟲吃導致營養不良,便是吃了身含農藥的昆蟲中毒而死,絕不可能長到這麼大、這麼健康的程度。

我在阿東老師發現的這一隻枯葉尖鼻蛛附近,發現了幾片被蛛絲織就的枯葉,我知道,這並不單純,我需要眼力,我需要耐心,我需要細心,我同時需要將每一片枯葉想像成枯葉尖鼻蛛,直到這片枯葉不再像一片枯葉,確乎成了一隻枯葉尖鼻蛛,那時,我知道我找到了,一隻屬於白天的枯葉尖鼻蛛,收網藏於枯葉間的枯葉尖鼻蛛。

【無農藥下長大的枯葉尖鼻蛛】2009.12.14 攝於北埔

仍是一隻健康、肥美的枯葉尖鼻蛛,只有這樣的農場,符合自然生態法則的農場才能孕育出這樣長壽的蜘蛛。我承認,對於枯葉尖鼻蛛的美,我偏好環肥,不愛燕瘦。

古爾德還說:「我們不但必須放棄人為萬物之靈的傳統觀念,還要珍惜其他的物種。我們是整體中珍貴的部分,所以要學會喜愛這個團體。」我想,不只農場,如果可以的話,在家裏的花園,在綠化的校園,甚至社區的公園裏,都能試著在種下一株植物時,考慮一下,這株植物是不是台灣某一種或某幾種昆蟲的食草,如果是的話,我想,您種下的可能不只是一株植物,而是一棟生態公寓。若您還考量了生物多樣性,我想,花園、校園,甚至公園,應該就是一座生態城了。那是一座生命從無到有,再到欣欣向榮的生態城。無論您願不願意承認,您都是這座生態城的上帝,因為您創造了多樣的生命。

Top

 



 
 

自然書寫:大自然的泥水匠-黃胸泥胡蜂

作者:孟琬瑜(文字工作者)

自然觀察不見得非得遠行,在城市綠地、在住家的週遭,隨時都有可能發現一些寄寓的小生命,鋪展著動人的故事。

時序接近立秋了。

早晨出門時,我們家爸爸在門前的台階上,發現這間蓋了一半的樓房,不知何時拔地而起的。

十分鐘後,樓房主人兼泥水師傅返回,接續牠的工程。原來是黃胸泥胡蜂媽媽!

爸爸帶著小咕嚕觀察,她正很有耐心地,用口水潤濕乾泥土,混合成泥球,來來回回,銜著一口一口的濕泥,慢慢地形塑、構築起她的育嬰室。

每一個育嬰室只產下一粒卵,然後外出狩獵覓食,捕捉毛毛蟲回來,用分泌的毒液將毛蟲麻醉後,從洞口塞進育嬰室中,當作寶寶孵化時的食物。並且仔細用泥球將育嬰室封口,才繼續蓋起另一間。

牠可能已經蓋好兩層樓,正在構築第三樓的外牆。

過了兩天,泥胡蜂的育嬰房蓋成了這樣,大約是三至四層樓。外牆似乎又反覆塗抹過好幾層泥,上端還留著一個像陶壺的壺口。

不久,泥胡蜂媽媽又回來了,而且從洞口探頭進去,許久許久。

爸爸告訴小咕嚕說,他覺得,泥胡蜂媽媽應該已經在巢室產卵了。正把外出捕獲、並用毒液麻醉的蟲,佈置進育嬰房中,替未來孵出的泥胡蜂寶寶,準備好新鮮的、活生生的食物。

再三天後,泥胡蜂媽媽似乎趁我們外出上班上學的白天,又把樓房加高了。我們從外表仔細端詳著,已經推算不出究竟有幾層樓。

但是之後又過了好幾天,都沒有看見她回來巡視。而且,最頂端的那個壺狀開口,竟然沒有用泥球封起。不知道是不是泥胡蜂媽媽外出覓食時,發生了什麼意外、遭遇不測?還是在另外一個地方,又重新開始築起另一棟樓房呢?

我每天早晨出門時,仍凝視著頂端未及封口的泥室。雖然明白獵食與被獵、凋零與新生,生命的滋養與消長,不過是自然法則中,週而復始的循環。然思及泥胡蜂媽媽耐心地一口接一口,用時間與毅力,凝聚砌築的母愛,一抹淡淡的憂傷,還是在心頭悄悄地擴大著版圖。

大約三週後的8/26早晨,爸爸發現泥胡蜂媽媽蓋的「土角厝」外牆,居然出現了四個圓圓的洞。哎呀,原來是寶寶已經長大,鑽出育嬰室,飛出去了呢!小咕嚕也非常欣喜地貼近觀看著。

我回想起小咕嚕非常喜愛的繪本「219隻螳螂」。螳螂女王產下卵之後,安心地死去,又進入大自然凋零與新生、週而復始的循環。我也漸漸能為一去不返的泥胡蜂媽媽感到釋懷了。

小百科:

黃胸泥壺蜂,膜翅目胡蜂科的一種獨居蜂,體長大約25─30mm,頭部、胸部前段、腹部後段黃色,其他部位為紅褐色,腰部特別細長。

雌蜂利用唾液混合泥土或沙,築成酒壺狀的巢。巢完成後馬上把卵產在巢的天花板上,再飛出去捕捉小蟲。黃胸泥壺蜂分泌毒液麻痺獵物,把小蟲拖回巢中放好,接著銜泥土把巢口封起。封好後繼續築下一個巢,大約做三到六個不等的酒壺巢。

當牠完成所有的巢後會再用泥土把所有的巢覆蓋二到三層,這樣大功才告成。

黃胸泥壺蜂幾乎每天會再飛回來巡視自己的愛巢是否安然無恙。

Top

 

自然人文:生態旅遊印象—印尼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

作者:辜以舒(美濃愛鄉協進會)

美濃擁有美麗的山水與豐富的人文風情,近年來觀光發展迅速,隨著國道10號的開通,便捷的交通使得地方上增加了許多建設。然而,來到美濃的遊客跟著遊覽車式的大眾觀光,透過對地方風土民情不甚熟悉的導遊來介紹人人刻板印象中的美濃與客家民情。雖為商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但大量的人潮與車潮也可能慢慢消費,甚至侵蝕美濃美麗的自然環境與人文之美。

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的巴努(Panut Hadisiswoyo)是印尼「紅毛猩猩資訊中心 (OIC, Orangutan Information Centre)(註1)」的創辦人與現任主任,日前在新竹青草湖社區大學的引薦之下來到美濃進行參訪與座談。巴努的組織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旁,這座國家公園佔地約一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台灣面積的三分之一,這裡的紅毛猩猩因遭受原始熱帶雨林濫墾濫伐的破壞以及全球寵物市場需求所造成的盜獵威脅,數量正逐年減少當中。OIC的主要任務便是保育這些有96.6%與人類相同基因的近親紅毛猩猩,一方面也從事在地環境教育以及雨林復育的工作。

在參觀黃蝶翠谷的過程中,巴努表示,母樹林的林相與他印尼家鄉的森林看起來很相似,只是規模小多了,而他對於水泥打造的步道感到頗遺憾,因為在他們推廣生態旅遊的原始雨林中,以不破壞森林原始樣貌為原則,所走的步道是一條前人踩踏出來的羊腸小徑,然後隨著天候的變化,才會在比較難走的部份鋪上竹片或石塊,反而比較類似現在母樹林最後段沒有水泥步道處。因此對於母樹林登山步道的鋪設,他建議我們可以採取較符合當地環境的材料去進行,並且盡可能減少對於森林原始樣貌的破壞。他對母樹林裡毛火焰木種子的快速傳播與成長也感到憂心,因為毛火焰木容易生長的特性,在印尼的做法是直接移除,在母樹林裡社區則必須結合林務局一同監控,必要時也得採取移除行動。

在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的生態旅遊中強調『不方便』的旅遊,對外村莊的交通採用簡易竹筏過河的方式,不但能讓遊程增添一點『原始』的味道,也能相當程度的限制遊客數量與廣開馬路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破壞。相對於台灣旅遊文化相當注重的『便利性』--粗魯的廣開大路讓更多車輛流入各個擁有美景美食的地區,使用免洗碗筷讓餐廳省下許多清洗的麻煩和時間,挖開一座又一座的山頭架起纜車,為了讓更多人可以不流一滴汗看到『行千里路』才能享受到的美景--印尼的模式值得我們多點思考,什麼樣的旅遊形態才是對美濃的自然與人文環境有益的呢?

當晚的座談一開始,巴努對在座的鄉親們提出一個問題:美濃的什麼自然資源是你最引以為傲的?有人認為是美麗的山景,有人則覺得是黃蝶翠谷豐富的生態。接下來他又問:對於這些自然資源,有什麼是讓你們感到很憂心的?在場兩個回答:水、興建水庫。從這兩個答案,巴努延伸到印尼熱帶雨林居民所遇到的問題:住在水資源最豐富的雨林,卻因為環境被破壞成了最缺水的人。為此他放棄高薪,帶著牛津大學靈長類碩士學位回到家鄉,投入保育紅毛猩猩和熱帶雨林的工作,因為這些工作可以讓更多人因為環境保育得到更多生存機會,甚至提高生活品質。為了人,為了環境,為了紅毛猩猩,巴努選擇做他認為對的事,而且義無返顧的去做,一群人從志工開始,慢慢的成為全職的工作人員。OIC也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草根組織,透過結合社區以及串聯其它社團,慢慢轉變成一個有許多國際資源注入,世界性的重要保育組織。

因為紅毛猩猩在雨林生態系裡屬於高級消費者,地位與人類差不多,因此藉由保育牠們,許多動植物物種,甚至整座雨林都得以獲得保存。 居住在古農列尤澤國家公園的保育類動物除了紅毛猩猩還有老虎、大象、犀牛等,當地居民透過參與生態調查、雨林復育、保育紅毛猩猩開始了生態旅遊導覽,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參與,在OIC長期關注的雨林範圍裡,盜採盜獵的情形減少了,雨林的復育也漸上軌道,生態旅遊帶動了村莊的發展,保存了當地的風土民情,育苗與生態監測的工作也給當地居民帶來穩定的收入。

然而在推廣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巴努也遇到了不少困難,例如政府政策不配合,因為龐大的利潤,政府竟然採用『餵食』野放猩猩的方法來吸引遊客,確保每個人都能看到猩猩甚至與牠們互動,並且開放過多遊客進入園區,造成環境壓力甚至改變紅毛猩猩的習性(過多的人類疑似造成紅毛猩猩的精神壓力,以致於猩猩出現食幼屍的異常行為),過度便宜的門票收費(2美金)也是造成遊客人數難以管制的原因之一。因此導覽人員的培力就更加重要,導覽人員不只是帶著遊客認識動植物的人,他們更扮演著『環境教師』與『生態守護者』的重要角色,在生態旅遊的過程中除了讓遊客可以親近大自然更重要的是增加他們對環境問題的認識以及人類在生態旅遊中應盡到的『責任』。

在美濃,我們擁有生態旅遊的絕佳環境,但必須瞭解生態旅遊並不是帶著一群遊客到自然環境中嘻哈喧譁後搜刮走大自然提供給我們的一切美好,然後從此不再打交道,留下的是殘破的環境和沒落的觀光設施,生態旅遊強調的是『責任感』以及『永續性』。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觀光業可以為地方帶來龐大利益,也可以帶來大量破壞,要怎麼運用美濃地方豐富的自然資源,帶動地方活絡,進而使得自然資源得以永久留存,社區得以永續發展,值得各位鄉親深思。

註1:「紅毛猩猩資訊中心」是印尼蘇門答臘地區從事保護熱帶雨林與保育瀕臨絕種紅毛猩猩最重要的NGO,主要任務為紅毛猩猩保育、雨林植樹復育、學校與社區巡迴環境教育、在地生態環境教育教材研發與教學影片製作。該組織長期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家地理學會等國際組織的補助保護蘇門答臘重要雨林。近年與青草湖社區大學協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合作,爭取外交部NGO委員會補助設立兩處CDOC雨林數位機會中心,並協助交大等各大學國際志工至該處服務。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近捷運萬隆站)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副總編輯:夏道緣
編輯:彭瑞祥、高美鈴、詹嘉紋、陳韋綸、李詩婷、陳姿穎    ‧副刊責任編輯、網編:張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