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usan
Freinkel、譯者:達娃、謝維玲
在各種品質組合中,使某一物件奢華珍貴的關鍵是稀有度。幾乎沒有什麼比那些我們得不到的事物更令人渴望。作家歐‧亨利(O.
Henry)在他1906年的故事《聖誕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捕捉了這股渴望的痛苦(及終極的空虛感)。為人妻的年輕黛拉愛上百老匯街上某家店的一組梳子,「美麗的髮梳,以純玳瑁製成,還有珠寶邊飾……她知道這些梳子非常昂貴,儘管不敢奢望擁有,她還是滿心的渴望與嚮往這組梳子。」單靠著丈夫一週20元的薪水,黛拉根本買不起這些梳子。
璐珞出現在美國正要從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的時代。原本人們耕作、養殖自己的食物,製作自己的衣服,此時卻吃、喝、穿、用愈來愈多來自工廠的物品。我們很快就成為消費國度。如歷史學家傑佛瑞‧麥克歐在他充滿洞見的文化歷史《美國塑膠》中指出,賽璐珞是第一批氾濫於消費市場的新材料:「賽璐珞透過取代難以取得或製造過程昂貴的材料,使許多物品變得大眾化,擴張了中產階級的消費傾向。」賽璐珞充裕的供給使製造商能緊追著快速成長的需求,同時持續壓低價格。賽璐珞和日後跟進的各種塑膠一樣,為美國人提供了進入新生活狀態的新道路。
精采內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