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2010年10月25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梅姬颱風未過境即已造成宜蘭百年大水,蘇花公路114-116K更是柔腸寸斷。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如此「強降雨」到明年3月前還有機會,極端氣候已成常態,防災避災作法應升級。而莫拉克風災之後,中央政府只設「災害防救辦公室」 ,調度無方,讓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感嘆「這樣的政府還有什麼希望?」
柔腸寸斷的蘇花公路。攝影:鐘盛雄。圖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更多圖片。
反聖嬰現象讓西太平洋水氣豐沛
汪中和於7月即曾表示,今年下半年逐漸進入「反聖嬰現象」,將持續到明年3月,型態與1988年衝擊台灣的氣候型態接近。他提醒民眾慎防9月至11月形成的秋颱與東北季風產生的「共伴效應」,認為帶來的衝擊難以想像。梅姬颱風就帶來淹水的災害。
汪中和說梅姬颱風由南而北的行進方向,加上西太平洋海水溫度高,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形成的共伴效應,豐沛的水氣,即使梅姬不登陸,就足以造成大量降雨。而反聖嬰現象預計到明年3月,在此之前,只要有類似的氣候條件,都有豪大雨的機率,而東部地區首當其衝,應慎防淹水。
災難常態化隨著全球暖化衝擊全球各地,汪中和指出,今年熱帶性低氣壓明顯,造成中國、巴基斯坦、緬甸、越南等國家都遭遇大水。即使如此,這些氣候條件仍在可預測範圍,民眾可多注意氣象局資料,不要存有大雨大水百年、千年一次的迷思,加強防範水災。在都市應加強排水系統、水閘門、抽水站、排水溝清理,山區則預防土石流。而救災也已從平面救災升高到「三度空間」的救援,以此次蘇花公路現場,若無空中直升機支援,難以動彈。他認為救災裝備、經費、編制、組織層級應提升。
對於梅姬大水救災,李鴻源為文質疑中央「資訊彙整遲緩、前線災防應變失靈,以及期前減、離災參謀作業明顯不足」。李鴻源不只一次提到應提升救災防災的層次,對於目前僅於行政院下設置災害防治辦公室,根本不足以防災避災。他認為救災是非常專業的工作,「政府太小看救災的專業性」。
救災要提升到部會層級
李鴻源以日本為例,設救災大臣,由政務官擔任。他認為台灣也該將災害防救(災防)的層級提升到部會層級,才能制定政策,依據政策編列預算、人力執行。而災防總署平常就要收集資料,要做演算,提供各地政府避災資訊,做到「災害控管」,將損失減少到最少。
業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行政院組織再造,在內政部下設「災害防救署」,李鴻源認為只是將消防署更名,換湯不換藥。「消防署只會救災,而救災不等於會防災!」莫拉克風災之後,以為政府會痛定思痛蛻變,結果凡那比、梅姬還是如此,讓李鴻源感慨萬千。
李鴻源接受電視台訪問時,即以台北縣為例說明,每年5月1日汛期第1天就依據當年的土質水文資料作成土石流潛勢圖,標示降雨在多少公厘內,那些地區會有危險,並標示當地人口、聯絡電話,每位防災人員都有簡圖,一目暸然。
李鴻源也表示,台北縣市經費充裕可以做到這種地步,其他縣市沒有經費,中央應負起責任調查,並將資料提供給地方政府。
李鴻源說組織再造已送立法院三讀通過,除非國民黨團有人醒來挾帶黨團力量提案改變,否則防災沒有機會。「民眾將看到每次天災,中央與地方責任攤派的論戰輪番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