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08.12








近期活動

2012氣候急先鋒:徵選先鋒行動團隊,送出萬元獎勵金(8/31截止)
2012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招募志工(8/20截止)
比西里岸 洋「羊」得意好生活 工藝品展覽、部落音樂會 (8/11~8/27)
2012新原民美學畫展 優席夫【我聽見自己的聲音】(8/3~9/2)
「我在街頭看見搖滾樂」 堅持下去才不至於失去溫柔 ----黃宏錡個展(07/20~08/20)
2012實構築ing(7/20 ~ 9/23)
反核城市插畫海報聯展第一站,忠信市場v.s范特喜微展場(08/10~10/07)

活動訊息託播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另一種鑽探者〉

作者:楊家旺

親愛的W:

法伯在這一章繼續探討蜂巢裏的寄生蜂,但這一章的篇名,法伯不直接採用這種寄生蜂的名稱,而使用〈另一種鑽探者〉命名,原因挺有趣的,因為祂的法文名唸起來「專業」到「非常艱澀拗口」的地步,法文是「Monodontomerus cupreus」。中譯的稱呼還算正常,叫作「銅赤色短尾小蜂」。法伯說祂的名字唸起來「嘴巴會撐得滿滿的」,讓人「以為牠是某種絕跡了的史前動物呢!」

銅赤色短尾小蜂是非常小的寄生蜂,在許多蜂類的巢裏都可看見,一隻寄主的蜂幼蟲,約可養活幾十隻銅赤色短尾小蜂。法伯還發現,銅翅色短尾小蜂的兩性數量極不平衡,他統計了「22個三叉壁蜂的蛹室,棲居者的總數是354隻,其中47隻雄性,307隻雌性。」雄性遠比雌性的數量少。這種情形確實值得探討,而現代的許多研究也確實有不少探討。事實上這種雌多雄少的情形,是許多蜂類都具有的特性。

精采內文

 

我只是要fudafudak照亮海面的星空

作者:蔡平嬋

那天,我們在沙灘上,在海邊,星空下,聽歌。

從來沒有,離海這麼近,聽歌。子夜,歌曲仍唱著,沈默的左手,醒著睡著行走於無所遁形之間。

漲潮,浪花一步步靠近,距小小木舞台,不到十步之遙,舞台邊,竹筏上的人安睡著,左臂有刺青:「宇宙」。滿天星斗,閃閃發亮,或大或小,夜空亮著海面。

CiaCia唱著去海邊,唱著小小的一個點。以莉唱出輕快的生活,我們在海邊的帳篷裡睡著了。

太陽曬著臉,海平面上升起金黃色的太陽。一早醒來,直直走向海裡,後來學會如何在浪來時躍起,不被迎面撲倒,隨浪擺動。有點害怕,有點無所謂。當潮水離開沙灘,整個世界向前退去,身體被迅速向後拉的錯覺。

警察和海巡來了,警察說他昨晚接了40通的報案電話,即使我們的活動是經合法申請的,而違法怪獸打了40通電話,做賊的喊抓賊,警察不去向做賊的曉以大義,淑玲,還有好些人,持續周旋。

精采內文

 

《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超越自然

作者:Susan Freinkel、譯者:達娃、謝維玲

在各種品質組合中,使某一物件奢華珍貴的關鍵是稀有度。幾乎沒有什麼比那些我們得不到的事物更令人渴望。作家歐‧亨利(O. Henry)在他1906年的故事《聖誕禮物》(The Gift of the Magi)中捕捉了這股渴望的痛苦(及終極的空虛感)。為人妻的年輕黛拉愛上百老匯街上某家店的一組梳子,「美麗的髮梳,以純玳瑁製成,還有珠寶邊飾……她知道這些梳子非常昂貴,儘管不敢奢望擁有,她還是滿心的渴望與嚮往這組梳子。」單靠著丈夫一週20元的薪水,黛拉根本買不起這些梳子。

璐珞出現在美國正要從農業經濟轉變為工業經濟的時代。原本人們耕作、養殖自己的食物,製作自己的衣服,此時卻吃、喝、穿、用愈來愈多來自工廠的物品。我們很快就成為消費國度。如歷史學家傑佛瑞‧麥克歐在他充滿洞見的文化歷史《美國塑膠》中指出,賽璐珞是第一批氾濫於消費市場的新材料:「賽璐珞透過取代難以取得或製造過程昂貴的材料,使許多物品變得大眾化,擴張了中產階級的消費傾向。」賽璐珞充裕的供給使製造商能緊追著快速成長的需求,同時持續壓低價格。賽璐珞和日後跟進的各種塑膠一樣,為美國人提供了進入新生活狀態的新道路。

精采內文

 

誰是下一個車諾比人? 我讀《車諾比的悲鳴》

作者:黃文欣(高雄市三民國小老師)

車諾比事件,發生在1986年,一個離台灣很遙遠的地方。我們無法想像核災過後,看不見的輻射,為這些倖存者,留下了什麼?又,生者和亡者,到底誰比較幸運?

車諾比,一個離死亡很接近的地方,天空是黑的,泥土是黑的,連笑話也是黑色的!孩子臉上沒有笑容,大人心中沒有未來,城市街道沒有車輛,大地只有黑色和白色,它,如同現在我們所稱的─「疫區」。

本書作者,在1996年搜集了與當地人民的訪談,集結成此書。有陪伴親人走過最後日子的心酸,也有對國家極力隱瞞核災的憤怒,還有許多帶著人生的不解,吞下許多輻射食物的無奈。任何人看了這樣的人生悲劇,應該都不會再有勇氣,大聲說:「我們需要核電!」因為,輻射對人的威脅,不論是從上空看,從土地看,從這個世代看到下個世代,都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湯琇婷、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湯琇婷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