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8.05








近期活動

第一屆高中生生態研習夏令營(8/7~8/9)
原住民族部落教育暨族語發展論壇
飛閱台灣─空拍環境影像展(6/1-11/30)
關鍵四小時 環保一輩子 教案徵選比賽(8/31截止)
綠色創新國際競賽首獎六萬美金!等你來挑戰!(10/31截止)
2012實構築ing(7/20 ~ 9/23)
「看見重生的力量-重建紀錄片社區巡演」(5月下旬至8月)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人在草木間》放映暨座談
至少海有你:第七屆環境新聞編採營招生
溼地糧倉國際志工工作坊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幼蟲的雙態現象〉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W:

在婆羅洲,讀〈幼蟲的雙態現象〉

法伯第三冊第十一章〈幼蟲的雙態現象〉有三十幾頁,一口氣讀完實在辛苦,特別是住在雨林的木屋,因為屋外就有許多昆蟲鳴喚著我,要我走出戶外。不過,我一早醒來之後,就因為讀得很入迷,而漸漸忘了屋外的昆蟲召喚。這一章實在太有趣了……

法伯說卵蜂虻的幼蟲如何進到石蜂堡壘裏,是一個謎,已經困擾他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謎。法伯終於下定決心要一探究竟,解答這個謎。他在一個「能將雞蛋烤熟的烈日」下,觀察到「卵蜂虻猛然接近岩壁,垂下腹部,似乎用產卵管的末端碰觸地面。」法伯說:「我趕緊來到被碰觸過的土層,用放大鏡看,希望發現蟲卵,這樣便可證明腹部每一次撞擊都是在產卵。儘管非常細心,我卻什麼也沒看出來。的確,勞累、刺眼的光線,加上火爐般的高溫,使觀察極端困難。」我想,許多精彩的、有價值的觀察,其過程總是一點兒也不輕鬆,常常是倍極艱辛的。我甚至會這麼想,法伯的一些觀察之所以具有高度價值,並不是因為他觀察到了什麼,而是他如何費盡心力去觀察的本身。

精采內文

 

大自然之約:我參與慈湖三角堡栗喉蜂虎賞鳥解說

作者:陳秀竹;攝影:蔡其萱、陳秀竹

08:30慈湖三角堡開館,我們便移往三角堡上方觀鳥,架了單筒望遠鏡之後,陸續有民眾加入賞鳥的行列,當他們看見栗喉蜂虎精準的抓到蜻蜓,頻呼:「太厲害了!」在這裡遇到苗栗自然生態協會的理事,和金門縣野鳥學會的莊西進老師互相交流對於生態保育的想法和努力;還有一家先生是來自嘉義太太是來自金門東蕭,說是高職畢業,以前我的學生,利用暑假帶孩子回來,真是讓人開心,可以讓年輕的孩子也親近金門的生態,也有同事董小姐來電詢問一會兒帶著孩子來賞鳥,現場接著陸續有鳥會薛憶雯、莊西進老師加入解說工作,也有許永面老師的學生帶著孩子一起來賞鳥,也有莊老師的學生和同學結伴來賞鳥,莊老師帶大家看小雲雀,說是在澎湖在地也叫牠半天鳥,因為會飛得很高再往下衝,很特別的生態行為,看到環頸雉的母鳥及雛鳥,還有黑翅鳶,許永面老師說之前進行田野調查不容易看到,是五、六月才開始出現。

精采內文

 

街角的項鍊

作者:李可

里約是個有600多萬人口的大城市,其中有1/3住在貧民區,許多人從外地來這個繁華的都市找機會討生活,然而城市裡不但居不易更遑論有工作,因此里約街頭常常可見許多隨地擺置的攤販,也許只賣幾顆菜,也許只有幾件小手工,也許是幾件二手衣,也許是幾疊菜瓜布,那攤子都簡陋到令人不忍,更令我懷疑的是:這樣的攤子能夠糊口嗎?在里約的Tijuca的這個角落,我天天抽空步行走過幾條街,那行人道上打瞌睡的老白人、車陣裡穿梭的小丑、彳亍於街頭的落魄黑人,總是讓我有許多疑惑和猜測;在里約的街頭,因為他們,我的心情有些許黯淡。

精采內文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關於人與塑膠

作者:Amazon書店

問:人們若想改善與塑膠的關係,可以做哪五件事情?

答:這不像許多有問題的婚姻一樣,這段關係可以在不痛苦的情況下得到改善:

1. 拒絕使用免費的一次性塑膠:購物時自己帶購物袋。帶個隨身杯滿足咖啡癮。告訴服務生你不需要用吸管。
2. 可以的話就重複使用:重複使用裝三明治的塑膠袋一星期;用空的優格盒子裝剩菜。
3. 停止喝瓶裝水的習慣。你還是可以用不銹鋼、鋁製或無BPA的塑膠瓶等可重複使用的水瓶來解渴。
4. 學習什麼是可以回收的物件。了解社區內的回收系統接受哪些塑膠。探索其他回收資源。快遞公司會收回包裝用的保麗龍粒;許多連鎖超市接受用過的塑膠袋和塑膠膜;許多連鎖辦公室用品供應店也會回收用過的印表機墨水匣。
5. 不用塑膠製品來煮食。熱氣能使有害化學物質從某些聚合物中濾出,所以在微波之前,將食物裝到玻璃器皿中。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湯琇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湯琇婷、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