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21








近期活動

反核城市插畫海報聯展第三站(台南10/5~12/31)
《社情漫畫:公民的肥皂箱》原畫作品展(10/02-11/11)
2012第五屆台灣鳥類論壇
石虎保育推廣講座
10/27邀請你 共度全台灣最樂活的一天
新方舟計畫-棲地保育不能沒有你
演講「由水域生物變化看水質-淺談水域生物指標」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E.O. Wilson的〈取食共生物種〉

作者:楊家旺

取食共生現象(trophobiosis)是非常有趣的主題。一般來說,與螞蟻產生取食共生的物種,多數情形是,祂們提供螞蟻蜜露,換取螞蟻對祂們的保護,兩者互利。哪些生物會提供螞蟻蜜露呢?書中這麼寫道:「蚜蟲、介殼蟲、粉蚧、角蟬、以及小灰蝶與小灰蛺蝶的幼蟲會分泌蜜露供螞蟻食用。螞蟻則保護牠們免受敵害。」

在野外,我見過多次螞蟻取食蚜蟲、介殼蟲蜜露的情形(參見下圖1)。偶爾,也見到螞蟻取食角蟬蜜露的畫面(參見下圖2)。通常,螞蟻會以觸角或前腳觸碰蚜蟲,蚜蟲便從肛門排出蜜露供螞蟻取食。蚜蟲的食物來自刺吸植物的韌皮部,吸取汁液,但並非所有的養份都會被蚜蟲吸收,一大部份經由腸道分解並轉化,而後排出,成為螞蟻的蜜露。有一回,E.O. Wilson「拔下頭髮,模仿螞蟻以觸角輕觸索食的動作,以他的頭髮輕觸這些介殼蟲,結果『擠奶』成功。他發現擠出的液體具有甜味(自然學家從事田野工作時,閒暇之時便可以享受到這種學術樂趣)。」換言之,我們也可以在野外以髮絲向蚜蟲或介殼蟲索食,並品嚐蜜露的甜味。

精采內文

 

【男人的菜市場】我的雞蛋困惑

作者:劉克襄

通常,每隻蛋雞從半歲開始產蛋,直到一歲半被淘汰,大約生產三百多顆。但我們平常外食的雞蛋,會不會是打抗生素的雞所產下的?那隻雞是關在籠子裡產卵,還是在寬闊場地飼養的環境?還有牠產卵時,心情是快樂的嗎?平時吃的又是什麼飼料,會不會是激發牠生長產卵的藥物?突然間,許多食物安全和動物福利的嚴肅課題,都因眼前的雞蛋而起。

我進而有些大膽芻議,原來常吃的土雞蛋有不少是假冒的,茶葉蛋未必傷胃,生雞蛋真的不宜亂吃,現今認證的有機蛋比天上掉落的隕石還稀少。

一般雞蛋加了個「土」字,價格往往飆升三四倍。但它們很可能不是土雞蛋。以前在羅東菜市場,我即看過一個例子,三四位專賣雞蛋的老嫗,蹲在街口。她們用一個臉盆裝了一包包塑膠袋的雞蛋,都用米糠襯底,特別標明「土雞蛋」。裡面約有十顆,色澤不一,大小不同,喊價一百二十元,居然比有機商店的蛋高價。

我詢問她們這些雞蛋怎麼來的?她們說自己家養的。我想像,一般土雞整天在草地奔馳,不像蛋雞,日日吃好飼料,日日可產卵。因而每隻土雞一年生下的雞蛋,合該不會超過百顆。土雞蛋得來不易,一個老嫗如何擁有一包包土雞蛋,分明有仿冒之虞。

精采內文

 

璀璨:小鑽灰蝶

作者:陳秀竹;攝影:孫金星

小鑽灰蝶_-_姬三尾小灰蝶 孫金星攝影

帶著鑽石般的折射
光彩
在陽光下
耀眼

思緒縝密
在尾部
暗藏了
三對尾突
只為了驅敵
智慧
藏在小小的腦袋裡

精采內文

 

【聆聽】微光

《聆聽:一名山林解說員的驕傲與孤獨》作者序

作者:李圓恩

登山十餘年,從一個文學愛好者,養成了每次登山必留下紀錄文字的習慣,進而成為一名喜歡自然的學習者、觀察者,下一個階段,我期許自己能繼續擔任解說員的角色,並成為一個研究者、環保人士以及一名環境教育者。我一直嘗試努力走在社會期望之外地做自己,目前為止,還不賴!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那是從生活中持續往前邁開步伐前,最最重要的事!

而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我才意識到自然愛好者(登山客)和所謂環保人士之間的距離超乎我想像的巨大!喜歡自然、愛好攀岩、喜愛登山、熱衷玩飛行傘……追求個人的體驗刺激與紀錄之外,我們對於所生長的這片土地,其實是沒有任何回饋的。在某個分水嶺之前,我也只是個登山客罷了。直到2011年,在同事的影響下,於國光石化的議題中,意識到沒有美好的環境、漠不關心周圍發生的環境議題,我所喜愛的自然與山,以及所謂的世代正義,終將面臨無法回復的破壞。我開始盡己所能地閱讀相關環境電子報,理解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破壞和貪婪,也許幫不上什麼大忙,但至少我知道,我關心—而知道就是一種力量。

文字究竟能幫上環境什麼忙呢?身為一個拿筆比拿鋤頭厲害的我時常如此自問;而解說又能改變什麼呢?在某個階段我遭遇解說的瓶頸時,這問題也經常前來造訪。然而我知道自己沒有猶疑、徘徊的闊綽,很多事再不關心就來不及了,我一頭栽了進去,知道從此以後,都無法昧著良心,做個冷漠的生活者、單純的登山客。我們在每個階段面臨的課題都不相同,而現在,我「醒」了,便回不去某種視而不見之中了。

精采內文

 
 

讀E.O. Wilson的〈取食共生物種〉

作者:楊家旺

2009.10.13攝於苗栗

2009年10月13日,我在苗栗獅潭,拍到一隻像被數十支箭射中身體,因而身體拱起來的毛毛蟲。這種像被箭插著的突出物,讓這隻毛毛蟲的外觀顯得很特別,令我印象深刻。一直以來,我都不知道有關祂的任何身世。2011年07月06日,在婆羅洲(Borneo),馬來西亞境內的熱帶雨林,我拍到了另一隻類似的毛毛蟲,同樣身中數十箭的毛毛蟲。

終於,有一天,當我因為「取食共生」這一主題而重新翻閱Bert Hölldobler和E.O. Wilson合寫的《螞蟻.螞蟻》第十一章〈取食共生物種〉時,有了意外的收穫。書本第146頁到147頁間,夾了八頁彩圖,其中一幅彩圖,便是一隻身中數箭的毛毛蟲。圖片裏毛毛蟲的左側有一隻螞蟻。附圖說明提到這是哈夜蛾屬(Homodes)的幼蟲,「這類毛蟲通常不會被螞蟻攻擊,不過如果螞蟻太過於接近,毛蟲會展現一種讓人印象深刻的防衛姿態。」我上網搜尋這一屬照片,確實得到數張身中數箭的毛毛蟲照片,略比對,覺得沒錯,我拍的這兩張照片應該都是哈夜蛾屬(Homodes)的成員。《螞蟻.螞蟻》關於這種毛毛蟲的附圖說明,最後一句是:「我們目前還不知道這類毛蟲與螞蟻之間究竟有何種關係。

取食共生現象(trophobiosis)是非常有趣的主題。一般來說,與螞蟻產生取食共生的物種,多數情形是,祂們提供螞蟻蜜露,換取螞蟻對祂們的保護,兩者互利。哪些生物會提供螞蟻蜜露呢?書中這麼寫道:「蚜蟲、介殼蟲、粉蚧、角蟬、以及小灰蝶與小灰蛺蝶的幼蟲會分泌蜜露供螞蟻食用。螞蟻則保護牠們免受敵害。

在野外,我見過多次螞蟻取食蚜蟲、介殼蟲蜜露的情形(參見下圖1)。偶爾,也見到螞蟻取食角蟬蜜露的畫面(參見下圖2)。通常,螞蟻會以觸角或前腳觸碰蚜蟲,蚜蟲便從肛門排出蜜露供螞蟻取食。蚜蟲的食物來自刺吸植物的韌皮部,吸取汁液,但並非所有的養份都會被蚜蟲吸收,一大部份經由腸道分解並轉化,而後排出,成為螞蟻的蜜露。有一回,E.O. Wilson「拔下頭髮,模仿螞蟻以觸角輕觸索食的動作,以他的頭髮輕觸這些介殼蟲,結果『擠奶』成功。他發現擠出的液體具有甜味(自然學家從事田野工作時,閒暇之時便可以享受到這種學術樂趣)。」換言之,我們也可以在野外以髮絲向蚜蟲或介殼蟲索食,並品嚐蜜露的甜味。

事實上,古往的人類,可能已有取食蚜蟲或介殼蟲之類的蜜露經驗,比如書上提到的「舊約聖經裡所記載的上帝恩賜給猶太人的『嗎哪』甘露,幾乎可以確定是以檉柳為食的一種介殼蟲,檉柳蜜露絨蚧(Trabutina mannipara)的排泄物。阿拉伯人至今還採集這類物質,他們稱之為『曼』(man)。澳洲的原住民也採集木蝨的蜜露作為糧食。

有一些螞蟻和粉蚧之間的關係極為緊密,比如馬來西亞的疣節琉璃蟻(Dolichoderus tuberifer),祂們是一支游牧民族,豢養一種Malaicoccus khooi的粉蚧以提供蜜露。事實上,這種蜜露是這支螞蟻族群的唯一食物。因此,螞蟻必須帶著粉蚧到祂們的牧場去取食植物汁液,以轉換成蜜露供螞蟻食用。一支成熟的琉璃蟻族群,包含一隻蟻后、一萬隻工蟻、四千隻幼蟲與蛹,還有五千隻粉蚧。因為這群螞蟻必須時時「逐水草」而居,所以祂們放棄了建造固定的巢穴,每到一處駐紮地,工蟻們便以自己的身體當作巢穴的外牆,將蟻后、卵、幼蟲、蛹、粉蚧,團團包圍住,以作為臨時居所。如果碰上外敵襲擊的事件,粉蚧會爬到工蟻身上,工蟻也會以抱起小粉蚧一起逃竄。總之,兩者之間的關係已密切到彼此不能互缺的絕對共生型地步了。「馬舒維茲與漢納認為,營放牧生活的琉璃蟻永遠不會殺害食用粉蚧。他們也沒有發現工蟻會出巢搜尋昆蟲獵物的任何證據。顯然,這類螞蟻完全依賴牠們的取食共生夥伴所提供的蜜露。

在《螞蟻.螞蟻》的〈取食共生物種〉這一章的彩圖裏,我還看到了一隻眼熟的小灰蝶,學名Hypolycaena erylus。2012年07月07日,我在婆羅洲的一條公路旁,大夥正在拍攝蘭花,這隻小灰蝶飛到一位伙伴的衣服上,吸汗。祂是一隻美麗的小灰蝶,擁有兩對絲狀尾突,顯得輕巧可愛。台灣也有這一屬的小灰蝶,中文取名「蘭灰蝶屬」,記錄上有三種。一種是蘭灰蝶,或稱雙尾琉璃小灰蝶(Hypolycaena kina),另一種是小蘭灰蝶(Hypolycaena vanavasa),還有一種是熱帶蘭灰蝶(Hypolycaena othona)。蘭灰蝶,偶有一些蝶友拍到。小蘭灰蝶是一疑問種。熱帶蘭灰蝶則有一段時間未曾有人拍到了。

婆羅洲Hypolycaena erylus(參見上圖3)這一種蘭灰蝶的幼蟲,會分泌蜜露供螞蟻取食,螞蟻則保護毛蟲免受敵害。一般來說,這類小灰蝶的媽媽在產卵時,會特別選擇有螞蟻出沒的植物產卵。據研究,沒有螞蟻保護的小灰蝶幼蟲,能夠存活的機率,遠遠不及有螞蟻保護的小灰蝶幼蟲。而擁有螞蟻保護的小灰蝶幼蟲,通常會縮短成長的時間,這可減少天敵為害的機會。「不過,這種結盟也必須付出代價。毛蟲必須消耗大量能源來製造與分泌含糖物質,因此牠們在羽化成蟲之後體型會縮小。

當我在這一章的最後一段,意外發現作者提到的Allotinus屬小灰蝶,我於2012年07月06日的婆羅洲熱帶雨林也有拍到時,心中倍感莫名的興奮。作者形容這一屬(中文俗稱「銼灰蝶屬」)的小灰蝶為「貪心的小灰蝶」,祂的成蝶「會降落在同翅目昆蟲身上取食蜜露」,並在附近產卵。除外,「毛蟲在孵化時,捕食同翅目昆蟲並吸食牠們所分泌的蜜露。」換言之,銼灰蝶對螞蟻並沒有帶來任何好處,可是,祂們卻能像我拍到的這一隻銼灰蝶(參見上圖4)一樣,與螞蟻共吸蜜液卻不會遭到螞蟻驅離。這一章的最後,作者說:「這類毛蟲顯然並沒有提供螞蟻任何好處,來取得這種特權,然而,或許牠們會運用撫慰手段,或是能夠由腺體分泌偽造的身分辨識物質,以避免受到螞蟻的攻擊。

《螞蟻.螞蟻》是我個人非常偏愛的一本書,過去,已完整閱讀過兩次,並多次因參考需要而短閱過其中幾個章節或段落。但是這本書對我仍像是無盡寶藏似的,永遠帶給我閱讀上的新發現與新收穫。像這一回的閱讀,竟然因為書裏的一張哈夜蛾屬(Homodes)照片,牽引出我在婆羅洲拍到的另三張照片,並意外解密了我對這三張照片的無知,更賦予這三張照片有意義、有價值的靈魂。讓這三張照片不再只是隱藏於電腦資料夾的無名照片,而是帶給我婆羅洲之行更加深刻,且更加豐富的回憶,實在是一種幸福的滋味啊。

文中所引內容,摘自Bert Hölldobler和E.O. Wilson合著的《螞蟻.螞蟻》遠流出版社。

Top

 
 

【男人的菜市場】我的雞蛋困惑

作者:劉克襄

預定搭乘的高鐵還要一個小時,我步入旁邊新落成的百貨公司,走逛超市。

一位女售貨員端了盤剝殼切成多瓣的白煮蛋,請我試吃她們公司的新產品。早上我已經吃了一顆,很擔心再吃蛋黃,膽固醇過高,因而婉拒了。但我跟她推辭的理由很糟糕,「我不吃白色的蛋。」

說完轉身離開,怎知售貨員並未放棄,追了出來,熱切地跟我解釋,「先生你可以不吃蛋,但不能只從外殼的顏色,評斷一顆雞蛋的好壞,這還要看飼料和雞的品種。」

我被這一小小舉止感動,勉強取了一瓣。試吃後,不好意思隨即離開,順勢駐足觀看,沒想到這一佯裝,竟注意到冷藏櫃裡蛋盒的說明。他們的雞蛋不只出產嚴格認證,還強調盛裝的容器,必須用環保材質的紙盒。海報裡更描述,紙盒可以讓雞蛋繼續順暢通氣,保持新鮮品質。對照旁邊的雞蛋,採用透明的塑膠盒,此一悉心包裝和理念,想必會相對加分。

我讀得仔細,售貨員見顧客誠心真意了,再次熱情地捧出一顆生的白色雞蛋,讓我端詳。只見蛋殼寬闊的鈍面,印有一小小的商品標誌、出產地點和日期,證明自己的品質新鮮。

我雖驚奇,仍未動心,開始回想小時買雞蛋的場景。以前媽媽在廚房忙著煮菜,沒法抽身出門,只好塞些零錢給我。囑咐我帶一個紙盒或塑膠袋,到巷口的雜貨店買雞蛋。我總是遵照她的意思,從米糠墊底的長形木盒中,挑選好看、乾淨的雞蛋。當時聽老人家提醒,一昧的相信,褐色的就是土雞蛋,比較營養,因而盡量不買白色的。

服務員正要死心,我卻象徵性地買了一小紙盒包裝,裡面有兩顆,還拿了目錄。只見她展顏開懷,好像打了一場艱苦的勝仗。

通常,每隻蛋雞從半歲開始產蛋,直到一歲半被淘汰,大約生產三百多顆。但我們平常外食的雞蛋,會不會是打抗生素的雞所產下的?那隻雞是關在籠子裡產卵,還是在寬闊場地飼養的環境?還有牠產卵時,心情是快樂的嗎?平時吃的又是什麼飼料,會不會是激發牠生長產卵的藥物?突然間,許多食物安全和動物福利的嚴肅課題,都因眼前的雞蛋而起。

我進而有些大膽芻議,原來常吃的土雞蛋有不少是假冒的,茶葉蛋未必傷胃,生雞蛋真的不宜亂吃,現今認證的有機蛋比天上掉落的隕石還稀少。

一般雞蛋加了個「土」字,價格往往飆升三四倍。但它們很可能不是土雞蛋。以前在羅東菜市場,我即看過一個例子,三四位專賣雞蛋的老嫗,蹲在街口。她們用一個臉盆裝了一包包塑膠袋的雞蛋,都用米糠襯底,特別標明「土雞蛋」。裡面約有十顆,色澤不一,大小不同,喊價一百二十元,居然比有機商店的蛋高價。

我詢問她們這些雞蛋怎麼來的?她們說自己家養的。我想像,一般土雞整天在草地奔馳,不像蛋雞,日日吃好飼料,日日可產卵。因而每隻土雞一年生下的雞蛋,合該不會超過百顆。土雞蛋得來不易,一個老嫗如何擁有一包包土雞蛋,分明有仿冒之虞。

再說茶葉蛋,一顆不及十元,台灣每天少說都有七八十萬顆的驚人銷售量。此一龐大商機,人人都想競逐。除了小販,每家便利商店都有擺售。但我總是思量,這些為數可觀的茶葉蛋,意味著有接近百萬隻蛋雞集聚在島上,每天都在產卵,一年後又有新的一批接手。這些不具產值的蛋雞終將何去?而來源不斷的蛋雞,多半又是住在哪種環境?

有機法實施後,一顆雞蛋要擠身有機,可說一路「卡卡」。層層規範不只力求雞蛋的品質和安全,也保障了源頭的蛋雞過著某種程度的自然生活。牠們都是森林小學畢業,休憩的宿舍媲美自然家屋,注重通風、採光,不得採取有害的建材。一旦生病,先採用自然療法,行不通時才可由獸醫依規定施藥。最困難又傷本的在於飼料,不僅百分百非基因改造,還必須八成是有機飼料。目前台灣僅有兩家生產者通過有雞蛋認證,而且產量稀少。

於是,我們到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或有機商店購買雞蛋,仔細端詳盒子包裝,除了關心紙盒的允當性,何妨注意它如何標示。相信有機此二字不會貿然出現,多半只是強調,這些蛋來自尊重動物生存空間的農場。這樣或那樣呵護雞隻,強調雞隻尊嚴的字眼,或許才是我們買雞蛋比較安心的內涵。

雞蛋啊,雞蛋!

此後,我不得不小心地面對眼前的每一顆。平常,買回家的食物,我們若都有履歷認證,沒事花點時間,查詢相關資料,多少能清楚它的產地來源和栽培過程。透過這個追溯,不僅了解生產者的用心,也是一種對食物的尊重。

我小心觀看那對百貨公司買回的雞蛋,整理醫師的好些忠告。晚近雞蛋顯然逐日洗清膽固醇過高的非難,但老年人還是一天一顆為宜。雞蛋好壞,原味烹煮立即展現。我當下水煮了其中一顆,另一顆,鈍頭保持在上,悉心地豎立於冰箱的蛋盒,明天想再試試水波蛋。

今之雞蛋已非昔日之雞隻所生,我也無法再扮演,聽媽媽的話,繼續做一位去雜貨店買雞蛋的孩子。

男人的菜市場

作者:劉克襄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0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70478

※不適用CC授權條款,請勿任意轉載

Top

 

璀璨:小鑽灰蝶

作者:陳秀竹;攝影:孫金星

小鑽灰蝶_-_姬三尾小灰蝶 孫金星攝影

帶著鑽石般的折射
光彩
在陽光下
耀眼

思緒縝密
在尾部
暗藏了
三對尾突
只為了驅敵
智慧
藏在小小的腦袋裡

上翅中央白色斑塊
成了璀璨中的
亮點
躍進
每一顆關心自然的心

Top

 

 

【聆聽】微光

《聆聽:一名山林解說員的驕傲與孤獨》作者序

作者:李圓恩

登山十餘年,從一個文學愛好者,養成了每次登山必留下紀錄文字的習慣,進而成為一名喜歡自然的學習者、觀察者,下一個階段,我期許自己能繼續擔任解說員的角色,並成為一個研究者、環保人士以及一名環境教育者。我一直嘗試努力走在社會期望之外地做自己,目前為止,還不賴!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那是從生活中持續往前邁開步伐前,最最重要的事!

而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我才意識到自然愛好者(登山客)和所謂環保人士之間的距離超乎我想像的巨大!喜歡自然、愛好攀岩、喜愛登山、熱衷玩飛行傘……追求個人的體驗刺激與紀錄之外,我們對於所生長的這片土地,其實是沒有任何回饋的。在某個分水嶺之前,我也只是個登山客罷了。直到2011年,在同事的影響下,於國光石化的議題中,意識到沒有美好的環境、漠不關心周圍發生的環境議題,我所喜愛的自然與山,以及所謂的世代正義,終將面臨無法回復的破壞。我開始盡己所能地閱讀相關環境電子報,理解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破壞和貪婪,也許幫不上什麼大忙,但至少我知道,我關心—而知道就是一種力量。

文字究竟能幫上環境什麼忙呢?身為一個拿筆比拿鋤頭厲害的我時常如此自問;而解說又能改變什麼呢?在某個階段我遭遇解說的瓶頸時,這問題也經常前來造訪。然而我知道自己沒有猶疑、徘徊的闊綽,很多事再不關心就來不及了,我一頭栽了進去,知道從此以後,都無法昧著良心,做個冷漠的生活者、單純的登山客。我們在每個階段面臨的課題都不相同,而現在,我「醒」了,便回不去某種視而不見之中了。

這本集子裡的文字,是還沒「醒」之前,憑著一種隱隱的相信,固執地紀錄下來的。雖然還沒醒,但心裡最初的堅持和盼望,亦離我愛山、愛自然的初衷不遠,只是當時仍輪廓模糊,抓不到清晰的方向,如今回頭來看,透過文字和當時的自己對話,好像能望見那條人生的道途在哪裡悲傷,在哪裡快樂,在哪裡被種下了感動和相信?而那居然透過文字跨越了時間帶來巨大的魔法,讓我可以在此刻與各位分享。

別輕忽自己的力量,儘管你我充其量僅是一道微光,但有光就代表某種開始和希望!謹以此書獻給這塊我深愛的土地,以及一路上陪伴我成長的家人朋友,並貪心地希望你在本書文字所鋪陳的哪個轉彎裡,忽然「醒」了過來,願意一起加入成為守護這塊美好土地的一道光!

《聆聽:一名山林解說員的驕傲與孤獨》

作者:李圓恩

出版:凱特文化

ISBN:9789866175893

出版日期:2012年9月19日

各大網路書店發售中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